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252.8;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7-0229-01
【背景】
“上课要做到三不,不许东张西望,不扯与课堂无关的东西,不能插嘴”,我曾将这种方法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加强课堂管理,但是有一次,这样的“三不”要求,没能管住学生活跃跳动的思维“火花”,在班级迅速引起了“燎原之势”,把整个课堂推向高潮,上了一节教师轻松,学生开心的课。课后反思,遂将“三不”调整为“三要”,即“要敢于思考,要大胆发言,要敢于挑战权威”。
【教学过程】
1.星星之火
中国近代史就像《黄河大合唱》,低沉不失奋进的调,学习中国近代史低沉的是心,而不是头。
在上《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在沉重的音乐中让学生开始静静的缅怀那段沉重的历史,学生课前默默的读着,思考着什么,似乎也进入了我设置的情景中去。
首先,通过一段视频,让学生感知、了解这段历史,接着我设置了两组图片:一组题目是“忆往昔”:曾经的“人间奇迹”,连续播放圆明园曾经的辉煌灿烂的图片,学生在下面纷纷惊叹不已,另一组图片题目是“看今朝”:如今的“万园之园”。其中,万园之园我用了双引号,让学生明白如今的万园之园里有的只是无尽的遗憾和不休的叹息罢了,通过材料对比,果然达到了效果,学生很是安静,低着头不语,似乎慢慢咀嚼着这无法言语的痛,班里一片安静,似乎在缅怀。我有心留了一点时间,让学生去反思,体会。
安静的似乎能听到学生难过的喘息的时候,这时候突然有个学生站了起来,说了句:“老师,我不明白为什么他们要这样做,真的很可恨,我恨不得把法国的卢浮宫烧了。”一语激起千层浪,学生轩然大波,纷纷响应,义愤填膺,小小愤火,大有燎原之势。
2.燎原之势
这样的情况下,我知道我扑火的结果只能是火上浇油,弄不好的话还可能是“飞蛾扑火”,但是怎么办呢,学生的爱国情感值得肯定,学生的正义之心值得褒奖,但是学生的想法过于偏激,想到了恨,想到了复仇,这些想法固然令人担心,但是想想我们大人何尝没动过这样恨的念头啊?只不过单纯的孩子说出来,而且引起了共鸣罢了。怎么办?简单说教,强制其接受我的观点肯定不行,同学们忘了我们早就立过的戒律,不许插嘴,不过我忘了,我觉得他们的提问挺好,只不过我真的一时不知道如何应对。
“老师,我真的痛恨凶残的英法联军,连法国雨果都说他们是两个强盗”。
“老师我们国家现在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去恢复,圆明园往日的辉煌,让今天的人们也感受当年的情景,应该重新建立,告诉世界我们的强大!”
“我觉得重建意义不大,花费大量人力物力不说,最重要的是圆明园今天的存在就是它的价值,它时时刻刻警示人们勿忘国耻。”
还没等我说话,又有学生站起来,“我觉得要中国建设这么大的工程,仅仅向西方国家说明我们有这个实力去做这个事情了,那是虚荣的表现,花这么多的钱去建这么大工程,倒不如支援西部地区,建设学校好了;况且留点伤疤在那,倒还能时时刻刻警示我们,人往往容易好了伤疤忘了疼,留点伤疤在那,倒还能时时刻刻警示我们,勿忘国耻。”
“我觉得应该建一半,留一半最好,一半作为旅游资源,一半警示后人……”(还没说完,全班爆笑,但是想想,也不无道理)
“要重建,应该让毁坏的人去建!”(掌声响起)。
学生谈论的话题由恨谈到了重建,很是热烈,听着他们七嘴八舌的讨论,很是感动,多么智慧的孩子啊,思维是世界上最美的花朵!
讨论的差不多的时候,一个平时不怎么说话的孩子也站起来,怯生生的说:“老师,记住历史不等于记住仇恨,这是已故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李秀英的遗言,我们记住了火烧圆明园的史实,记住了因为落后而带来的教训,如果记住仇恨,悲剧就有重新发生的可能。火烧卢浮宫的想法是很不可取的。”好一个“记住历史不要记住仇恨”!真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这句话给了我很大触动,这不恰恰是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切入点吗?
