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看待我们这个世界处于哪个阶段,有不同的总结。狄更斯那句“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仿佛永不过时。安坐家中的我们,当听到生态学家们说当下正处于“第六次物种大灭绝”边缘,也许会感到错愕。
是的,根据《地球上的生命:生物多样化、生态和进化百科全书》,地球正处于“第六次物种大灭绝”时期,几乎每小时就有3个物种从这个星球上消失,一年内灭绝的物种大概有3万种。
3万种能称得上大灭绝吗?见仁见智。一种说法是,估计全球现有约3000万个物种(包括人类所知甚少的微生物),如果按上述速度均衡消失,只需要1000年就将全部灭绝。当然,由于变异和进化,新物种也在不断产生。地球数十亿年历史上存在过的物种,基本上都已灭绝,但如今的地球依然生机勃勃。
不过,跟之前的五次物种大灭绝不同,这次可能的物种大灭绝,不少与人类行为直接相关。人类对自然地貌的大规模改造,对自然水体的污染,以及在海洋的大规模捕捞行为,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生态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也正因为人类在这个星球上的行动能影响整个星球,保护我们这个星球的生物多样性,也必须由人类动手行动。
水果篮里的危机
地球上的物种迅速消失,坐在家里的我们并不能说毫无知觉。实际上,我们餐桌上一款耳熟能详的水果,随时面临灭绝的危机。这种水果就是香蕉。几乎每隔若干年,全球范围内的养殖香蕉就面临一次灭绝危机。
让香蕉面临灭绝危机的其中一个原因,是一种名为“巴拿马病”的病症。其病原体是一种通过土壤传播的真菌,根部感染此菌的香蕉会逐步枯萎死亡。20世纪初,拉美巴拿马地区的香蕉产业因此遭到重创。1950年代,在美洲和东南亚大范围种植的“大米歇尔香蕉”出现巴拿马病症并枯死。为防止巴拿马病扩散,大量香蕉树被付诸一炬。如今,这种“大米歇尔香蕉”几乎在全球香蕉市场上绝迹。
曾吃过“大米歇尔香蕉”的消费者说,这种香蕉跟我们现在吃到的香蕉味道完全不一样:它的果香味更浓,长度更长,肉质更加湿润,也无需人工催熟。如今,在市场上我们看到最多的一种进口香蕉,也就是那种亮黄色、没有黑色斑点的香蕉,名为“卡文迪什香蕉”。这种香蕉实际上是“大米歇尔香蕉”大规模凋亡后的次级替代品。之所以“卡文迪什香蕉”能在过去数十年被大规模种植,一个原因是它对巴拿马病更具抵抗性。
近三年来,人们发现“卡文迪什香蕉”对巴拿马病的抵抗力开始下降。
然而,疾病跟蕉农的较量远没有结束。近三年来,人们发现“卡文迪什香蕉”对巴拿马病的抵抗力开始下降。不少香蕉种植专家担心,“卡文迪什香蕉”也许会步“大米歇尔香蕉”的后尘,成为巴拿马病的下一个牺牲品。根据CNN的报道,当下这十年,属于新一轮巴拿马病暴发阶段。由于发生过巴拿马病的地域,其真菌依然残留在土壤里,这些疫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能再种植香蕉。
“卡文迪什香蕉”正在步“大米歇尔香蕉”后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两種香蕉都是通过简单的单株栽培方式大量繁殖。也就是说,每一根香蕉所含有的基因,几乎是一模一样的,因为这些香蕉都是从一棵植株繁殖出来的。《生命科学》期刊认为,单株栽培造成“卡文迪什香蕉”基因过于单一,让可食用的香蕉面对病菌和气候变化的抵抗力被削弱。该刊物认为,野生蕉有上百种,而且不少可以食用。一个解决之道,就是保持并尽量收集野外蕉的基因库,让这些野生蕉的基因为日益孱弱的食用香蕉提供更健康的新元素。
“生物多样性”比想象中广泛
“卡文迪什香蕉”的危机和解救出路,实际上指明了“生物多样性”的其中一个范畴“基因多样性”的重要性。
当生物学家和环境学家们谈论“生物多样性”的时候,其包括的范围有多广?根据2004年出版的《生物多样性入门》一书,“生物多样性”大致可被分为“生态多样性”“基因多样性”“机体多样性”。而《地球上的生命:生物多样化、生态和进化百科全书》则在此分类基础上,增加了“群体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数量多样性”等。
其中“生态多样性”涵盖了生态系统、自然地貌和栖息地环境等范畴;“基因多样性”指的是同一种生物中的基因多样性,譬如上文提及的香蕉基因多样性;“机体多样性”则指物种在不同环境和时空中的体态和机体多样性。
地中海地区人口越来越密集,然而橄榄树却渐渐退出。
随着全球人口数量膨胀,城市化进程加速,地理意义上的生物多样性遭遇严重挑战。提起地中海,人们想到的一种重要的植物就是橄榄树。自古希腊时期以来,橄榄、葡萄和小麦被认为是“地中海三宝”。对于地中海多个文明来说,橄榄除了可以用作榨油食用外,也是用作点灯和宗教仪式的重要材料。除此之外,橄榄枝是示意和平的重要文化符号。
“橄榄树在哪里不长了,哪里就是地中海文明的边界。”千百年来,耐旱喜太阳的橄榄树遍布在地中海的东西南北海岸。从南欧到小亚细亚,从黎凡特地区到北非,橄榄树成为了环地中海的纽带。然而,在过去40年里,地中海的南岸—也就是北非地区,橄榄树种植区域日益萎缩。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干旱。
