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朋友蔡测海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sdfd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蔡测海是我的老朋友好朋友,这是确定无疑的。
  我和他相识在1980年的湖南省第二次青年文学创作竞赛中。他得的是一等奖,我得的是二等奖,这也就是为什么后来他成了专业作家,而我只能业余写作的差别了。
  不过,也好,业余写作就业余写作吧,业余写作反而轻松,不像他非要写出什么不得了的东西来。
  他也确实写出了许多不得了的东西。比如《远处的伐木声》获1982年全国优秀小说奖。小说集《刻在记忆的石壁上》《母船》《麝香》获第一、二、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奖。小说《斧斧斧》获台湾《联合报》征文奖。还有庄重文文学奖、湖南省首届青年文学奖,等等。他的长篇小说《三世界》《套狼》《非常良民陈次包》《家园万岁》等也都是极富特色的作品。他还有文论《谁擦亮了小说这面铜镜》,部分作品被译成英文、法文、日文等外文,并入选高校教材、《当代文学大系》《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史》。总之,他在我的心目中是个以作品说话的作家,是个获奖专业户。一个作家能做成这样,应该说是可以了。
  我还记得二十世纪,也就是1985年,我写了一篇他的读后,发在《湖南日报》上,题目是《道德滤色镜下的清新》。现在看来,虽然幼稚,但情感是真挚的:
  第一次读蔡测海的作品,印象是清新,清新得像酷暑饮冰果露。今天读他的作品,印象还是清新,这清新却有点像夏夜喝冰咖啡了。
  蔡测海是在湘西成长为一位作家的,如今他虽然离开了那偏僻的山坳,正在人生的大海里“测海”,但他很明白自己的才华全靠故乡的土地营养,他在《身世》《沃土》《雪》等许多散文里,发掘父老乡亲的美好心灵,那笔尖真是茹苦含辛:“是那一年的秋后,歉收,拾穗的人极多。父亲是个细打细收的人,不知为什么,他身后那割过的庄稼地,丢下的竟比别人多,惹得好大一群孩子跟在他的后边。收工时,父亲还给了那几个最小的孩子几棒玉米。”可是,就是这样一位父亲,却由于没有借砖瓦给大队支书,便有了“历史问题”,于是“世界上的一切都仿佛变了模样”。这里岂止是童年的回忆?人与人、人与集体、人与劳动、人与社会之间,有多少值得思索的问题?他写这一切好像从不花力气去构思,去编织情节,只是淡淡地自白身世,自述見闻,他写的虽然只是和他个人血肉相连的东西,结果却使很多人同样地感受着他的忧虑、痛苦和欢乐。这种以一己体验映照出普遍感受的风格,这种通过眷恋乡土和追忆往事来再现时代的功力,构成了他的散文的自白性。这种自白性总含有那么一种隐隐的哀愁,可你又不会把这种哀愁理解为不幸,因为它能净化人的心灵,使人深刻地理解生活,从而变得崇高起来。
  蔡测海常和我谈起,他喜欢将小说和抒情散文化为一体。确实。他的作品尽管情节上有淡化的趋向,但在表现手段上却相当自由和丰富。不论是象征性的隐喻还是自然主义式的直描,他都不回避采用。《远山》作为一篇小说,重点是描述一个山村少妇朦胧的爱情,但他却借助各个场景抒发自己对社会和人生的感受,使小说的一些插曲和细部都显得那么耐人寻味。
  “秀秀搓着衣服,一些小鱼儿围上来,它们吞吐着衣服里浸出的那些脏水。鱼并不是个爱干净的东西,只不过成天在水里游来游去,样子倒像是挺干净”。这段短短的描述,一下子使人跳出了小小的天地,进入了人生的广阔领域。
  蔡测海的“闲笔”是颇富暗示和多义的。
