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教研:做一名学者型的教师

来源 :陕西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oudzhu4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本刊陆续推出特级教师系列报道,每期推出一名特级教师,从他们的成长足迹、心路历程、教育教学经验、精彩课堂等方面入手,全面展示特级教师的风采。让广大的中小学教师真正地走进特级教师的世界,也为那些正在不懈努力着的教师群体“提供生动的、成功的案例,积累宝贵的素材”。别人的成功是不可复制的,但宝贵的经验却是一种珍贵的启迪。探寻之旅开始了,跟随着我们的脚步,一起出发吧!
  李国华,湖南省特级教师,湖南省耒阳二中政治高级教师。李国华原是一名工人,只有初中文化,读书期间正遇上文革,完全没学到什么知识。30多岁时,当别的教师已很成熟,成为教学骨干的时候,李国华才由工入教。在领导、同事的帮助下,通过自己努力,学历从初中到本科,岗位从初中到高中,任教学校从农村中学到省示范性高中,从一般教师到市学科带头人和省特级教师。2005年被评为湖南省特级教师,2006年被评为耒阳市政治学科带头人。1997年在《思想政治课教学》发表第一篇论文,至今已发表文章近200篇,参与编写教辅书10多本,个人编写一本10万字的湖南省地方教材。参与研究的课题获全国级一等奖一个,获省级一等奖二个,获省级二等奖一个,获省级三等奖一个,撰写的论文多篇获国家级一、二等奖。
  一、明确意义,培养研究兴趣,坚定研究信心
  教师应加强学习,但要成为合格的教师,特别要成为,学者型教师,还远远不够。因为我们学习的书本知识反映的是事物的共性,而事物的个性多种多样,只有研究其个性,才能有效地将一般与个别有机结合,同时,书本上的知识不一定都是对的,我们在学习的同时,有必要加以研究。如教材过去说,投资的风险与收益成反比,相对于股票与债券,储蓄收益最低,风险最小。这在银行属于国有,不会破产的情况下是对的,但今天国有银行都改为股份制银行,就有破产的可能,今天讲储蓄风险最小就不准确。又如国债以国家信誉为担保,过去说它是金边债券,是因为国家不会破产,没有风险,而在欧洲金融危机中,希腊等国家濒临破产边缘,也否定了传统观点。面对新情况,教师在学习的同时,必须结合实际变化深入研究,既完善教材知识,也深化自身认识,才不会向学生传授错误知识。
  教师也需要积累经验,因为经验已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但“经验”也有两面性,如经验一般是感性的,难以深刻反映事物本质;经验往往肤浅,容易让视线停留在事物表面;个人的经验容易让人认识狭隘;一时的经验可能因情况变化而失灵;别人的经验一味照搬,可能文不对题。因而经验需要提炼,需要深化,需要超越,需要在积累的同时加以研究。比如过去教育学生讲“寻找闪光点”,这是经验,但我通过研究就发现其不足。一般来讲,后进学生的思想出现偏差,认识走入岐路,行为形成陋习,其“闪光点”本来就少;由于表现不好,教师也不愿交给他们任务,表现机会更少;他们对教师也有偏见,总保持距离,致使教师对其了解也少,即使表现闪光点,教师也未必能看到,这就造成教师“寻找闪光点”的困难。再者,寻找闪光点使教师的教育显得消极被动,它要等学生表现出闪光点才能有所作为,若学生不表现,寻找就徒劳无功,就只能继续等待,甚至要等很长时间。这对后进生无疑是致命的,因为等的时间越长,学生在错误道路上走得越远,就可能贻误时机,让本可以实现的转化变得没有希望,让“寻找闪光点”的意义黯然失色。对此,我提出教育学生既要寻找闪光点,还要主动引导学生形成闪光点,教师要主动出击,有意引导学生把潜藏的闪光点表现出来,这既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针对学生的转化准确设计,使教育更具针对性与实效性,就更有利于学生转化。
