实践性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应用

来源 :广西教育·A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ilyang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小水滴的诉说》教学为例,论述实践性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应用策略,建议教师通过课前热身实践,培养学生对课程的情感;课中认知实践,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课后再实践,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
  【关键词】实践性教学 道德与法治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29-0027-02
  小学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参与社会、学会做人,培养学生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的课程。课标强调该门课程的活动性和实践性,重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倡“实践—认识—再实践”的教学过程,注重在实践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探索,实现学生知、行、意、信、行的转化,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方面的协调发展,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提高课程教学效率的目的。
  《小水滴的诉说》是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二年级下册的课文,其主要讲述人类的生命之源——水的重要性,以及水资源被污染、被浪费的现实情况,课程目标是呼吁学生爱护水资源,培养学生掌握节约用水的生活技能,形成节约水用的意识。本文以《小水滴的诉说》教学为例,详细阐述实践性教学方法在小学道德與法治课堂中的有效应用。
  一、课前热身实践,培养学生对课程的情感
  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因此,教师应把培养学生对学科的情感放在第一位,为学生开创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引导学生主动开展有创造性和实践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自我感悟的基础上把知识内化为品德,进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基于此,教师在上课前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教材内容的要求,针对性地设计课前热身实践活动,如让学生自主收集相关资料、体验和感受社会生活等,以丰富感性认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
  例如,在教学《小水滴的诉说》一课前,笔者组织开展社会实践调研活动,专门设计了社会实践调查表格(如表1),让学生自由分组合作,通过网上搜索和书籍查阅等方式完成填写。
  在这个课前热身实践活动中,学生收集了各种各样的资料,有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从中他们看到水资源被污染、被浪费的现状,认识到保护水资源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也对本节课内容产生了兴趣,为课程教学的进一步开展奠定情感基础。
  二、课中认知实践,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培养学生法治意识、道德修养、塑造学生品行的学科,但是这个学科目标比较抽象,在教学中比较难实现。尤其面对低年级的小学生,教条式的教学比较刻板、沉闷,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内化。而实践性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在互动情境中有效掌握知识,提高学习质量。
  例如,在《小水滴的诉说》一课教学中,教师需要传递给学生的是“人人都要爱惜水”的意识,而教材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小水滴”化身为会诉说的小伙伴。笔者立足教材,设计了三个层次的实践活动,旨在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深化体验、提高认识、升华感情。
  (一)在对话互动中提炼观点
  正式开始新课教学时,笔者戴上“小水滴”手偶,化身为“小水滴”,与学生展开一场关于“水”的对话。教学片段实录如下:
  师:我就是你们的朋友“小水滴”,你对我有什么印象?你和你的家人在什么情况下会用到我呢?
  生1:“小水滴”你好,听说我在妈妈的肚子里时就离不开你。
  生2:我们日常生活中许多地方,比如刷牙、洗澡、洗脸、洗手都离不开你。
  生3:妈妈洗衣服、洗碗、洗菜时会用到你。
  生4:爸爸在洗车时会用到你。
  ……
  师:你们在教室里能找到我的身影吗?
  生5:我的水壶里有你。
  生6:窗户旁的绿植有你。
  师:除了家里,你们还知道在哪里能看到我呢?请大家讨论一下,然后积极发言。
  ……
  通过师生对话、生生互动,学生根据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得出了结论: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水、人人都需要用水。教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整理归纳,形成图示(如图1),方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水、理解水的重要和珍贵。
  (二)在多媒体教学中传递意识
  “水是珍贵的自然资源,人人都要爱惜水”是《小水滴的诉说》一课体现的道德意识,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常通过口述的方式传递这方面的信息,这样的方式单一、形象性不足,难以取得良好的传递效果。对此,教师可以考虑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小水滴的诉说》教学中播放有关地球水资源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水资源的稀缺情况和被污染现状。对视频中一些水资源数据,笔者另外插入一节微课进行解析。微课展示了一个实验:量杯1中100毫升的水代表地球水资源总量,量杯2中3毫升的水代表3%淡水资源,滴管中的一滴水就代表不到1%的可饮用水量。清晰的多媒体镜头,让学生对三种水资源产生强烈的对比,同时传递给学生这样的意识:因为可饮用水量稀少,所以人们必须要节约用水。
  (三)在质疑辨析活动中实现道德内化
  质疑就是提出问题,辨析就是辨别分析问题。教师要把生活中学生容易出现的错误观念通过情境还原出来,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分析、纠错,最终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并内化为素养、转化为品行。在《小水滴的诉说》一课的教学过程中,笔者设置了两个生活情境让学生进行质疑辨析,通过讨论得出结论。(如图2)
  通过对现实生活事例进行质疑辨析,让学生形成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等意识,再让这些意识内化在学生的道德修养中、体现在学生节约用水的行动中。(如图3)
  三、课后生活实践,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
