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厂河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ma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穿峡而过,横贯西东,春秋潺潺淙淙,夏日莽莽滔滔,入冬则静谧如处子。揽群山于怀,绕巨石延绵,昼夜不息者,硝厂河也。
  ——题记
  一
  每次要虚构一个地方的时候,我脑海里就出现了硝厂河,出现了田湾村。这是一种本能,是我对硝厂河边的一切太过于熟悉,太过于亲切,太过于热爱的缘故。她在我脑袋里烙刻下深深的印象,就像我脸上的一颗痣,是与生俱来的,是终身携带的,是融入血液里的。就像我永远不会认错母亲一样,我永远会记得硝厂河的模样。
  可是在我幼小的时候,我一直很想知道硝厂河从哪里来,要流到哪里去。那时我曾经幻想过她会流入大海,可是课本告诉我,我生活的地方叫云贵高原,一听高原两个字,就觉得离海好远好远,高原与大海就如一母同胞的两姐妹,一个在高高的云端,伸手就能摸到初升的太陽,一个却躺在谷底,只能仰望倒映在心中的蓝天。上学后读到“百川终到海”的诗句,想着这高原上的河流也有流到那蔚蓝大海的一天,心中便满怀无限憧憬,想着有朝一日顺流而下,早晚能见到大海吧?遇到岔河怎么走,会不会一条河去的是东海,而另一条河去的是西海?
  怀揣着这样稀奇古怪的想法,我渐渐长大了,当我有一天离开硝厂河边,爬上我日思夜想着站上去就能摸到星星月亮的山顶,我才发现山外有山,星星离我依然那样遥远。于是我明白了所谓学无止境的道理,就像上天一样难,但是你要看得更高更远,就得不断攀登,你要更多的知识为你所用,就得不断学习。要像硝厂河水一样不舍昼夜,才能奔向远方。
  对于硝厂河,我是怀着各种复杂情感的,有喜爱,有恐惧,也有怀念。人就是这么复杂,老是不能对一人一物独钟。明明是爱一个人的,爱得要死要活,冲破层层阻力走到一起了,才发现对方身上隐藏着各种毛病,却不知这些毛病也是他的一部分。对于一条河的感情也是如此,守着她的好,就得接受属于她的那一点点不好。
  小时候我最喜欢去河边玩,特别是夏天,三十几度的气温,连狗都热得没有藏身之处。我们最好的去处就是河里,男孩子们光着身子,像一条条泥鳅一样滑溜溜的,十几二十个一起泡在河水里,泡够了,就躺到沙滩上,用沙子盖住全身,懒懒地晒太阳。女孩子通常会在上游另外选择一个深水区,也是一群群的在水里打闹。女孩子始终要保守一些,都是穿着衣服裤子下水。在清冽冽的河水里泡两个小时,原本灰尘白土的衣服倒泡得干干净净的了。
  硝厂河边的孩子,都是天生的游泳健将,狗刨是必备的看家本领,有的人看上去一动不动,却能在水面上漂浮几个小时,有的人能在漩涡塘里踩假水,大家都知道水有两米多深,可是他能始终保持让臀部以上的部位露在水面上,光让双腿在水中行走,脚却不会碰到水底。
  当然,好马也有失蹄的时候,有的孩子就仗着自己水性好,多深的水里都敢去。有的孩子在深水区闷气,腿脚突然抽筋,只见他在水底一蹬一蹬的,就是浮不起来。半天游不出来,也没有孩子敢去救,只急得在河边大声叫喊。等大人赶到,悲剧已经发生了。几乎每一年,硝厂河边都有几个被水冲走的人或是被水淹死的人。鉴于这些人的教训,母亲老是不让我们去河水里玩,发现我们去河里游泳就狠狠地打。可是大人越不让做的事情越是令人好奇和神往。我们经常趁上学或放学的时候去河里玩一阵,河谷气候,不一会儿衣服裤子就干了,大人也发现不了,就是偶尔发现被暴打一顿,也阻挡不了冰凉的河水和柔软的沙滩对我们的诱惑。
