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愿老的父亲

来源 :作文周刊·高二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父亲比母亲大了整整12岁。
  父亲的理科很好。每当有不会做的题目时,我就会拿去问他,他总是嘲笑我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做。那个时候我总会反驳他,你毕竟是大学本科毕业,比我会的多着呢。
  有一次,不知父亲是脑子一下没转过来还是别的,一道题目竟想了一个多小时才想出来。这下轮到我嘲笑他:“你看吧,大学生,把你难住了吧!”
  母亲在旁边一边笑一边煽风点火:“你爸人老了,脑子肯定也比以前糊涂了,你要体谅他。”
  父亲立马抬起头大声反驳:“我还年轻着呢!”
  这就是我的父亲,他总是不愿别人说他老了。
  后来父亲的腰出了问题,动了手术,住了近两个月的医院。中途我趁周末看了他好几次,父亲的脸色比以前差了很多,躺在床上不能下地走路。
  母亲嗔怪父亲:“你看看,都说了人老了就得好好休息,不要老是做那些繁重的事情。”
  父亲躺在床上一边吃着水果一边说:“我还没老呢,怎么就不能做重活了?”
  母亲叹了一口气没有说话。
  我觉得父亲真的是太过于倔强了,就像一株红棉,即使受了干旱,早已干枯却仍然倔强地坚挺着。
  父亲的额头和眼角都是被岁月侵蚀的痕迹,身体也渐渐被偷去健康与强壮,脑袋再也没有年轻时候的机灵与聪明,只剩下了一颗不愿意老去的心。
  但父亲老了,我知道。
  后来父亲出院了,没有在家里多呆又继续去上班了。
  前不久,父亲买了个小型家庭影院回来,想要将幕布挂在电视上方。看着父亲踩在桌子上努力踮脚尖的样子,我有点心酸,问他为什么不让工作人员直接安装好。
  父亲目不斜视地盯着自己举着幕布的手,回答我:“你爸还没有老到这点小事都需要别人来帮的地步。”
  我脱了鞋子想帮他撑起旁边的幕布,却被他拒绝了。他倔强得觉得自己一个人可以完成。
  我看着他努力的样子,看着他绷紧了的肌肉,看着他每钉好一颗钉子后就放松下来的神情,想起他之前还做过手术,于是忍不住问道:“你为什么老不愿意承认自己已经老了呢?”
  父亲不经意地回答我:“因为你还没有长大啊,我怎么愿意变老?”
  我的心颤了一下。
  可是在他的心里,我这个孩子又何时才能算是长大了呢?
  父亲告诉我:“我要一直守护你,直到你成家立业,最后过上好日子啊。”
  智利女诗人米斯特拉尔曾描述过一位母亲的心声:“别以为只有我怀着他的时候才跟我骨肉相连。当他将来下地自由走动时,即便远在天边,抽打在他身上的风同样会撕裂我的肉,他的呼喊中有我的声音。
  而我的父亲,如今他不愿老去,只是因为我还没有长大。
  我一直以为我的父亲是一棵在干旱中不肯承认自己已经干枯的红棉,可是如今我才明白,他不愿老去,只是为了成就我,在他粗壮的枝干上开出满树火红火红的红棉花,美丽如霞。
  我有一个不愿老去的父亲。
  (作者系广东省深圳市新安中学高中部高二3班学生)
  点评
  作者以“父亲不愿老”为线索贯串全文,从表达方式看,详写了父亲不服老的生活片段,而用简略的议论加以点染升华,使得文章读来朴实而动人。从写作内容看,父亲的动人之处可谓多矣,但作者对父亲的描写,多集中于其为了家庭和子女不辞辛苦地操劳的动作和语言描写,鲜明而集中地突出了父亲无私而绵长的爱,可谓中心突出,这种详略处理甚为得当。从写作对象来看,对主要人物父亲的描写笔墨颇多,而对线索人物“我”的描写处处都是为了对父亲进行陪衬,主次关系把握恰当。
  【技法指导】
