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移植术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水平改变与BK病毒感染的关系

来源 :热带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jun5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研究肾移植受者术后BK病毒(BKV)感染与淋巴细胞计数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5年3月-2020年7月于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498例肾移植受者,根据病毒感染检测结果分为BKV阴性组(n=409)和BKV阳性组(n=89),采用定量PCR检测肾移植受者的BKV DNA载量,比较不同感染结果患者的淋巴细胞计数,采用ROC曲线分析淋巴细胞计数对BKV感染的诊断价值,利用Spearman法分析肾移植受者外周血BKV DNA载量与淋巴细胞计数的相关性.结果 498例肾移植受者中,89例患者外周血中定量检测出BKV,阳性检出率为17.78%.BKV血症阳性患者BKV DNA载量高于阴性患者(P<0.05);BKV血症阴性患者CD4+、CD8+、CD4+/CD8+值高于BKV血症阳性患者(P<0.05).CD4+/CD8+诊断 BKV 血症的 AUC 为0.840(95%CI:0.707~0.929,P<0.001).肾移植受者外周血BKV DNA定量水平与CD8+淋巴细胞计数呈正相关(r=0.498,P<0.05).结论 淋巴细胞计数可有效诊断肾移植受者术后BKV感染,且CD8+淋巴细胞计数与BKV DNA定量水平呈正相关.
其他文献
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基础,研究我国乡村治理绩效的测度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分别从产业治理、生态治理、文明治理和生活治理四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测度我国乡村治理绩效,同时构建耦合协调模型对乡村治理各子系统间的耦合协调度及其演变规律进行分析.研究表明:2014-2018年,我国乡村治理各子系统耦合协调度的变化可分为两个阶段:(1)2014-2015年,我国乡村治理各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处于上升状态,但处于不协调阶段;(2)2016-2018年,我国乡村治理各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持续提升、进入协调阶段,2
旅游品牌性别气质分析有助于旅游目的地打造鲜明的品牌形象,提高旅游者的品牌认同和旅游体验感.基于对丽江的景观意象、文化意象、地方意象和情感意象分析,以代表性旅游资源为测量对象,根据开发设计的测量量表对丽江的主要旅游资源进行测度与分析,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丽江旅游品牌性别气质营销的提升对策.
为提升治理效能,向服务型政府转型,不少地方开始积极探索协商治理模式,有助于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协商治理强调对协调、沟通和参与等主体行为的关注,注重公民参与决策的程序,对民主主体和民主过程有着明确的要求.构建适应逻辑-核心问题-保障机制的协商治理分析框架对乡村具体事件进行全过程考察.选取江苏省M村协商对话案例,分析协商民主在乡村治理中的运行机制,并提出以互信互赖为前提的治理路径时代化、以多元合作为基础的治理资本组织化及以资源共享为支撑的治理治理模式开放化为乡村协商治理赋能,为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新的思路.
岁月不居,年轮变幻.此时此刻,我们又将踏上新征程,谱写新华章.rn回首2021,《云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办好高品质学术期刊”的殷殷嘱托,积极响应党中央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和重大战略方向,深度加强与国内各学科专家合作,紧扣学术研究前沿,深化特色化办刊,学报学术影响力与社会影响力再攀新高.
期刊
本文针对地方农科院校机械类专业在智能制造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在当前“新工科”与“新农科”这一发展背景下,分别从改革人才培养目标、重构课程体系、构建适应智能制造的教学模式、改革教学内容、构建新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研制虚拟仿真实验系统等方面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通过在云南农业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中的实践,学生的智能制造意识和综合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同时,研究成果对于农科机械类专业、工科机械类专业以及其他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教学改革有着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英语作为全球使用范围最广泛的语言之一,其重要作用已渗透到各行各业,高职院校学生掌握好英语技能既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提升就业本领的要求.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动机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英语的关键.本文从主观因素学习目的、态度、期值以及客观因素授课质量、教材、成绩等方面调查了影响云南省高职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问题,并从教师和学校两个维度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动机.
当前民族地区推广国家通用语言的政策导向更加强调普通话使用主体或共同体的超民族属性,因此可以将“国家通用语言”进一步构建解读为“中华民族共同体通用语”或“中华民族通用语”.“中华民族通用语”变体的前身曾使用过汉语民族变体、汉语民族方言、地方普通话、中介语等身份和称谓,其共同特点是在少数民族使用的汉语中带有明显的母语特征或称中介语石化现象.在政府语文工作层面,包括少数民族使用的“地方普通话”已被列入“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等国家语言能力测试和国家语言资源保护规划.同时“中华民族通用语”在民族
苏轼“自然”文艺观与创作中“自然”与“经营”的矛盾一直引人关注,但从文体角度的讨论则较为少见.文章运用现代文体学方法,从形式机制、风格形态、哲学意味三个层面,考察苏轼“自然”之文的形式与意味.苏轼的“自然”文体是一种表现生命本质的文本样式,在体制体式上表现为乘一总万、以意摄法;在风格形态上将豪放、清旷、枯澹三种元素历史性地融入“自然”;在思维和实践方式上折射出应物而变、以物为乐的感性观照和“无可无不可”的游世态度.苏轼的“自然”之文经营有方,借用万物众法以益得道为文,不离自性而得神通,达到“忘适”之自然.
绿肥可以降低农业面源污染、改善土壤肥力、提高单产水平,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对推动我国粮食发展有重要作用,然而农户对绿肥的施用意愿并未得到广泛关注.基于要素诱致性技术创新理论,从非农就业与极端气候变化感知的视角,分析农户对绿肥的施用意愿.根据分层抽样法获取冀、鲁、豫、皖四省的调研数据,运用描述性统计与二项Logit模型得出以下结论:(1)非农就业对农户施用绿肥有消极影响,且非农就业程度越高对施用绿肥的意愿越低;(2)极端气候变化感知对农户施用绿肥有积极影响,与一般农户相比,感受到极端气候变化的农户更愿意施
大城市周边的农村是城乡资源单向流出最明显的区域之一,安徽省滁州市辖区地处南京都市圈核心区圈层,是典型的快速城镇化区域.文章以滁州市辖区的77个行政村为例,选取自然因子、生态因子、经济因子、社会因子、交通因子,构建快速城镇化地区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熵值TOPSIS模型研究对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并据此提出分区管控策略.研究表明:研究区农村居民点适宜性整体处于较高水平,空间上呈现出“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适宜格局.通过采取差异化的调控策略,可以正确引导农村居民点的规划布局以及科学研判整理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