  然而,就我个人的感受而言,蔡测海作品最主要的价值还在于它体现的道德激情。这种激情不仅使他的作品洋溢着一种纯真的抒情气息,而且也显露了评价事物的抽象准则。各种事物一旦通过他的道德滤色镜,便会别有一种色彩。一次打猎,一个叫百合的少妇和一个未婚的小伙子迷失在大森林。半个月后,他们拼尽余力走出了林子,死里逃生回到了山寨。而人们在关切和惊喜过后,却慢慢地生出了一些怀疑:这两个人在大森林里的半个月是怎么过的?于是,一连串被人误解的日子接踵而来,百合的生活好像仍迷失在大森林里。“她还得往前走,往前走,一直到很远很远,也许这一辈子也走不到头,这是一片痛苦的森林。她想象着这森林外边还有一个世界……”《麝香》这篇小说里确实蕴含着某种伤感,但也确实显露了蔡测海独具的道德眼光。用这种眼光来观察社会,自然能看到许多难以被人察觉的方面。
  当然,蔡测海的道德感在他的散文和小说中并非都这样曲折隐蔽,更多的倒是义形于色,情见乎词。“人总是愿意做他该做的一切。然而,你得偷偷地、不露声色地去做,像笋不敢出土,树得趴着长一样”。“这个世界上,要拿到一件东西并不难,要退回去一件东西才真正的难”。这一类借题发挥的道德议论在蔡测海的作品里几乎俯拾即是。无论是自然现象的风雨晦晴、晨昏寒暑,还是动植物界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他常常即兴地插入几句议论,却涉笔成趣,寓意深远。蔡测海不是一个拘泥于形式的人。他所追求的是从社会习俗的外表后面见出深藏的底蕴,以各种独特的方式揭示现实社会的各个方面。他的小说《会场·跳舞·挤车》便很有一点卡夫卡的气韵。而《早晨》又颇具心理分析的味道。关于《早晨》,我不得不说的是,那后半部分实在有点趋附时尚,松劲泄气,就像一个强壮的汉子断了双腿,眼前有路不能走只能爬。当然,即使这样,也可能不值得我这么大惊小怪。
  末了,我还想说的是,蔡测海也会明白,他已经不可能以故乡风物首掘者的身份登上人头攒动的文坛,像沈从文,虽然湘西的生活素材仍是可居的奇货。他现在所做的,不过是继承前辈的事业,在细节、局部、色调方面将前辈们的卓越技巧发展到更为细腻的地步,而且又不拾人牙慧。这一点,他做到了。但这毕竟不值得用尽心思。真正值得费心思的,是用今天的思想和感情,在自己经手的事业上再加劲地打上自己的烙印。
  那时,我们多么好呀,做什么都这样较真,做什么都怀有一种敬畏和热情,尤其对文字。
  后来呢?就是九十年代。再后来,进入新世纪。再后来,新世纪又过去了十多年。随着岁月的风云变幻,我们也变成了现在的样子。好在文字还在继续,依旧联系着我们的心。那天,我读他发给我的刚写完的新作《地方》,又自然地提起笔来,写了一篇他的读后——《蔡测海的心》:   蔡测海的新作《地方》,大约十五万字,算得是一个长篇了。
  蔡测海的文学语言,辨识度一直是很高的,从年轻到现在一直都这样。
  比如他写日子:“羊被草吃了。狼被羊吃了。男人被女人吃了。女人被孩子吃了。人被日子吃了。”
  写萤火虫:“萤火虫怕这有星月的夜不够亮,把自己打扮成流星,把尾巴点亮。这个夜晚,有很多萤火虫的夜晚,是萤火虫大规模的爱情行动。它们放出一闪一闪的爱情语言。这些小虫不说话,把闪亮当成甜言蜜语,它们的爱情变得真实。”
  写蝉:“蝉正在一颗枫香树上鸣唱,它用声音把日子拉长。这东西不大,声音不小,几只蝉的和声能把一座山抬起来。”
  写一个叫“指示”的干部:“指示留分头,穿四个兜的衣服,上边的一个兜里插着一支钢笔。指示说话的声音很大,所以他不下田,不到土里,只站在旁边喊。指示一来就带着指示。他告诉村长怎么做,村长再叫大家怎么做。”
  写山村:“露水和虫鸣,池塘和蛙声,姓氏和门户,山峦和流水,由夜风调和,染出一个山村。”
  写村路:“村落,像每次回去的那个样子。村路像女人的手臂,伸过来,一步一步挨拢来。”
  写女人的心:“女人的心是口池塘,私房话是水。池塘有水,能养荷、养鱼、养蛙,养一池春水。爹是什么?爹是守候池塘的人。”
  写念头:“起一个念头,人走了。又起一个念头,人回来了。念头里打个转,像梦里翻了个身。”
  写知青:“城里来的学生从看不见的地方来,他们的身上有一种看不见的味道。他们用远方的眼光打量这来到眼前的事物:把麦苗当韭菜割下來炒菜,把长了胡子的牛当成老牛,其实牛生下来就有胡子。他们也很快厌倦了鸟和野花、星月,那些山泉和小溪的鱼虾,古老的村落和石板路。他们怀念街市的路灯和电影院。电影院的路灯让人起鸡皮疙瘩。”
