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云地闪活动及其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来源 :南方农业·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ch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闪电现象是强对流天气最直接的表征,通过分析云地闪,可以较为全面地了解一个地区剧烈天气的基本特征,进而为强对流天气的监测和预警提供借鉴。利用2007-2014年浙江省及其周边的雷电监测数据,对浙江省云地闪的活动和空间、时间(年、月、日)等分布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浙江省,2007-2014年逐年的地闪事件数波动较大,并有略下降的趋势;在空间上,有两个高值中心,分别是台州市区西南部[13.6次/(km2·a)]和诸暨略偏西处[11.3次/(km2·a)]。有两个高密度带,一是东部沿海的宁波-台州-温州一带[≥6 次/(km2·a)];二是浙中西部的诸暨-永康-武义-衢州-建德一线[11次/(km2·a)]。正地闪占总地闪比率逐年在3%~4.2%之间,春季正地闪占比偏高,接近10%或更高,盛夏正地闪占比明显降低,在2.5%~3%徘徊;在时间上,地闪高发时期有两个:3月中旬-4月上旬,冬春交替之时和6月中下旬-8月下旬的盛夏季节。其日变化呈单峰型:从午后12:00左右开始,地闪进入高发时期,至18:00以后开始减弱,22:00之后基本趋于平静,00:00-10:50属于相对平静期。
  关键词 气候学;云地闪;时空分布;浙江省
  中图分类号:P427.32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11.001
  雷电是自然界最为壮观和重要的大气现象之一,随着雷电,有声、光和电等多种物理现象发生,是强对流性天气的重要现象。雷电虽然出现时间短,但因其放电电压高、峰值电流变化幅度大、电流变化快等特点,具有巨大的破坏性[1]。因此雷电是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公布的最严重的十种自然灾害之一。据统计,全球每年因雷电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10亿美元,我国每年雷击导致的伤亡人数在万人以上。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层建筑、现代化电子设备和人员、财产密集场所的大量增多和集聚,雷电已被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称为“电子化时代的一大公害”。雷击事件和雷电灾害损失的严重程度呈上升趋势,并呈多样性方式发展,防雷减灾已成为关系到城市现代化建设、信息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防灾减灾的重大课题。
  雷电按其放电方式分为云地闪、云际闪和云内闪。云地闪是指云层与大地和地物之间的放电,简称地闪[1]。地闪是造成地面雷击灾害的主要原因。通常所说的雷电灾害就是因地闪引起的。以前由于探测技术和手段的原因,雷电的观测主要是靠气象观测员的人工观测为主,随意性、时间和空间限制都比较大;随着闪电探测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雷电的认识越来越深入,研究广度和深度都明显提高,20世纪90年代,在欧美国家闪电定位系统逐步取代人工观测,开拓了闪电监测的新纪元,突破人工观测的时间间断和空间局限的壁垒,逐步实现时间、空间的无缝隙监测;新世纪之后,国内在这方面也逐步进入布网和业务应用阶段。2006年,浙江省在11个地市布设了11台闪电定位仪,并初步组成了全省的闪电监测系统,对云地闪开展了全天候的观测。本文利用2007-2014年共8年的雷电监测数据,对浙江省地闪的活动和时空分布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为强对流天气的监测和预警等业务提供基础信息。
  1 资料来源、闪电定位仪分布及密度计算方法
  本文所使用的云地闪资料来自浙江省闪电定位网系统ADTD(Advanced Direction Time of arrival Detection)。该系统2006年底建成,共建设了11台闪电定位仪,分别位于浙江省11个地市,其空间基线距离约为100km(见图1)。该系统测量对象为云地闪,全天候观测(24h),测量内容为每次回击过程的时间、位置、峰值强度、归一化100公里处波形特征参量(阈值时间、陡点时间、峰点时间、波形半周过零点)、陡点值,其具体参数见表1。该探测系统探测范围为0~600km,平均为300km,云地闪探测效率≥90%,探测定位准确度为均方根误差≤500m;事件时间分辨率对有用的云地闪为3ms,对云间闪探测和剔除小于350ns。为避免闪电探测系统中的低频探头有可能将云闪误判为是正地闪,按照通常的做法,认为只有当地闪的电流强度大于10kA时,才确认为正地闪,低于10kA的正极性放电则确定为云闪。根据闪电数据的时间信息,统计分析地闪频数的年、月、日变化,将整个研究区域分成10 km×10 km的网格,统计落在每个网格内的闪电数目,分析地闪活动的密度、日数等分布情况。
