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育龄:一生为人民攀登医学高峰

来源 :晚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wper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是我国胸外科事业的拓荒勇士,又是人民健康的忠诚卫士。做白求恩式的医生是他一生的追求。“只要我一息尚存,就要多救治一个病人!”他就是新中国胸外科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辛育龄。
  择一事,终一生
  辛育龄的从医选择,与白求恩有着不解之缘。
  1921年,恰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那一年,辛育龄出生于河北省高阳县。抗战之初,战地医务人员匮乏,十几岁的辛育龄被抽调去冀中军区卫生部学医。1939年,他被派往白求恩医疗队担任司药。
  由于遭遇敌人残酷扫荡和严密封锁,转移到白洋淀的医疗队仅有的食物藕和鱼虾,因缺盐而难以下咽。担心白求恩的健康,经请示党支部书记,辛育龄拿出药箱里的一点精盐,给白大夫做鱼用。不料,白求恩大发雷霆,严肃批评他违反纪律。
  “红小鬼”被深深震撼:白求恩把伤员的生命和健康,看得远比自己重要。
  耳濡目染下,辛育龄萌生了学医报国的念头。1939年7月,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从上山采药制成抗疟药片、研制出治疗疥疮的皮肤擦剂软膏解除战士疾苦,到报考党创办的中国医科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名外科大夫,辛育龄在战火中走上医学道路,这一干就是一辈子。
  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艰难起步,胸外科几乎一片空白。
  1956年,辛育龄从苏联获得医学副博士学位回国后,一个能够改变人生际遇的机会向他招手:留在部队可以当军官,专门接诊军队病员。但他一心想为更多病人做手术,便毅然选择了到位于北京通州的中央结核病研究所工作,组建胸外科。
  从1958年到1980年,他牵头举办培训班,为全国培养出1000余名胸外科技术骨干。他还经常亲赴各地帮助胸外科医师做手术,指导40多所医院建立了胸外科。1954年到2004年间,他共完成胸外科手术1.5万多例!
  一个医、教、研合一的胸外科体系逐步成型,一所中西医结合的现代化医院——中日友好医院,也在首任院长辛育龄的主持下成功筹建。
  “医学事业是我的命”
  要让曾经几乎空白的胸外科迎头赶上,他日夜思索着一切减少患者痛苦的方法,向各种“未知”发起挑战。
  有人说开胸手术创伤太大,不适宜做针刺麻醉。为了探明效果,辛育龄竟在针麻状态下实施自己的急性阑尾炎手术!
  胸部手术需扎16针,由4个大夫在术中不停地捻动。“这么复杂的操作,如何能够推广?”辛育龄用镊子夹自己的皮肤,运用优选法对每个穴位进行痛阈测试,终于在前臂外侧找到了镇痛效果最好的穴位。
  1970年,辛育龄主刀实施了首例运用一根针针刺麻醉下肺切除手术,震惊了针麻界。
  1972年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特别要求参观这一手术。访华团成员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全身麻醉需要两三个小时才能完成的手术,辛育龄用了72分钟就干净利落地完成了,而且病人全程神志清醒,平静自如。
  辛育龄先后做了1400多例针麻肺切除手术,成功率高达98%。针麻手术推动了我国针灸镇痛原理的研究工作,为中国针灸疗法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
  获国家级科技奖8次,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白求恩式医务人员等荣誉称号……辛育龄直到因腰椎问题再也站不起来,才不舍地告别了他日夜战斗过的手术台。
  一息尚存,就要多救一个患者
  上世纪80年代,辛育龄又做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决定——中日友好医院开院后不久,他主动辞去院长职务,做了一名普通的外科大夫。
  从1947年中国医科大学毕业成为外科大夫开始,辛育龄整整60年没有放下手术刀。
  他对病人有多亲?安慰病人在先,決不冷言冷语;明明可以出挂号费更高的特需门诊,却坚持只出挂号费低的特需和普通专家门诊;想方设法为经济困难的病人省钱,甚至为他们承担医疗费……就连中日友好医院的筹建方案里,他都坚持保留了供病人散步的花园。不少已被放弃的危重、难治病人,却因辛育龄尽力收治和精心疗护获得新生。为了病人,辛育龄为何不惜一切代价?因为“和工程师不一样,医生手中的产品是人,人死了不可复生”。
  “病人会让我们把他的胸腔打开,这是何等的信任啊!我们要对得起这份信任。”胸外科年轻医务人员一直记着辛育龄经常和他们说的话。(来源:新华社)
其他文献
过去,一提到“网瘾”,人们往往会想到沉迷网络游戏、在虚拟世界中难以自拔的青少年群体。如今,“风水轮流转”,一些年长的父母沉迷于网络,尤其是学会刷手机后,也表现出缺乏自制力,各种涟漪性效应随之涌现,轮到长大成人的子女们犯愁了。  担忧的是,父母沉迷网络已经影响到日常生活,长时间玩手机对老人的身体健康也不利;无奈的是,父母以“家长”自居,晚辈劝阻常常无效。“老顽童”上网成瘾怎么“治”,成了一些子女的“
