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探索了康德范畴论的起源及其价值的产生依据。首先,作为先验逻辑的第一部分的分析论,其目的必然是要说明有纯粹的验前概念的存在,所以先验分析论的第一个问题自然就是要发现知性的纯粹概念,说明他们是思维的纯粹形式。构成发现范畴的引线。其次,探索康德的范畴论的起源,对于前代哲学的成果去其糟粕,取其精髓。最后,从三个方面讨论范畴价值的来源。
关键词康德 范畴论 价值实体
中图分类号:D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5-290-01
“康德在近代哲学重视认识论的背景下,提出了自己不同于亚里士多德的范畴学说,作为他全部认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解决其所谓的“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问题,亦当时的唯理论和经验论都解决不了的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有效性是怎么来的问题。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康德范畴体系的产生,是康德知识论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这个问题中,康德所确立的是先验的认识原则、自然界的“法”的发生地问题,这个发生地不是“物”而是在“人”那里。由此康德在主客体的关系中,认为范畴的价值来源,同样找到了“人”,这样“人”的自我成为认识的价值主体,范畴的价值实质是根源于人的价值。
一、发现范畴的引线
“作为先验逻辑的第一部分的分析论,其目的必然是要说明有纯粹的验前概念的存在,而且是有以这些验前概念为根据的纯粹的验前判断,确定一切感性经验成为可能所要具备的条件的,所以先验分析论的第一个问题自然就是要发现知性的纯粹概念,说明他们是思维的纯粹形式,而且显明它们就是某些验前综合判断的必需的与普遍的条件”②
“可是,如果我们想要真正说明知性的验前形式,就必须能够抓住所有的纯粹概念,而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有某一定的计划,或者说某一定的原则,来找寻它们。康德在查明了空间与时间是直观的验前形式后,就不得不接受这个问题来说明像“所有的事情必须有其原因的”这种普遍而又必然的判断。他不得不面对这个问题,因为休谟会根据因果的原理是从经验得来的概括这个假定而指出这个原理不可能是普遍而又必然的。康德,像他自己告诉我们那样,进而提出这个问题:是否在因果原理之外还有其他的原理是有同样的普遍而必然的这种性格的。这样一来,他就概括化了休谟的问题,而首先研究有多少个验前原理。在这个困难之中,他记得亚里士多德曾有了一种范畴表,即心作出判断时所用的某些普遍的方式,因而他就进行追问,以检查亚里士多德所列举的范畴这种方法,能否更清楚的看出发现知性的纯粹概念这个问题。可是,亚里士多德的范畴是实体,质,量,关系,位置,时间,姿势,情形,主动,被动。然而表面上很显然,位置,时间和姿势并不是范畴,这就是按康德的术语来说,即它们不是思维的纯粹形式,而像感性论所指出,只是直观的形式。因之这三者必须立刻摆在一边。而且主动和被动也不是概念作用的纯粹形式,而显然是因果原理的特别应用。这就给了康德以其出发点,因而他就从量,质与关系开始,而加上交互性这个范畴。进一步反思之后,他又加上第四项,即样式。所以是由于接受了形式逻辑的结论,康德最后才决定作出他提出的范畴表,而像他所指出的那样,这个范畴表是从一个确定的原理的出来的,那原理就是,所有的思维,无论是分析的还是综合的,都一律是判断,就是说,它是考思维的自发活动而带来统一性的某种形式。”③
二、探索范畴的起源
康德范畴体系的提出,是与寻求自然科学(物理学)中的普遍性、必然性有一定的关系。因为在康德那里,自然科学(物理学)之所以成为科学,就在于它具有普遍性、必然性,如果能找到这种普遍性、必然性的发源地,就解决了自然科学(物理学)的先天综合判断的可能性问题。
自然科学,特别是物理学的发展和取得的伟大成果,证明了人的理性思维具有强大的力量。笛卡尔发现了数学上的解析几何和变数,牛顿、莱布尼茨发现了数学上的微积分,这都说明了人的理论思维创造力突破了人类认识数量关系上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以一种辨证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推进了人类认识的思维创造方式的变革。正是在自然科学大发展而哲学处于停滞不前的时代,康德看到了哲学发展的新契机,那就是把自然科学(物理学)的变革精神引入到哲學中来,也让哲学来一场革命。于是康德把“人”和“科学”推到了哲学的殿堂。