  上中学以后,每个周末我们都还要去河水里泡泡,洗得干干净净的衣服,偏偏要去泡得一股鱼腥味,才一起屁颠屁颠地到学校去,也不知道我的那些在梁山长大的同学们,有没有因为我一身的鱼腥味而嫌弃过我。或许在我顶着让人眩晕的太阳,爬上这个垴包,翻过那个梁子,走了四五个小时的山路才到学校后,身上的汗臭味早已把鱼腥味掩盖了吧?又或者硝厂河边的儿女们,天天与有鱼腥味的河水打交道,这股淡淡的若有若无的味儿从见面的一天起就入了他们的鼻子,他们已经习惯了我身上属于硝厂河的味道。
  村子里的大姑娘们是不好意思像我们小孩子一样大白天去河里游泳的,她们往往选择有明月的夜晚,三三两两地邀约在一起,去搅碎那一河的月光。她们也会在水里打闹,尽量轻声欢笑,还是免不了会引来一些偷窥的目光。小伙子们悄悄爬到河对岸高大茂密的垂柳树上,像猫头鹰一样瞪圆双眼。月光朦胧,姑娘们是不易察觉的,直待伙子们觉得距离太远,看不到什么实质性的内容时,才故意吹响口哨,吓得姑娘们像水鸟一样扑腾着四下飞散,只留下一串串银铃般的笑声,顺着硝厂河水流出很远很远。
  二
  硝厂河里有一种细鳞鱼,白白的光滑的身子,根本看不到像鲤鱼一样大块的鳞片,形似滇池金线鲃。每年夏天一下暴雨,四山八凹的水全汇聚到硝厂河里,对鱼群的生存造成极大威胁。
  硝厂河上游有一座山叫大毛坡,山里有一条破沟,叫红坡沟。我一直想不明白村里人为什么把一条沟叫破沟,如红坡沟和沙坪子那条一涨山水就可以把房子大小的石头冲进硝厂河的沟,人们都叫它们破沟。如今想来,许是因为这些沟都不能造福于民,反是祸害的缘故吧!
  红坡沟就是这样一条不受欢迎的破沟,只要一下暴雨,两面高山上的雨水就夹杂着红泥土全流进沟里,再像一条巨龙一样呼啸着扑进硝厂河。数量巨大的红泥巴把河水全染红了,含泥量太大的河水堵住了鱼儿的鳃,它们无法呼吸,就全部翻着白肚皮漂在水面上。这下可让胆大的村里人开心了,他们拿着用竹竿和米口袋制作成的渔网,站在河堤上打捞,眼看着洪水都要漫过河堤了,都还不肯放弃。
  我父亲就非常喜欢捞鱼,每次涨河水,他都能捞到一桶白花花的细鳞鱼。拎回家后,往桶里倒一些清水,鱼鳃上的红泥巴被清洗掉了,有的鱼儿就在水里“噗噗噗”地动了起来,大多数却因窒息而夭亡了,它们最终都成了餐桌上的美味。那个时候家里穷,没有任何佐料,煮鱼时只放一点油和盐巴,可我们还是把汤都喝得一滴不剩。
  每次在对他的战利品进行“解剖”时,父亲都会用无限留恋的语气跟我们讲他小时候他的父亲带他去河里捞鱼的情形:“那时候的鱼真多啊!河里一涨水,河面上就漂得白花花的一片,我们想捞就去捞几个,不想捞就等个半把天,河水一退,河滩上全是鱼,只管背着大背箩去捡就是了。那时候的鱼又大又肥,两三斤一条,现在想捞到一斤大的都困难啰。”父亲说着,拎起手里半把斤重的已是桶里最大的那条鱼抖了抖。   据父亲讲,大炼钢铁以前,我们村子背后几匹山上的树木非常茂密,人都很难钻到林子深处,且林中尽是些合抱粗的古树,林间经常有野兽出没。他还跟我们讲过野狼来村子里叼人的故事。是的,我们都是当故事听的,因为我们所见的山林,半山腰是稀稀疏疏的几棵马桑树,山顶的青松,通常活到碗口粗细就被匆匆了结了性命,哪里还能藏得住狼一类凶猛的野兽?不过在父亲讲的故事里,人和野兽搏斗的情景却仿佛就在昨天。
  父亲说,当村里的小孩被狼叼走,若被及时发现,村里人都会扛上锄头扁担追着撵。“千万不能让它换口,一换口娃娃就活不成了。”父亲曾多次这样说。通常狼叼着一个人跑起来的速度不是太快,大家人多势众,喊声震天,狼跑一截跑累了,见后面又追得紧,就丢下人跑了。在我幼小的记忆里,父亲还列举过村里被狼叼走过的长辈的名字,但是我早已记不清了。
