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Daniel Gile于七十年代末提出了译员精力分配模式,认为同传是一个三种精力交织、共存的配合过程:听力理解精力、记忆精力和组织译语的精力,即:同传=听力分析 翻译 记忆 协调。这一模式揭示了同传的本质,既为同传技巧提供了理论基础,又为我们探讨影响同传质量的诸因素并对症下药提高传译质量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将在Gile的同声传译精力分配模式的启示下探讨影响传译质量的两个重要因素及对策:听力和源语意义的把握,记忆。
关键词:同声传译 精力分配模式 听力 记忆
引言
同声传译是一种受时间严格限制、难度极高的语言转换活动,要求译员在听辨源语讲话的同时,借助已有的主题知识迅速完成对源语信息的预测、理解、记忆、转换和目的语的计划、组织、表达、监听和修正,同步说出目的语译文。由此可见,同传过程不是简单的代码转换,它要求“现时的”和“即时的”语言转换,具有现时性、即时性和交互性的特点。这就要求译员成功克服上述多重任务的交织、重叠和干扰给大脑造成的能量短缺和注意力分配的困难,使听说并行不悖(鲍刚, 1998: 201-28;张吉良,2003:34)。
Daniel Gile于七十年代末提出了译员精力分配模式,使口译的神秘过程具体化。Gile的同声传译精力分配模式中,同传被定义为一个三种精力交织、共存的配合过程:听力理解精力、记忆精力和组织译语的精力,即:同传=听力分析 翻译 记忆 协调。如果将同传中的输入信息以单位切分,那么源语则由多个信息单位组成,第一个信息就是单位一,按照接收时间先后,依次类推。每一个信息单位都要依次经过听力理解分析、短时记忆的存储和译语的产出。但是这三种精力的依次出现是短暂的,大多数情况下同时并存。当译员刚听到信息单位一时,信息单位二随即发生。这样,单位一的理解过程就和单位二的接收同步进行。如此下去,单位一的短时记忆存储与单位二的理解,单位三的接收也是同步完成的。因此,同传实际上是三种活动相互协调的产物,好的同传就取决于三种精力的协调运用与分配。
通过对同传过程中内容的分解,Gile的这一模式清晰地揭示了同传的本质,既为同传技巧提供了理论基础,又为我们探讨影响同传质量的诸因素并对症下药提高传译质量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将在Gile的同声传译精力分配模式的启示下探讨影响传译质量的两个重要因素及对策:听力和源语意义的把握与记忆。
一、听力和源语意义的把握
口译中,我们首先接触到的是语音符号,语音符号刺激听觉,我们是依靠听觉给源语意义解码(刘宓庆,2004:85)。听觉功能的前沿化突显了听觉能力(听力)在传译中的关键作用。听力好的译员用前沿感官捕捉到的信息(语境化的源语语音符号蕴涵的意义和意向)比听力差的译员得到的信息可以多出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这一“赢余量”足以使前者有较多的时间进行语句的句法——语意完形,凭推理和判断说出句子的意思来。(刘宓庆,2004:86)所以,听力好的人在口译工作中占有很大优势。
听力的提高取决于对源语的理解,尤其是对源语意义的把握。法国释意派理论将口译程序分为三个过程,即理解、脱离源语语言外壳和表达。Gile的同声传译精力分配模式也强调了记忆源语意义的重要性,其理解等式如下:理解=语言知识(源语和目的语) 非语言知识(背景知识、话题熟悉程度和常识) 分析(译者的主观思维)。可见,在同传的三大任务:听力理解、翻译输出和记忆中都离不开这个理解等式的执行,任何一个环节的理解不顺利都会导致传译的失败。传译不是从源语言到目标语言的单向解码过程,而是理解思想与重新表达思想的动态过程。译员将听到的信息溶解成不同的信息单位,这些信息单位在与译员的非语言知识(话题熟悉度和常识)结合以后就失去了其语言形式,成为认知记忆中的意念。当译员理解透了这些概念,就能够实现从源语到目标语的转换。随着对同声传译本质的理解不断深入,众多专家学者都开始认同口译中对源语信息大意准确记忆的重要性。无论译员的汉语转换功力多深,如果不能恰到好处地理解源语,他的译文就不可能准确到位。
二、记忆
记忆在口译传播行为中具有特殊意义,好的记忆是转换双语并加以复述的重要条件。认知科学家认为大脑中有三种经验信息的贮存机制:感觉贮存→短时贮存→长时贮存。感觉贮存将感官前沿所获得的信息加以收集、筛选,并将信息编码赋予意义。短时贮存的时间仅在一分钟之内,故又被称作“保持在一分钟之内的记忆”(OMMR: one-minute memory retention)。短时贮存以OMMR处理感觉输入的信息,并向长时贮存输入已登记的信息,它的存储空间只有7±2个信息单元。这一分钟实际是口译进行高强度脑力活动的关键时刻。在OMMR之内,译员对源语“记忆犹新”,足以迅速进行信息关联和双语转换。长时贮存中的信息分为语意记忆和情节记忆,是一个人的经验知识的宝库,供短时贮存随时提取。在同传中,以上三种记忆贮存都起着重要作用,“感觉记忆”是口译的前提,“短时记忆”是关键,“长时记忆”则是口译的基础。这为译员如何有效地训练记忆力提供了方法论的依据。
