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教育公平的认识和思考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tzg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公平是当今教育所追求的最高理想。教育公平的第一要义是教育权利平等,第二要义是个体所受教育还应与其自身的素质条件相称。我国的教育公平现状不容乐观,在教育起点、教育过程及教育结果中均存在不公平现象。推进教育公平,在指导思想上,要体现整体公平、差别对待的原则;在宏观管理上,要把教育公平作为制定教育政策的重要依据;在微观上,要将公平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
  [关键词]教育公平 教育机会
  [作者简介]赵孟静(1972- ),女,河南浚县人,鹤壁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河南 鹤壁 458030)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17-0154-02
  
  当下,教育已成为劳动者提高其经济收入、改善生活状态最重要的手段,也是实现个人自我价值、改善社会地位的重要保障。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被视为减少社会性不公平,实现社会平等的“最伟大的工具”。因此,追求公平也成为教育的价值取向和最高理想。
  
  一、教育公平的内涵
  
  深入理解和把握教育公平应当从公平、正义的界定和原则入手。公平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是指处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袒哪一方。因此,人们通常认为公平是公正、正义、平等的近义词。美国著名哲学大师罗尔斯在《正义论》中论述了正义的两大原则:一是自由平等原则,即每个人都处在与他人共同拥有的最广泛的基本自由体系之中,应有一种平等的权利。二是公平机会与差别原则,即社会的和经济的不平等应该这样安排,使它们依系于在机会公正平等的条件下,职务和地位向所有人开放(机会的公正平等原则);适合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差别原则)。
  作为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领域之一,教育领域也追求公平,即“教育公平”。根据罗尔斯的公平原则,教育公平主要是指公民能够自由平等地分享当时当地的公共教育资源;在承认个体差异的同时,允许在非基本教育权利、非公共教育资源方面有区别地对待;同时,应努力减少和控制教育公平的自然因素,清除主观造成的障碍。教育公平应是个体所受教育与其社会权利相称,教育权利平等是教育公平的第一要义。教育作为公共资源,理应为社会的每一个拥有平等权利的合法公民平等享用。现代教育发展过程中提出的“入学机会均等”“教育条件均等”等口号,正是为了实现这种权利上的“相称”。教育权利的平等,虽然可以由国家通过法律的形式赋予并加以保证,但是受个体自身素质的制约,每个公民实际参与教育的程度和方式却可能因其素质的不同而不同。因此,教育公平还应包含第二要义,即个体所受教育还应与其自身的素质条件相称。也就是说,教育应正视并尊重学生身上客观存在的差异,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使他们获得尽可能充分的自由的发展。
  具体来说,教育公平的内涵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确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二是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三是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即每个学生接受同等水平的教育后能达到一个最基本的标准,包括学生的学业成绩上的实质性公平及教育质量公平、目标层面上的平等。通常,这三个层次被概括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教育公平是一个时代概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教育公平问题的特征和重心是不同的。在发展初期,最重要的是普及教育,保障广大儿童平等地接受教育的权利。在教育初步普及之后,追求的是教育过程中的公正待遇和更高的教育质量,即对教育品质的追求。
  