  硝厂河边的人们和野兽搏斗有时是群殴,有时却是单打独斗。我父亲还讲过一个英雄式的人物,那就是我读小学和初中时的同班同学安静的爷爷。
  安静的爷爷是彝族,传说中他身高七尺,力气和饭量都大得惊人,据说他一顿要吃八甄饭。我们那里用来蒸饭的木甄子不是太大,一甄饭通常就是够家里的四五个人吃。甄子是木制的,要放在加了锅底水的有两个耳子的铁锅里,再把铁锅放在火塘里的三角上用柴火蒸。木甄上盖个草锅盖,蒸汽就不会凝结成水流进饭里,饭松软、清香、可口。
  安静的爷爷能吃八甄饭,这大大地冲击了我小小的想象力。可是当听完他与豹子和狼搏斗的事迹后,我就一点也不感到奇怪了。
  据说有一次,安静的爷爷在小石岗的山上砍柴。砍着砍着,他老觉得阴风习习的,好像哪里有一双眼睛正盯着自己。他四下观看,却只看到厚厚的树林。他没注意到树丛后面就是一个豹子洞,突然间,一只豹子从洞里窜出来,直接扑向安静的爷爷,双爪一下就把他的头皮抓下来,蒙住了眼睛。慌乱中,他一边躲闪,一邊把头皮拉起来,塞进包头帕里,就与豹子展开了搏斗。在纠缠了一阵之后,安静的爷爷瞅准时机,看着豹子又向他扑过来了,就迅速蹲下身子,把手里的斧头刀口朝上放在头顶上。豹子从他头顶上扑过去后,肚皮被划开长长的口子,肠子都流出来了,不一会儿就断了气。他扛起死了的豹子,回家了。
  还有一次,他在山上放羊,遇到一匹想来叼羊的狼。我们那里的人不叫狼,叫“嘚勒”,估计也是彝语。安静的爷爷不怕“嘚勒”,反而拎着斧子追赶它。畜生始终是畜生,从没见过这样的阵势,被吓坏了,只知道拼命往前跑,从小石岗的山上一直跑到硝厂河边,见安静的爷爷还在追,就仓皇逃过河对岸去。没想到安静的爷爷紧追不舍,一直追上火红梁子去,把“嘚勒”都追得一路拉稀了,他还在精力旺盛得很。
  故事在口口相传中,也许会增加一些虚构的成分,但是从我那位同班同学才初二就有一米七八的个子来看,他的爷爷应该真的是相当伟岸的。
  有时捞到的鱼多,父亲就一边讲故事,一边把吃不完的鱼用篾片串起来,挂在外墙的钉子上风干,过一段时间再炸给我们吃。
  涨河水时,我们只敢揪着母亲的衣襟站在垴包上远远观看,绝不敢靠近河边半步。可是洪水一退,又是我们小孩子的天下了。趁着大人去做农活,我们就去潮湿的泥土里挖蚯蚓,再由胆子大的孩子用缝衣服的针线把蚯蚓穿成一串一串的。胆子小的就负责找来一些柳条,用镰刀修去枝叶,再在一端削一道深深的凹痕,待蚯蚓穿好后,就把成串的蚯蚓折叠起来拴在凹痕处,一个简易的钓鱼工具就制成了。
  我们每人拎着一只橡胶小桶和一串钓饵,就开始行动了。我们通常会选择水不是很紧很深的地方,光着脚丫站到河水里,打小半桶水拎在左手上,右手把钓竿竖立在水中,耐心等待。当感觉到钓竿剧烈晃动时,那是有鱼儿来咬食了,便快速拎起鱼竿放进桶里,通常会收获两三条小鱼。有时候一串小小的钓饵上竟然叮着五六条鱼,真是令人兴奋。在从水里拎到桶里的过程中,有时也会掉了一条两条的,但是我们还是欢天喜地的表情,却不敢笑出声,怕吓跑了鱼儿。
  有时候站着站着,会感觉到脚趾头痒痒的,那是小鱼儿来亲吻脚丫子了,它们把我们肉嘟嘟的小脚当成食物了。鱼儿还在脚边转,痒酥酥麻倏倏的,可是我却不敢动,怕把它们吓跑。待它们再三确认无法下口后,才会悠然离去。
  通常情况下,最多一个小时,我们每个人就可以钓到大半桶鱼儿。不过都是些刚鳅鱼,细鳞鱼是很少钓得到的,它们特别聪明,跑得也快。
  我们只在浑水天钓鱼,清水天鱼儿看得穿我们的诡计,不会上当。但是一个我叫姑爷爷的老人就一年四季都在硝厂河边钓鱼,他用的是长长的鱼竿。有时候钓几天也没见他钓到一条鱼,偶尔钓到一条,不过四五寸长,便有人笑着问:“小姑爹,这么小一条鱼够哪个吃嘛?还不够塞牙齿缝。”
  老人便操着四川口音愉快地说“:一个鱼儿十二碗汤嘛!”
