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品德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一个共识:教师的教,单一讲授;学生的学,单一汇报;使学生缺乏归纳、思辨与创新,师生的平等意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无从体现。笔者结合品德中年级教材的相关内容,立足于小学品德教师的角度,归结了品德课堂教学体验学习的4种运用方法:天然去雕饰,切入真实社会,借助媒体体验学习;追求无极限,洞悉时代脉搏,结合生活体验学习;无招胜有招,提供趣味实践,角色扮演体验学习;动口又动手,营造切合情境,搜集讨论体验学习。本文旨在呼吁广大小学品德教师,再次重视品德教学的体验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品德的主体参与意识,使学生简单学习,教师简单操作,让品德课堂教学“返璞归真”。
为什么要再次重视体验学习法
前不久,笔者在“2013年苏州市品德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中开设了课题为《绿色小卫士》的公开课。课后,与会专家与老师们亲切交谈,点评指导,让笔者受益匪浅,感慨良多。最为深刻的是,其中提到关于“品德课堂太累”的问题。
“一石激起千层浪,‘累’字惊醒梦中人!”作为教师,亲身授课,一个“累”字,简直是毫不避讳地点到了与会教师的心中。反复地磨课,反复地试上,反复修改教案,反复修改课件,反复思考课前准备……品德课堂教学的“累”是不言而喻的。教师备课“累”,制作课件“累”,上课“累”;学生课前搜集“累”,课上听讲“累”……品德课堂教学怎么了?多年前提倡的“体验教学”哪里去了?品德课堂的“真”哪里去了?“拙”一些、“丑”一些的课堂教学,难道就真的“不登大雅”了吗?笔者认为,要想品德课堂不“累”,必须重视品德课堂体验学习法的运用。
体验学习法的意义
当前,品德学科教师常会在课堂教学中发现这样的问题:教师花大量的时间熟悉教材、找资料、备课,但在上课时仍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具体地说,有时教师单一地讲授,当了课堂教学的“主角”,多数学生成了“听众”;有时,学生单一的汇报搜集的各类资料,缺乏归纳、思辨与创新,参与课堂学习的情趣不高。师生互动交流的平等意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无从体现。而目前的小学课程中,与其它课程相比,品德课程是展现社会生活最为广泛、与生活关系更为密切的的一门课程。如果说品德课程是从社会生活中来的,那么,根据品德课程社会性的特点,品德课堂教学就应当把课文还原于生动的社会中去。因此,抓好品德教学的体验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主动能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对品德课教学有着重大的意义。
那么,什么是体验学习呢?具体地说,品德课中的体验学习是指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心去体验人、事、物、境中所含的“知”“情”,通过情感的催化,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公民意识等,培养学生初步适应社会、懂得思辨、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此,笔者结合品德中年级《聪明的消费者》《我的家乡在变化》《我与外界的联系》等单元的教学实际,再来议一议体验学习法在品德课中的运用。
体验学习法的运用
体验学习是非理性的思维方式,重在创设情境,激情感悟,就品德课而言,大致有以下4种:
第一种,天然去雕饰,切入真实社会,借助媒体体验学习。品德课有其突出的“社会性”,这决定了品德课教学内容必须是源于社会的。比如,在教学《逛商场》一课时,要求学生知道有关商业的概念,并让学生体会商业对我们生活的重要。如果教师只是“填”“给”型地单一讲授,学生将很难体会到神秘的商业对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这就需要让学生切入生动的社会,借助各种媒体进行体验,找到品德“源头”,在认知中融入情感因素,达成明理目标。
要让学生体会商业的重要,如果学校硬件设备较后进,教师可通过呈现典型的品德生活场景插图,如:方便生活的菜市场和丰盛的饭菜;给人精神的书店与雅致的书房;琳琅满目的商店和温馨的卧房……让学生在这生气勃勃而又熟悉亲切的画面中,找到商业的缩影,体察到方寸之间那浓浓的生活气息和蕴涵着的事理,领略到商业对人们的衣、食、住、行的重要。如果学校现代化设备比较完备,教师可以播放一组音像资料,如:春节前跟着父母置办年货的情境;春游前,同学们到超市购物的场面;开学前,新华书店繁忙的景象;邻居装修房屋前,到建材市场采购的装饰涂料的情景……这些的图画、音像、语言等,把学生带入课文所描述的商业场景中,让学生自然而然地领悟到商业对生活的重要性。因此,借助各种媒体进行体验,天然去雕制的教与学,将带给学生无尽的好奇与兴奋,激发学生的多维感官。在各感官的综合性刺激下,在生活场景的“浸润”中,学生会不知不觉地就融入到生活的事实中,体验到社会生活的多样性。