三、范畴价值的来源
第一,康德是从人的理论理性,从知性思维功能本身来探寻纯粹知性概念的。他把知性的一切作用归结为判断,知性就是一种判断的能力。知性判断所给予表象以统一的功能,正是知性的逻辑功能的运用。康德认为是主体思维逻辑功能给予的因果概念,而这种概念正是主体思维逻辑功能的形式。因此康德把主体思维逻辑功能本身看成是范畴这类知性概念的功能来源。同时,主体思维的逻辑功能是知识形成不可缺少的价值来源,没有主体的思维的逻辑功能,也就没有推论、判断、概括、推理等一系列理论思维能力。因此康德把范畴的概念的价值也看做是来源于主题思维的逻辑功能。
第二,康德又把知性理解为一种思维的抽象、概括的能力。虽然这种概念潜藏在逻辑判断之中,如果没有思维的抽象、概括能力,以抽象符号关系代替经验概念关系,纯粹知性的概念也是形成不了的。这种普遍性必然性的关系,并不是来自经验内容和经验关系,也并不是来自逻辑符号及符号关系本身,而是来自先验的自我,来于自我意识的先验的统一性这一先天能力本身,这表明,这是主体先天性造成知识的普遍性、必然性,而主体这一自身的同一性、统一性,也就是知性能力在认识中其表现形式为知性的纯粹概念范畴,因此,我们把自我意识的先验的统一性、同一性看成是纯粹知性概念的必然性普遍性的来源。这也表明范畴起源于先验自我的先天性,范畴的价值也是来自自我意识的先天性。
注释:
①王玖兴文集.河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39页.
②约翰·华特生著.德哲学讲解.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107页.
③约翰·华特生著.康德哲学讲解.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108页.
④认知、逻辑与价值: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新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73页.
关键词康德 范畴论 价值实体
中图分类号:D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5-290-01
“康德在近代哲学重视认识论的背景下,提出了自己不同于亚里士多德的范畴学说,作为他全部认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解决其所谓的“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问题,亦当时的唯理论和经验论都解决不了的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有效性是怎么来的问题。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康德范畴体系的产生,是康德知识论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这个问题中,康德所确立的是先验的认识原则、自然界的“法”的发生地问题,这个发生地不是“物”而是在“人”那里。由此康德在主客体的关系中,认为范畴的价值来源,同样找到了“人”,这样“人”的自我成为认识的价值主体,范畴的价值实质是根源于人的价值。
一、发现范畴的引线
“作为先验逻辑的第一部分的分析论,其目的必然是要说明有纯粹的验前概念的存在,而且是有以这些验前概念为根据的纯粹的验前判断,确定一切感性经验成为可能所要具备的条件的,所以先验分析论的第一个问题自然就是要发现知性的纯粹概念,说明他们是思维的纯粹形式,而且显明它们就是某些验前综合判断的必需的与普遍的条件”②
