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虫病鼠肝纤维化早期肝脏细胞外基质的改变

来源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resentSco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免疫组化法(LSAB法),辅以电镜,观察感染血吸虫尾蚴6、8周小鼠(n=50)肝脏细胞外基质(ECM)中Ⅰ、Ⅲ型胶原、纤粘连蛋白(FN)、层粘连蛋白(LN)的表达与分布。发现肝门管区、肝窦壁及中央静脉壁有ECM异常聚积,电镜可见Disse腔有纤维束,可形成门管区纤维化、肝窦毛细血管化和中央静脉硬化。表明ECM在血吸虫病性肝纤维化的形成与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其他文献
用制作十二指肠闭袢的方法复制大鼠急性胰腺炎模型,于术后8h、16h和24h观察急性胰腺炎大鼠肝、肾超微结构的改变;同步测定肝、肾组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及血浆MDA的水平。结果发现:急性胰腺炎病程越长、病变程度越重,肝、肾组织SOD水平越低,而MDA的水平则越高,肝、肾损害的程度也越重。结果提示氧自由基及其引发的脂质过氧化反应参与了急性胰腺炎并发的肝、肾损害的病理过程。
应用第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组化方法研究42例胰腺癌组织中微血管计数及其意义。结果发现分化差、组织学分级高和伴转移病例微血管计数高于分化好、组织不分级低和末转移病例。提示胰腺癌组织中微血管生成与组织学特征有密切关系,微血管量高的胰腺癌可能预后不良和易发生转移。
期刊
按二步法原则,先把涂有化学物质的乳胶囊置于小网膜囊内;8周后有纤维包囊形成时,再取出乳胶囊,把胰腺下支中间切断,两断端均植入此纤维包囊内,并把下支胰管汇入主胰管处结扎,成功地制作了犬的胰腺假性囊肿模型。再行序贯式外、内引流术,3~9个月后囊腔均已闭合,无复发,无胃溃疡,表明远期效果满意。
在大鼠胰腺移植模型上将供体Wistar大鼠的脾细胞于移植前或移植时注入受体SD大鼠胸腺内,辅以短期免疫抑制剂,结果显示能明显延长胰腺移植物功能存活。而单纯短期免疫抑制剂或单纯供体脾细胞注入胸腺均未能延长胰腺功能存活。提示供体脾细胞注入胸腺预处理延长胰腺功能存活效果优于移植时处理,但移植时处理可能更有实用价值。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查发现: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处于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状态的比率分别为80.7%及37.8%;处于HBV、HCV活跃复制状态的比率分别为31.6%及29.8%。HBV、HCV感染指标至少有一项阳性的比率为86.7%。手术治疗组及内科治疗组病人的乙型肝炎血清标志及丙型肝炎感染状态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通过体外分离、扩增培养10例肝癌、3例胃癌和1例肾癌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细胞),用MTT法检测8例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发现8例TIL显示对自体肿瘤细胞、SMMC-7721和K562细胞株的明显杀伤活性,并在培养30天内抗瘤活性呈现逐渐增强趋势。新鲜分离的TIL表型主要呈CD3,培养20天后肝癌和胃癌CD4+TIL细胞增加,而肾癌CD3+TIL细胞增加明显。本研究结果将为TIL的临床应用提供
通过检测胃癌病人外周血NK活性和促吞噬肽(Tuftsin)水平及其相互作用,观察癌症进展对促吞噬肽产生的影响,以及促吞噬肽对NK活性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随着胃癌进展,病人的NK活性及促吞噬肽水平均明显下降,而促吞噬肽可明显提高癌症病人NK细胞的杀瘤活性。提示促吞噬肽是一种有前途的免疫调节剂,可望用于肿瘤的免疫治疗。
选用新西兰白兔48只,分成三组,制成肠粘连模型,分别用10%脂肪乳剂、糜蛋白酶超声混合液,6%右旋糖酐(D40)腹腔灌注,分别与对照组比较,结果显示,两组均有显著预防腹腔内粘连作用(P<0.01,P<0.05)。而10%脂肪乳剂、糜蛋白酶的作用较右旋糖酐更显著(P<0.01)。
实验选用10条犬,采用食管-胃一次全层8533式吻合,与传统二层吻合术式对比研究结果说明:食管-胃一次全层吻合术后之组织结构改变,血液供应和愈合力均优于沿用的二层吻合术式。经临床122例颈部食管与胃或肠吻合术时,采用一次全层8533式吻合;吻合口边宽8mm,针距5mm,食管断面的粘膜及粘膜下层多保留3mm,胃或肠的浆肌层切面比粘膜多缝3mm,充分发挥胃肠浆肌层,食管粘膜及粘膜下层愈合能力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