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调查分析

来源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123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对徐州市四所高校1000名大学生的政治态度、价值取向、理想信念、参与社会事务意识、社会责任意识、社会关怀意识的调查分析,表明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呈现出信仰多元化、理性化,价值取向多元化、兼容化,理想信念现实化,参与社会事务意识理性化、务实化,社会责任意识和社会关怀意识个人色彩严重等特点,这要求我们必须区分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层次,加强对大学生思想道德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的系统整合,加强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形成和发展规律的研究,提高建设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道德状况; 调查分析; 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08)04-0017-05
  
  大学生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生力军,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建设的成败,为更好地把握党的十七大形势下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我们从大学生的政治态度、价值取向、理想信念、社会事务参与意识、社会责任意识、社会关怀意识六个方面对徐州四所高校1000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以徐州市所有高校学生为总体,按照多阶段立意配额抽样的抽样方法,结合徐州高校的规模和层次,我们选取了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师范大学、徐州医学院、徐州工程大学等4所高校,其中中国矿业大学400份,徐州师范大学200份,徐州医学院200份,徐州工程大学200份,总计1000份问卷,最后收回916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1.6%。在样本的选取过程中,我们控制性别比例、专业差异、教育水平等,抽取相对合理的调查样本。样本基本情况见表1。
  
  一、大学生的政治态度
  
  1.当前大学生政治信仰对象多元化、内容理性化
  随着大学生经济上的逐步独立,在政治上他们也开始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探寻自己的归宿。他们对政治有着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强调自我的主动性、积极性、实践性和建设性。他们不再狂热崇拜,不再盲从,不再满足于被动的接受,已经开始按照自己的政治信仰尺度进行思考和实践。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肯定信仰的重要性,选择“人人都应当有自己的信仰,信仰的力量是巨大”的学生占调查总数的61.2%,而选择“信仰都是非科学、反理性的,应当崇尚科学和理性”的仅占8.4%,另有13.8%的学生则认为“科学的信仰和理性是一回事”。
  随着大学生自主性不断增强,思想观念处在不断变化和更新状态,在思考和实践的过程中政治信仰多元化,这在不同程度上冲击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调查显示,有51%的学生信仰共产主义,23.3%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明确的政治信仰,而另有接近10%的学生表示信仰佛教和基督教等宗教。
  
  另外,大学生的政治鉴别力不断增强,对政治、社会问题的分析更趋冷静和理性化。当代大学生已经能比较冷静地思考一系列政治问题,政治上日趋成熟不再容易被某种思潮或某种势力所左右而采取过激的行动。在各高校深入学习领会“十七大”精神活动中,大学生们激发出来的巨大热情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特别是在对和谐社会的认识上,当前大学生更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较强的政治鉴别力。在“你认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民本中国最大的障碍是”一题中,选择“权力缺乏监督,腐败猖獗”的占42.9%、选择“看病难、吃药贵,医患关系紧张”的占39.7%、选择“就业形势严峻、找工作太难”占的21.1%、选择“环境污染得不到有效遏止”的占17.1%、选择“普遍的精神贫乏、道德沦丧”的占14.8%,分别居于前五位,这反映了当代大学生不仅能够宏观理性的看待各种社会问题,而且更关注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社会问题;在“你认为和谐社会最大的特点应当是”一题中,26.1%的学生认为和谐社会最大的特点应当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22.3%的学生认为是“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26%的学生认为是“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形成和谐相处的人际环境”,另有5.7%的学生认为是“加强社会治安和管理,切实维护社会稳定”,4.3%的学生认为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6%的学生认为是“政治清明,服务型政府建立,干群关系和谐,这都反映了当前大学生能够理性的分析各种社会问题,具有相对独立的政治观点。
  2.当前大学生具备良性的政治认知
  政治认知是政治参与行为的先导,决定着政治参与的行为取向。在当前大学生的政治参与中,以良性政治认知为基础的政治参与行为占主导地位。调查发现,多数学生对我国当前的政治制度与政治体系认同度较高。如在对共产党员的整体评价时,25.8%的学生认为“模范带头作用突出,威信很高”,37.7%的学生认为“起到一定模范带头作用,威信较高”,18.8%的学生认为“模范带头作用不够突出,威信一般”,仅有8%的学生认为“没有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威信很差”。这表明,绝大部分同学对党和政府的领导持认可和肯定的态度,对党和政府有着非常高的认同感。同时,对我国现行的各项政治制度和体制,大部分人亦有着比较理性和客观的认识。这种占主流的良性政治认知无疑有利于保证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朝正确的方向发展。
  