  我国教育家、教育理论家鲁洁教授说过:“我们的课程、教材、教学要以生活世界为归宿。”可见,进行了课程学习之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再实践行为才是其道德学习的归宿。
  例如,学习了《小水滴的诉说》一课之后,学生已经有了节约用水的意识,但还不知道具体如何做才能节约用水,这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方法、行动的指导,引导他们在生活中进行再实践,在生活实践中掌握节约用水的方法。如笔者在授课结束后,拿起一杯水让学生思考:“这杯清水是刚刚让大家观察的,现在应该怎么处理才体现节约用水理念呢?”学生实践的做法体现了他们学习这节课的道德所得,笔者将学生所提的做法绘制成图示(如图4)。
  此外,笔者还让学生在课后请教爸爸妈妈节约用水的方法,收集节约用水的妙招,并制作《节约用水手册》与同学进行分享(如图5)。学生通过在生活中不断进行节约用水的实践,总结节约用水的体会与经验,让节约用水、珍惜水源的认知转化成自身优良的道德品质。
  为了更好地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师要以实践为载体,通过课前热身实践、课中认知实践、课后生活实践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节约用水意识,在实践中提高道德修养。
  【作者简介】禤祖军(1969— ),男,壮族,广西防城港人,大学本科学历,一级教师,现担任防城港市防城区第二小学副校长职务,主要从事学校教学管理、数学教学、思政课教学等研究工作。
  (责编 黄健清)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以《合并同类项》教学设计为例,阐述在初中数学教学融入信息技术的途径,认为可以在导入环节运用视频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开展游戏教学以强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与应用,借助微課突破学生易错点,从而增强初中数学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效率的目的。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初中数学 《合并同类项》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
期刊
【摘要】本文阐明切块拼接法的具体做法,以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春》教学为例,阐述切块拼接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并对教学进行总结,认为这样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表现欲望,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意识,让学生的学习兴奋情绪得以持续,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切块拼接法 初中语文 《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1
期刊
【摘要】本文以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提问策略”单元教学为例,论述让学生敢于提问、高效提问、自主提问、善于提问的阅读教学策略,以培养学生的提问习惯和能力。  【关键词】语文单元教学 提问策略 提问习惯 提问能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13-0101-02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语文要素一栏中特别强调:“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
期刊
【摘要】本文以《平方差公式》教学为例,论述数学活动设计的策略,提出情境设计启动主体学习思维、精选活动形式建立主体学习意识、增加活动内容加深学生认知、推出训练活动生成主体学习能力等教学建议,以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关键词】初中数学 《平方差公式》 教学活动 学习主体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13-0134-02  数学活动设计要考虑学生的
期刊
【摘要】本文以“梯形的认识”一课的教学为例,论述以问题引导学生自觉学习的方法,建议教师铺垫提问,营造学生自觉学习的氛围;引入提问,引导学生自觉构建学习目标;探究提问,吸引学生自觉参与学习过程;应用提问,促进学生自主思考、探索、创新;回顾提问,指导学生自觉总结活动经验。  【关键词】小学数学 问题引导 生命自觉 梯形的认识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
期刊
【摘要】本文以2020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学业水平考试为例,阐述命题的目标、立意、思路以及命题的过程,以帮助教师能更好地了解考试的本质、理解教材与课标的内涵,更好地进行日常教学并做好中考备考,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 学业水平考试 命题 课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0450-9889(2021)13-0130-02  《教育部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
期刊
【摘要】本文论述小学数学课堂的导入方法,建议教师灵活运用童话故事导入、古典名著导入、生活情境导入、游戏活动导入、实践操作导入、现代信息技术导入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动性,进而打造高效数学课堂。  【关键词】小学数学 高效课堂 导入方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13-0146-02  课前导入是一节课的首要环节,
期刊
【摘要】本文阐明南宁市位子渌小学提出的“生命、生活、生态”三生教育理念,阐述通过推行学校“三生”教育理念、构建“六美”生态德育体系、形成生态教育跨学科学习气氛、将生态特色相交融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四个方面开展生态教育,以发挥综合育人作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六美”立德 生态育人 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
期刊
【摘要】本文以三年级上册习作单元“交流平台”和“初试身手”教学为例,建议教师循序渐进、环环相扣地为学生习作架构从细致观察走向顺利表达的平台,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进而提高习作能力。  【关键词】习作 观察 交流 表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13-0127-03  部编版语文教材第五册第一次出现了习作单元。习作单元有其特殊的教学价值
期刊
【摘要】本文以南宁市某中学为例,通过访谈、问卷等方式对中学生校园欺凌的行为进行调查,结合调查结果分析中学生校园欺凌行为的心理,总结四点思考和建议:预防校园欺凌,提高校园欺凌的普及教育;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分角色有针对性地处理校园欺凌行为;重视和警惕冷暴力的危害,营造和谐共赢的集体氛围,减少不良竞争,避免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  【关键词】校园欺凌 行为调查 心理分析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