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雪寒江的点滴探寻

来源 :科教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ihuan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江雪》是唐代著名诗人柳宗元的千古名篇,全诗用仅有的二十个字为我们塑造了一个饮尽“千万孤独”的渔翁形象,千百年来已经深入人心。这篇亘古绝唱也收录在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的课文中,成为了学生的必背篇目之一。然而,在直抒胸臆的苍凉、孤寂之外,这首古诗也有其它值得品评的知识点和语言点,这些知识点都对文本拓展起到了更大的推动作用。本文对这些语言点加以了描述梳理,并试图通过一定程度的拾遗补缺,完善《江雪》的一些课堂教学内容,为古诗教学的意象化、意境化提供更多的文本借鉴。
  关键词 柳宗元《江雪》 文本补遗 意象化/意境化
  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5.05.062
  Explore Snow and River
  ——"River Snow" Text Addendum
  DING Wen
  (Suzhou Industrial Park Xingwan School, Suzhou, Jiangsu 215021)
  Abstract "River Snow" is a famous Tang Dynasty poet Liu's famous through the ages, the poem with only twenty words for us to shape a drank "Never Lonely," the fisherman image, for thousands of years has gained. This ancient Masterpiece of Jiangsu primary language is also included in the seventh book of the text, table of contents Bibei became one of the students. However, in addition to straight from the heart of the desolate, lonely, this poem there are other points worth tasting knowledge and language points, these points are on the text to expand knowledge played a bigger role. This article points to a description of these languages in order, and tried to pass a certain level of filling, improve the "River Snow" classroom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for imagery of poetry, the mood of the text to provide more learning.
  Key words Liu Zongyuan; text addendum; image/mood
  1 关于现今《江雪》的普遍教学重点
  现今在《江雪》一诗的教学中,讲授的重点集于“雪”字之上。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对作者笔下雪景进行反复的诵读、讨论、研磨,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体会诗人的孤独心情。在这些讲解中,茫茫大雪就是诗人心情的直接写照,“鸟飞绝”、“人踪灭”等意象更是加深了这种孤寂感。可以说,“雪”字作为整首诗的线索所在,贯穿始终,给学生一种非常强烈的情景感。统观这类以“雪”为核心重点的课堂教学,对于教学过程来说,结构清晰、层层递进;对于学生来说,深入浅出、有助理解;对于教师来说,易于把握、便于组织。因此,现今我们读《江雪》、说《江雪》、教《江雪》,更多的时候,其实就是在读“雪”、说“雪”、教“雪”。在一定程度上,这“茫茫大雪”带来的孤独寂寞,已经成为了这首诗的全部精神意义,也成为了课堂上相对较为单一的言语。