第二种,追求无限制,洞悉时代脉搏,结合当前生活体验学习。社会在发展,品德课也随社会的行进具有了它独特的“时代性”。时代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决定品德课应该培养学生初步适应社会的能力。目前,信息多元化的时代已经到来。比如,在教学《怎样与他联系》一课时,教师就必须有敏锐的洞察力,求新追新,把准时代的脉搏,让学生结合具体的生活进行体验,知道目前通讯手段的多样性。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调查一下过去的通讯方式与现代先进的通讯方式;可以采用汇报的形式,讲讲自己使用手机、QQ、微信、微博、快递的情况;也可以讨论各类通讯手段的利弊……通过这一系列的、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生活体验,在各类比较中使学生明理。再如,学习《买东西的学问》时,可补充了解《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小法官讲法的形式,提出作为消费者该有自我保护的意识。通过回忆生活中买到伪劣商品的经验,讲讲运用“消法”应对的方法,让学生体验到:作为消费者,应当具有自我保护意识和良好的公民意识。
第三种,无招胜有招,提供趣味实践,角色扮演体验学习。根据品德课的教学目标,教师在进行品德教学时应适当开展一些富有感染力,又具有挑战性和诱发性的实践,培养学生服务品德的意识,从中获得“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情感体验。比如,在教学《我的成长与他人》一单元时,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可组织学生分别扮演各类“辛勤的劳动者”和“乖巧体贴的小朋友”这一生动的活动情境。教师也可以以组织者、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活动中。再如,教学《我们的民风民俗》时,选择让学生现场做做具有风俗特点的点心、装饰物等。这样看似没有固定“招数”的随性活动,既能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也使学生产生交际的热望,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中体验,从而使他们认识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行各业的人们,激发他们热爱劳动、热爱家乡、尊重他人、为服务社会努力学习的情感。这样,学生有目的地实践,在演演、说说、做做、比比的过程中理解,在角色扮演中体验、顿悟。 第四种,动口又动手,营造切合情境,搜集讨论体验学习。为了达到既定的目的,在品德课教学中,需引入、创造或营造一个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和氛围,以引起学生共鸣。例如,教学《买东西的学问》时,要求学生能货比三家,仔细购买,也要讨价还价。教师抓住这点,让学生体验:(1)妈妈带你买玩具,跑了好几家店,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2)购买香蕉时,你发现自己要买的那一串里有一只快要掉了,你怎么做?为什么?(3)超市里去买牛奶,你首先注意牛奶的什么?为什么?通过“设境移情”,引起学生表达的欲望,学生讨论交流、辨析对错,使学生体验到购买时要了解行情后讨价还价,再“货比三家”“仔细购买”。创设情境,展现生活情景,能激起学生参与欲望,激发学生表达热情。
立足课堂 走向生活
课本不是学生的世界,而世界成了学生的课本。教材所展示的生活场景往往是有局限的,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动手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增强课堂信息的密度和质感,使学生在课内课外优势互补,扩大信息量。比如,组织学生课前搜集各类牛奶制品的资料,课堂上分组交流所了解到的信息:牛奶制品的种类;评估牛奶制品的优劣的标准;各种牛奶制品名牌;新闻栏目中所提到的食品的质量;各超市牛奶的不同价格……通过与同龄人交流情感与认知,体验到同一种物品由于质量、产地、时间、季节、数量及人为竞争,价格也不尽相同。而同种商品要区分它的优劣,可以根据配料、生产日期、生产厂家、条形码、保质期、外包装等来判断。这样,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话题中感知了道理,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激发了诚信意识,使学生的情感发展与认知发展水乳交融。