  2 浙江省云地闪概况
  表2为2007-2014年浙江省地闪频次的统计。分析表明:浙江省逐年云地闪次数在40万~75万次,相当于3.1~7.3次/(km2·a),平均5.8次/(km2·a),年际变化差距可达80%。在所有地闪事件中,负地闪占绝对优势,正地闪只占3.04%~4.34%,占比的年际变化不大。
  分析地闪强度,发现除2012年外,最大地闪流强度均出现在负地闪事件中。正地闪最大电流强度在428~990kA,极大值一般<770 kA;负地闪在-700~-1200kA,最强可达-1211kA。平均地闪流强度则是正地闪(51~72kA)强于负地闪(-42~-58kA)。全省年均日地闪次数超万次的天数在10~27,中位数为20 d;日地闪次数超千次的天数在33~80 d,中位数为62 d。
  3 地闪空间分布特征
  3.1 总地闪空间分布特征
  图2为2007-2014年间浙江省平均年地闪密度和日数空间分布。可见在浙江省地闪密度存在2个高值中心,一个位于台州市区西南部[13.6次/(km2·a)],另一个位于诸暨略偏西处[11.3次/(km2·a)]。并且全省存在两个明显的高密度带:一是东部沿海的宁波-台州-温州一带,其值普遍≥6 次/(km2·a)。二是浙中西部的诸暨-永康-武义-衢州-建德一线。从地形看,东部沿海的高密度带位于四明山脉和雁荡山脉的山脉的东南侧;浙中西部的高密度带则是位于金衢盆地这一狭长区域内。这些高值中心在地形上也有明显类似的特征:相对周边,其地势都处于较低处,平均海拔小于300m,在其临近周边存在地势陡升的山脉,海拔较高处均在600 m以上。此外,还有两个次高中心:浙西南的龙泉[6.8 次/(km2·a)]和浙东沿海的平阳、瑞安[5.8 次/(km2·a)]:龙泉是一西南向开口的喇叭口型的峡谷小盆地;平阳、瑞安位于是一面向东南的喇叭口型小平原。可见浙江地闪密度分布因地形而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也符合峡谷地形有利午后强对流形成,进而影响地闪密度分布的基本论断。   地闪日数分布和地闪密度分布有类似的规律,但高值区面积更大些,在浙中南部山区总体要高于浙北平原地区,可见复杂的地形有利午后对流的形成,也导致这些区域成为地闪密度和日数分布的高值区。地闪日数分布的两个高值带状区域仍然存在,但不如地闪密度分布突出,呈阶梯状逐步提升:在浙北平原地区,年均地闪日数在20~28d,浙中南部大部分地区超过30d,地闪密度较高的带状区域内,普遍超过36d,最大地闪日数出现在浙东沿海的宁海附近,达50.1d,其次是台州市区的西部,达43.3d。
  4 地闪季、日变化特征
  4.1 地闪的季节变化
  分析2007-2014年逐年浙江省总地闪的季节分布,发现具有如下规律:一般在冬春之交的3月中旬-4月上中旬,伴随着春季强对流天气的出现,会有几次较为明显的雷电天气过程,在各年中均表现为有阶段性的地闪小高峰出现,如图3。4月下旬-6月上旬常处于低谷期,但也时有地闪发生;6月中下旬起,随着江南地区进入梅雨季,地闪频次骤增;7-9月中旬是浙江省的盛夏季节,多午后强对流天气,是一年中地闪频次最高的季节;9月之后,有的年份会明显减少,但也有些年份呈缓慢下降;10月之后雷电基本趋于平静,仅个别年份出现小的闪电峰值。
  4.2 地闪的日变化
  统计浙江省2007-2014年逐日的分钟累计闪电频次分布,可见一致的规律。从图4可见:地闪的日变化呈单峰型:从午后12:00左右开始,地闪进入高发时段,14:10-16:40达峰值,至18:00以后开始减弱,22:00之后基本趋于平静,00:00-10:50属于相对平静期。总地闪峰值出现在15:10-16:05,约850~1750 次/(min·a),中位数为1428;谷值出现在01:50-10:13,22~92 次/(min·a),中位数44。其中正地闪频次也呈单峰型,但峰值出现时间与总地闪数同步或略为滞后,出现在15:06-18:06,32~88 次/(min·a),中位数44,谷值在0~3。正负地闪频率增长开始时间节点接近,但其比率并不同步增长,正地闪占比较稳定,在峰值时段甚至略有下降。
  5 结语
  (1)在浙江省及其周边地区,2007-2014年地闪事件数波动较大,并有逐年下降的趋势;因雷击造成的灾害事件也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
  (2)在浙江有两个高值中心,分别是台州市区西南部[13.6次/(km2·a)]和诸暨略偏西处[11.3次/(km2·a)];有两个高密度带,一是东部沿海的宁波-台州-温州一带[≥6 次/(km2·a)];二是浙中西部的诸暨-永康-武义-衢州-建德一线[11次/(km2·a)]。正地闪在总地闪中占比逐年在3%~4.2%,春季正地闪占比偏高,接近10%或更高;盛夏占比明显降低,在2.5%~3%。
  (3)在浙江,地闪高发时期有两个:3月中旬~4月上旬冬春交替之时和6月中下旬-8月下旬的盛夏季节。其日变化呈单峰型:从午后12:00左右开始,地闪进入高发时段,14:10-16:40之间达峰值,至18:00以后开始减弱,22:00之后基本趋于平静,00:00-10:50属于相对平静期。
  参考文献
  [1]陈渭民,雷电学原理[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137-230.204,338-343,289-318,272.