  2 对《江雪》的一些文本解读补遗
  2.1 关注《江雪》的写作背景
  《江雪》写于唐宪宗元和二年(公元807年)。在这首诗创作的前一年,柳宗元业已经历了“永贞革新”的挫败,而被贬往邵州(今湖南邵阳),在赶往邵州的途中,又收到朝廷敕令,加贬去更偏远的永州(今湖南永州)做司马,《江雪》应是写于永州任上。在不少课堂范本中,我们看到过教师对于这段背景的介绍,大多数集中于强调柳宗元被贬的历史事实,从而为后文提炼诗人的愤懑、孤寂心情打下伏笔。这些设计的确为后文的讲解做了一些铺垫,然而,我们在教授古诗时,往往发现一个难点:学生对作者所处时代、身世背景的了解是非常粗浅的。只用简单的文字介绍来提炼古诗的主旨,有时难免走入“形而上”的误区。那么,如何用更加有效的教学手段来弥补呢?笔者认为还是通过文本结合史料的方法。首先,我们需要来了解永州的相关地理特征:永州属于中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湿润气候区,一年四季比较分明。年均气温为17.6-18.6℃,无霜期为286-311天,日最低气温0℃以下的天数只有8-15天。而据《零陵地区历史大事年表》(零陵,永州旧名)记载,公元805年 “永州大旱”;806年“境内地动。翌年,霪雨成灾”;808年“大旱成灾”。由此可见,永州地区虽有干旱暴雨等自然灾害,然而却很少有大雪漫天的天气。其次,我们再来看柳宗元自己在元和二年(807年)的叙述:“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一个“幸”字也点出了永州大雪的罕见。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知识点,我们可以这样设计——提问:“据史料记载,永州地区气候温暖湿润,极少下雪。柳宗元到永州的第二年,竟然下起漫天大雪。也许对于别人来说,这是一番银装素裹、诗情画意的美妙雪景,而对于当时的柳宗元来说,他会不会和别人一样感同身受呢?”随后可以引出被贬的史实,进而联系到他内心的阴郁。笔者觉得,这样的设计更加适合学情,课堂切入得也更加顺畅自然。   2.2 关注《江雪》的文本意象
  《江雪》全文如下:“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前两句写山中之景,后两句特写渔翁动作。在现在的很多课堂实例之中,把前两句进行略讲,甚至于略去不讲,着力去感悟后两句中的渔翁形象,笔者认为这些都是有待商榷的。一首绝句古诗,少则二十字,多则也仅仅二十八字,每一个字也都是作者当年仔细反复推敲斟酌而得来,可以说得上是字字珠玑。即便是在一首诗中,每句诗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也是会有所不同的,不能够一概而论。我们就从诗题出发,《江雪》这个题目其实本来就非常值得探究:这是一条怎样的江?这又是一场怎样的雪?其实在这里,“江”和“雪”本是不相干的两种事物,却因为某种“机缘巧合”组合到了一起,这样的一种组合却给了读者比“江”和“雪”本身都要更强烈的画面感——“江流缓缓而动,部分江面也许已经结冰,大雪纷纷扬扬、四散飘落,江心白雾茫茫、一片模糊。”这种“机缘巧合”与其说是当日恶劣无比的天气,不如说是柳宗元的双眼和内心。至此,一个教学知识点也应运而生:“江河和雪花本都是大自然的事物(意象),而作者却把他们组合到了一起,一下子带给人视觉画面上的冲击,仿佛江面更宽阔了,雪花更繁密了(意境),这样的写法其实也是一种情景交融”;再来看“鸟飞绝”和“人踪灭”,这两处清晰地表明,这个地方曾经有过鸟兽鱼虫,有过烟火人家,那应该是春和景明、花团似锦的时候。在这个时候,即便是“千山”的艰险嶙峋,即便是“万径”的道阻且长,也不会阻挡生命体的存活,因为有一个良好的外在自然环境。但是现在一切都变了,鸟儿和人类都消失了踪影,山石和曲径反而成了唯一陪伴诗人的事物,讲到这里,我们不妨就可以联系到作者的生平向学生讲述了:“柳宗元的遭遇正是他笔下的这些意象,鸟儿和人迹都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环境,正如他自己失去了得以生存的政治背景,所以他沦落至此,发此感慨。”这前两句,对于提炼渔翁形象,非但不会毫无用处,反而应该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2.3 关注柳宗元的内心矛盾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两句颇有意味:“在这两句诗里,有一个动词,写得最为传神,是哪一个呢?”