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堂的问答处理技巧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ihu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们组织历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就是课堂问答。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应和处理是课堂问答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一种教学行为,而且是一种评价行为。教师对学生回答作出的即时评价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它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对话,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某个问题的理解和下一步的学习进程,影响到学生对一堂课甚至一门课的学习兴趣与态度。但是,长期以来,教师在这一环节上一直存在很大的问题,制约着课堂的优化。针对这一问题,我谈谈课堂处理学生回答问题方面的技巧,根据学生不同的回答,教师应采取相应的处理对策。
  对于学生的正确回答,要表示充分肯定,如点头,或者语言判断“对”“是的”。如果学生回答的声音不够洪亮或者需要强调,教师可重复学生的回答,并且进一步深化,对正确回答作进一步解释,或者追问一个问题,让学生真正理解,而不是简单地“背答案”。
  如我在讲授“明清专制集权的加强”一课时,采用导学方式出示了三个问题。针对学生对第3题有关皇太极的主要历史活动的改错题回答得很准确,我先加以肯定,接着卖了一个关子:“课本上提到1644年清军入关,迁都北京这一史实,我为什么在皇太极的主要历史活动习题里没有提及呢?”由于学生对皇太极的在位时段不了解,而教材上又没提到顺治帝入关这一历史事件,他们一时语塞。我便这样引导:“课本上虽然提到1644年清军入关,迁都北京,但是大家要注意,这时候的统治者已经不是皇太极了,是顺治帝。(同时大屏幕显示北京故宫图,上附‘1644年,清军入关,迁都北京’字样介绍图片)。可是,推翻明朝的并非顺治帝,是明末农民军李自成的军队。”再巧妙引进导入框部分让学生再作了解。这样,不仅让学生通过改错题了解了课本的显性知识,而且在学生回答问题后即时补充,挖掘了教材的隐性知识,避免了学生认识上的错误。
  对于学生不完整或部分正确的回答,教师首先要肯定回答正确的部分,然后向学生提供回答线索作进一步的探问。如果学生仍不能得出完整答案,则要转问其他学生或教师自己提供答案。如我在讲授“秦末农民起义”一课时,让学生先看书归纳秦朝的暴政,学生很快归纳了几方面:兵役徭役沉重,刑法严厉。但是他们对秦二世的残暴统治这一原因没有提及。我想到学生对“指鹿为马”的故事比较熟悉,何不利用这一资料作进一步的探问呢?于是我就出示了《指鹿为马》图,问:“这幅图反映了什么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引到了秦二世身上。学生看了图后,马上就联系到了秦二世的残暴统治,问题迎刃而解。
  针对错误具体情况,制定相应对策。如果学生的回答是由于粗心或口误,可直接指出并纠正学生的错误,继续教学。如果因缺少知识或对知识不理解而造成的回答失误,教师要依次采取探问、转问等方式,就同一问题改变发问角度,或把原来的问题化解为几个小问题逐一发问,等等。
  如我在讲授“第一次世界大战”時,以课本上的“动脑筋”习题为切入点,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进行分析。学生各持己见,争辩不休。我没有马上定论,而是把话题转向了另一个问题:“大家的争论暂停,我们先来看一下参战的国家,看他们是为何而战吧。”接着引导学生一起归纳了同盟国和协约国的成员国,并对他们当时参战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后继续发问:“这些国家除了塞尔维亚还有哪些国家是为正义而战呢?”学生笑了,答案显而易见。
  对于学生不回答,即超过教师候答时间限度而学生仍不能回答教师的发问时,教师应弄清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及时处理。如果是由于知识欠缺而不能回答问题,教师可采取探问的各种方式简化问题,或帮助学生弥补所缺知识,最后获得正确答案。如果问题本身模糊,学生茫然不知所问,教师就要改进问题本身,使原有问题明朗化。如果是学生怀有恐惧心理,害怕回答错误被老师批评或同学嘲笑,教师则可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问一些他们能成功回答的问题,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课下还可以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
  如在讲授“全面内战的爆发”时,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这一难点,我补充了蒋介石与毛泽东来往的三封电文,并提问:“从电文中可看出,蒋介石邀请毛泽东去重庆谈判的真实用意何在?毛泽东为什么要接受邀请?”学生一时答不全,我意识到这样的问题学生理解起来还是困难,于是让学生读书了解当时重庆的“白色恐怖”情况,启发学生换个角度思考:“假如毛泽东去重庆,蒋介石可能会怎样?假如毛泽东不去重庆,蒋介石又可能怎样?毛泽东为什么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呢?”学生通过回答这两个多思维指向、多思维结果的问题,既真正理解了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又展示了自己的观点,自信心大增。
  当学生的回答超出了教师预设问题的答案时,教师的处理技能就显得更加重要。这就需要教师平时强化专业素养和文化底蕴,具备必要的教学教育机智,充分获取课堂的动态生成为教学服务。
  科学有效的课堂问答处理,也是一种对学生的有效评价。教师应该充分发现并挖掘这一评价工具,让课堂变得更精彩,使学生变得更自信。
其他文献
会议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直线美的形象  美的来源在于形象直观。黑格尔在《美学》中认为:“形象是美的母体。”美感教育离不开形象,离开形象对视觉的直观刺激,美感教育必然是虚无的。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展现鲜明形象是渗透美感教育的必由之路。在投影、幻灯、录像、VCD影碟等多媒体协助下,同学们随时都能感受美的形象,在自然、社会千变万化美的形态中把握美的真谛。  如在讲授七年级思想品德“我们伟
该文提出用充炭泡塑富集、干法解脱测定金的方法,与普通泡塑吸附硫脲解脱测定金的方法比较,该方法可进一步提高金的定量吸附率,并可消除因泡塑种类不同而引起的测量误差。经试验
摘 要: 德育是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它与智育、体育、美育密切相关。在人的各种素质发展中,德育起着导向和促进作用。在实际的操作中,教师应该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利用多种渠道进行德育教育,将教材的德育点、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的言传身教以及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丰富的时政热点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提高思想政治课德育的实效性,充分发挥思想品德教学的德育功能。  关键词: 初中思想品
会议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欲望呢?我结合自己的经验,围绕趣味性教学,谈一些体会和具体做法。  一、漫画助教  漫画是一种特殊的信息形式,它饱含哲理,极富趣味性。在政治课教学中,我精选和巧用一些与教材内容紧密相连、贴近现实生活的漫画,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讲授高三《思想政治》“资本主义两党制”时,我复制
摘 要: 教学过程不仅是认识发展的过程,而且是情感发展的过程,更是认知发展和情感发展的统一。情感是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动力。教师不应只强调智力的开发,只靠目标和制度的管理,而忽视情感因素的作用。教师应充分体发挥以尊重、平等、信任、关心、理解为主要内容的情感因素的作用。因此,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情感的培养。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学 情感教育 情感培养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
报纸必读性内涵非常深奥和广泛,同时也值得探究。笔者认为以下几点非常必要: 阶级性 众所周知,新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社会主义的新闻是党的耳目和喉舌,它受党的领导,为党的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