  写作虽贵“真”,但并不等于只能对生活进行重现,因为写作毕竟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用匠心对生活进行选择剪切,对素材进行组织衔接。而这选择剪切、组织衔接就是对文章节奏疏密、篇幅详略、内容主次进行权衡和把握的过程。
  但是在写作中,有些同学处处平均用力,无所倚重,结果硬是把八百字的文章写成了流水账。读来平淡无奇,让人不知所云。
  即使生活的每个细节都美好得让我们忍不住倾心记录,但落笔时还是要懂得割舍,懂得在细节中分出主次,在笔法上分清详略。
  详,细密完备。在记叙文中则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进行细致描写,对景物或事物的形态、色彩、声音等进行精心描摹,对事情在某个时间和空间上的发展状态进行完备记叙。可以进行全方位细笔工描,也可择其一点进行特写。
  略,简洁明了。文章中有些内容,虽不是主要内容,但通过简洁的文字对文章内容进行必要的交代说明,会让记叙的内容更加完整明了。
  详与略犹如情深意笃的姊妹,详虽泼墨如云却得益于略的谦和恭让,略虽惜墨如金却离不开详的洒脱有节,两者相得益彰,共同擎起文章中心。
  那么文章的详略主次到底该怎样确定呢?
  一、以文章主题为导向
  我们的创作目的不同,详略主次就会有很大差异。例如《游褒禅山记》的第一、二段,以王安石的文笔,可以尽情描摹褒禅山之秀奇,但为什么作者略此而主要写考证而发现山名沿革之谬、游历而生半途而废之悔?联系主题,我们不难明白:作者对山间美景惜墨如金正缘于他创作的意图,即由谬而思深思慎取,由悔而思尽志穷力。记叙文字与主题丝丝入扣,无一赘言。
  所以,确定文章详略,不是以逞才弄文为目的,而应以写作的意图、表达的中心为导向。对于突出主题的重要内容可详写,对于虽属事件发生发展的必要部分却与主题没有重要关系的,则可略写。这样文章才能疏密相间,节奏鲜明。
  二、以写作对象为核心
  一篇文章都有明确的写作对象。我们要突出哪一写作对象,突出对象的哪一特点,直接决定了文章的详略安排。例如叙事写人类文章,谁是主要人物?其哪一生活领域是你要表现的?其人格品德中最令人感佩的是什么?明確了这些问题,文章详略方各得其宜。如《烛之武退秦师》,抓住“烛之武”这一主要对象,扣住“退秦师”这一核心事件,详写烛之武的语言,而对郑国之危、佚之狐之荐、晋军之还则略写,从而塑造了烛之武义、勇、智的不朽形象。   三、以写作线索为准绳
  记叙文的详略主次往往受文章线索的牵引,犹如一条丝线串起大小相间的珠玉。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颇不宁静”乃文章主脉。作者漫步月下荷塘,暂时超脱,但又跌回落寞;他忆起《采莲赋》里的热闹,却深感无福消受;他想起《西洲曲》里的温婉多情,但终明白只能惦念。詩赋中的两方荷塘毕竟流于热闹或温婉,唯有现实的这方荷塘才是自我“不宁静”心境的映照。所以在这条情感主线的牵引下,作者把笔墨集中于清华雅荷,从形、色、声、味等方面进行描写,极力营造一种淡雅却朦胧的意境,以流露“淡淡的喜悦中”夹杂着“淡淡的哀愁”的心情。清华雅荷则成为大珠,诗赋中的闹荷或清荷则成为小珠,使得文章一线贯串而又主次分明。
  四、以表达技巧为准绳
  文章的详略主次与作者的表达技巧有密切的关系。从表达方式看,记叙文当以记叙描写为主,抒情、议论只是轻轻点染升华,不可肆意铺开。中国古典诗歌早开创了“立象以尽意”的传统,对人、事物进行记叙描写,本身就可以笔墨含情,无需舍本逐末,硬去大篇幅地议论抒情。
  从表现手法看,当我们运用直接描写时,对主要对象则叙述充分,描写细腻。但有时也会出现一种让人意想不到的现象——明明是主要人物,却并未详写;明明是次要人物,却花费不少笔墨,即主要对象与详写、次要对象与略写并不是简单对应的关系。这缘于作者采用了烘云托月法,以次要人物的详细描写陪衬主要人物的精神境界。