  当然,进行教学研究既辛苦,也很枯燥,还常常遇到困难,遭受失败。就我来讲,起点低,发展晚,并不适宜于搞研究。但我认识到教研的价值,尽力排除困难,培养自己教研的兴趣,并通过研究获得成果不断强化这一兴趣,使教研一直伴随我成长。即便在今天,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容易使人追名逐利,心态浮躁,我仍然在这让人眼花缭乱,人心浮动的环境中守住寂寞,甘于淡泊,不因仰慕别人的权高而放弃,不因贪羡别人的富贵而动摇。
  二、立足本职,把准研究方向,瞄准研究需要
  学校不是研究机构,教师不是专门的研究人员,教研要立足本职岗位,把准研究方向,使个人兴趣与社会需要相结合,才利于开展研究活动,产生更好的成效。
  首先,要关注学生的需要。教师的工作是教学,服务的对象是学生,教研就应把学生的需要作为主要关注对象。如今天的高考考能力,学生最需要的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我就将此作为教研的重中之重。从1998年发表《实现学习迁移的措施与方法》到去年发表《疏理整合知识,有效复习备考》,我围绕该主题研究了数十年,先后发表了近20篇文章。为提高学生的解答能力,我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总结出该类题的特点与解答方法,并撰写成文在刊物上发表。高考实行文综考试,能力考查由过去考查识记、理解等能力转向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描述与阐释事物,分析与论证问题等能力,为帮助学生适应这一转变,我对这四种能力分类进行研究,先后撰写了《获取与解读信息:培养学生能力的新课题》、《从高考对“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的考查谈培养该能力的方式与途径》等5篇论文,在《试题与研究》等刊物发表,对自己和其他教师培养学生的应考能力都起了较好的促进作用。
  其次,要关注学校的需要。教师是学校的一员,学校发展了,教师和学生才能得到发展。在教研中,我把学校的需要也作为重要关注对象。如就德育这一主题,先后在《中国德育》、《当代教育论坛》等刊物发表了《新课程背景下德育创新的探究与实践》等8篇文章;就教师队伍建设这一主题,先后在《中国教育报》、《教学研究》等刊物发表了《差异化管理:彰显个性,协调发展》等10多篇文章;就学校管理这一主题,先后在《中国教育学刊》、《基础教育参考》等刊物发表了《对学校“精细化”管理的反思与认识》等7篇文章;就学校特色建设这一主题,先后在《中小学校长》、《基础教育改革论坛》等刊物发表了《特色学校应具有的基本特征》等4文章,这些研究对提高学校管理水平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再次,关注自身需要。以教研促教学,是教研的应有之义。多年来,我围绕“课程资源开发”、“复习备考”、“课堂提问”、“班级管理”、“同课异构”、“集体备课”、“预设与生成”、“用教材教”、“课程创生”、“听课”等十多个主题,进行了长期、持续的研究,先后发表了近百篇文章。正是通过这些研究,使自己在课程改革的浪潮中也能跟上时代步伐,而不被时代所淘汰。
  三、勤于反思,把握研究重心,提供研究动力
  如果说,教研是促进教师发展的动力与跑道,反思就是推动教师教研的杠杆与支点。通过反思,才有利于教师发现问题,明确研究的重点。
  我原本是初中文化,虽通过函授获得本科文凭,但其压缩式、填充式的学习没有使知识真正消化,教学中常遇到知识疑难,讲不清、讲不透。为此,我通过反思抓住知识疑难反复琢磨,既弥补自己的知识缺陷,也对教材知识有了新认识,先后在《政治课教学》、《政治教育》等刊物发表了《对我国国家机构认识的十个误区》等10多篇知识理解的文章。针对新修订的教材,我在《教学与管理》等刊物发表了《对高一政治新教材的缺陷与不足的几点认识》、《课程“生活化”——不应缺失逻辑的根基》、《教材不应只注意生活化,而忽视逻辑性》等文章,对教材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意见与建议,这些研究不仅深化了自身的认识,有利于教学中更好地把握教材,用活教材,对编者修订教材也有一定的帮助。