  二、大学生的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是指主体对价值追求、评价、选择的一种倾向性态度,也就是一个人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并做出选择与追求。价值取向是当代大学生的内心向导,它对当代大学生承担新世纪赋予的历史使命具有重要影响,调查显示,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主流呈健康向上的趋势,自主、竞争、公平、效率等时代意识明显增强,具有多元性、主体性、兼容性的特点。
  当前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上趋向多元化,调查显示,25%的学生把“对社会贡献的大小”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41.6%的学生选择“人格是否高尚”,13.1%的学生选择“是否有自己的事业”,7.9%的学生选择“生活得是否舒适、潇洒”,2.2%的学生选择“社会名望的高低”,1.1%的学生选择“金钱的多少”,1.3%的学生选择“权力的大小”。
  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极大地张扬了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就整体而言,他们的价值取向正在由传统的社会本位转向个人本位,自我意识凸现,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实际利益的获得,调查显示,仅有25%的学生把“对社会贡献的大小”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而75%左右的学生把自我的发展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
  兼容性是指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社会政策对个人利益的承认和肯定,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追求务实和协调并重的价值选择,表现出明显的兼容性。大学生在个人与社会,义与利,奉献与索取问题的选择上不愿偏重哪一边,而是寻找结合点,希望“社会与个人利益并重”、“事业和利益兼得”,我们对调查问卷也印证了这一点,在问及“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您作何选择”时,45.2%的人选择了“在不损害集体利益前提下兼顾个人利益”。
  另外,调查显示,对大学生思想和价值观形成影响最大的人是父母或抚养人,占统计人群的49.7%,其次是老师,占统计人群的15.7%。
  
  三、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一个人思想的灵魂和行动的标尺,是影响和左右价值取向变化的内在动力系统,是大学生价值取向的重要支撑点。和谐社会要求大学生能将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自我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在问及“你的人生目标是”,60.9%的学生选择“实现自己价值”,而仅有10%的学生选择“贡献社会”,这显示了当代大学生在理想的选择上强调生活理想、职业理想,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和功利性,相对过去那种把理想与个人发展相对立、相脱离的思想,也是一种进步。
  
