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为什么旅行

来源 :孩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孩子在旅行中,逐渐知道离开五十里、五百里、五千里之外的地方,那里的山什么样,房子什么样,人什么样,他们怎么生活。
  “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电影《罗马假日》里的这句经典台词,将旅行跟读书放在一起,意义一目了然。
  年轻人旅行,往往说走就走;但是为人父母后,却顾虑重重,思量再三。

会不会去了也白去?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太小,看什么都记不住,去了也白去。
  如果父母持“有用论”的观点,譬如:弹钢琴有用,玩沙没用;学冰球有用,捉迷藏没用;上补习班有用,玩“过家家”没用……那么,旅行的确“没用”,因为它既加不了分,也不算特长。
  可是这些父母其实不了解,孩子成长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往往不是语数英的知识,或者钢琴、美术、体操等技能,而是性格、情操、眼界、心理等软实力。就像一台电脑,硬件固然重要,核心竞争力却是软件。一个孩子的软实力,才是最重要、最核心、最影响他发展、最能给他营造幸福人生的关键因素。
  我有一位同学,一直想去南方闯荡,却屡屡没成行,原因竟然是从没有离开过家乡,惧怕一个人坐火车。我当然不能武断地说,他的命运受锢于小时候没有旅行过;但是,假如他的童年曾经旅行过,至少不至于害怕坐火车,不至于因为畏惧的心理,丧失改变人生的勇气。

那么麻烦,是否值得?


  带孩子去旅行,的确麻烦。光是准备他的行李,就足够折腾好几天,大到推车、各种衣物,小到奶粉、奶瓶、纸尿裤、玩具、药品,样样要准备。而出行中,这些大包小包还都要你扛;一旦他走累了,还会大喊“我不想走”,然后要你抱……“还不如待在家舒服!”也许你想想就打退堂鼓了。
  可是第一,待在家真的就舒服吗?不一定,很可能一样麻烦不断;第二,就算麻烦,比起带孩子去看看这个大千世界,一起奔赴日出,一起捡拾夕阳,看他们挽起裤管在沙滩上奔跑,听他们追逐蝴蝶时银铃般的笑声,你会发现,那点麻烦,那点辛苦,又算得了什么?

出状况了怎么办?


  出门在外,当然会有意外;带着孩子一起,这种几率更大。他们抵抗力本来就不如大人,到了新的环境,作息变了,饮食习惯变了,各种不适应,就容易生病;旅游的地方人多车多,稍一闪失,孩子可能遭遇危险;最招架不住的是他们的各种哭闹:错过车子,不愿意等待,然后哭;周围环境嘈杂,想睡又睡不着,然后哭;缆车要出发了,突然说“害怕”,然后大哭……
  但是,这不正是带孩子旅行的目的吗?
  学着适应新环境,学习应对突发状况,学会等待,逐渐变得越来越能干,越来越勇敢……旅行,就是这么一堂无法替代的成长课。当你和孩子一起旅行后,发现孩子的独立性、自主性增强了,更勇敢了,能言善道了,这就是旅行的魔力所在。

世界原来是这样的


  如果说上面这些是旅行的好处,那么我们再来看看旅行的价值:那些更宏观、更深远的意义。
  几个月大的孩子,物体一离开视线,就被他认为不存在;幼儿园的孩子,把家和幼儿园当成世界的全部;没有离开过中国的孩子,总会怀疑外国的存在。总之,孩子常常以为自己看到的和经历过的,就是全世界。
  旅行,恰恰是认识和感受世界最直观的方式。孩子在旅行中,逐渐知道离开五十里、五百里、五千里之外的地方,那里的山什么样,房子什么样,人什么样,他们怎么生活;通过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通过跟不同地方的人打交道,他们逐渐知道:世界有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不同的风俗,不同的信仰。
  他们的世界,就这样越来越宽,越来越广。

世界是多元的


  鲁迅在《阿Q正传》里这样描述“狭隘”:“用三尺三寸宽的木板做成的凳子,未庄人叫‘长凳’,他也叫‘长凳’,城里人却叫‘条凳’,他想:这是错的,可笑!油煎大头鱼,未庄都加上半寸长的葱叶,城里却加上切细的葱丝,他想:这也是错的,可笑!”
  其实,真正可笑的是阿Q,是没见过世面的未庄人。
  孩子如果走遍世界,就会知道鱼有很多种不同的做法,可以加葱丝,也可以加豆豉,或者辣椒粒,甚至西红柿;每种做法有不同的味道,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
  通过认识丰富多彩的世界,孩子才能消除狭隘,建立起多元的世界观。