  我入教时间晚,又不是科班出身,既缺乏理论指导,也没有经验传承,教学中常常“满堂灌”。为改变这种状况,我把反思贯穿于教学中,及时抓住自己的不足进行重点研究。如过去我的提问不注意方式,内容简单、形式单一,通过反思才发现问题所在,通过研究和总结,我撰写了《课堂提问八忌》一文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上发表。此后又继续反思研究,在《传统提问的缺陷及应对策略》一文中,我从转变观念、转换功能、改进方式、调整角度、调控时间、把握难易等六个方面提出对策;在《课堂提问:在嬗变中实现功能的拓展与转型》一文中,我针对提问过去功能单一的状况,从组织、引导、激励、开发、整合等五个方面进行开掘,从而有利于自己和他人在教学中更好地运用这一手段。
  又如“创设教学情境”,开始我认为无非是运用电教手段多提供一些材料与画面。随着对它的反思与深入研究,我逐渐认识其价值,并在《基础教育课程》发表了《缘何创设教学情境》,从打造平台、置换材料、减轻负担、打破沉闷、隐藏知识、提供场景、培养能力等七个方面,对其意义进行分析与阐述。为更好地创设情境,我又通过深入的反思与研究,在《教育科学研究》发表了《我们需要创设什么样的教学情境》一文,提出了思辨性、生活性、启示性、愉悦性、感染性、鼓动性、体验性、实践性、展示性、互动性、生成性等11种情境,以根据需要灵活选择;在《中学政治教学参考》发表的《创设教学情境应注意“八个统一”》一文中,我提出创设情境要注意内容与形式,方式与效果,激励与引导,预设与生成,真实与虚拟,教材与现实,主体与主导以及三维目标等八个统一,这些研究对自己和其他教师在实践中有效运用这一方式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除对问题进行反思外,对自己的研究成果我也经常反思,总用挑刺的眼光发现其不足,即使思维不断被激活,也为探索提供持续的动力,不断获得新的成果。如“课程生活化”是课改中的新内容,在实施中出现了一些偏差,我通过反思和研究,在《中国教育学刊》发表了《课程生活化”:不要走入误区》一文,提出:课程回归生活应回归学生真实的生活,而非虚假的生活;应回归学生的儿童生活,而非人为拔高的成人生活;应回归学生熟悉的大众生活,而非陌生的特殊生活;应回归对学生有价值的文明生活,而非无意义的庸俗生活;应回归流畅的有序生活,而非无序的杂乱生活;应回归有深刻内涵的生活,而非肤浅空洞的生活;应回归全面的多元生活,而非狭隘的单调生活;应回归有特点的个性化生活,而非呆板的模式化生活,对其内涵作了较全面的阐释与解读。但通过反思使我认识到,要有效促进“课程生活化”,不仅要准确把握“是什么”,更要弄清如何做。此后,我通过研究,又先后在《课程研究》《教育发展研究》等刊物发表了《对“课程生活化”的解读与实践》等5篇文章,对其内涵与要求作了进一步的探究,同时将其引入德育领域,提出“德育生活化”的观点,对提高德育实效,也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目光敏锐,发现研究问题,找到研究切入点
  做一名学者型教师,不仅要爱动脑,善于思考,还要目光敏锐,有一双犀利的眼睛,能从人们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如2003年湖南推行文综考试,一次教研会上,教研员说“文综测试注重考查主干知识”。“主干知识”这个概念跳出来,大家都感到陌生,但也没放在心上。我听后则想,它是高考的新要求,要让学生能应对就必须作一番研究。那时我还不会上网,所处的县城又缺乏资料,只能自己思考。