真理越辩越明,一句话让学生静下来了,讨论到这一切都是不言而喻的。
“同学们的表达很精彩,也很有说服力,面对历史,我们要思考的很多,但是痛定思痛,谨记历史留给我们的经验和教训是弥足可贵的。‘记住历史,不要记住仇恨!’,可往往‘记住仇恨是容易的,记住历史却很难’,比如对待这段历史大家表现更多的是愤恨,有时甚至会有报复心态。这是不明智的,我们要站在历史的高度,清醒理智的看待历史,爱国需要有一个清醒的头脑,我们现在最需要的是强大,是不再重蹈近代史的覆辙。不管怎样的悲剧都是人类不希望看到的!学习历史应该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正视这段历史我们能更加珍惜现在幸福的生活,理性的看待这段历史,让我们真正懂得和平的意义,珍爱和平,维护和平!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讨論课,让我深深懂得把握课堂教学时,应该像“放风筝’,放飞学生的思维,重视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同时也要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
1.重视学生发散思维培养
中学生思维独立性和批判性有了显著的发展,他们往往用一种批判的眼光看待他人的观点,但由于个人生活经验和欠思考等方面的原因,使得他们看待问题时,出现偏激、片面,问题浮于表面的倾向,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对学生的问题要报以尊重和赞赏的态度,不能置若罔闻,更不能批评指责,这样才能学生的思维才能够发散开去。
2.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在新课改形式下,课堂教学重点发生了改变,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中心转化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历史课程改革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造“大胆问、大胆想、大胆说”课堂氛围,从“要你说,要你问,要你想”转变为“我要问,我要想,我要说”。本课学生能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充分的发挥了主动性,在主动性发挥的同时,进行了有效的自我教育。
3.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
现代教学要求我们进入认知和情感和谐统一的轨道上来,况且青少年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黄金时期,也是价值观形成的最佳时期。所以在历史教学中,我们要致力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本课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的渗透到历史教学中,成为整个教学内容的血肉和灵魂。
【背景】
“上课要做到三不,不许东张西望,不扯与课堂无关的东西,不能插嘴”,我曾将这种方法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加强课堂管理,但是有一次,这样的“三不”要求,没能管住学生活跃跳动的思维“火花”,在班级迅速引起了“燎原之势”,把整个课堂推向高潮,上了一节教师轻松,学生开心的课。课后反思,遂将“三不”调整为“三要”,即“要敢于思考,要大胆发言,要敢于挑战权威”。
【教学过程】
1.星星之火
中国近代史就像《黄河大合唱》,低沉不失奋进的调,学习中国近代史低沉的是心,而不是头。
在上《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在沉重的音乐中让学生开始静静的缅怀那段沉重的历史,学生课前默默的读着,思考着什么,似乎也进入了我设置的情景中去。
首先,通过一段视频,让学生感知、了解这段历史,接着我设置了两组图片:一组题目是“忆往昔”:曾经的“人间奇迹”,连续播放圆明园曾经的辉煌灿烂的图片,学生在下面纷纷惊叹不已,另一组图片题目是“看今朝”:如今的“万园之园”。其中,万园之园我用了双引号,让学生明白如今的万园之园里有的只是无尽的遗憾和不休的叹息罢了,通过材料对比,果然达到了效果,学生很是安静,低着头不语,似乎慢慢咀嚼着这无法言语的痛,班里一片安静,似乎在缅怀。我有心留了一点时间,让学生去反思,体会。
安静的似乎能听到学生难过的喘息的时候,这时候突然有个学生站了起来,说了句:“老师,我不明白为什么他们要这样做,真的很可恨,我恨不得把法国的卢浮宫烧了。”一语激起千层浪,学生轩然大波,纷纷响应,义愤填膺,小小愤火,大有燎原之势。
2.燎原之势
这样的情况下,我知道我扑火的结果只能是火上浇油,弄不好的话还可能是“飞蛾扑火”,但是怎么办呢,学生的爱国情感值得肯定,学生的正义之心值得褒奖,但是学生的想法过于偏激,想到了恨,想到了复仇,这些想法固然令人担心,但是想想我们大人何尝没动过这样恨的念头啊?只不过单纯的孩子说出来,而且引起了共鸣罢了。怎么办?简单说教,强制其接受我的观点肯定不行,同学们忘了我们早就立过的戒律,不许插嘴,不过我忘了,我觉得他们的提问挺好,只不过我真的一时不知道如何应对。
“老师,我真的痛恨凶残的英法联军,连法国雨果都说他们是两个强盗”。
“老师我们国家现在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去恢复,圆明园往日的辉煌,让今天的人们也感受当年的情景,应该重新建立,告诉世界我们的强大!”
