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与画的缠绵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ka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王维是唐朝著名的诗人、画家,其作品流传至今,对后世影响颇深。在诗歌上,他以淡雅脱俗、清新自然的风格创造了大量的作品;在绘画上,他以独特的笔墨语言,创“破墨”山水,同时还留下了大量画理画论。非凡的人生经历造就了王维诗与画互相缠绵的作品,翱翔于盛唐艺术之巅。
  【关键词】 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5-0089-02
  一、形成原因
  (一)人生际遇
  俄国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认为:“一个诗人越是崇高,他就越是属于他所出生的社会,他才能的发展、倾向、甚至特点,也就越是和社会的历史发展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王维所处的时代并不太平,政局的黑暗、时局的变迁,一同把他推到了社会的边缘。
  王维的一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前期的积极向上,憧憬走上仕途建功立业;二是后期入定禅宗,退隐避世。和历史上大多数文人一样,王维也在政治生涯上屡屡受挫,经历了从巅峰到低谷的变化。幼年时期,王维便表现出了惊人的天赋,《旧唐书·王维传》中说他“事母崔氏以孝间。与弟缙俱有俊才,博学多艺亦齐,闺门友悌,多士推之”。开元九年,中进士第,任太乐丞,同年被贬济州。这是正值弱冠之年的王维在官场上首次受挫,却从此影响了他的生活方式和创作态度。此后的王维虽一路高升,却发现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带着沉重的精神枷锁,一心入禅归隐。从少年的豪迈侠气,一心只求建功立业;到中年的丧失信心,摇摆漂浮于出世与入世之间;再到最后的迷醉于佛法,对于功名利禄没有进取之心,出现了“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酬张少府》)的退隐思想。这一段段丰富的人生际遇塑造了王维的非凡脱俗的心境,这也不难理解他的诗歌与山水画作表现出清静自然、空灵、诗画交融的艺术境界。
  (二)佛教禅宗
  王维的作品受佛教思想的影响非常明显,明代学者胡应麟说王维的辋川诸作“字字入禅”,读后使人“名言两忘,色相俱泯”。可见他在佛教修行上造诣颇深,已将禅宗境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王维与佛教结缘得益于其母崔氏的影响,“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疏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请施庄为寺表》)因此,王维的佛教思想于早年就已萌发。《旧唐书·王维传》载:“维弟允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到了晚年则“长斋,不衣文彩”。
  另一方面,王维,字摩诘,其字取自佛教用语。维摩诘是梵语的音译,意思是洁净、无污染。这充分证明了他一心向佛的虔诚态度,连名字都与佛教产生联系,说明这已经深刻影响了他的思想和生活,进而融入他的创作中。在王维的诗歌与画作中,都能看到其中蕴含的佛教哲理与禅思。如《鸟鸣涧》中:“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全诗以写景为主,一静一动相结合,創造了一个似静非静的禅定境界。佛教里有境随心转的思想,认为心净则佛土净。诗中前一句描写寂静的山林,只有诗人内心真正闲下来,放下对世俗杂事的痴迷,才能欣赏到花开花落的美景。
  二、艺术表现
  有诗佛之称的王维,其诗以淡雅脱俗、清新自然、充满禅意的境界得名。作为文人画鼻祖,他的画平和清疏,体现了文人士大夫对超然、闲适的追求。苏轼说王维之诗诗中有画,诗歌的意境呈现出画一般的美感,给人一种诗画交融的审美享受。而其画重神韵,以独特的笔墨语言描绘物象,运用破墨技法丰富画面层次与效果,略加渲染也能表现出深长悠远的诗意之美。诗与画,画与诗的互相交融成了王维的独特风格。
  (一)诗中画
  说到王维的诗,大概可以分为山水田园诗、边塞诗、送别诗等,而要讨论的诗中有画,主要是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诗源于南北朝的谢灵运和晋代陶渊明。此类诗一般描写乡村景物、自然风光,传达对安逸闲适的隐居生活的向往与赞美。陶渊明开寄意于田园风光之先河形成了田园诗派。“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其三》)表现了诗人追求平和、与自然为伴的形象。而谢灵运则开模山范水雕镂字句的先河,形成了山水诗派。他的诗对山姿水态、昏晓阴晴的细微变化深入描绘,形成了清丽的山水风光画面。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在陶渊明、谢灵运等人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出现了诗中有画的新境界。既能看见雄浑壮观的自然景象,也有清逸雅致的山水姿态,可谓精妙至极。下面将从王维诗歌中的景物美、色彩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景物美。南齐谢赫在《画品》中提出了六法论,也就是著名的谢赫六法,是中国古代美术品评的标准和重要美学原则。“应物象形”是指画家要忠于客观事物的本质,描绘应与对象形似。而“经营位置”主要是说绘画的构图,各物象的大小、位置、前后关系都需安排。前面说过王维的诗以山水田园诗为主,描写的景物有明月、清泉、落日、渔舟、孤烟、青苔、红叶、桃花等等。其中的景物有大有小、有实有虚,远、中、近景皆俱,稍加构思便是一处美景。王维笔下的诗非常重视景物之间的位置关系与虚实变化,每一个场景都是一幅精妙构图的画卷。如《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以“空山”“深林”设置画面的大背景,以烘托气氛,“人语响”以动衬静,“青苔”使视角从宏观到微观,层次丰富。整个画面结构严谨、内容充实、耐人寻味,各景物虚实有序、错落期间。表现了千姿百态的大自然所具有的静态与壮美、生机与活力。