  [2]李照荣,康凤琴,马胜萍.西北地区雷暴气候特征分析[J].灾害学,2005,20(2):83-88.
  [3]曾山泊,肖稳安,李霞.苏州地区雷暴活动规律和雷灾分析[J].气象科学.2006,26(5):517-524.
  [4]张敏锋,刘欣生,张义军,等.广东地区雷电活动的气候分布特征[J].热带气象学报.2000,16(1):46-53.
  [5]张文煜,朱睦正,左迎芝,等.山东地区闪电密度时空分布特征[J].2010,30(1):132-135.
  [6]王学良,刘学春,黄小彦,等.湖北地区云地闪电时空分布特征分析[J].2010,36(10):91-96.
  [7]张义军,马明,吕伟涛,等.闪电活动的气候学特征研究进展[J].气象学报,2008,66(6):906-915.
  [8]徐桂玉,杨修群.我国南方雷暴的气候特征研究[J].气象科学,2001,21(3):299-307.
  [9]杜克磊,周筠珺.河南地闪气候特征分析[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07,22(S):12-15.
  [10]郄秀书,袁铁,谢毅然,等.青藏高原闪电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J].地球物理学,2004,47(6):997-1002.
  (责任编辑:刘昀)
其他文献
作为一名一线语文教师我深感作文教学在这个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写作能力的大小是衡量一个学生语文水平高低的重要依据,并且中考的作文分数比重占据总分的“半壁江
目的:分析垂体腺瘤的MRI影像学特点。方法:对所有患者行自旋回波(SE)序列横轴、矢状及冠状面的T_1加权及T_2加权像,对怀疑微腺瘤者再行Gd-DTPA增强扫描。结果:垂体大腺瘤26例
目的:探讨尿微量白蛋白(MA)、免疫球蛋白G(IgG)、转铁蛋白(TRF)及视黄醇结合蛋白(RBP)的检测在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把72例糖尿病患者分为尿蛋白阴性和阳性两组,用免疫
针对我国南方的污水处理厂进水碳源较低,导致反硝化效率不高的问题,在不外加碳源的条件下,通过调整内回流量、好氧末段溶解氧浓度、进水量,分析各变量对反硝化效率的影响。结
作业成本法是现阶段一种新型的成本核算方法,对于提升企业的核算水平具有积极的意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制造业市场竞争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企业为了更好地提升竞争能
在科学课中,教师在教学开展前亲自设计并进行尝试实验,获得第一手资料,从而有效指导学生科学探究的行为称之为"下水实验"。教师若不能扎实地开展"下水实验",必将大大降低课堂效率
现行全球治理发展的主要困境表现为:相关机制发展缓慢,治理效果不佳;主权国家承诺意愿较低,集体行动困境凸显;全球治理领导力缺失,美国"脱群现象"频发。为应对全球治理困境,
我国现行教育体系以学校教育为主,但单一的学校教育并不能满足学生的多元化发展需求,而将校外教育活动作为校内教育的一种补充,就能有效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更好地促进青少年
园林植物病虫害严重影响园林植物的生长,甚至可能造成园林植物的死亡。通过化学防治技术能有效降低病虫害对植物的影响,但同时也会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也会导致害虫天敌死亡,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深刻论述了艺术的本质、艺术创作的原则以及艺术的认知功用,对后世西方美学思想、艺术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由于历史与时代的局限,此书还是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