“可是,如果我们想要真正说明知性的验前形式,就必须能够抓住所有的纯粹概念,而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有某一定的计划,或者说某一定的原则,来找寻它们。康德在查明了空间与时间是直观的验前形式后,就不得不接受这个问题来说明像“所有的事情必须有其原因的”这种普遍而又必然的判断。他不得不面对这个问题,因为休谟会根据因果的原理是从经验得来的概括这个假定而指出这个原理不可能是普遍而又必然的。康德,像他自己告诉我们那样,进而提出这个问题:是否在因果原理之外还有其他的原理是有同样的普遍而必然的这种性格的。这样一来,他就概括化了休谟的问题,而首先研究有多少个验前原理。在这个困难之中,他记得亚里士多德曾有了一种范畴表,即心作出判断时所用的某些普遍的方式,因而他就进行追问,以检查亚里士多德所列举的范畴这种方法,能否更清楚的看出发现知性的纯粹概念这个问题。可是,亚里士多德的范畴是实体,质,量,关系,位置,时间,姿势,情形,主动,被动。然而表面上很显然,位置,时间和姿势并不是范畴,这就是按康德的术语来说,即它们不是思维的纯粹形式,而像感性论所指出,只是直观的形式。因之这三者必须立刻摆在一边。而且主动和被动也不是概念作用的纯粹形式,而显然是因果原理的特别应用。这就给了康德以其出发点,因而他就从量,质与关系开始,而加上交互性这个范畴。进一步反思之后,他又加上第四项,即样式。所以是由于接受了形式逻辑的结论,康德最后才决定作出他提出的范畴表,而像他所指出的那样,这个范畴表是从一个确定的原理的出来的,那原理就是,所有的思维,无论是分析的还是综合的,都一律是判断,就是说,它是考思维的自发活动而带来统一性的某种形式。”③
二、探索范畴的起源
康德范畴体系的提出,是与寻求自然科学(物理学)中的普遍性、必然性有一定的关系。因为在康德那里,自然科学(物理学)之所以成为科学,就在于它具有普遍性、必然性,如果能找到这种普遍性、必然性的发源地,就解决了自然科学(物理学)的先天综合判断的可能性问题。
自然科学,特别是物理学的发展和取得的伟大成果,证明了人的理性思维具有强大的力量。笛卡尔发现了数学上的解析几何和变数,牛顿、莱布尼茨发现了数学上的微积分,这都说明了人的理论思维创造力突破了人类认识数量关系上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以一种辨证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推进了人类认识的思维创造方式的变革。正是在自然科学大发展而哲学处于停滞不前的时代,康德看到了哲学发展的新契机,那就是把自然科学(物理学)的变革精神引入到哲學中来,也让哲学来一场革命。于是康德把“人”和“科学”推到了哲学的殿堂。
三、范畴价值的来源
第一,康德是从人的理论理性,从知性思维功能本身来探寻纯粹知性概念的。他把知性的一切作用归结为判断,知性就是一种判断的能力。知性判断所给予表象以统一的功能,正是知性的逻辑功能的运用。康德认为是主体思维逻辑功能给予的因果概念,而这种概念正是主体思维逻辑功能的形式。因此康德把主体思维逻辑功能本身看成是范畴这类知性概念的功能来源。同时,主体思维的逻辑功能是知识形成不可缺少的价值来源,没有主体的思维的逻辑功能,也就没有推论、判断、概括、推理等一系列理论思维能力。因此康德把范畴的概念的价值也看做是来源于主题思维的逻辑功能。
第二,康德又把知性理解为一种思维的抽象、概括的能力。虽然这种概念潜藏在逻辑判断之中,如果没有思维的抽象、概括能力,以抽象符号关系代替经验概念关系,纯粹知性的概念也是形成不了的。这种普遍性必然性的关系,并不是来自经验内容和经验关系,也并不是来自逻辑符号及符号关系本身,而是来自先验的自我,来于自我意识的先验的统一性这一先天能力本身,这表明,这是主体先天性造成知识的普遍性、必然性,而主体这一自身的同一性、统一性,也就是知性能力在认识中其表现形式为知性的纯粹概念范畴,因此,我们把自我意识的先验的统一性、同一性看成是纯粹知性概念的必然性普遍性的来源。这也表明范畴起源于先验自我的先天性,范畴的价值也是来自自我意识的先天性。
注释:
①王玖兴文集.河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39页.
②约翰·华特生著.德哲学讲解.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107页.
③约翰·华特生著.康德哲学讲解.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108页.
④认知、逻辑与价值: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新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7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