  例如彭荆风的《驿路梨花》,对于建造茅屋的解放军叔叔、照管茅屋的梨花姑娘,都是通过他人介绍的,就是采用了间接描写的方法,笔墨不多,但丝毫没有侵损作者对他们身上凝聚的雷锋精神的讴歌。再如《鸿门宴》本节选自《项羽本纪》,可是写项羽的笔墨却不多,但司马迁通过对项羽周遭人物的刻画描写烘托出项羽高贵的人格与精神,这就是烘云托月的写法。
  其实运用间接描写难度较高,次要人物与主要人物间彼此关系的拿捏显得尤其重要。若彼此相似,则次要人物一言一行都是主要人物的镜像;若彼此相反,则次要人物一举手一投足都是主要人物的反衬;若彼此相关,则次要人物一点一滴都成为主要人物展现的背景。总之,次要人物虽笔墨详尽,但时时处处都是为主要人物服务。
  五、以作者、读者为制约
  作者阅历的广或狭,视角的全知或有限,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文章笔墨的详略。对我们耳闻目睹或熟知的对象,我们则能铺开笔墨;对我们未能亲耳所听、亲眼所见或不曾深究了解的对象,我们则一笔略带过。特别是当我们采用第一人称写作,受限于自己的有限视角,对未闻未睹之事则不能详写;但我们若采用第三人称写作,以全知视角落笔,则获得了详略调度的自由,即使是他人耳闻目睹、心之所感,也可根据主题的需要进行铺陈渲染。
  同样,我们写作的受众——读者,也成为我们考虑详略、主次的条件。对于读者熟知的东西,我们无需多费笔墨;对于读者未知的领域,且有助于表达主题的内容,我们则可以详细记叙。
其他文献
【技法指津】  2018年语文高考《考试大纲》在文学类文本阅读鉴赏评价中明确指出: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可见“语言”仍是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的重要内容。纵观近年的高考试题,小说中对“语言”的考查,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题型:解释句子含意、赏析语段(句子)和分析语言特色。  一、解释句子含意  首先,审清题干,明辨考查类型。  小说作品的语言可分为作者的叙述语言(作者的语言)和作品
期刊
阔别故乡,已整整三十八年了。三十八年,弹指一挥间!  故乡那清清的味道、甜甜的味道和喧闹的味道,无时无刻,不萦绕在心中,盘驻在梦中。  我的故乡位于大别山南麓。小村只有十余户人家。三面环山,一面是水。山是那么的清秀。漫山遍岭的绿树,随风起伏,宛如碧海。层层叠叠的翠竹,郁郁葱葱,一眼望不到边。站在村口,或登上山腰的青石板,啊!清润的空气,便会使肺腑的浊气吐尽,使郁积的烦恼消除。  小河的水,是那么的
期刊
【选文一】 绿 雪 ◎郑吉平  嗄呦寨是一个典型的“盆地”,被一周山岭紧紧地抱住。唯独南面通气,那也是数十个山头几弯几拐,当南风弯弯曲曲地送到嗄呦寨来,已是恍若一笼薄纱,轻柔地拂过寨子,撞落于北面大岩之前。  所以,嗄呦寨虽处在黔西北高原,实是很难落雪,一冬不过两三场雪,还是老天可怜我们这些喜欢雪的孩子。我们的确怕冷,但我们果真爱雪。虽然穿着单薄、褴褛,有的娃甚至打着赤脚,但我们就是要在雪地里欢呼
期刊
【文题在线】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在广州、沈阳、南昌、合肥、苏州等多个城市的街头,出现了供路人救急使用的“硬币箱”。箱子无人看守,一旁立着“按需自取,每人不超过5元”的提示牌,拿多拿少全靠路人自觉。  ——在合肥市大东门和包公园两处地铁口,步履匆匆的上班族、手拿扫帚的清洁工、提着废品的拾荒老人,大家都自觉遵守按需取用,没有人超过5元;  ——在沈阳,一位阿姨拿走5枚硬币,留下
