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了解过去,就无法预知未来。
不珍惜现在,就没有未来。
当代青年艺术家邢罡,勤奋而善思。他的笔墨随时代而动,情感随绘画发散,艺术观念随心界升华。
8月初的一个早晨,当他在网络上的头像对我闪动的时候,我明白这位“五星上将”又有新作捧出了。从他的《江山如此多娇》、《五星》系列作品、到《红色娘子军》……都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震撼和心灵感受。这次,看到他的25.22米的长卷大作《冰山》及系列作品,更是让人听到来自内心的声音:冰川的融化对今天有什么影响?
道法自然,水墨亦如此。
无论是发自心灵的叩问,还是面对环境的思索,是对生命记忆的本能挖潜,还是对自然生态的关怀,邢罡,正聆听世界,拿起画笔,回到本源……
冰山的追问
当代艺术需要价值追问,只有在终极真理的关怀和现实问题的关注中,环绕艺术的盛世喧嚣才会现出原形,露出本身的粗鄙。
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当代艺术时期,出于非正常表达的现实需要而发明的艺术风格,具有典型的去政治化特征。
然而历史的吊诡在于,非正常表达又在政治谋略推动之下成为艺术的旗手。但当物欲当道,艺术的导向就再也直不起来。艺术废品就这样大量生产。也因此,若想从沉沦中振作出来,艺术需要价值追问。
我们的时代需要警醒,包括艺术。我欣喜地看到,在邢罡的新作品《冰山》中,出现了价值取向的转移。
画者原义在于对生态的关注,经济给力透支了美好的山河和子孙的幸福,艺术对自然危机的现实表达与危机预言,是一种职业立身最起码要承担的社会责任。
《冰山》的创作是一次给力的转向。它在视觉震撼中侵入每个观者心灵之中的惶恐,是我们引而不发的公知之秘。我们在有如末世预言般的不安中,没有理由不去警醒我们的行为是否正当?
在早已宣告的没有震撼的艺术时代里,如果邢罡的《冰山》能给我们这种警醒,就意味着艺术还有希望。
节选自:郝青松博士评论文章《冰山的追问》
自然的现代启示录与冰山水墨的张力
水墨之为水墨,在中国传统文化之内,是与自然一道共呼吸的。水墨艺术追求的至高境界也是自然平淡。因此,离开了与自然的关系,离开了自然元素性的内在生变的活力,水墨将并不存在。
我看到了邢罡的当代水墨《冰山》系列,试图重新理解水墨与自然的关系,面对这个时代自然生态的破坏,面对水墨内在品行的必然变异,试图重新打开水墨绘画之新的可能性。
传统水墨尽管一直以柔软的手法,以冲淡平和为最高意境,以气势的营造为主要构图,但是面对现代性的灾变,尤其是整体生态的破坏,哪里还有自然?哪里还有山水?一切成为了景观,成为了屏幕化的图像,如何打破景观的政治观看方式?这就必须更加彻底回到自然,回到自然,乃是回到自然的灾变,回到元素性的变化.必须以冷静的方式来面对自然,以更加明确而且彻底方式唤醒我们对自然的关注。
邢罡以两极冰山的一次次崩裂的形式来昭示这个自然破坏的朕兆。在长达25米的巨幅作品上,那些如同金字塔一般看起来最为稳固的冰山形体,处于潜在的碎裂之中,而那些碎裂的冰川仅仅被抽象为尖锐而硬朗的轮廓,把水墨变得如此尖锐硬朗,这是试图重塑水墨的另一种品格,不再仅仅是柔软,而是体现力度,把裂变与硬边,与西方抽象画的三角形,以及硬朗的轮廓结合起来,尤其是回到了冰山这个自然形体上,因此,在抽象形式、自然之物以及画面构图,这三个方面达到了内在一致。
以水墨描绘冰山,这是传统山水画几乎没有碰触的自然。邢罡的巨作具有一种现代启示录的庄严,看到冰山的不断断裂,那些还在渐渐断裂的裂纹,似乎我们听到了画面空白之处回响着的碎裂的声音。更为富有想象力的是,画家还巧妙地把中国地图的形状至于裂谷之中,这是来自艺术的巨大警告,也是自然对于我们的隐秘告诫。
画家一直寻求着对这些碎裂之物的拯救,这就使他再次回到了水的柔软与冰山的硬度之间的张力之中,那些搅动的水波,被画家处理得异常微妙,既有着漩涡的卷动,推动着一块块碎裂的冰山,试图消融它,在撞击中产生出很多美丽的浪花。天空的云彩与冰山的尖锐之间有着对比,柔和的云彩与水纹结合起来,这种内在卷动着,有着波折的水纹,既是要推动冰山,也是以内在柔和的气力消融冰山,这是水墨以柔克刚的再次恢复。
邢罡以其迷人的绘画技术,让我们看到了水波的柔和之力与冰山硬朗的强力之间如何形成一种新的绘画语言,这种刚柔相济,带来了画面上巨大的张力。
节选自:夏可君博士评论文章《自然的现代启示录与冰山水墨的张力》
不珍惜现在,就没有未来。
当代青年艺术家邢罡,勤奋而善思。他的笔墨随时代而动,情感随绘画发散,艺术观念随心界升华。
8月初的一个早晨,当他在网络上的头像对我闪动的时候,我明白这位“五星上将”又有新作捧出了。从他的《江山如此多娇》、《五星》系列作品、到《红色娘子军》……都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震撼和心灵感受。这次,看到他的25.22米的长卷大作《冰山》及系列作品,更是让人听到来自内心的声音:冰川的融化对今天有什么影响?