  我的这个姑爷爷是四川人,本是一个走村串乡的货郎,姓袁,大家背地都叫他“袁货郎”,年轻时到了我们村就在这里招亲了,不知是爱上了硝厂河边的人,还是因为爱上了硝厂河里的鱼。
  有人爱硝厂河里的鱼,也有人祸害硝厂河里的鱼。听说硝厂河里的细鳞鱼好吃,好些人就从山外窜到硝厂河边捉鱼。开始是把炸药包点燃后丢到深水区去炸鱼,有几次把人家田埂都炸塌了,被主人揪着不放。后来,这些人不知道从哪里弄些鱼藤精来闹鱼。我没有见过鱼藤精是什么样子的,但是想象得出是一种毒药,听说在上游把鱼藤精倒进河里,药顺流而下,整条河里的鱼儿全部被毒死。我们村子里的人是不会干这种缺德事的,连村子里大字不识一个的女人都对这样的行为表示诅咒。后来又有些人背着捕鱼器来硝厂河里捕鱼,用电把鱼电晕,鱼漂起来后再去捞,也是大大小小都不放过。听说近些年来,硝厂河里的细鳞鱼已快绝迹了。
  三
  其实硝厂河水的主要作用不是养鱼,村民们沿田地的里埂修了一条堰沟,把河水引流过去浇灌农田。堰沟里的水常年静静地流着,到毕家院坝后又汇入硝厂河。吃过晚饭,母亲就会拿上两个锑盆,带我去给菜园里的蔬菜浇水。堰沟不太宽,我们通常是两只脚跨越在堰沟两侧,弯下腰舀起半盆清水,再用力把水泼到菜地或菜园里。泼出去的水亮晶晶的,近处的水成片状,远处的就分散成珠状,落到蒜苗和青菜白菜上,它们就假装着要匍匐下去的样子,躲躲闪闪的,待水从身上滑落,就迅速挺起腰身,想把身上那一颗颗晶莹的珍珠抖落。但是大多数情况下,它们都会敞开胸怀,迎接这甘泉的洗礼。泼下去的水,一下子就被干涸的土地吸收了,往往一个地方要重复泼三四盆。   白菜青菜等通常种在堰沟上坎的菜地里,堰沟下坎的菜园土壤肥沃,家家都留着种植大蒜。硝厂河水滋养出的大蒜远近闻名,特别是我们田湾村的大蒜,更是美名远播。
  大蒜是田湾村的主要经济作物,冬腊月间,需要零花钱的人家会拔一些青蒜苗去卖,在堰沟里洗去泥巴,再用麦草捆成一小捆一小捆的,根须又白又嫩;春节前后,人们就开始剔蒜薹去卖了,用一个像镊子一样前面带钩的东西,从蒜苗茎部离地面十厘米左右高的地方向上面一划,蒜苗就被剖开了,剥出蒜薹后,蒜苗就像被剔了骨头一样,全趴在地上了,却不影响大蒜继续生长;二三月间,大蒜就可以挖了,用蒜叶挽成一串一串的,挂在燕窝楼上。每年大蒜一挖起来,巴图街和火红街上就有迤车、纸厂、乐业等周边乡镇的人慕名来买田湾大蒜做蒜种,就连贵州人都会过火红街来问着买田湾大蒜。现在村里通了公路,大蒜还在地里就被精明的生意人预定了,大蒜一挖起来,他们就开着车来全部收走,村民们再也不用背着大蒜辛辛苦苦走几十里山路上街去卖了。