通过一番研究后,我对“主干知识”的内涵作了多方解读:从地位看,是在学科体系中居于基础地位的知识;从作用看,是整个知识体系中起支撑作用的知识;从特点看,是具有概括性、统领性的知识;从教材看,是教材重点阐述的知识;从属性看,是能反映学科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属性的知识;从课程标准看,是课程标准中有明确规定和要求的知识;从高考看,是《考试大纲》明确规定属于当年考试范围的知识。这一研究成果在《试题与研究》发表时,还就当年复习备考提出了“归纳概括,突出主干;三轮复习、各有侧重;建构网络,融会贯通;联系热点,简明扼要”等要求,它不仅对自己引领学生把握主干知识有重要意义,对其他教师复习备考也有一定帮助。
  进行教研既需要教师做有心人,善于捕捉问题,还需要教师准确把握切入点,以减少难度,获得更多成果。去年在一次班级座谈会上,班主任介绍其作法:“我现在改变了谈话方式,一般要求学生先主动找我谈。”我听后就想,现在教学改革要求先学后教,这种谈话方式是不是变革呢?研究它该从何处入手呢?通过思考我认识到,该教师的改革在于:过去一般是出现了问题教师再找学生谈话,是事后补救,该方式是学生有了问题不等教师发现或不等问题发生先找教师谈,易提前预防。而比较两种方式,明确各自优劣,二者有何区别与联系,变革谈话方式是否是用此方式取代传统方式等问题,就是我要研究的切入点,找准了切入点,就容易理清思路,获得突破。通过研究,我撰写了《对两种谈话方式的比较与认识》《“教师找学生谈话”存在的缺陷及对策》《形成教师找学生谈话的原因与对策》等文章,在《学校管理》等刊物发表,对改进谈话方式,提高谈话效果,起了较好的推动作用。   五、长藤结瓜,开掘研究纵深,扩大研究成果
  研究某一问题获得成果,若抓住不放,持续研究,向纵深开拓,容易长藤结瓜,形成较为完整、系统的认识。如开发课程资源,我对它进行了数年研究,从2004在《现代中小学教育》发表《课程资源开发的方式》到现在,我围绕它先后在《基础教育研究》、《教学月刊》等刊物发表了10多篇文章,从校内到校外,从网络到文本,从开发方式到开发途径,从物质资源到人力资源,我进行了全面分析与研究。我提出的“识别排查筛选型”、“要素重组调整型”、“嫁接杂交融合型”、“建构创造创新型”、“布局设置营造型”、“锻造锤炼加工型”等开发方式以及“用好用活教材”、“开发校本课程”、“发挥图书报刊的作用”、“发掘网络资源”、“与社区密切联系”、“改进课外活动方式”、“加强对学生的辅导”等开发途径,还被瞿葆奎主编的《中国教育研究新进展》、《课程资源简论》等专著引用。
  进行长藤结瓜式的研究易取得成果,是因为新的研究建立在已有基础上,自己对此已很熟悉,对相关问题比较了解,容易创造条件获得突破。如针对“课程创生”,2008年我在《教师新概念》发表了《教师如何进行课程创生》一文,提出要依托问题、情境、实践、知识、教学设计等因素进行课程创生。2009年在《教学月刊》发表的《课程创生要注意“六个”有机统一》,对前一篇的一些作法作了进一步的要求与发挥,要求“备课要注意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有机统一”“执行要注意预设与调整的有机统一”“资源要注意课前开发与课中生成的有机统一”“情境要注意‘问题化’与‘生活化’的有机统一”“目标要注意静与动,结果与过程的有机统一”“互动要注意对话与其他形式的有机统一”;而当年发表在《教育研究与评论》的《课程创生要着力实现“九个转变”》一文,不仅对有些在《课程创生要注意“六个”有机统一》中已有所涉及的内容作了细化与拓展,还补充了“思想”“师生双边活动”“评价”“设置问题”“教学方式”等其他方面需要实现转变的内容。这几篇文章相互联系,后一篇是前一篇的继续,又对其加以深化和发展。这样的研究既利于获得成果,又利于自己的认识由点到面、由低到高发展,还有利于知识不断完善,对同一问题形成全面、系统的认识。这种专题化、系列化的研究,使我围绕同一主题往往发表多篇文章,如近年来,我围绕“集体备课”、“听课”、“课程创生”、“同课异构”、"用教材教"、“预设与生成”等主题,发表的文章少则两、三篇,多则十来篇。其中《新教师听课是否越多越好》在《教学与管理》发表后,《湖南教育》全文转载。《对集体备课的理性审视与深层追问》等4篇文章还被中国人大的《中小学学校管理》等刊物全文转载。有关课程创生的文章也被上海黄浦区教科院编写的《课程改革研究》一书收入。