道法自然,水墨亦如此。
无论是发自心灵的叩问,还是面对环境的思索,是对生命记忆的本能挖潜,还是对自然生态的关怀,邢罡,正聆听世界,拿起画笔,回到本源……
冰山的追问
当代艺术需要价值追问,只有在终极真理的关怀和现实问题的关注中,环绕艺术的盛世喧嚣才会现出原形,露出本身的粗鄙。
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当代艺术时期,出于非正常表达的现实需要而发明的艺术风格,具有典型的去政治化特征。
然而历史的吊诡在于,非正常表达又在政治谋略推动之下成为艺术的旗手。但当物欲当道,艺术的导向就再也直不起来。艺术废品就这样大量生产。也因此,若想从沉沦中振作出来,艺术需要价值追问。
我们的时代需要警醒,包括艺术。我欣喜地看到,在邢罡的新作品《冰山》中,出现了价值取向的转移。
画者原义在于对生态的关注,经济给力透支了美好的山河和子孙的幸福,艺术对自然危机的现实表达与危机预言,是一种职业立身最起码要承担的社会责任。
《冰山》的创作是一次给力的转向。它在视觉震撼中侵入每个观者心灵之中的惶恐,是我们引而不发的公知之秘。我们在有如末世预言般的不安中,没有理由不去警醒我们的行为是否正当?
在早已宣告的没有震撼的艺术时代里,如果邢罡的《冰山》能给我们这种警醒,就意味着艺术还有希望。
节选自:郝青松博士评论文章《冰山的追问》
自然的现代启示录与冰山水墨的张力
水墨之为水墨,在中国传统文化之内,是与自然一道共呼吸的。水墨艺术追求的至高境界也是自然平淡。因此,离开了与自然的关系,离开了自然元素性的内在生变的活力,水墨将并不存在。
我看到了邢罡的当代水墨《冰山》系列,试图重新理解水墨与自然的关系,面对这个时代自然生态的破坏,面对水墨内在品行的必然变异,试图重新打开水墨绘画之新的可能性。
传统水墨尽管一直以柔软的手法,以冲淡平和为最高意境,以气势的营造为主要构图,但是面对现代性的灾变,尤其是整体生态的破坏,哪里还有自然?哪里还有山水?一切成为了景观,成为了屏幕化的图像,如何打破景观的政治观看方式?这就必须更加彻底回到自然,回到自然,乃是回到自然的灾变,回到元素性的变化.必须以冷静的方式来面对自然,以更加明确而且彻底方式唤醒我们对自然的关注。
邢罡以两极冰山的一次次崩裂的形式来昭示这个自然破坏的朕兆。在长达25米的巨幅作品上,那些如同金字塔一般看起来最为稳固的冰山形体,处于潜在的碎裂之中,而那些碎裂的冰川仅仅被抽象为尖锐而硬朗的轮廓,把水墨变得如此尖锐硬朗,这是试图重塑水墨的另一种品格,不再仅仅是柔软,而是体现力度,把裂变与硬边,与西方抽象画的三角形,以及硬朗的轮廓结合起来,尤其是回到了冰山这个自然形体上,因此,在抽象形式、自然之物以及画面构图,这三个方面达到了内在一致。
以水墨描绘冰山,这是传统山水画几乎没有碰触的自然。邢罡的巨作具有一种现代启示录的庄严,看到冰山的不断断裂,那些还在渐渐断裂的裂纹,似乎我们听到了画面空白之处回响着的碎裂的声音。更为富有想象力的是,画家还巧妙地把中国地图的形状至于裂谷之中,这是来自艺术的巨大警告,也是自然对于我们的隐秘告诫。
画家一直寻求着对这些碎裂之物的拯救,这就使他再次回到了水的柔软与冰山的硬度之间的张力之中,那些搅动的水波,被画家处理得异常微妙,既有着漩涡的卷动,推动着一块块碎裂的冰山,试图消融它,在撞击中产生出很多美丽的浪花。天空的云彩与冰山的尖锐之间有着对比,柔和的云彩与水纹结合起来,这种内在卷动着,有着波折的水纹,既是要推动冰山,也是以内在柔和的气力消融冰山,这是水墨以柔克刚的再次恢复。
邢罡以其迷人的绘画技术,让我们看到了水波的柔和之力与冰山硬朗的强力之间如何形成一种新的绘画语言,这种刚柔相济,带来了画面上巨大的张力。
节选自:夏可君博士评论文章《自然的现代启示录与冰山水墨的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