  二、我国目前存在的教育不公平现象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权利意识的提高以及法律和制度的完善,我国的教育公平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由于各种现实因素的制约,在当前的教育中仍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教育不公平现象。
  1.在教育起点上,享受到的入学机会不均等。(1)从城市和农村看,我国的农村一直处于弱势地位。自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到2000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的15年间,我国有1.5亿左右的农民子女没能完成初中教育。直至2004年,仍然有至少10%的农村地区尚未普及义务教育,有的县甚至没有普及小学教育。(2)从不同地区看,我国地区差异显著,突出表现为东、西部地区差距明显。东部地区9省(市)全部通过“两基”验收;中部地区13省(市)中92.4%的县市实现“两基”;而西部地区9省(市)中实现“两基”的县市仅有71.7%。东部某些地区和大城市的教育水平已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而西部贫困地区仍未完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3)由于身份和户籍限制,流动人口的子女特别是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问题也凸显出来。
  2.在教育过程中,享受到的教育资源不均等。即使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了义务教育,也不意味着教育真正公平了,在教育过程中还是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实质的不公平。(1)资源配置差异大。由于市场、经济等原因造成了教育资源不合理的流动、积聚和配置,使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的差异明显拉大。研究报告指出,我国省与省之间的生均教育经费的差别是7.8倍,而县与县之间的差别是10倍甚至到几十倍以上,乡与乡之间的差别则会更高。教育内部资源配置的失衡,会导致受教育的质量有天壤之别,这是不公平的。(2)师生关系的亲疏差异大。教育教学的目标,实质上是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来实现的。真正的新型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的、平等的、以爱为基础的。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并不是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教师的眼中只有少数尖子生,大多数学生是被老师冷落的。这导致了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差距呈“马太效应”式的积累,阻隔了弱势群体对公平机会的把握以至生存教育的需要。
  3.在教育结果上,享受到的学业成功机会不均等。(1)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学业成功机会不均等。我国社会阶层逐渐分化,贫富差距逐渐拉大,再加上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实行收费制,特别是重点院校和热门专业的高收费倾向,使得在升入重点中学及高校的机会上,不同阶层、家庭背景的孩子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城市的重点中小学,干部和知识分子家庭的子女占绝大多数;在名牌大学、重点专业,来自干部和知识分子家庭的子女比重也越来越高。(2)在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女大学生、女研究生在择业过程中受到歧视和不公正待遇。厦门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在相同条件下,女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只有男毕业生的87.7%,女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仅为63.4%,比男毕业生低8.7个百分点。在许多招聘会上,不少用人单位打出了“只限男生”或“男生优先”的招聘条件,造成了女生就业难的不公平现实。(3)学生的潜能未能充分发挥。教育儿童的目的是最充分地发展儿童的个性、才智和身心能力。我国教育长期以来充斥着功利主义气息,从教育思想、目标到课程的安排和教学方法的取舍,都是以考试为中心,教师围绕考试而教,学生围绕考试而学。偏重学生智能和应考能力的发展,而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只是学得了一大堆知识,并没有获得对他的生命发展起持续性作用的、终身受益的东西。
  