首先,注意是记忆的前提。注意是认知行为的起点,指感官对客观事物的指向和集中。如果译员对源语信息掉以轻心,就无法把握值得注重的信息,大脑的速选、筛选工作就会失败,根本谈不上转译的内容。
其次,意义的把握是记忆的关键。对源语语言形式准确记忆的难度远大于对源语意义记忆的难度。记忆不可能与原形相等、等同、对等,“记忆保持”也不是一个恒常的“不变数”。译员听过源语话语以后的即时复述不可能与原形源语话语相等、等同、对等。(刘宓庆,2004:170)
目前,影子练习和倒数练习是自学和专业练习同传的方法:
1. 影子练习。跟读者在听源语者讲话的同时,以落后于讲话人2—3秒的时差,如影随形地用同一种语言重复听到的内容。该练习的目的在于使学员适应“一心多用”的同传工作方式,初步具备同时处理听辨、理解、记忆、复述、监听等多重任务的能力(2004:张吉良)。此外,影子练习还能培养注意力的高度集中,提高听力理解;巩固短暂记忆;帮助获得语感,提高外语能力。
2. 倒数练习。学员在接收源语的同时,从一个百位或十位数倒数下去。源语接收完毕后,学员随即复述听到的内容,力求准确详实。倒数练习比影子练习的难度大,它強制性地在译员听辨源语的过程中设置了注意力干扰,以进一步培养边听边说的工作习惯;此外,倒数后的复述练习也迫使学员因短暂记忆力的不足而抛开源语词语外壳记忆语篇意义,随后“以独立于语言等值的方式自由地表达思想”(达尼卡·塞莱斯柯维奇、玛利亚娜·勒代雷,1992:85)。
综上所述,在同声传译过程中,听觉解码、对源语意义的把握和记忆是互相关联,同等重要的。在学习同传的过程中,人们要充分地认识Gile的精力分配模式,由此了解影响传译质量的两个重要因素及对策:听力和源语意义的把握,记忆。在此基础上,练习以上所述的两种方法,这对于我们同传技能的提高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 鲍刚.口译理论概述.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1998.
[2] 刘和平.口译技巧——思维科学与口译推理教学法.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3] 刘宓庆.口笔译理论研究.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
[4] 勒代雷著.刘和平译. 释意派口笔译理论.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5] 张吉良. 同声传译的自我训练途径. 中国翻译, 2004,(5).
关键词:同声传译 精力分配模式 听力 记忆
引言
同声传译是一种受时间严格限制、难度极高的语言转换活动,要求译员在听辨源语讲话的同时,借助已有的主题知识迅速完成对源语信息的预测、理解、记忆、转换和目的语的计划、组织、表达、监听和修正,同步说出目的语译文。由此可见,同传过程不是简单的代码转换,它要求“现时的”和“即时的”语言转换,具有现时性、即时性和交互性的特点。这就要求译员成功克服上述多重任务的交织、重叠和干扰给大脑造成的能量短缺和注意力分配的困难,使听说并行不悖(鲍刚, 1998: 201-28;张吉良,2003:34)。
Daniel Gile于七十年代末提出了译员精力分配模式,使口译的神秘过程具体化。Gile的同声传译精力分配模式中,同传被定义为一个三种精力交织、共存的配合过程:听力理解精力、记忆精力和组织译语的精力,即:同传=听力分析 翻译 记忆 协调。如果将同传中的输入信息以单位切分,那么源语则由多个信息单位组成,第一个信息就是单位一,按照接收时间先后,依次类推。每一个信息单位都要依次经过听力理解分析、短时记忆的存储和译语的产出。但是这三种精力的依次出现是短暂的,大多数情况下同时并存。当译员刚听到信息单位一时,信息单位二随即发生。这样,单位一的理解过程就和单位二的接收同步进行。如此下去,单位一的短时记忆存储与单位二的理解,单位三的接收也是同步完成的。因此,同传实际上是三种活动相互协调的产物,好的同传就取决于三种精力的协调运用与分配。
通过对同传过程中内容的分解,Gile的这一模式清晰地揭示了同传的本质,既为同传技巧提供了理论基础,又为我们探讨影响同传质量的诸因素并对症下药提高传译质量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将在Gile的同声传译精力分配模式的启示下探讨影响传译质量的两个重要因素及对策:听力和源语意义的把握与记忆。
一、听力和源语意义的把握