“我觉得重建意义不大,花费大量人力物力不说,最重要的是圆明园今天的存在就是它的价值,它时时刻刻警示人们勿忘国耻。”
还没等我说话,又有学生站起来,“我觉得要中国建设这么大的工程,仅仅向西方国家说明我们有这个实力去做这个事情了,那是虚荣的表现,花这么多的钱去建这么大工程,倒不如支援西部地区,建设学校好了;况且留点伤疤在那,倒还能时时刻刻警示我们,人往往容易好了伤疤忘了疼,留点伤疤在那,倒还能时时刻刻警示我们,勿忘国耻。”
“我觉得应该建一半,留一半最好,一半作为旅游资源,一半警示后人……”(还没说完,全班爆笑,但是想想,也不无道理)
“要重建,应该让毁坏的人去建!”(掌声响起)。
学生谈论的话题由恨谈到了重建,很是热烈,听着他们七嘴八舌的讨论,很是感动,多么智慧的孩子啊,思维是世界上最美的花朵!
讨论的差不多的时候,一个平时不怎么说话的孩子也站起来,怯生生的说:“老师,记住历史不等于记住仇恨,这是已故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李秀英的遗言,我们记住了火烧圆明园的史实,记住了因为落后而带来的教训,如果记住仇恨,悲剧就有重新发生的可能。火烧卢浮宫的想法是很不可取的。”好一个“记住历史不要记住仇恨”!真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这句话给了我很大触动,这不恰恰是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切入点吗?
真理越辩越明,一句话让学生静下来了,讨论到这一切都是不言而喻的。
“同学们的表达很精彩,也很有说服力,面对历史,我们要思考的很多,但是痛定思痛,谨记历史留给我们的经验和教训是弥足可贵的。‘记住历史,不要记住仇恨!’,可往往‘记住仇恨是容易的,记住历史却很难’,比如对待这段历史大家表现更多的是愤恨,有时甚至会有报复心态。这是不明智的,我们要站在历史的高度,清醒理智的看待历史,爱国需要有一个清醒的头脑,我们现在最需要的是强大,是不再重蹈近代史的覆辙。不管怎样的悲剧都是人类不希望看到的!学习历史应该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正视这段历史我们能更加珍惜现在幸福的生活,理性的看待这段历史,让我们真正懂得和平的意义,珍爱和平,维护和平!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讨論课,让我深深懂得把握课堂教学时,应该像“放风筝’,放飞学生的思维,重视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同时也要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
1.重视学生发散思维培养
中学生思维独立性和批判性有了显著的发展,他们往往用一种批判的眼光看待他人的观点,但由于个人生活经验和欠思考等方面的原因,使得他们看待问题时,出现偏激、片面,问题浮于表面的倾向,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对学生的问题要报以尊重和赞赏的态度,不能置若罔闻,更不能批评指责,这样才能学生的思维才能够发散开去。
2.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在新课改形式下,课堂教学重点发生了改变,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中心转化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历史课程改革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造“大胆问、大胆想、大胆说”课堂氛围,从“要你说,要你问,要你想”转变为“我要问,我要想,我要说”。本课学生能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充分的发挥了主动性,在主动性发挥的同时,进行了有效的自我教育。
3.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
现代教学要求我们进入认知和情感和谐统一的轨道上来,况且青少年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黄金时期,也是价值观形成的最佳时期。所以在历史教学中,我们要致力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本课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的渗透到历史教学中,成为整个教学内容的血肉和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