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社会工业化进程中,大量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作为以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高校,如何建设更符合社会需求的实践性校园文化也成为大家关注的问题。以德国“双元”制为代表,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培养应用型人才,是许多国家和地区行之有效的方式。这一模式对学校建设实践性的校园文化提供了新的渠道和可行的操作方法。
[关键词]校企合作模式 应用型人才 课程改革 实践型校园文化
一、构建校企合作模式的背景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个新名词开始在中国教育界不断出现——人才培养“结构性不合理”。这个词汇代表着这样一种现象:一方面,大量的高校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另一方面,在我国部分地区,尤其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出现“劳工荒”现象。因此,在今天,如何施行有效合理的培养模式,培养适合企业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绝不应该再是学校一家在“闭门造车”,而应该通过企业与学校共同培养来完成。
我国目前工业化与信息化以及大众化教育同时大发展的现状,使得现今部分普通高等院校必须承担起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任务。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也于2005年颁布了《关于编写普通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规划教材的通知》(高学会[2005]27号),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成为我国普通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必要部分。而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其具体内涵是随着高等教育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以能力为中心,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的。这里所要求的“能力”不仅是专业能力,也是综合能力,不仅是就业能力,更应是一定的创业能力,不仅是再生性技能,也是创造性技能。但终其一点,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的核心应该是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就目前我们的教育现状来说,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是存在差距的。
二、校企合作模式主要理论和应用
长期以来,“实践能力的提高是建立在理论水平提高的基础上的”的认识一直被简单化了,单纯的理论灌输被认为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内容,而实践环节至多是“有益的必要的补充”,或者像各类讲座、认识实习等边缘化的实践活动,一个主要特点是与专业相关的操作性的实践活动较少,这种情况在低年级中,由于“理论知识还不扎实”的原因,情况尤为严重。而更多的是“课外实践活动”,它的主要组织者一般为各个学校的团组织。但就目前,我国高校各级团组织的职能以及所控制的人力、物力等资源而言,他无法达成实践性教学的目的。这就导致了很多高校课外实践活动在学生技术实践能力培养上的两极化现状:一方面,技术性实践活动中集中资源于“挑战杯”等高水平项目,但往往使少数精英分子(即参与到竞赛活动中的部分学生)的水平与整体水平脱离,从而失去代表性;另一方面,“三下乡”等实践活动虽然动员的面很广,但主要功能集中于团组织达到思想教育功能所必须的学生“刻苦精神”、“服务意识”、“关心社会”等道德领域,与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培养关系松散。这种学生实践模式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而言,一个明显结果就是学生的操作能力与理论能力脱节,一些操作性行业宁可要小学文化的退休技师而不聘任大学毕业生。此外,中国科技大学也有一个典型的例子:随着唯一的吹玻璃工人退休,该校化学系有着多年历史的玻璃车间宣告关闭,从此所有玻璃实验器材全部依靠成品购买。在这个意义上,“课外实践活动”更多的只能发挥“普及”和“熏陶”的功能,而不是“教学”的功能。教学功能理所当然要由“课内实践活动”来完成,尤其是真正操作性的实践活动。这就涉及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问题。那么,合理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应该如何呢?
校企合作(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国际职教界公认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途径,世界产学合作教育协会秘书长彼得
[关键词]校企合作模式 应用型人才 课程改革 实践型校园文化
一、构建校企合作模式的背景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个新名词开始在中国教育界不断出现——人才培养“结构性不合理”。这个词汇代表着这样一种现象:一方面,大量的高校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另一方面,在我国部分地区,尤其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出现“劳工荒”现象。因此,在今天,如何施行有效合理的培养模式,培养适合企业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绝不应该再是学校一家在“闭门造车”,而应该通过企业与学校共同培养来完成。
我国目前工业化与信息化以及大众化教育同时大发展的现状,使得现今部分普通高等院校必须承担起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任务。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也于2005年颁布了《关于编写普通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规划教材的通知》(高学会[2005]27号),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成为我国普通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必要部分。而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其具体内涵是随着高等教育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以能力为中心,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的。这里所要求的“能力”不仅是专业能力,也是综合能力,不仅是就业能力,更应是一定的创业能力,不仅是再生性技能,也是创造性技能。但终其一点,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的核心应该是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就目前我们的教育现状来说,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是存在差距的。
二、校企合作模式主要理论和应用
长期以来,“实践能力的提高是建立在理论水平提高的基础上的”的认识一直被简单化了,单纯的理论灌输被认为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内容,而实践环节至多是“有益的必要的补充”,或者像各类讲座、认识实习等边缘化的实践活动,一个主要特点是与专业相关的操作性的实践活动较少,这种情况在低年级中,由于“理论知识还不扎实”的原因,情况尤为严重。而更多的是“课外实践活动”,它的主要组织者一般为各个学校的团组织。但就目前,我国高校各级团组织的职能以及所控制的人力、物力等资源而言,他无法达成实践性教学的目的。这就导致了很多高校课外实践活动在学生技术实践能力培养上的两极化现状:一方面,技术性实践活动中集中资源于“挑战杯”等高水平项目,但往往使少数精英分子(即参与到竞赛活动中的部分学生)的水平与整体水平脱离,从而失去代表性;另一方面,“三下乡”等实践活动虽然动员的面很广,但主要功能集中于团组织达到思想教育功能所必须的学生“刻苦精神”、“服务意识”、“关心社会”等道德领域,与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培养关系松散。这种学生实践模式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而言,一个明显结果就是学生的操作能力与理论能力脱节,一些操作性行业宁可要小学文化的退休技师而不聘任大学毕业生。此外,中国科技大学也有一个典型的例子:随着唯一的吹玻璃工人退休,该校化学系有着多年历史的玻璃车间宣告关闭,从此所有玻璃实验器材全部依靠成品购买。在这个意义上,“课外实践活动”更多的只能发挥“普及”和“熏陶”的功能,而不是“教学”的功能。教学功能理所当然要由“课内实践活动”来完成,尤其是真正操作性的实践活动。这就涉及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问题。那么,合理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应该如何呢?
校企合作(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国际职教界公认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途径,世界产学合作教育协会秘书长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