  三、实现教育公平的策略
  
  我国教育正在进入发展阶段,而且公民的权利意识也日益高涨。国民对教育公平问题已非常关注和敏感。我们不但应该认识教育公平,而且更应该很好地促进教育公平。
  1.在指导思想上,要体现整体公平、差别对待的原则。权利平等、机会均等和能力差异、矫正补偿相结合是促进教育公平最根本的指导思想。在承认受教育者的种属尊严和平等的前提下,应进一步承认受教育者之间的差异,让因天赋不同或能力不同而使受教育者实际获得的教育有所差异。立足于教育的整体利益,对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不利群体进行必要的调整和补偿,使不利群体普遍地得到由教育带来的收益,进而使教育的效益不断提高。美国社会学家柯尔曼也提出了矫正平等和补偿的概念,矫正平等即采取经济措施补偿那些能力优秀但没有优秀背景的人;补偿原则的核心是对那些先天身体缺陷或处于恶劣环境的人进行补偿。这一概念反映在教育领域里,就是要更注重生命价值教育和个人权利教育的平等,就是一种推行和寻求真正的教育机会平等的战略思想,从而促进具有实质意义教育公平的实现。
  2.在宏观管理上,要把教育公平作为制定教育政策的重要依据。任何政策都或多或少地表现为利益的分配和重组,政策的公平是至关重要的。在未来的教育行政中,始终把教育公平作为教育决策的重要依据,修正与调整那些与教育公平相悖的现行政策,并推动教育决策由对教育公平的被动适应到主动思考,从而使教育决策能最大限度地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需要。(1)推进中小学的标准化建设。国外教育发展的经验表明,教育均衡的推行有赖于政府的支持。学校的标准化建设,要求由国家和地区投资的每一所学校,必须占地面积、基础设施一样,实现办学条件的标准化、规范化、均衡化,从而在基础教育领域形成一个公平竞争的舞台,实现公民发展权利起点上的公平。但是,建立共同标准并不意味着千校一面,在均衡发展的同时,还要建立特色学校机制,通过形成特色来形成相对稳定的育人模式。(2)加快教育体制改革。一是完善管理体制,统一规划基础教育的发展,统一管理教师队伍,统一安排学校公用经费,从而给县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二是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基础教育是否均衡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长和教师两支队伍。实现师资队伍的均衡,根本出路在于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加强教师队伍的交流,促进人力资源的优化。建立促进校长、教师流动和轮岗任教的制度,实行区域内重点学校和其他学校之间的校长和骨干教师统筹调配,派遣优秀的师范院校毕业生或选调优秀教师到薄弱地区、薄弱学校任教。(3)改革教育财政投入体制。我国实行分税制后,中央财政收入目前已经提高到50%以上,地方财政收入相应削弱,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投入重心应上移。进一步强化中央和省级政府在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中的地位和责任,特别是通过中央政府的财政转移,调整各地区之间的财力分配,扭转目前教育资源及教育质量方面存在的严重地区差异。
  3.微观上,要公平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1)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关注人、发展人,而不是筛选人。只有每个学生都得到了适合于自己特质的发展,教育才算真正面向了全体学生,这样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才是真正公平的教育。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全纳教育”思想,它所强调的大众、民主、平等的教育理念就是要引起教师的教育观念的转变,从而促进具有实质意义的教育公平的实现。(2)提高教师素质。基于“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理念,对待不同天赋和能力的儿童,让他们获得“人尽其才”的发展,则完全取决于升学重压之下执教者的职业良知。微观教育实践中的不公平行为主要来自于教育者不正确的教育行为,如评先评优、班干部选拔、座位安排等。要保证教育过程中的公正与公平,首要的是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师德教育,以崇高的敬业精神和公正无私的爱对待每一个教育对象,因材施教,发展个性。(3)推行“个性化”教学。给每个人平等的机会,并不是对每个人都“一视同仁”。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性,他们不可能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通过同一跑道同时到达终点。教育公平要做到因材施教,体现“个性化”,使每个学生都得到适合于自己特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曾继耘.论差异发展教学与教育公平的关系[J].中国教育学刊,2005(6).
  [2]卢光向.关于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J].国家行政学院,2005(7).
  [3]于发友.论教育公平理念与实践[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
  [4]姚灶华.教师的教育公平意识与学生的发展[J].教育情报参考,2005(5).
  [5]吴仁林.教育公平:教育政策抉择的重要取向[J].教育探索,2006(2).
其他文献
5月31日,集美大学2009年赴菲律宾支教志愿者欢送会在海外教育学院举行。校党委副书记叶美萍、学生处、国际合作交流处、教务处等相关领导出席了大会。据了解,集美大学自2007年
网络教育是实现学科教学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形式,其核心是网络课程。研究运用暨南大学e Class网络课程教学平台,以精神病学为例,将2009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
公立医院民营化是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尽管许多民营医院已经按营利性模式运作,但他们自己却怕戴上"营利性"的帽子.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嵊州市眼科医院却积极改制为
土体破坏一般主要表现为剪切破坏,因此判断土体剪切面的位置及剪切发生的条件至关重要。判断土体是否发生剪切破坏最常用的理论是库仑-莫尔理论。影响土体剪切强度值的因素有
其他应收款明细账一般是按部门、按人名设立和登记,借方发生额表示借款数,贷方发生额表示报销还款数,余额表示待报数.由于其他应收款账户的项目内容比较多,如何更好地完善其
我院是西北地区最大的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为一体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多年来,素以技术精湛、治学严谨、优质服务在西北地区享有较高的声誉.在新形势下,我们彻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青年教师逐渐成为教学的主要力量.“以老带新”的青年教师培养模式,对青年教师的迅速成长发挥着重要作用.随机选择我校区2007-2009年度初级职称教师1
[摘要]医学统计学是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学生学习过程中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文章根据该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提出了在医学统计学教学中的一些建议,希望通过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在实践中正确应用医学统计学方法的能力。  [关键词]卫生信息管理医学统计学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周文君(1975- ),女,江苏盐城人,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卫生信息管理教研室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公共卫生及卫生信息管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取向的教育体系。转变办学模式,改变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断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以“产学研”结合为
在县、乡、村三级卫生网中,处于枢纽地位的乡镇卫生院是最薄弱的环节,一定意义上说其没有很好地满足农村居民看病、治病的需求,没有很好地发挥枢纽作用.那么,在社会主义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