  菜园子用盆舀水浇,是因为面积小。田里的苞谷和蚕豆等农作物就要另想办法了。开始那些年,看到田里的苞谷干得叶子都卷起来了,可是老天还不下雨,村民们那个着急啊!他们挑起大洋桶,一担一担地挑水去泼苞谷。我也挑过,母亲用大桶挑,我用小桶。那时我才十来岁,顶着火辣辣的大太阳,左一担右一担地挑水,稚嫩的肩膀被磨得辣乎乎地疼。挑到地里,再一瓢一瓢地泼到苞谷脚下,小心翼翼的,生怕哪一滴水被浪费掉。苞谷叶子在脸上划过来,划过去,留下许许多多不易觉察的伤痕,被汗水一浸,又疼又痒。但是看着泼过水的苞谷苗慢慢舒展开叶片,颜色也渐渐由灰绿转变为翠绿,我的小小的心就无限欢喜,仿佛已经嗅到了煮苞谷那脆脆甜甜的味道。
  同样是种在一块地里的上下两发庄稼,苞谷和蚕豆的待遇却千差万别。如果说苞谷是皇后,蚕豆就只能是嫔妾了,当然,大蒜是不容置疑的太后。我们从来没有挑水泼过蚕豆,哪家要饮田了,就去和靠近堰沟的人家商量一下,从人家地埂侧理一条长长的水沟,直接把堰沟里的水堵好引到田里去,看着整块田里都灌满水了,再把堰沟的缺口堵上。
  过了几年,村里有人从街上买回一圈长长的皮管,把堰沟里的水抽到田里去泼苞谷,饮蚕豆,饮蒜。那时一圈皮管要一两百块,还是有些小贵,并不是家家都买得起,好在村里人大方,一圈皮管这家借来用两天,那家借来用两天,直到整个村子的田都饮遍了,它才得回家休息。
  用皮管饮田有时候也麻烦,饮着饮着,水不来了,赶去堰沟边看,堰沟里的水并无异样,于是又回到田里,用嘴巴对着皮管吸啊吸,直到把水吸通为止,弄得满嘴橡胶的臭味。后来不知道是谁家买了抽水机,从家里搭一根长长的电线,接一个插座,水“哗哗哗”不间断地就抽到田里去了。有的人还嫌堰沟里的水小,直接把抽水机放进硝厂河里去抽水。有了抽水机,人们再也不用肩挑背扛,也无需用嘴去吸皮管了。
  硝厂河的水可以灌溉农田,也可以冲毁农田。我永远都不会忘记,当看到硝厂河以平时百倍的水量涌进农田,淹没两米多高的苞谷,在田里翻滚着波浪时,村民们那痛苦和无助的表情。他们齐聚在垴包上,男人们全蹲在地上,默默地注视着汹涌的洪流,嘴里“吧嗒吧嗒”地抽着旱烟,不时往塑料底布鞋的边上磕磕烟灰,“啪”地吐一口唾沫,仿佛要把心中的愤懑和无助吐出去;女人们则围站在一起,有的咒骂着,有的抹眼泪;孩子们也不像平时那样嘻嘻哈哈地打闹了,他们抱着母亲的腿,用惊恐的眼神看着正在发飙的硝厂河。滔滔洪流给我留下了不小的心理阴影,以致于成年后,我幾乎每年都会梦见硝厂河水涨啊,涨啊!漫过田埂,漫过庄稼,漫过柳树,翻滚着滔天巨浪,而我就行走在河边,小心翼翼,惊恐万状。
  咆哮的洪水通常要第二天才慢慢退去,田里的淤泥覆盖着已经出天花戴红帽的苞谷,要很久很久后才会干涸。年复一年,人们把河埂砌好,又被洪水冲垮,再次砌好,再次冲垮,永无止境的循环。这让我想起了大禹治水的故事,于是对于人这种顽强的生物心生敬仰。
  都说人定胜天,其实那是人们低估了大自然的威力。人与自然只能和谐友好地相处,谁也不要想着征服谁。母亲就经常说:“水火无情。”让我们不要到河里去玩。可是看着清水天那玉带一样明净的硝厂河,又有谁能想象她发脾气时是那样暴戾恣睢呢?