因此,要克服品德课“累”的问题,关键还在于注重品德体验,立足课堂,走向生活。具体说,就是教师要“自减压力”,采取“体验学习”,摒弃“填鸭”,变“给结论”为“给实践”;课堂上,在培养学生学习合作、思考、表达能力的同时,注重学生在每个平台上的成功体验,使学生从“小课堂”“小课本”走向生活;将体验学习作为课堂教学的方法之一,在师生间建构一种“导演”与“演员”的平等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品德的主体参与意识。因此,只有挖掘平淡无奇的生活,预设大智若愚的教学,创设大巧若拙的体验,打造“简单”的品德课堂教学,才能给品德课堂“减肥瘦身”,从而使品德课“返璞归真”。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东山实验小学)
为什么要再次重视体验学习法
前不久,笔者在“2013年苏州市品德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中开设了课题为《绿色小卫士》的公开课。课后,与会专家与老师们亲切交谈,点评指导,让笔者受益匪浅,感慨良多。最为深刻的是,其中提到关于“品德课堂太累”的问题。
“一石激起千层浪,‘累’字惊醒梦中人!”作为教师,亲身授课,一个“累”字,简直是毫不避讳地点到了与会教师的心中。反复地磨课,反复地试上,反复修改教案,反复修改课件,反复思考课前准备……品德课堂教学的“累”是不言而喻的。教师备课“累”,制作课件“累”,上课“累”;学生课前搜集“累”,课上听讲“累”……品德课堂教学怎么了?多年前提倡的“体验教学”哪里去了?品德课堂的“真”哪里去了?“拙”一些、“丑”一些的课堂教学,难道就真的“不登大雅”了吗?笔者认为,要想品德课堂不“累”,必须重视品德课堂体验学习法的运用。
体验学习法的意义
当前,品德学科教师常会在课堂教学中发现这样的问题:教师花大量的时间熟悉教材、找资料、备课,但在上课时仍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具体地说,有时教师单一地讲授,当了课堂教学的“主角”,多数学生成了“听众”;有时,学生单一的汇报搜集的各类资料,缺乏归纳、思辨与创新,参与课堂学习的情趣不高。师生互动交流的平等意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无从体现。而目前的小学课程中,与其它课程相比,品德课程是展现社会生活最为广泛、与生活关系更为密切的的一门课程。如果说品德课程是从社会生活中来的,那么,根据品德课程社会性的特点,品德课堂教学就应当把课文还原于生动的社会中去。因此,抓好品德教学的体验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主动能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对品德课教学有着重大的意义。
那么,什么是体验学习呢?具体地说,品德课中的体验学习是指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心去体验人、事、物、境中所含的“知”“情”,通过情感的催化,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公民意识等,培养学生初步适应社会、懂得思辨、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此,笔者结合品德中年级《聪明的消费者》《我的家乡在变化》《我与外界的联系》等单元的教学实际,再来议一议体验学习法在品德课中的运用。
体验学习法的运用
体验学习是非理性的思维方式,重在创设情境,激情感悟,就品德课而言,大致有以下4种:
第一种,天然去雕饰,切入真实社会,借助媒体体验学习。品德课有其突出的“社会性”,这决定了品德课教学内容必须是源于社会的。比如,在教学《逛商场》一课时,要求学生知道有关商业的概念,并让学生体会商业对我们生活的重要。如果教师只是“填”“给”型地单一讲授,学生将很难体会到神秘的商业对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这就需要让学生切入生动的社会,借助各种媒体进行体验,找到品德“源头”,在认知中融入情感因素,达成明理目标。
要让学生体会商业的重要,如果学校硬件设备较后进,教师可通过呈现典型的品德生活场景插图,如:方便生活的菜市场和丰盛的饭菜;给人精神的书店与雅致的书房;琳琅满目的商店和温馨的卧房……让学生在这生气勃勃而又熟悉亲切的画面中,找到商业的缩影,体察到方寸之间那浓浓的生活气息和蕴涵着的事理,领略到商业对人们的衣、食、住、行的重要。如果学校现代化设备比较完备,教师可以播放一组音像资料,如:春节前跟着父母置办年货的情境;春游前,同学们到超市购物的场面;开学前,新华书店繁忙的景象;邻居装修房屋前,到建材市场采购的装饰涂料的情景……这些的图画、音像、语言等,把学生带入课文所描述的商业场景中,让学生自然而然地领悟到商业对生活的重要性。因此,借助各种媒体进行体验,天然去雕制的教与学,将带给学生无尽的好奇与兴奋,激发学生的多维感官。在各感官的综合性刺激下,在生活场景的“浸润”中,学生会不知不觉地就融入到生活的事实中,体验到社会生活的多样性。