  四、大学生参与社会事务意识
  
  大学生参与和谐社会事务是指大学生以“准知识分子”的身份,以组织或非组织形式参与和谐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以争取社会认同的社会实践活动。由于大学生社会角色的非职业性,他们参与社会活动的范围和形式是十分广泛的。调查显示,当前大学生在和谐社会事务参与上具有以下特点:
  1.社会事务参与意识理性化、务实化
  当前大学生的社会事务明显提高,并且他们的参与不再停留在参加某种运动的动员性参与上,而是达到了为某种明确目的而自主性参与的水平。在“你认为大学生在参与和谐社会构建中应当发挥怎样的作用”一题中,63%的学生认为“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力军,应当发挥重要作用”,20.3%的学生认为“可以在保证学习时间的基础上,适当参与”。而且,大学生社会事务的参与不断趋于理性化和务实化,在问“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有何作用时”,70.9%的学生认为社会实践锻炼和提高自身的实际操作能力。
  2.社会事务参与意识和参与行为投入存在较严重差异
  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虽然趋向务实化、理性化,但在参与意识和参与行为上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一是大学生的社会事务参与意识较强,但参与行为的投入较少;二是对社会有基本正确的政治认知和政治评价,但在实际行为上却表现为知行不一。这种价值取向的两重性和价值判断的矛盾性,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实际水平和成效。虽然接近90%的学生认为大学生应当在和谐社会中发挥左右作用,但在问及“平常通过哪些方式参与和谐社会构建”时,仅有33.9%的学生参加过各类社会实践活动,3.5%的学生到社区作过助理,6.8%的学生深入社区、农村宣传过党的方针、政策,18%的学生参加过各类公益活动,18.8%的学生参加学校社团活动,15.9%的学生参加学校志愿者活动,5.4%的学生参加人民代表选举,可见,社会事务参与意识和参与行为投入存在较严重差异。
  3.基本上是手段性参与,但也有一定的目标性参与
  所谓目标性参与是指参与者把社会事务参与当作一种目标来追求,或者至少当成目标之一来追求,而手段性参与则是参与者把社会事务参与当作实现其它目标的手段,社会事务参与本身不是参与者的目的。从当前我国大学生的社会事务参与来看,大多是为了实现某种具体的利益目标的手段性参与,如大学生参加共青团组织、学生会的选举,参加环境保护、扫除文盲、援助失学儿童等社会实践多是从培养能力为出发点,部分学生进行直接或间接的接触,也多是为了改善有利于自己的生活学习条件,使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害。即使是要求入党的学生中也存在着一些功利主义的色彩,而并不是以社会事务参与为主要目标。在“你参加社团活动的目的是什么”的调查中,53%的学生是出于兴趣爱好,7.2%的学生是为了寻找爱情,43.5%的学生是为了扩大社交圈,60.9%的学生是为了增加见识、经验,4.5%的学生认为对仕途有利,而仅有20.8%的学生是为了献身公益。
  4.国家和学校应当从政策和机制上为大学生参与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更多的机会和保障
  在“你认为影响你参加大学生参与和谐社会构建的最大障碍”的调查中,32%的学生认为“没有专门的机制和政策保障”,19.5%的学生认为“学习时间紧,没有时间”,18.9%的学生认为“国家和社会提供的机会少”,15%的学生认为“学校没有进行适当的引导”。
  