  洪水如猛兽,据说洪水中本就有猛兽。父亲说他小时候就亲眼看到过。
  那是五十年前的一场暴雨了,在一个快被人遗忘的夜晚,暴雨一连下了两三个小时。听着山洪“轰隆轰隆”的巨响,全村人都不敢睡觉了,许多人都担心河水会漫上来把房子冲垮,毕竟这样的事情有一年年幼的我也亲眼见过。
  他们全聚集在那个叫土瓜地的垴包上,拉着孩子,举着黑色的大洋伞,不知所措。
  突然,有人看见白沙坪下面的大沟里,在汹涌的山洪中,有两个巨大的明晃晃的“灯笼”顺水而下。在他的惊呼声中,大家都看到了,许多人惊得张大了嘴巴,那两个明亮的“灯笼”一直从水沟里游到了硝厂河里,又顺着硝厂河一直游向远处去了。事后,村民们议论了很久,都说那是困山龙,但是在狂风暴雨的夜晚,也没有人真正看清那双像灯笼一样明亮的眼睛背后长着的是什么样的身体。“有可能是巨蟒。”父亲也只能这样含含糊糊地说。
  四
  硝厂河边多蛇。一千米左右的海拔,气候炎热,简直是蛇生活的乐园。
  小时候出去玩,经常遇到蛇。记得有一次,一条两米来长的菜花蛇拦住了我回家的路,我吓得往回跑,绕了很远才从另一条路回到家,之后很久都不敢从那里经过。另一次,我和几个小伙伴正在嫩绿的柳树下躲阴凉,一边吃着刚从田里摘来的青蚕豆。蓦然抬头间,一条水蛇正在我们头顶上方的柳枝上悠然爬行,吓得我们呼啦一下全跑了。
  蛇不但经常在野外吓唬我们,还会光顾我们的家偷食。有一年,因为家里放着一些鸡蛋,一条大青蛇就在我家的一堵石墙里安了家,然后趁我们不在家时,进来偷食鸡蛋,顺便捉捉老鼠。当知道有这样一位室友时,我们吓得觉都不敢睡了,却拿它没有办法,最后硬是把石墙拆了才把那条大蛇找出来。   热地方的蛇大多数是无毒的,但是偶尔也会有毒蛇出没。村子里一个赵姓的新媳妇出门去倒洗脚水时,就踩到了一条毒蛇,被蛇咬了一口,差点丢了性命。村里的十多个男子汉轮流着把她送进医院时,她早已不省人事,腿肿得有平时三倍粗。她踩到的蛇只是有毒,不是有剧毒,不然哪里挨得了一两个小时的时间。据父亲讲,村里有人见过一种剧毒的蛇,通常是三蛇同行,一红一黑一白,只有筷子粗细。红的在前,墨蛇走在中间,墨蛇所到之处,会留下一条黑黑的线,白蛇压阵,待白蛇过后,墨蛇留下的痕迹就被清理或是覆盖了。据说这种蛇隐蔽得非常好,很少有人能见到它们。
  硝厂河边蛇多,美女更多。本来热地方的人皮肤都偏黑,比如非洲。但是硝厂河边的人都白白净净的,许是好水滋润的缘故。我们附近的几个乡镇都兴赶街,农历三六九赶马路乡的巴图街,二五八赶火红乡的火红街,硝厂河边的姑娘们,走在街上就是一道靓丽的风景。我有个姑妈嫁在梁山,有几年我正好在她们村教书。一次吃饭,讨论起用什么化妆品好,我表嫂就说她城里的姐姐每个星期都要去美容院洗脸,用的化妆品也都是些高档货。我老表听了,就说:“你看小莉家姑妈,嫁来我们村三四十年了,天天在地里黄烤白晒,照样白生生的,人家用啥化妆品了?”大家仔细一想,也有道理,我姑妈的确年近六十了,还白白净净的。不过没过几秒钟,我们又都反应过来了:男人都喜欢看女人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却不一定舍得往女人脸上大把花钱。虽然他举的例子的确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是同样是红通通水生生的两个苹果,一个放冰箱里,一个放在外面,肯定是外面的先干了皱了,可见保养的重要性。
  不过话又说回来,要是一直生活在硝厂河边,硝厂河水就是最好的保养品了,那一个个抱着孙子的老大娘,皮膚都是光滑细腻又白净的,就连村子里的男子们都比其它地方的皮肤好。我大妈是从其它乡镇嫁过来的,她母亲就对我大爹非常满意,听说早些年,老人家经常对人说:“我这四个姑爷,就数硝厂河边那个最白了。”真是应了那句古话:“老岳母看女婿,越看越有趣”。