  写广播:“铁喇叭经常讲的就是问题。问题像豆子一样从铁喇叭里掉出来,斑鸠啄食一地豆子,然后带着问题满天飞。”
  写长大:“蛇为了长大,一年一度蜕皮;竹为长高,七天掉一个笋衣。蛙断尾生腿成蛙有声,人长满牙成人。”
  写三川半:“三川半的土坡上、石壁上有一条大标语,叫‘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标语如山花,漫山遍野。那些石灰标语像大片大片的油桐花、野樱花,或者别的白色的花,一切白色的联想,冬天,像积雪。”
  三川半就是蔡测海一直都在写的地方。
  无论他写什么,他都在写这个地方。无论他怎样写,他也是在写这个地方。从他年轻的时候写起,一直写到他现在。
  他是在三川半降生的,也是在三川半长大的,三川半活在他的心里。
  三川半活在他的心里,就像桃花源活在陶渊明的心里。
  即使他走到天边,他也生活在三川半。
  他活在这个世界上,也只有这个三川半才能安放他的灵魂,才能安放他的心。
  蔡测海写东西靠的就是这颗心,靠着这颗心的跳动,将人将事串起来,不靠情节和转折。
  蔡测海本质上真的就是一个诗人。
  不管他写什么,他终归是一个诗人。
  他写散文是他披着散文的外衣。他写小说是他披着小说的外衣。而他,只是一个诗人,他的心里有大悲悯。
  写完这些后,我就放下了,离开他这个《地方》了。今天,突然又想起,又写了下面这段话:
  一个地方能叫地方,那是它有历史。没有历史不叫地方。
  一个地方能叫地方,那是它有故事。没有故事不叫地方。
  一个地方能叫地方,那是它有人物。没有人物不叫地方。只是这人物,不光是指人,而且还指物。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方不同人不同。比如欧洲人,皮肤是白的。非洲呢,是黑的。亚洲呢,是黄的。这是没有办法的。地方不同人不同。当然,现在现代了,尤其是交通,移民也很容易了,但,地方不同人不同,还是实实在在的。
  地方不同人不同,活的方式也不同,死的方式也不同。有的地方人死了是埋掉,有的地方人死了是烧掉,有的是丢进水里头,有的是放在树枝上让它在太阳风雨中腐烂,有的则是煮熟吃掉。当然,现在现代了,不会煮熟吃掉了,死得也更文明了,但死的方式各各不同,也是实实在在的。
  蔡测海的新作《地方》,自然写了这些不同,只是他不直接写,不临摹,不描绘,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而且还有意无意地省略了一些特别的时空,让你去想去韵味。你若愿琢磨,韵到这些味,那就是个好读者了。
其他文献
长篇小说《荣华富贵》是满族女作家雪静七年磨一剑的结果。此前,雪静已著有长篇小说《旗袍》、《夫人们》、《天墨》及报告文学、传记文学等二十余部,频获好评。《荣华富贵》针脚绵密,线索繁杂,情节的推进自然而然,所写人物多能骨肉均勻,立体可感。作品以说书人口吻,道尽旧日大上海传奇,引领读者观照和体悟人物命运,突显创作主体丰盈饱满的想象力。全书雅俗贯通,线索分明,富于强烈的动作性和画面感,在对民国气韵的努力还
期刊
1930年5月,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攻克寻乌县城,在这里停留了一个月。在这段时间里,毛泽东对寻乌进行了全面的社会调查。调查结束后,毛泽东写了著名的调查报告《寻乌调查》。  开辟赣南、闽西根据地时期,毛泽东常常感到斗争环境发生变化后,缺乏对城市状况和工商业问题等的全面了解已经严重影响了革命的深入开展。为了认清中国农村和小城市的经济状况,解决好党在土地革命中对工商业者和城市贫民的政策,巩固农村革命根
期刊
中国的饮茶习俗流传已久,追溯其源头,有学者认为是远古神农氏,也有学者认为是唐代陆羽。但不论其起源于何时,到了明朝,饮茶已经成为十分普遍的民俗。这个时期的文人士子群体,创造了极多的茶诗,托物言志。画家丁云鹏的创作纸本设色画《煮茶图》,展示了明人饮茶的雅致。才子徐渭仿陆羽创造了《茶经》,虽然没有流传于后世,但足以见明人对于茶的喜爱与茶的流行。《金瓶梅词话》的成书时间大约在隆庆、万历年间,作为明代著名的