  五、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感是和谐社会的题中之意,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应当是和谐社会责任理念的创造者、传播者和实施者。
  一个人的社会责任意识如何,首先可以通过对自己的社会责任的认可程度来考察。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社会责任认可程度很低,那么这个人的社会责任意识将无从谈起。本研究从“对自己家乡的责任”、“对有困难的人的责任”、“对校园里同学的责任”、“对社会中所有人的责任”四个角度来分析大学生对社会责任的认可:您认为自己在下列方面有多少责任和义务?
  调查显示,由上表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对社会责任认可的程度,从总体上来讲,显得不是很高。在所选的四项指标中,认可“很大”的比例基本上都没有达到30%,特别是在“对校园里同学的责任”和“对社会中所有人的责任”这两项指标上,大学生的认可程度显得尤其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以下特点:
  1.对家乡的责任认同明显高于对其他群体的责任认同
  调查显示,认为对自己家乡的责任很大的占29.9%,认为“很大”和“较大”的占63.6%,都明显高于其他比例。笔者认为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精神在当代大学生身上的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成分是孔子的儒家思想,儒家的“爱”首先表现为对自己父母、兄弟姐妹的爱,对自己家族的爱,对自己邻人的爱,最后以至于对天下所有人的爱,即由“家”至“国”,因此这种选择也就不难理解了。
  2.大学生的他人责任观并不是很强
  在所有调查人员中,认为“对有困难的人的责任”很大的同学占19.5%,认为“对校园里同学责任”很大的占14.9%,认为“对社会中所有人的责任”很大的占12.3%。这本身就说明了“他人”在当代大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和份量是较低的。由于个人自主性的增强、个人自由度的扩大和个人自我意识的发展,当代大学生往往倾向于夸大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对立和冲突,而对个人和他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密切联系的认识却相对不足。因此,在追求个人目标实现的过程中,他们往往会忽略甚至拒斥他人的存在。与此同时,由于竞争的加剧,人际间的关系又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磨损。尤其是对于大四的学生,毕业分配及考研等外在因素的影响使竞争更加激烈。同学之间情感淡化的倾向势必会影响对他人责任的践履。所以,当代大学生的利他观念尚有待于进一步的培养和加强。
  3.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具有明显的个人色彩
  对社会的责任反映的是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它的价值取向始终是社会的整体利益。因此,当社会的需要和个人的利益之间发生矛盾时,一个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人,一般来说,会自觉地放弃个人利益而服从于社会整体的需要。但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观却表现出明显的向个人利益倾斜的特点。调查显示,仅有12.3%的学生认为对社会的责任很大,21.5%的学生认为较大。在调查中,“帮助别人要看对自己是否有利”选择非常赞成和比较赞成的占15.3%,选择一般的占20.3%,在“不计报酬的奉献太难做到”的调查中,选择非常赞成和比较赞成的占24.7%,选择一般的占29.7%。可以说,当代大学生主观上并不否认承担社会责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可一旦涉及到具体利益时,又往往首先考虑个人的得失。他们在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中注重方式、方法,讲求策略、技巧的事实表明,当代大学生力求能够在社会和个人之间找到“折中点”,既要承担对社会的责任,同时又要使自己的个人利益不受损害,或者是将这种损害降到最低。笔者认为,对于这种情况,我们不能简单的予以否定,它不同于那些良知麻痹、明哲保身的旁观者。当代大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自我评价就是建立在这种责任认知的基础之上的,因此评价结果较为乐观。而社会是以无私奉献的忘我精神作为衡量标准的,这是一种高层次的社会责任观。事实上,这两种认识并非不可调和。我们所要做的是,当无法在个人利益和社会需要之间找到折中点,必须舍弃其一的时候,如何适时地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自觉地放弃个人利益而主动地服从于社会整体的利益,这才是摆在教育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六、大学生和谐社会关怀意识
  关爱作为青年参与和谐社会构建的主导观念,其所蕴含的善意在一个更高的基准上,把青年人群的心灵净化到一个理想的高度。大学生的社会关怀意识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它促进大学生人群与社会其它人群的和谐相处,促进大学生与成人社会的整合,更重要的是它用一种扶危济困的举动,调节社会资源的分配,给予社会弱势群体以关怀,去除人与人之间可能存在的敌意与歧视,扫除公正与公平目标的障碍。本研究从两个视角考察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关怀意识。第一个视角是考察当代大学生的助人意识,包括两个指标,即是否赞成“别人有困难时应该尽力帮助”和“帮助别人要看对自己是否有利”;第二个视角是考察大学生对待违背奉献原则的态度,也包括两个指标,即对两种观点的态度:“不计报酬的奉献太难做到”和“见义勇为牺牲自己不值得”。
  1.大学生在助人方面的行为意识
  人们是在帮助别人的时候使自己的精神变得丰富起来的,在很多时候,我们帮助别人,也就是在帮助我们自己。从价值的角度来讲,帮助别人对我们自己是有价值的。不过这种价值的获得,不应该成为我们帮助别人的主观目的,它只是一种客观的效果。
  调查显示,对于“别人有困难时应该尽力帮助”这一说法,58.8%的大学生表示非常赞成,23.5%的学生表示比较赞成,也就是说大部分大学生对这一看法表示赞成。但是从反面来看,问到您是否赞成“帮助别人要看对自己是否有利”时,也即从大学生帮助别人的目的上来分析大学生的助人行为,分析显示表示反对这一观点的大学生占57.4%,与上面非常赞成“别人在有困难时应该尽力帮助”的比重比较吻合。因为如果“帮助别人要看对自己是否有利”的话,那么就不可能做到“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尽力帮助”,而很有可能是选择“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通过对上面两个指标的综合,所以大致有六成的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助人意识。
  2.大学生怎样对待那些违背奉献原则的观点
  从我们上面的统计分析来看,当代大学生的奉献意识并不是很强,例如,对于“不讲条件的奉献太难做到”这一看法,接近22.7%的大学生表示赞成,持中立态度的占30%,仅有40%的大学生表示不赞成或不太赞成这一看法,再看大学生对待“见义勇为”的态度,统计反映,不到一半的大学生表示反对“见义勇为牺牲自己不值得”这一说法。