学生的回答定然是这个“钓”字,“钓”字本身也许并无太多出彩之处,原因就在于“钓”的是“雪”。在大多数的课例中,我们听到的是:“诗中写到:钓雪,鱼钩是用来钓雪的吗……那么,渔翁想钓的是什么呢?”若无事先铺垫,很少有学生能够回答得准确。笔者认为,渔翁在这里,为什么就不可能是真的在钓雪呢?驾着一叶扁舟,穿了一身蓑衣,驶往江心进行垂钓,鱼虫绝迹的江河里,剩下的就的确只有冰雪了。钓雪的身影背后,是万籁俱寂、林寒洞肃,渔翁知道此时水中只剩下了什么——剩下的自然应该是他现在所需要的,或者说所追求的东西。换句话说,他钓的就是这方冰雪,且不一定再有其它的想法。渔翁,或者说柳宗元,是靠着这方冰雪在体察生活的情味、人生的理趣。其实,钓鱼也罢,钓雪也罢,早已成为了渔翁生活的一隅。那么我们在这里,又何须太过刻意的去追问这所钓之物呢?——“渔翁在茫茫江中钓起一方冰雪,大家觉得这些冰雪意味着什么呢?”如此发问,学生是不是能从事物本身出发,先顺利地探求、整理好这一种观点呢?讲到这里,我们不妨再来看看柳宗元的另外一种心态。“孤舟蓑笠”,留给读者的应是一个不太清晰的背影或者侧影,也应该是一个相对较远的镜头。我们也时常听到教者在课上发问:“这一叶孤舟,这一件蓑衣,代表的是渔翁心中怎样的心情呢?”笔者觉得,衣物终究只是衣物,除去遮风挡雨、御寒保暖的本职作用,单从衣物本身来说,如此发问,很难给学生以明确、准确的引导,学生可能只是从字面上“领会”了“孤独”。其实,我们不妨还是把这些意象更加细节化、意境化。首先,“孤舟”因何而孤?若是当时船儿漂在潺潺清溪之中,两岸鸟语花香,四周明艳动人,想必即便只有这一条船,也万不会让人觉得是“孤舟”。这个“孤”字不仅仅体现在船只的数量或是渔翁的数量,还更多的体现在周围环境给人带来的精神张力。“也许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这艘船曾经到过一条蜿蜒的溪流,四处一片美景。大家觉得这是一叶‘孤舟’吗?那现在呢?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用一个简单的对比手法来设计问题,应该会比直接从“孤舟”本身出发效果更好。
  其次来看“蓑笠”。在《说文解字》中,“蓑”其实应该写作“衰”,本义为用草编织的雨衣;“笠”的本义则为用竹篾等编成的遮阳或挡雨的帽子。笔者认为,“蓑笠”都是草、竹之物,应皆取材于周遭的“千山”、“万径”之中。渔翁身披“蓑笠”,似乎也是有意无意应和身后的万千背景。作者更深层次的告诉了我们,现在陪伴渔翁的,其实只有这些自然事物,那就是萧索的冰天雪地——“作者在这里,写到了一个身着雨衣斗笠的渔翁,简陋的蓑笠都由竹草制成,而四周萧条的千山万径也由竹草覆盖。这一番描写,大家觉得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吗?”在这里,还是通过由意象化到意境化的潜移默化,体现渔翁内心的孤独。
  3 小结
  综上所述,柳宗元《江雪》一诗中,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品味的语言点。而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除了将前人的知识经验传承发扬,还应对文本进行全面思考,深入彻底地去挖掘更多的内涵。特别是对于字字珠玑的古诗,更需要我们去深思熟虑每一个字,细细揣摩每一个字所包含的可能含义。而对于古诗中基本都会出现的种种意象,更应多加一分敏感、一份留心,因为这必然衬托、指向着诗的某种意境,而意境往往体现出来的又是诗歌的主旨,对领会文本中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实,在更多的文本当中,我们解读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广泛搜罗、综合筛选、分类研究、耐心总结的过程。每一个写作的背景,每一个讲解的重点,都值得教师们仔细推敲。这样,我们便可以把最完整的解读呈现给学生,尽力去做到知识的多元化和广泛性。这也是国家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要求达到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柳宗元.柳河东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2] 纪永贵.寒江独钓钓什么——柳宗元《江雪》诗解析[J].名作欣赏,2002(2).
  [3] 魏琼.新批评对阐释诗歌的启示——关于《江雪》的另一种解读[J].怀化学院学报,2009(7).