期刊
被人称为“疯子”的魏阀,字明阀,湖北汉川人。他生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卒于清康熙十七年(1678)。关于他的“疯”,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在五十岁时自作挽歌:“蕤宾五月中,瘗我不食邱”,预知自己的逝世之日是在二十年以后的“四午”,也就是康熙十七年(戊午年)的戊午月、戊午日、戊午时。到了那一天,他作书告别中丞张朝珍,正衣冠坐而卒,果然完全像他预言的那样。  魏阀生活在明、清交替的时代,也算是明
期刊
金圣叹推崇《水浒传》,与庄、骚、史、杜等并称“天下六大才子书”,说《水浒传》“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这话倒也不错。一百零八人,有的出场仅一两次,只说过寥寥几句话,性格形象却也呼之欲出。随举一例:六十七回,李逵在半路上遇见没面目焦挺,一言不合打了起来,焦挺手起一拳把李逵打了个屁墩儿,李逵坐在地上仰脸问道:“你这汉子姓甚名谁?”焦挺道:“老爷没姓,要厮打便和你厮
期刊
酒,古代先民酿制出的神奇饮料,上自王公贵族,下迄騃人愚夫无不好之,把盏斟酌,入口进肚,或浓烈,或绵柔,或甘醇,或清涩,味发百端,神魂颠倒,幻妙自生,欲罢不能。  千百年来,因产地、技术、原料、气候、火候等的不同,物华天宝的中华大地诞生了种类不计其数的酒水。明清流布甚广、雅称仙饮的沧酒便是个中佼佼者,向为衣冠仕宦、文人骚客推崇备至,记入典籍,赋辞歌咏不吝赞美。  沧酒,顾名思义产于沧州,属于古代黄酒
期刊
一  青藤书屋坐落在绍兴市西区,如今是明代奇才徐渭的纪念馆。书屋里有一副十分显眼的对联曰:“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这不由使人联想到鲁迅先生,他的一本杂文集题目就叫《南腔北调集》。正是:穿越三百年的历史风云,鲁迅与这位同乡的先贤有了神遇。  徐渭以“南腔北调”自称,便体现了他的叛逆个性,证明着这是一个不伦不类的人。就说其字号罢,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
期刊
近年来的文艺作品中,描写跑江湖的故事很多,其中写得好的不少,但也有因缺少这方面的常识而胡编乱诌的。鲁迅先生曾说:“中国学问,待从新整理者甚多……其他如社会史、艺术史、赌博史、娼妓史、文祸史……都未有人著手。”跑江湖,作为自古以来很常见的一种社会现象,却少有人专门研究它。笔者业医、嗜武,所接触的师长、友辈中,有不少就是跑江湖中人。耳闻目睹,也略知一二,故不揣浅陋摆摆这方面的故事。一、何谓“跑江湖” 
期刊
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又是“五四運动的总司令”。然而,陈独秀的诗词造诣也极其精深。当代诗人、学者刘梦芙认为陈独秀旧诗“在新文学家中,固当雄居首席”。在其《“五四”以来诗人点将录》中,将陈独秀点为“黑旋风李逵”。当代诗人徐晋如也认为:“古今诗人元胎之健未有过于屈原、丘逢甲、陈独秀三子者。其人则鸷鸟不群,戛戛独造,其诗则海啸霆奔,峻极八表。”  陈独秀的诗歌兼有雄壮和瑰丽的风格。他旧学功底深
期刊
芦苇是大自然里惊艳四季的植物,生命力顽强、形象美好,备受世人喜爱。每一个季节,它都罔顾风的方向紧紧扎根于大地,享受着大地的温柔呵护。最美的当属芦花盛开时节,百花凋零,只有芦苇保持着一贯的姿态,柔软又坚强。芦苇的沙沙作响,声音不那么雄浑有力,却使人产生奇异的感觉,仿佛暖阳照进心灵沼泽,所有动荡不安的情绪顷刻间烟消云散。傍晚之际,广阔的淡金色芦苇丛中唰唰飞起一群白鹭,它们在水面上舒展双翅,宛似朵朵雪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