期刊
如今,人生已经走到了金秋。  算起来,人到了晚年,经历过的秋天,已难以一一记起。可许多年前,那一年的秋天,却令几十年后的我记忆深刻。  那年,我跟着表哥,回乡下老家拾秋。  每年的秋收,难免有所遗漏,才有了所谓的拾秋,就是提着篮子,漫山遍野地捡漏。困难年头,这点粮食,尽管起不了大作用,但聊胜于无。  到了田里头,我跟着人群,下意识往高处走,却被表哥拉到了一旁。表哥压低了声音说,高处的粮食显眼,人又
期刊
在丹寨县排调镇,有一对扎根大山深处的“夫妻村医”——肖世军、潘启兰,夫妻俩行医20多年,携手守护着甲石村、党早村二十多个自然寨2000余名苗族群众的健康。这对“夫妻村医”每天不是在各自的村卫生室为村民看病,就是一起骑着摩托车到偏远的小自然寨村民家中出诊,为村民免费测量血压血糖、提供医疗服务、宣传防疫知识等,并为签约“家庭医生”的群众诊疗病痛,建立健康档案等。遇到行动不便、长期卧床的患者,特别是留守
期刊
黔南州青少年法治警示教育基地挂牌成立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推动法治建设,切实做好青少年法治教育,7月28日,黔南州青少年法治警示教育基地在省未管所挂牌。  黔南州关工委副主任王雯洁,省未管所党委副书记、政委余玲共同为示范教育基地挂牌。黔南州关工委副主任冷启中,州委老干局副局长、州关工委秘书长贾丽琴参加挂牌仪式。法治警示教育基地的落成,为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开辟了新的阵地,也是加强预防和减
期刊
“我周一到周五每天就来这里,早上来跟这些老姐妹唱两个小时的歌就回家做饭,下午来玩两小时就去接孙子放学。老年学校过去只有大城市有,如今办到了咱们家门口,感觉自己也像个城里人了!住在幸福社区真是越来越幸福!”  走近黔东南州天柱县联山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幸福社区老年学校,就能听到爽朗的笑声,推开门一看,老人们正在认真地下象棋、唱歌跳舞、聊家常。从大山里搬迁过来的杨引兰参加了老年学校的“感党恩”山歌队,每
期刊
杨兴到永兴镇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专题宣讲  8月4日,湄潭县统战部四级调研员、县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县宣讲团成员杨兴到湄潭县永兴镇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主题宣讲。  在宣讲报告会上,杨兴以“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为主题,结合湄潭县发展的丰富案例,一起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史,重温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的伟大成就,领悟建党100周年的重大历史意义,从历史进程中深刻感悟共產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最后,杨兴说:我们学习党史
期刊
离开清华园已经五十多年了,但是我经常想到她。我无论如何也忘不掉清华的四年学习生活。如果没有清华母亲的哺育,我大概会是一事无成的。  在三十年代初期,清华和北大的门坎是异常高的。往往有几千学生报名投考,而被录取的还不到十分甚至二十分之一。因此,清华学生的素质是相当高的,而考上清华,多少都有点自豪感。  我当时是极少数的幸运儿之一,北大和清华我都考取了。经过了一番艰苦的思考,我决定入清华。原因也并不复
期刊
秋风送爽,转眼匆匆又是一年开学季。不知是否也唤起了您关于學生时代的记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读书时代。大学的时光,是一个人一生中非常重要的时光,是永远值得追忆的时光,甚至可以说是最美妙的时光。  宝贵的四年在校光阴究竟怎样的生活方式才是最理想的呢?每个人的答案不尽相同。本期,让我们一起走进季羡林、冰心、梁实秋、钱学森等名家的大学时光,阅读名人大学生活的悲喜录,体味最真实简朴而又感人至深的一段段值得
期刊
我从贝满女中毕了业,就直接升入了协和女子大学。我选的是理预科,因为我一心一意想学医,对于数、理、化的功课,十分用功,成绩也好。至于中文呢,因为那时教会学校请的中文老师,多半是前清的秀才或举人,讲的都是我在家塾里或自己读过的古文,他们讲书时也不会旁征博引,十分无趣。  在理预科学习了大半年,到了第二年1919年——“五四”运动起来了,我虽然是个班次很低的“大学生”,也一下子被卷进了这兴奋而伟大的运动
期刊
时至今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发工资的渠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以前的发放现金,到现如今的转账,整体来看,用转账发工资的方式,其安全可靠系数远高于直接给员工发放现金。那么,在没有银行卡的中国古代,朝廷是如何给官员发放工资的呢?  古代的工资——俸禄  古代的工資名叫“俸禄”,即朝廷按规定给予各级官吏的报酬,主要形式有土地、实物、钱币等。各个朝代的俸禄制度略有不同。  商周时期,官吏由贵族充任,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