口译中,我们首先接触到的是语音符号,语音符号刺激听觉,我们是依靠听觉给源语意义解码(刘宓庆,2004:85)。听觉功能的前沿化突显了听觉能力(听力)在传译中的关键作用。听力好的译员用前沿感官捕捉到的信息(语境化的源语语音符号蕴涵的意义和意向)比听力差的译员得到的信息可以多出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这一“赢余量”足以使前者有较多的时间进行语句的句法——语意完形,凭推理和判断说出句子的意思来。(刘宓庆,2004:86)所以,听力好的人在口译工作中占有很大优势。
听力的提高取决于对源语的理解,尤其是对源语意义的把握。法国释意派理论将口译程序分为三个过程,即理解、脱离源语语言外壳和表达。Gile的同声传译精力分配模式也强调了记忆源语意义的重要性,其理解等式如下:理解=语言知识(源语和目的语) 非语言知识(背景知识、话题熟悉程度和常识) 分析(译者的主观思维)。可见,在同传的三大任务:听力理解、翻译输出和记忆中都离不开这个理解等式的执行,任何一个环节的理解不顺利都会导致传译的失败。传译不是从源语言到目标语言的单向解码过程,而是理解思想与重新表达思想的动态过程。译员将听到的信息溶解成不同的信息单位,这些信息单位在与译员的非语言知识(话题熟悉度和常识)结合以后就失去了其语言形式,成为认知记忆中的意念。当译员理解透了这些概念,就能够实现从源语到目标语的转换。随着对同声传译本质的理解不断深入,众多专家学者都开始认同口译中对源语信息大意准确记忆的重要性。无论译员的汉语转换功力多深,如果不能恰到好处地理解源语,他的译文就不可能准确到位。
二、记忆
记忆在口译传播行为中具有特殊意义,好的记忆是转换双语并加以复述的重要条件。认知科学家认为大脑中有三种经验信息的贮存机制:感觉贮存→短时贮存→长时贮存。感觉贮存将感官前沿所获得的信息加以收集、筛选,并将信息编码赋予意义。短时贮存的时间仅在一分钟之内,故又被称作“保持在一分钟之内的记忆”(OMMR: one-minute memory retention)。短时贮存以OMMR处理感觉输入的信息,并向长时贮存输入已登记的信息,它的存储空间只有7±2个信息单元。这一分钟实际是口译进行高强度脑力活动的关键时刻。在OMMR之内,译员对源语“记忆犹新”,足以迅速进行信息关联和双语转换。长时贮存中的信息分为语意记忆和情节记忆,是一个人的经验知识的宝库,供短时贮存随时提取。在同传中,以上三种记忆贮存都起着重要作用,“感觉记忆”是口译的前提,“短时记忆”是关键,“长时记忆”则是口译的基础。这为译员如何有效地训练记忆力提供了方法论的依据。
首先,注意是记忆的前提。注意是认知行为的起点,指感官对客观事物的指向和集中。如果译员对源语信息掉以轻心,就无法把握值得注重的信息,大脑的速选、筛选工作就会失败,根本谈不上转译的内容。
其次,意义的把握是记忆的关键。对源语语言形式准确记忆的难度远大于对源语意义记忆的难度。记忆不可能与原形相等、等同、对等,“记忆保持”也不是一个恒常的“不变数”。译员听过源语话语以后的即时复述不可能与原形源语话语相等、等同、对等。(刘宓庆,2004:170)
目前,影子练习和倒数练习是自学和专业练习同传的方法:
1. 影子练习。跟读者在听源语者讲话的同时,以落后于讲话人2—3秒的时差,如影随形地用同一种语言重复听到的内容。该练习的目的在于使学员适应“一心多用”的同传工作方式,初步具备同时处理听辨、理解、记忆、复述、监听等多重任务的能力(2004:张吉良)。此外,影子练习还能培养注意力的高度集中,提高听力理解;巩固短暂记忆;帮助获得语感,提高外语能力。
2. 倒数练习。学员在接收源语的同时,从一个百位或十位数倒数下去。源语接收完毕后,学员随即复述听到的内容,力求准确详实。倒数练习比影子练习的难度大,它強制性地在译员听辨源语的过程中设置了注意力干扰,以进一步培养边听边说的工作习惯;此外,倒数后的复述练习也迫使学员因短暂记忆力的不足而抛开源语词语外壳记忆语篇意义,随后“以独立于语言等值的方式自由地表达思想”(达尼卡·塞莱斯柯维奇、玛利亚娜·勒代雷,1992:85)。
综上所述,在同声传译过程中,听觉解码、对源语意义的把握和记忆是互相关联,同等重要的。在学习同传的过程中,人们要充分地认识Gile的精力分配模式,由此了解影响传译质量的两个重要因素及对策:听力和源语意义的把握,记忆。在此基础上,练习以上所述的两种方法,这对于我们同传技能的提高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 鲍刚.口译理论概述.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1998.
[2] 刘和平.口译技巧——思维科学与口译推理教学法.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3] 刘宓庆.口笔译理论研究.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
[4] 勒代雷著.刘和平译. 释意派口笔译理论.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5] 张吉良. 同声传译的自我训练途径. 中国翻译, 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