  六、加强合作,增强研究能力,提升研究层次
  个人的知识能力是有限的,简单的问题个人可以研究,难度较大的必须与人合作。而且个人因习惯的惰性,知识的局限或视野的束缚,常常难以发现问题,甚至对错误的观念与作法习以为常,常常问题就隐藏在自己身上或身边,却发现不了,若与人交流合作,通过观点碰撞、思想交锋,就容易获得启迪,改变这种状况。
  我除进行个人研究外,也重视与人交流合作,注意通过个别商讨、集体备课、听课评课、案例分析、专题研讨、网络交流等方式,在交流中提升自己的教学与研究水平。在教研中,我既利用同伴作为自己反思的镜子,因彼此熟悉,通过比较能看清自己的差距与缺陷,又积极学习其他教师的优点与长处,还主动参加学校乃至市教育局的课题研究,既利用这一平台攻克疑难,解决学校或更大范围急需解决的问题,也通过它来加强合作,不断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与交流协作能力。在我参与研究的课题研究中,有一个获全国一等奖,二个获省一等奖,一个获省二等奖。我撰写的研究论文也有三篇获国家一等奖。
  回首自己的发展历程,正是注重教研,才使自己从一个对教育懵懂无知的工人转变为特级教师。教研伴随我从昨天走到今天,使我有所成就,有所进步,今后,我将继续这一事业,促使自己不断完善,取得更多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第一外国语学校
  编辑 张晓楠
其他文献
我国微观经济体制改革与所有权、经营权的演变轨迹□许经勇一、我国微观经济体制改革是以“两权分离”为出发点我国城乡微观经济组织形式,是选择集中型、封闭型、政企合一型或
本文通过分析所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思考和对策。
从历史唯物主义与社会主义实践两个方面论述了“两课”教师的历史作用,剖析了“两课教师”在社会转型时期所遇到的挑战,阐明了“两课教师”应在实践“三个代表”中大有作为。
1资源优势四川峨边县实施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两大工程后,体现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尤为重要。耕地的减少,农民无更多的粮食发展耗粮型生猪生产。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增加农民
孙中山先生逝世后,他的遗体被暂时存放在北京西山碧云寺,等中山陵建成后再移灵南京安葬。
水运是交通运输体系中一种重要的运输方式,它以其运量大、能耗少、投资省、占地少、成本低等特点,仍具其它运输方式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从古至今,历来被许多国家和地区政府所重
期刊
期刊
有着“小马英九”称号的江宜桦,是精于传统儒家思想的“儒生”,又是现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人称他“思路清晰,沉心定气,有政治学者的专业性格,而无政客的职业性格”
您还记得吗?当年云南红塔集团掌门人褚时健,因为受贿174万美元被判无期徒刑。他后来因为糖尿病严重,获准保外就医。谁知道时已75岁的他,却带病承包荒山建果园,闯出了另外一条“风
一、治标与治本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不规范问题早被人们所诟病,“一股独大”、“内部人控制”、虚假信息、“掏空”上市公司等现象由来已久,积弊至今,遂爆出银广夏、ST猴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