其他文献
摘 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教育愈趋繁荣。本文以网易公开课为例,从网站设计技术、网站开发技术、网站安全技术、网站推广技术四个方面着手,对其进行技术分析。希望本文能对整个网络教育应用的技术研究起到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 网络教育应用 网易公开课 技术分析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5.04.07
期刊
摘 要 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是高职院校适应社会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要求。本文以宜宾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提出了在高职院校实施学生素质教育积分管理的重要意义,阐述了素质教育积分管理的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实施、条件保障,为高职学生教育管理提供借鉴。  关键词 高职学生 素质教育 积分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
期刊
摘 要 班级文化建设对高职学生的人格塑造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高职班级文化建设中存在诸多不利因素,以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为推进平台,围绕党建、实践教学、团学三方面论证实施 “三艺”育人下的班级文化建设思路,以期打造学生德才兼备、知行合一的健全人格。  关键词 高职 文化 育人  中图分类号:G71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
期刊
摘 要 根据国家财政部和教育部印发的《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管理暂行办法》和《吉林大学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管理办法(试行)》文件精神,本文结合实际工作,通过组织实施学业奖学金评定工作的实践,针对如何利用学业奖学金激励研究生勤奋学习、潜心科研、勇于创新、积极进取,从而达到促进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目的,进行了探究与思考。  关键词 研究生 学业奖学金 实践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
期刊
摘 要 高职院校“红色社团”是宣传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阵地,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本文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浙江省的6所高职院校进行了实地调查,认为高职院校的“红色社团”发展存在着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文章对“红色社团”面临的困难与对策进行了讨论,以便更好地发挥它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起到的作用。  关键词 高职院校 “红色社团”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
期刊
摘 要 在数字网络迅速发展环境下,传统媒体向数字领域发展,开辟按需服务新业态,推进技术进步下的服务改革都是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以网络为平台的期刊采编系统,以供作者投稿,编辑编修,专家审稿,论文作品的发布,读者的评论等。在线采编系统是B/S架构,采用.net平台,系统的扩展性很强,系统能够及时升级更新,界面美化,数据有序方便,方便了期刊的工作流程。  关键词 期刊采编系统 B/S架构 .net
期刊
摘 要 论文运用课程整合的教学理论,结合交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特点,提出对规划设计类课程进行整合的思路,希望达到改进工科专业课程体系,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 规划设计课程 课程整合 交通工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5.05.020  Research on Planning and
期刊
摘 要 近年来,说课以其具备教学一体化、提高教研活动实效、系统全面地梳理教学过程等优点,在全国以竞赛的形式受到广泛推崇。用“涉江而过”作为本论文的主题,除传达一种竞赛的态度与现状外,更多是针对教师对说课知识的拆分、重组认知与说课情感层次梳理的能力而言。好的说课标准,不仅需要有机械解构组合的能力,还必然包含课堂温度创设的智慧。换言之,它应该是形而下的理性组成形式+形而上的感性提炼内核,二者相辅相成的
期刊
摘 要 建筑设计技术是一门横跨工程技术和人文艺术的学科,培养的是具备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室内设计等能力的人才。为推动本专业建设,5年来我院一直采取校企合作的模式。文中阐述了校企合作对本校建筑设计技术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设置、课程体系整合、专业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培养、实训条件建设等各方面起到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校企合作 建筑设计技术 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 要 职业技能竞赛层次与类型多、项目设置丰富、比赛形式灵活多样,对高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具有很强的引领作用。以“技能竞赛”为导向,实践中推动教学环境与职业工作环境的“零距离”对接,探索构建技能竞赛引领的课程体系,提升教师理念与实践技能,创新教育载体,营造大赛育人氛围,探索全员参与、真实模拟、生产性实训的实践教学模式,“以赛促教、以赛促改、训赛结合”,为技能竞赛引领专业教学改革,提高烹饪工艺与营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