  另外,王维的诗还呈现出独特的情境,具有感化功能。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强调绘画的社会感化功能,这离不开诗歌中诗人运用景与人对情境的创造。如《积雨辋川庄作》中:“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试想身在一个连雨时节,天阴地湿,空气潮润,幽深的山野里,一股炊烟缓缓上升,女人们做好饭菜送往东面田间地头,男人们一早就去那劳作了。此情此景,如何不使人动容。这就是诗中画面的独特效果,创造了物我相交,情景互融的意境。   2.色彩美。说到色彩,凡是景物必有颜色,在诗歌的景物描写中很常见,但是要上升到美的层面,就不是单纯的色彩那么简单。色彩有色相、纯度、明度三个基本属性。只有精准明晰的色彩关系才能引起人们共同的审美情趣,达到愉悦身心的目的。王维以诗歌的方式寄情山水,对自然景物的观察有其独到的一面。尤其是对光影色彩的变化把握极其精准,在他的山水田园诗中有很多这种形式的作品。如《山居即事》中:“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诗中的“苍茫”在画面中可以表现为一种灰色,即纯度低的色彩,一般作为背景或远景以衬托主体。而“落晖”的夕阳残光引入画面,则达到一种传神的效果,有光色景象转瞬即逝变成一片灰暗的恍惚之感。颈联中,诗人以“绿竹”对“红莲”“新粉”对“故衣”。红与绿在色彩关系中属于互补色或者对比色,在色相环中两两相对。本诗中,绿竹可以看成平面构成中的线,而红莲则是平面构成中的点或面。把它们放在一起仍很和谐,何况红莲一般是指残荷,颜色苍茫,明度低,这样一安排整个画面便清新明朗,让人眼前一亮。“新粉”对“故衣”则在文字上有丰富的表现力,这恰好印证了王维将文学与绘画结合起来,达到诗画共舞的境界。在王维的另一首诗《红牡丹》中同样运用了这种红绿互补色关系。“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浅复深”对应中国画技法中的分染,颜色由浅到深,自然过渡,碧绿鲜艳的牡丹叶衬托深浅有致的红牡丹,恰如一幅宋人花鸟小品画。
  此外,王维诗歌中所用的色彩词与中国画颜料的颜色非常契合,符合中国画的色彩观。传统中国画颜料主要分为矿物颜料和植物颜料,原料源于自然界且多为手工制作,所以色彩纯度、明度比较低。再看王维的诗中“青、白、粉、黄”等,都是一些中性的色彩,从这里可以发现王维作品中诗和画之间的巧妙联系。
  (二)画中诗
  宋朝文人晁补之有诗云:“画写物外形,要物形不改,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这说明了诗画的离合异同,画外之意由诗传,诗需将画中的形态具体化。十八世纪德国思想家莱辛在其美学著作《拉奥孔》中认为:诗以语言、声音为媒介诉诸听觉,诗可化静为动赋予物体的某一部分以生动如画的感性形象;空间艺术的绘画的使命是表达美。因此,诗与画可以突破各自的界限而相互补充。
  王维的山水画在艺术追求上与其诗如出一辙,体现出文人士大夫向往田园的闲适生活,追求人我合一的禅宗精神。王维在前人的基础上创造了“破墨”山水画,明代董其昌尊其为中国山水画的“南宗鼻祖”。他作画完全出于个人情感,在山水画中注入自己的思想感情,追求神似,达到了画中有诗的境界。相关作品有《雪溪图》《江干雪霁图》《辋川图》等,这些作品多为山林小景,清新淡雅、平淡自然,平远法构图传达出一种悠远空寂的诗意美。在画中王维描物外之形,绘山容水态,以诗歌的艺术语言补画中无法传达的情感,融合诗画共同的美学追求形成了充满诗情画意的作品。
  三、结语
  毫无疑问,王维在诗歌与绘画的成就上是前无古人的。王维的人生际遇与佛教禅宗的影响把他推向极点,形成了诗与画、画与诗相互交融的特色,对后世的艺术创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种“诗”与“画”的缠绵是值得肯定的。
  参考文献:
  [1]陈铁民.王维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
  [2]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3]刘昀.旧唐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
  [4]刘建琼.论王维诗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J].河北师范大学学報(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
  [5]钱志熙.论王维玄佛结合的人生哲学及与艺术的关系[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1(06):57-68.
  [6]赖爱清.“诗中有画”与“画中有诗”——试论王维的山水画与山水诗[J].艺术·生活,2006,(03):64-65.