期刊
【学生习作】  我喜欢风景是寂静的,因为这样它就不会吹散留在风中的回憶。  童年,是每个人最快乐的时刻,我亦是如此。童年没有烦恼,只知道怎么和小伙伴玩,找好吃的。  那时,我总期待着柿子成熟的季节快快到来。我会时不时跑到院子里,抬头望着那又红又大的柿子,心中乐滋滋的,然后高兴地告诉奶奶说:“柿子长得差不多了,可以‘加工’了。”奶奶用手抚摸着我的头,语重心长地说:“还要等几天,过几天才可以,如果时间
期刊
一、吹尽狂沙始到金  今后高考作文的命题与评分,侧重考查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思维品质是判定一篇作文的重要尺度与标准。因此,考生在写作时,一定要深入挖掘题目中所提供的材料,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掘其中蕴含的真正深层次的东西;下笔写作时,我们能从社会生活的现象出发,透过现象洞察本质,挖掘现象背后隐含的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价值,提出的观点能给人以启发。当然,深刻的见解,不是凭空捏造,也不能随意引申、无原则地提高和
期刊
【古诗一】  塞 上  ◎宋·柳开  鸣骹直上一千尺,天静无风声更干。  碧眼胡儿三百骑,尽提金勒向云看。  诵读指导  从诗歌标题看,塞上放目,硝烟依稀可见,厮杀声犹在耳,那一刻,家国天下,责任在肩,光荣使命,与有荣焉,慷慨激昂、浓烈炽热、至真至诚之情几至喷薄。再从诗歌内容看,文字虽质朴,但鸣骹飞天,一鸣惊人,境界超拔,气势可谓高开高走,升而不穷,降而不颓。所以,柳开这首诗,可以说是尽显粗狂本色
期刊
【技法指导】  “感情真挚”是对作文的基本要求,写出真情实感是作文取胜的重要因素。从近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及发展趋势看,联系自身实际,抒发自己自然、真实和独特的情感,越来越容易受到阅卷者的肯定和赞赏。可是很多同学却觉得自己的生活太枯燥,没有什么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写出来的文章就像白开水一样,连自己都感动不了,更别说感动别人了。我想,这除了同学们对生活的观察、思考、感悟不够之外,缺乏一定的抒情技巧也是不可
期刊
1月8日上午国家科技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被称为“火炸药大王”的王泽山荣膺国家最高科技奖。他是我国著名的火炸药专家。1954年,19岁的王泽山高中毕业了。这时,抗美援朝的硝烟才刚刚散尽,每一個中国人都明白,强国方能御辱、强国先强军,血气方刚的王泽山也不例外。“我们任何人都不希望有战争,愿世界充满和平,但中国的近代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没有自己强大的国防,就相当于没有自己的国门。”带着这
期刊
【文题】  风浪中,船沉了,一名幸存者被冲到一座荒岛上。为了生存并等待援救,这位幸存者千辛万苦搭起了一间房子。然而有一天,他外出寻找食物时,一场不知怎么引起的大火把这间房子烧为灰烬。幸存者看着滚滚浓烟,充满了绝望。但第二天一早,当他还在痛苦中煎熬时,风浪拍打船体的声音惊醒了他——一艘大船正向他驶来。“你们是怎么知道我在这里的?”“我们看到了你燃放的烟火信号。”他得救了。  其实,我们的一生,总在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