  硝厂河边的男子,个个憨厚朴实,重情重义。谁家起房盖屋,只要去家里说一声,大家马上放下自家的活计,全部赶去帮忙。大箩大箩的泥巴,却压不弯男子汉们的腰杆,他们背着一百多斤泥土,顺着木楼梯爬上几米高的山墙,看得人心惊胆战。“嘿哟!”“嘿哟!”他们把墙板里的泥土舂得实实在在的,取出墙板后,还要用扇板把墙面拍得光溜水滑。加上上梁、钉椽子和盖瓦,也就一个多月时间,在全村男人的努力下,几趟崭新的大房子就盖好了。要是遇到哪家死人抬丧,男人们就更热心了,不用主人家招呼,挽起袖子就来帮忙。即便是平时闹过点小矛盾的人家,此时也会不计前嫌,重归于好。
  硝厂河边的男人,好像永远有使不尽的力气。用大箩背苞谷,装满了他们还嫌少,还要选大个的往箩口插一圈,像围栏一样,再往里面装一些苞谷棒子。使牛犁地,他们一只手拿着鞭子,一只手扶着犁铧,到地埂处要掉头了,嘴里便“哦嘞嘞嘞——”地招呼着,左手轻轻扬一下鞭子,右手很轻松地就把犁铧提起来了,好像手里提着的是一根旱烟锅一样轻松。
  硝厂河边的男人热情、豪爽,有人来串门,不是先上茶,而是一人倒一大碗酒,坐在火塘周围边聊天边你一口我一口地喝着,日子便如这美酒一样香醇。
  五
  一次翻阅《东川府志》,不经意间看到几句关于硝厂河的记载:硝厂河“起源于金乐水库,全长98公里,至马路岔河口入牛栏江”“为西南——东北走向。”原来早在几百年前甚至更早,我们的祖先就用脚步丈量过硝厂河的长度,考证过她的“来龙去脉”。我的硝厂河一直是有来源有归处的呀!我的心情是多么甜蜜!就像一个多年来游走于天地间的孤儿,突然听说自己还有母亲有故乡一样,心中格外坦然。
  从金乐水库流出后,相继有拖落河、乾河等支流汇入硝厂河,队伍不断扩充,声势逐渐浩大。她热情地张开双臂,拥抱小溪,拥抱山泉,拥抱巨石和卵石,拥抱遇见的每一个生命。
  对于硝厂河水最终是不是流入大海,会流入东海还是西海,我也没小时候那么计较了,相信硝厂河也不会为这类俗事纠结。即使硝厂河水最终流入大海,大海里的水也会蒸发到天上,最后又变成雨水落入硝厂河。
  令我纠结的是,前段时间小爸进城来,说有规划要沿着硝厂河边修一条旅游观光大道。民众对于新鲜事物都是充满好奇的,他们也憧憬着旅游开发能给他们带来的好处。我的内心却隐隐不安,硝厂河,很快就不是我的那个硝厂河了。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
其他文献
柴庄隶属于南京市浦口区花旗营,说起柴庄,那要回到三十九年前。  那年我才十三岁,刚考上初中,拿到录取通知书不久。就在这个时候,我的姑妈走娘家,在这里住了几天,走的时候问我去不去玩,出于一种贪玩的好奇心,我满口答应了。  走时,我母亲关照我,到亲戚家不能懒,要帮他们做事。我把母亲的话当成了一道圣旨,一直默记在心里,争取做个勤快乖巧的孩子。  因为我在家里最小,什么事都不用我做的,凡事都有哥哥姐姐去完
期刊
一  在去新疆泽普县看胡杨的路上,我透过车窗,看到了茫茫苍苍的一大片一大片的戈壁滩,戈壁滩是深灰色的,一绺绺的骆驼刺,一簇簇的蓬蓬草,长在深灰色的鹅卵石土堆上。偶尔也会看到村庄,但是农居是分散的,那些农居占地面积很大,它们整齐排列在大路旁,周围是高大的白桦林。白桦林长有十几米高,叶子片片向上,但它们的叶子都遮盖着一层层细细的灰土。民居黄色的外墙,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显得格外醒目。它们只有一层高,但
期刊
我有一个温柔的妈妈。她有一张樱桃小口,有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鼻子又直又尖的,牙齿很白很白就像冬天的雪花一样晶莹,一张又圆又红润的脸,就像一个红红的苹果。  妈妈特别心疼我和弟弟,有一次,弟弟的裤子破了,妈妈用她那双灵巧的手不一会儿工夫就把弟弟破了的褲子补好了。弟弟穿上妈妈补好的裤子,特别开心。  每次我和弟弟生病,妈妈都会着急地给我们买药、看病。有一次我发烧还带着咳嗽,妈妈知道后非常着急,急忙背着
期刊