从世界观再到人生观


  很多人在旅行之中,发现了人生的真谛,找到了自己心灵所属。
  彼得·梅尔从纽约到普罗旺斯旅行后,改变人生轨迹,和妻子及两只爱犬隐居于此;黑塞在瑞士南部旅行后,定居于那里的小村庄,写出影响世界的文字。 孩子在旅途中,同样会把自己所遇与内心所思结合,形成对自己、对他人的独特认识,逐渐明白自己的需要和追求 。
  因为,每去一个陌生的地方,他们都会品尝异地食物,熟悉交通路线和公共标志,欣赏形式各异的建筑,体会种类不同的宗教现象,学习和陌生人相处,适应各种气候……这时,他们自然会想:这个和我们那里不一样,那个一样;这个比较好,那个不太好。
  在比较中,他们睁大了眼睛,扩展了胸怀,变得更加宽容、坦荡,知道尊重彼此的不同和差异。而这,就是旅行最伟大的意义。
其他文献
陪不陪孩子做作业?不同的家长有不同的看法,支持的家长认为孩子独自做作业会边玩边写,如果陪着做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反对的则称这样长期陪下去会养成孩子的依赖性,不利于孩子独立性的培养。  我是旗帜鲜明地认为要陪做作业的,刚上小学的孩子不知道如何学习,没有形成学习行为模式,这个时候家长可以适当加以引导,帮助孩子早日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如果家长从一年级就开始这样的工作,大约到三年级就可以放手让孩子自主学习了
“中国贫困山区免费午餐计划”, 是2011年由《凤凰周刊》的邓飞和天涯网的梁树新联合500位媒体人、十余家主流媒体共同发起的,它直接影响了国家的决策。2011年10月26日,国务院决定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惠及了更多的孩子。  作为发起人之一,邓飞这天来到广东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小三江镇中心小学,为孩子们发放第一顿免费午餐。  一两半猪肉,一个鸡蛋,四两大米,五毛钱青菜,四元钱一餐的
兔子国王来我家了
一个一岁半的小女孩在广场上玩小皮球,玩了一会后,发现不远处草地上有个和自己相差不大的男孩,于是高兴地跑了过去。但小女孩并没有邀请小男孩玩,只是在他附近拍皮球,兴奋异常。小男孩则一副受到惊吓的样子,赶紧躲进妈妈的怀里,偶尔瞟小女孩一眼。  表面上看,小女孩自己沉浸在拍皮球的游戏中,和小男孩完全没有接触。然而,如果以此认为他们没有进行交往的话,那说明你还不了解孩子交往的规律。  孩子从小就表现出与人交
我们一家三口准备睡觉时,宝宝爸爸开玩笑说:“宝宝,去,去打你的胖妈妈。”  4岁的宝宝走过来,真的对着我的后背用力一拳。要说很痛不可能,毕竟才这么大的孩子;可也不是一点儿都不痛。我选择躺在床上不吭气。  见我没反应,宝宝问:“妈妈,你怎么了?”我回答:“你打妈妈,妈妈生气了。”  宝宝大哭起来:“是爸爸让我打的!”  宝宝爸爸意识到自己做得欠妥,主动认错:“宝宝别哭了,是爸爸不对,爸爸不应该让你去
网友给我留言说:“你家小宝的画真不错。美国的学校是如何进行美术教育的?小宝是不是专门学过啊?”这个留言虽然很短,却一语道破中美在美术教育方面的差异。在美国,画到像小宝这样水平的孩子比比皆是。换句话说,美国孩子都会画画,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事实。而他们这个绘画本领,和从小所受的教育有直接关系。  画画就是玩儿  美国孩子上幼儿园,不用学任何外语,不需要应付加减乘除,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玩。而在纸上随意涂
《道德经》里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超负荷的刺激和信息对孩子成长有害无益。  养育孩子也若“烹小鲜”,少做无谓的折腾,掌握好火候,效果会更好。  物质简约  在现代社会,物质在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越来越重要,但绝不是越多越好。对于孩子,这个道理尤其重要:我们总担心孩子还有什么不够,有没有担心过孩子哪些已经太多?  简化环境 减少家庭装修的复杂度,屋里的装饰尽量简化,增
小米心有余悸地说,不转了不转了,下次再也不转了!可是下一次,谁知道还会发生什么事呢?  处在“Terrible Two”的孩子,究竟能带来多少麻烦事,永远都无法预料。即使我们再三小心,再三注意,意外还是突如其来地发生了。  傍晚,小米故意碰了我的电脑(平时叮嘱过不能私自玩电脑),完后还嘚瑟地专门把我喊到书房,说:“妈妈你看,我在碰你的电脑!”看着她在我笔记本上跳了又跳,一脸挑衅的样子,我简直气得快
女儿mii4岁那年,我们一家还居住在名古屋。经开琴店的朋友介绍,她去了一家私立音乐院学琴。按mii自己的意愿,她希望学钢琴。  但在音乐院学琴的最开始半年,每一次音乐课,老师基本都只进行“音感训练”:老师用钢琴弹出一个音,孩子们必须很快地说出老师刚刚弹的是什么音,按的哪个键。这样反复训练之后,接下来,就是围绕着老师的琴声“跳舞”——每个班大约6个孩子,绕成一圈,跟随老师的钢琴节奏做动作,琴声突然停
一旦孩子的眼屎过多,不要单单把“罪名”安在上火上,你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上火”是中医里面独有的一个概念,在中医的理论中认为,人体阴阳失衡,内热过盛,就是上火。  可是在现代医学当中,并没有“上火”一说。然而,很多老一辈的人会经常把“上火”挂在嘴边,无论大小问题,通通都是上火的问题。孩子晚上磨牙、有眼屎、大便干,舌苔重……不用问!全部都是“上火”惹的祸。  真的是这样吗?这些误区你必须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