第二种,追求无限制,洞悉时代脉搏,结合当前生活体验学习。社会在发展,品德课也随社会的行进具有了它独特的“时代性”。时代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决定品德课应该培养学生初步适应社会的能力。目前,信息多元化的时代已经到来。比如,在教学《怎样与他联系》一课时,教师就必须有敏锐的洞察力,求新追新,把准时代的脉搏,让学生结合具体的生活进行体验,知道目前通讯手段的多样性。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调查一下过去的通讯方式与现代先进的通讯方式;可以采用汇报的形式,讲讲自己使用手机、QQ、微信、微博、快递的情况;也可以讨论各类通讯手段的利弊……通过这一系列的、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生活体验,在各类比较中使学生明理。再如,学习《买东西的学问》时,可补充了解《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小法官讲法的形式,提出作为消费者该有自我保护的意识。通过回忆生活中买到伪劣商品的经验,讲讲运用“消法”应对的方法,让学生体验到:作为消费者,应当具有自我保护意识和良好的公民意识。
第三种,无招胜有招,提供趣味实践,角色扮演体验学习。根据品德课的教学目标,教师在进行品德教学时应适当开展一些富有感染力,又具有挑战性和诱发性的实践,培养学生服务品德的意识,从中获得“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情感体验。比如,在教学《我的成长与他人》一单元时,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可组织学生分别扮演各类“辛勤的劳动者”和“乖巧体贴的小朋友”这一生动的活动情境。教师也可以以组织者、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活动中。再如,教学《我们的民风民俗》时,选择让学生现场做做具有风俗特点的点心、装饰物等。这样看似没有固定“招数”的随性活动,既能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也使学生产生交际的热望,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中体验,从而使他们认识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行各业的人们,激发他们热爱劳动、热爱家乡、尊重他人、为服务社会努力学习的情感。这样,学生有目的地实践,在演演、说说、做做、比比的过程中理解,在角色扮演中体验、顿悟。 第四种,动口又动手,营造切合情境,搜集讨论体验学习。为了达到既定的目的,在品德课教学中,需引入、创造或营造一个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和氛围,以引起学生共鸣。例如,教学《买东西的学问》时,要求学生能货比三家,仔细购买,也要讨价还价。教师抓住这点,让学生体验:(1)妈妈带你买玩具,跑了好几家店,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2)购买香蕉时,你发现自己要买的那一串里有一只快要掉了,你怎么做?为什么?(3)超市里去买牛奶,你首先注意牛奶的什么?为什么?通过“设境移情”,引起学生表达的欲望,学生讨论交流、辨析对错,使学生体验到购买时要了解行情后讨价还价,再“货比三家”“仔细购买”。创设情境,展现生活情景,能激起学生参与欲望,激发学生表达热情。
立足课堂 走向生活
课本不是学生的世界,而世界成了学生的课本。教材所展示的生活场景往往是有局限的,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动手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增强课堂信息的密度和质感,使学生在课内课外优势互补,扩大信息量。比如,组织学生课前搜集各类牛奶制品的资料,课堂上分组交流所了解到的信息:牛奶制品的种类;评估牛奶制品的优劣的标准;各种牛奶制品名牌;新闻栏目中所提到的食品的质量;各超市牛奶的不同价格……通过与同龄人交流情感与认知,体验到同一种物品由于质量、产地、时间、季节、数量及人为竞争,价格也不尽相同。而同种商品要区分它的优劣,可以根据配料、生产日期、生产厂家、条形码、保质期、外包装等来判断。这样,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话题中感知了道理,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激发了诚信意识,使学生的情感发展与认知发展水乳交融。
因此,要克服品德课“累”的问题,关键还在于注重品德体验,立足课堂,走向生活。具体说,就是教师要“自减压力”,采取“体验学习”,摒弃“填鸭”,变“给结论”为“给实践”;课堂上,在培养学生学习合作、思考、表达能力的同时,注重学生在每个平台上的成功体验,使学生从“小课堂”“小课本”走向生活;将体验学习作为课堂教学的方法之一,在师生间建构一种“导演”与“演员”的平等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品德的主体参与意识。因此,只有挖掘平淡无奇的生活,预设大智若愚的教学,创设大巧若拙的体验,打造“简单”的品德课堂教学,才能给品德课堂“减肥瘦身”,从而使品德课“返璞归真”。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东山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