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善工 经济教学——以首届全国高中思想政治品位课堂观摩及研讨会部分课例为例

来源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Ny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凸显教学的实效与时效是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思政课教学中,注重经济教学是提高教学实效与时效的重要举措。以首届全国高中思想政治品位课堂观摩及研讨会中的部分案例为例,从巧于设计、妙于逻辑、善于故事、工于匠心等方面分析如何实现经济教学,于有限时空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其他文献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在作为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上,本土红色文化资源有何独特的价值?怎样开发和应用好这一独特资源,才能更好地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与意识形态工作相关要求,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沁入心扉,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本文以贵州省安顺市红色文化资源为例进行了相关探讨。
心理健康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是综合素质培育中的重要课程,两门课程各有特色却又紧密联系,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学生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提供助力。从教育内容、教育观念、教育机制、师资队伍、教学评价等维度推动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可以增强两门学科的实效性,但由于两门学科各有其发展规律和特点,这就需要深入探讨两门学科的差异,从而有效实现学科融合。
从1921年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走过了一百年的风风雨雨。一百年风雨兼程,一世纪沧桑巨变。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实现复兴的奋斗凯歌。无论从国家政策要求、社会各界关注程度,还是从教材体现度来看,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都是道德与法治学科中考命题的重点内容,理应引起广大师生的关注。
舆情是反映群众态度的“晴雨表”,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从狭义上来说,舆情指人们对社会公共事务持有的普遍一致的态度和看法,但这并不是说只有引发全民关注的社会性事件才会引发舆情,人们身边的任何场所都会出现舆情。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故事是丰富、宝贵的教育资源。课始,引“事”激浪,调节教育节氛;课中,观“事”选浪,释“事”扬浪,再掀教育波澜;课尾,近“事”助浪,远“事”逐浪,留有教育余味,从而大大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
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的“三动课堂”,优化教学设计、活化教学过程、精化课后训练,切实转变教学方式,努力实现育人目标。实践“三动课堂”,在具体教学流程上,着重突出四个主要环节:基于任务驱动的学习反馈、基于目标引领的问题探究、基于互动生成的释疑提升、基于巩固深化的总结延展,旨在指导学生真学会学,引领学生乐学善学,追求课堂的理想状态。
积极心理学于20世纪末期开始兴起,同时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和研究逐渐受到中外各个领域专家学者重视,积极心理学于教育领域的广泛运用随之展开,并深受思政教育工作者关注。积极心理学始终立足于探索每个个体的内在积极力量,这为培养新时期青年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提供了丰富、科学的理论参考。近些年,我国始终致力于文化强国建设,强调提升全民综合素养,强化民众精神力量,重视心理疏导,全面培养民众积极乐观、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的颁布,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建设中的一件大事,它为公民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法律依据,彰显了社会公平正义。将民法典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是落实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必然要求。本文通过探民法典关联学科价值、引民法典导入学科教学、用民法典培植学科素养,着重阐述民法典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思考,引领学生领悟公平正义。
《拓展空间》栏目既然是《道德与法治》教材设计的一部分,就应当成为教学设计的一部分,作为教学活动的延伸,让德育范围和学科价值更有张力。我们应当认真组织《拓展空间》教学活动,让学生的知识学习情境拓展为生活能力实践情境,让学习活动变为实践活动,以传递德育价值、深化德育体验、提升德育效能,实现知行合一,培育核心素养。
Hanping tunnel is a control project of national highway 310 Dahejia to Qingshui highway project.It needs to cross a 330kV high-voltage transmission line under the condition of small clear distance,which requires high construction requirements.In view of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