  另外,社会责任意识和社会关怀意识的培养,是一个“知”与“行”相结合的过程,上面我们主要是从意识领域分析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社会关怀意识,我们也从行为的层面来考察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根据大学生的实际生活经历,我们选择了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参加了哪些列举的爱心活动(为希望工程捐款、义务劳动、为灾区捐款、为病重的同学捐款、义务献血、其它的爱心活动等)来考察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
  统计分析显示,各种类型的爱心活动都有部分大学生参加,按参与这些活动的大学生的比重大小依次是:义务劳动(48.2%)、为希望工程捐款(36.8%)、其它捐物捐款(30.7%)、为病重的同学捐款(28%)、为灾区捐款(22.6%)、义务献血(18.3%)。分析显示,大学生参加义务劳动的比例较高。这可能是因为一般的高校都有大学生参加义务活动的要求,例如,有些高校规定志愿活动是学生必须参与的社会实践环节,只有参加过一定量的实践活动才能获得相应的学分,这为大学生服务社会提供了驱动力。但分析也显示,大学生参加其它爱心活动的比例不是很高,特别是参加过义务献血的大学生比重显得比较低。这就启示我们:目前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需要学校、社会为大学生的献爱心活动提供平台,提供动力,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提升服务社会的意识。
  综上所述,根据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发展呈现出的新特点、新状况,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科学规划,注重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系统关照,区分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层次,加强对大学生思想道德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的系统整合,加强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形成和发展规律的研究,提高建设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李景鹏.中国政治发展的理论研究纲要[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C]. 2004.
  [4]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C].2006.
  [5]陆士桢.和谐社会中大学生的角色建构[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1):1-6.
  [6]黄洪基.促进青年群体的和谐[A].和谐社会与青少年道德建设研究报告——首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5)[C]. 2005.
  [7]谢四平,朱雯霞,谭建跃.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04-107.
  [8]刘宏森.关于构建和谐社会青年发展的一点思考[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2):24-28.
  [9]赵沁平.发挥大学第四功能作用,引领社会创新文化发展[J].上海教育,2006(11):27-29.
  [10]章剑锋,倪建伟.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想模式的重新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75-77.
  [11]谢四平,刘韵清.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J].船山学刊,2005(3):195-196.
   [责任编辑:刘慧婷]
其他文献
上同一年级课的老师,面对同样的教材,一起研讨共同话题更为近切,所以,便有了“集体备课”的必要。教材解读,教法选择,教学进程等等,都可以作为老师们之间相互交流的对象和内容,有利于
目的:针对妇产科临床护理中人性化护理地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通过在我院2017年1月到2018年12月期间妇产科所收治患者中随机选择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借助于数表法将她们均
当素质教育不仅是表现在分数上的教育,而是要通过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与实践性,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活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且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从而提升学生的数
积极的情感,对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人在愉快时感知较敏锐,记忆力好,想象较活跃,愉快教学能够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初中生正处于智商、心理和生理成长发育的多变时
2014年底,随着中国底气、APEC蓝等热词温暖这个冬天,PPP以一种熟悉又陌生的姿态再次引起关注。  10月22日,《2014亚太经合组织财长联合声明》发表,中国同时宣布出资500万美元支持APEC发展中国家在基础设施PPP、区域合作和互联互通领域的能力建设和开发。随后,通过了《APEC区域基础设施PPP项目实施路线图》,使得PPP模式应用问题得以落地,从以往的规划变成可以具体实施的行动方案。 
期刊
新市场形势下各行各业都在快速发展,也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随着电力企业发展与规模的扩大,人们要提高对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视度,依照企业预算管理规定,选择合适的全面预算方
期刊
新一轮课程改革目前已在我国全面展开。我认为新课改有四个主要的理念:一、提高科学素养所谓科学素养主要是指掌握有关学科的基本内容,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掌握基本知识
随着国际间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语言的学习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在高中英语教学中,促进高中英语教学质量提升,培养教师的文化意识,使学生在高中英语课堂不仅能够获得英语的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教师要适时、恰当、适度的指导点拨学生的学习,这样的指导对学习非常有利。那么,什么是指导点拨呢?指导点拨是指教师用简练精辟的语言或鲜明生动的实验等方式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