  作者简介:
  林小凯,男,江西吉安人,黄冈师范学院,2018级本科在读,美术学专业。
  王颖,女,山西晋中人,黄冈师范学院,2018级本科在读,美术学专业。
其他文献
【摘要】 木偶戏是广西众多戏曲种类的其中一种,在20世纪新中国成立初期,木偶戏贯穿着整个玉林人民生活中,然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向前发展,人们的文化娱乐越来越多元化,木偶戏这一民间艺术也慢慢地被人们淡忘,甚至以玉林白话为木偶戏的主要演奏语言在大多数青年人身上也逐渐陌生化。放眼世界,一些国家对传统文化关的保护方面欣欣向荣,反观我们本土玉林木偶戏也应该根据本身独有的魅力,辅以现代化的手段使这门快要消逝的文化
期刊
【摘要】 敦煌作为丝绸之路的节点城市,融合了中国、印度、希腊和伊斯兰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宝贵财富。随着互联网技术逐渐占据日常生活,如何将现代技术运用于传统敦煌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并发扬其文化内涵,是非遗产业正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从影像化保护角度出发,基于影像化保护及现代技术对非物质文化保护的意义的理论实质,通过剖析当前敦煌影视化保护的主要问题,论述敦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像化保护措施及方向。  【关
期刊
【摘要】 博物馆、纪念馆的文创产品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喜爱,特别是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青睐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创意产品。文创产品从符合年轻人的审美观出发,结合现当代的科学技术角度去开发使用功能,同时融入中华民族文化元素,既符合他们对物品的使用要求,又满足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向往和审美。新时代博物馆、纪念馆的文化创意产品既面临着挑战,同时又是兴起和繁荣发展的新机遇。  【关键词】 博物馆;纪念馆;文创产品
期刊
【摘要】 老河口木版年画是汉水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真实记录了人民大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深受人民喜爱。然而随着现代科技及新媒体的发展,其推广手段与传播方式也随之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老河口木版年画想要开创发展新路径,需要结合新兴工艺进行创新,也需要运用新媒体技术帮助推广。  【关键词】 老河口木版年画;新媒体;推广;创新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
期刊
【摘要】 生活于十四世纪意大利的但丁以其不朽的《神曲》描绘了他的想象世界之旅。而由卢多维科·阿里奥斯托创作于大约二百年之后的意大利文艺复兴中后期文学的巅峰之作、骑士史诗《疯狂的罗兰》中也有着一段在纯粹想象世界中的旅程。这一段旅程虽然从篇幅上看远不及但丁之旅,只包含了四个在《神曲》中出现的地点——地狱、地上乐园、月亮与忘川——而且其描写也是深受前者影响,但是在具体内容上却与《神曲》大相径庭。而这种内
期刊
【摘要】 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研究多数聚焦于形式、意象与意境层面的处理。本文通过对形式、意象与意境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佐证了不可译性在古诗英译中的具体表现,由此呼吁译者莫拘泥于形式的对等,以及意象与意境的完美表达,而是站在译作真实读者的立场上考察其接受效果与情感反应,以评判译作的质量水平。  【关键词】 古诗翻译;形式;意象;意境;不可译性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 本文以成都地区“说唱俑”的艺术特征为题,介绍了成都地区“说唱俑”的文化背景与发展情况。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陶俑,浅析“击鼓说唱俑”的造型特征,内在神韵的表达,分析“说唱俑”的造型艺术特征对中国当代雕塑的影响。最终通过对成都地区“说唱俑”的艺术特征的研究,汲取汉代陶俑造型艺术的精髓,探索其时代文化蕴涵,使其在以后的雕塑创作中有着积极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 说唱俑;写实性塑造;写意性表达;
期刊
【摘要】 本文对新疆塔城地区7件(套)馆藏明清锁子甲胄(塔城地区博物馆藏1套和塔城地区档案馆藏6件套)材质通过便携式X射线荧光仪(pXRF)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及能谱仪一体机(SEM-EDS)进行初步检测分析,结果显示锁子甲胄主体部分的材质是铁,其配饰、配件或装饰物等涉及鎏金、纯银、银铜合金、黄铜和红铜等不同材质,织物材质是丝和棉这两种。  【关键词】 锁子甲;pXRF;SEM-EDS;材质  【中图
期刊
【摘要】 当今时代,我国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我国人民在艺术审美方面体现着相较于之前更为优异的艺术审美能力,具有现代化、高质化特征。我国艺术家对艺术方面的理解通过年数的累积,体现了通过量的积累从而达到质的飞跃,并且随着现代水彩画逐渐走进我国艺术家的视野中,人们在面对着传统水彩画被赋予新创作理念的现代水彩画艺术,现代水彩画需要人们具有更为独特的艺术审美能力进行理解与赏析,从而发现现代水彩画所具有的特征
期刊
【摘要】 随着科技与艺术的不断融合,沉浸式互动装置越来越受到大众的欢迎,沉浸式互动装置不断满足人们对真情实感,与多感官刺激体验的追求,一度使沉浸式装置展成为打卡圣地。《Rain Room》是由兰登国际(Random International)在国内展出的沉浸式装置作品之一。本文通过情绪三因素理论和心理学两个角度分析,研究《Rain Room》沉浸式裝置带给参与者,情绪上和心理上的影响,以及从艺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