摩洛哥、突尼斯和阿尔及利亚组成的北非三国,原本是地中海沿岸重要的树林生态圈所在地。除了野生橄榄树之外,这三国也是地中海橡树和栓皮栎的重要聚居地。这片树林生态圈,养育了珍贵的北非豹,也是120多种鸟类的家园。
但是,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网站的信息,这三个北非国家的地中海树林生态,遭到人类活动的严重威胁。一个重要原因是,人类定居点和农田跟树林生态圈争夺水资源。过度的土地开发,叠加撒哈拉沙漠温度持续升高,导致了北非地中海沿岸的树林生态恶化,同时,种植用的橄榄树也连年歉收。
根据突尼斯政府网站的统计,突尼斯国土面积有2/3面临沙漠化问题,而到了2030年,突尼斯的橄榄产量将比2020年减少一半。由于缺乏雨水,该国曾尝试用井水灌溉橄榄树林,但效果欠佳,因为这里的井水容易变咸。
世界自然基金会网站这样总结北非三国的树林生态多样化问题现状:“缺乏足以帮助实施适当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计划的资源,包括工人的能力、财政支持、设备,以及关于物种、栖息地分布和生态学的知识。”
目前,地中海沿岸的人口接近5亿,并且估计在30年内成为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地中海地区人口越来越密集,然而橄榄树却渐渐退出,生态环境也面临越来越沉重的负担。过往地中海最有象征性的植物在这里绝迹,曾经孕育多个文明的地中海,变成一个拥挤而且污染严重的内湖,不能不说是很大的遗憾。
中国领衔全球合作
今年6月,媒体报道了深圳大鹏湾连续多天出现鲸鱼觅食的现象。有人用无人机从空中拍摄到,这条大概12米长的布氏鲸悠然地在海上畅泳,时不时张大长满须的嘴巴,似乎是在觅食。
当地有关部门认为,这反映了大鹏湾生态环境近年在逐步改善。广东省生态环境厅的数据显示,2020年,广东近岸海域水质优良(一、二类)面积达到了89.5%;在珠江口、大亚湾、雷州半岛珊瑚礁和南澳岛四个海域,海洋生物多样性指数平均分别为1.94、2.63、2.86和3.16。
“国家公园”的概念被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许多国家使用。
中国是全球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已知物种及种下单元数超过12万种。中国也是最早签署和批准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缔约方之一。近期一件重要的大事,便是《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BD COP15)于10月11—15日和2022年上半年,分两阶段在云南昆明举行。
当年有150国签署的《生物多样性公约》,与《气候变化公约》一样签署于1992年,旨在保护濒临灭绝的植物和动物,从金融上帮助发展中国家清点和保护动植物;公约涉及了快速发展的生物技术领域,包括生物技术发展、转让、惠益共享和生物安全等。
尤为重要的是,公约具有法律约束力;大会平均两年一届,本届大会以“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为主题,将制定“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这是继“爱知目标”后,全球新的10年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
10月8日,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这是中国政府发布的第一部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它介绍了中国践行多边主义、深化全球生物多样性合作的倡议行动。
中国乐于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经验与全世界分享,也从先进国家的经验教训中获得教益。1872年,美国设立了世界最早的国家公园—黄石国家公园,寻求把保护资源与吸引游客结合起来。此后,“国家公园”的概念被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许多国家使用。
几年前在美国流行的大片《拆坝》,记录了美国正为恢复生态而拆除水坝。美国人认为,凡是河流都必须有自然生长的鱼类,才是正常的生态。近年来,美国年均拆坝50~60座。这也为东西部地区地形高差很大、水电发达的中国,带来了未雨绸缪的提醒。
“大自然”是一张生命的大网。每125样植物中,就有一样对人类有药用价值;起源于熊的国宝熊猫,更是蕴藏了进化中适者生存的诸多秘密。在万物生存和毁灭的边缘,人类有义务为生物多样性撑起更大的保护伞,方不负这个科技已能将普通人送入太空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