安徽不仅山水秀美,而且还具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它是江苏的邻省,徽文化的历史遗存十分厚重。直到今日在一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到处都能看到古村落、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坊、古桥、古塔、古亭阁等等。可以说曾经的古徽州,就是现在安徽一座巨大的天然明清博物馆,西递宏村这样的皖南古村落无需任何包装,就能够顺利的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  歙县  在歙县古城内,建于明万历十二年的许国牌坊,是“廉慎自守”出
期刊
不久前我曾投稿“再踏韶山冲”,而且结尾誓言,我还会到韶山冲去!想不到时间刚转过半年之余,又有幸重走圣地,但这一次含意更长。我是到长沙参加全国征文表彰活动而来到了韶山冲。  是日,华夏第四届征文颁奖活动在湖南长沙市举行,参加颁奖活动有来自全国26个省份的60多位代表。据了解送达本届散文评审的稿件就接近1300篇,经过专家按比例的挑选,初审入围的稿件250篇。之后再经过反复的严格挑选,进入颁奖活动的文
期刊
最近我发现有些同学的学习不在状态。  我们班总有几个同学不写作业,老是惹老师生气。有时他们还老是迟到,老师都讲完课了,她们才姗姗而来。如果再这样下去他们的学习成绩就会下降的很快。我想告诉他们,以后早一点来上课,努力学习。  同学们的课堂纪律也很不好,有的上课时交头接耳,有的上课时在桌柜里偷偷玩玩具,还有的老是心不在焉地望着窗外。我建议大家务必遵守课堂纪律,好好上课、认真听讲、提升成绩。  还有的同
期刊
亲爱的哥哥:  你好!  你在北京过的好吗?那里的饭吃的习惯吗?这几天你们那里也下雪了吧?外面天气冷,要多穿点衣服,千万别感冒了。聽说北京那边最近流感比较严重,出门时别忘了带好口罩。平时也不要乱花钱了,节省下钱可以买饭吃,还可以买一些生活用品。摄影好学吗?难不难?回来记得给我们全家照一张合影,我们准备珍藏起来。  我们这里一切都很好,你不用担心。我们都非常想念你,你能在过年之前回来吗?要是能回来的
期刊
我给大家推荐的是《首届全国紫云山杯获奖散文集》,为什么要推荐这本书呢?因为这本书中有许多获奖散文值得我们一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是诗人杜甫的名言,所以我们得多读书。《首届全国紫云山杯获奖散文集》这本书的主编是我的作文老师刘志成。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大气,以深紫色为主色调,显得特别庄重,给人一种典雅厚实的感觉。  这本书主要分为六单,分别是神韵紫云、老祖有约、乡土情深、大千世界、静美
期刊
明松是我的一位老友,现供职于上海书画出版社。他有许多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的朋友,他无疑是多情的,用情的,洒向朋友都是爱。他要出一本书,问我能写点什么,掐指算来,我们相识近三十年,从不曾在彼此的视线中消失,那亮亮的飘逸长发和深色圆型镜框的眼镜,成了他很长时间内的标志性、年代性的艺术家形象。  一个更深人静的午夜,独坐书房,把玩明松高产的手机摄影,眼前是一幅静物摄影:一只杯子的局部和杯子长长的拖影,整幅
期刊
县曰神木,是因为山上的故城之南曾有三株枝柯相连的松树,人们视之为神灵之木,遂以之名县。  来神木的时候,本来是走不完的沙原、河沟、土山,使人甚感寂寥;但一接近县城,视野中,茫茫黄土里突然矗起一片新异,一个奇袭,使人心跳加快,精神亢奋,每个神经细胞都激动得闪闪发亮。定睛看时,一道连天的别致屏风横在眼前,好像瀛洲天姥之于李白。那是山吗?是的。但那山绝不同于黄土高原常见的黄土堆成的土山,而是彻头彻尾的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