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来源 :西部教育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qdn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等职业教育是为社会培养受过良好职业技术教育的中初级技术人才、技术工人和其他技能的劳动者,它面对的是一个非常广阔的劳动力市场。农村职业教育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该如何面对挑战,抓住机遇,真正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大批生力军呢?
  
  一、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观念落后,是造成农村职业教育滑坡的首要原因
  中国目前是高中双轨制,一轨主要是以升学为主要目标的教育,另一轨主要是以就业为主要目标的教育。职业教育一轨目前基本上是终结性教育,形成了职业教育是不能升学者的教育的印象,是二等教育。有的地方实行高二分流,让高考无望的学生转学职业课程,更加剧了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轻视。一些农村职业学校在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上,仅限于培养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和管理人员,忽视第三产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在培养途径上,对文化基础知识仅限于“必需”或“够用”;在推荐择业中,仅满足于找到工作。
  (二)师资力量薄弱,是造成农村职业教育滑坡的关键原因
  农村职业教育的声誉不是很好的重要原因是教育质量不高,而教育质量不高的原因是师资力量的薄弱。在广大农村,由于生活比较艰苦,大中专毕业生不愿意去执教,加之教育管理体制的原因,农村学校有大量的民办教师,其来源大都是考不上大学的高中生和考不上高中的初中生,他们的学业基础和整体素质都比较差。
  (三)学生择业困难,是造成农村职业教育滑坡的重要原因
  首先是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宏观调控政策不力,使部分职校不顾自身的实际情况对“热门”专业不断扩大招生规模,造成供需严重脱节;其次是就业准入制未能很好地实施;三是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造成中职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四是经济转型期产业结构大调整,造成职业教育专业对口率下降,就业层次下移,使原来存在的供需结构错位,新增就业岗位又逐年减少,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教育规模和学生数量锐减。
  (四)职教体系不完善,是造成农村职业教育滑坡的内在原因
  我国的农村职业教育再次大规模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一开始就遇到了生源和生存的挑战。由于职业教育体系不完善,多样化、多层次供给不足,无法满足公民接受职业教育的需要,解决不了未升学青年就业前教育培训和农民进城打工前的岗位技能培训;中职类型单一,使学生缺乏多种选择;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太慢,职校毕业生接受进一步教育的道路不通畅,中职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融通的运行机制不够健全。因此,农村职业教育要获得健康稳定的发展,必须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准确定位,通过改革创新走出与农村职业中学发展相称的办学思路。
  
  二、农村职业中学教育要采取的对策
  
  (一)职业中学应贯彻“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以人为本,首先是回应家长的教育愿望和教育投资,提供给学生真正的教育服务。学生升入职中绝大多数都是为了学得一技之长,职业中学的培养目标也就是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中等文化和操作技能的技术人才。因此,任何一所职业学校,忽视了实践性的教育环节,忽视了专业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也就等于丧失了教育的基本原则,丢掉了职业教育的办学灵魂。其次是尊重学生学习的实际和需要,让学生选择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专业即今后所从事的职业,对所学课程特别是文化基础课程,如果学生学习确有困难,最好不必强求。学生学习的关键是让其结合所学专业、职业的需要找到愿学、乐学、该学的东西,带着兴趣,伴着快乐去学。
  (二)职业中学的办学和学生的毕业应有自己独特的模式
  职业中学的专业设置应在适应性、稳定性、择优性和可行性原则的指导下,针对社会职业岗位的需要来设置专业,充分考虑当地的经济发展特点,选择某个职业或岗位,按其需要与地域特点,采取“宽窄并行、有机结合”的原则设立专业,使专业设置体现职业性与地方性。宽,指的是人才需要量大,应用范围广的专业;窄,指的是人才需要量当前不大,但其技术含量高,培养方向明确,从发展方向看人才需要量旺盛的专业。课程的开设应紧紧围绕职业岗位和技术岗位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进行配置。
  (三)组织教师培训是提高农村职业教育素质的最简捷的办法
  职业中学要培养出符合生产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就必须拥有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一专多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每位教师应有一门拿手的专业主讲课,另外还能讲授若干相关课程、一专多能,必须同时拥有“双证”,即教师系列职称资格证书和工程师系列职称资格证书。只有这种“双师型”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一专多能的学生,才能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其他文献
一、让语文课堂教学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    语文学科与生俱来的思想性,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可以产生较大的影响。《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修订版)》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悟性、灵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审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对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小学语文教材中,阅读教学几乎涵盖了全部,而在众多的阅读作品中,有
期刊
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他还强调说:“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江泽民同志的讲话,对我们在教学工作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就学校教育而言,创新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实验的一个重要课题。  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主要
期刊
叶圣陶先生认为:“国文本是‘读’的学科”。“学文入门在读书,学文入境也在读书。”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的第一学法。  但随着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任务的增加,诵读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课堂上学生声情并茂、神采飞扬的诵读被教师长篇累牍、滔滔不绝的讲解侵占,激发学生涵咏品味语言的诵读被支离破碎的条分缕析和应接不暇的题海操练所替代。一堂本该生动活泼的语文课,没有熟读就开始提问,没有熟读就开始
期刊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质疑、协作、探究”,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体现。学生的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等。    一、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古人云:“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爱因斯坦也说过:“教师要适应求知
期刊
在《美术课程标准》中,对于“评价”的目的和要点有明确的含义:既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进教师的教学,也是促进美术课程不断发展的重要环节。这一教学理念的提出,要求美术教师要用开放的、现代的眼光去看待和品评学生的美术作业,以不同的衡量尺度去要求、评估学生的作业。因为美术作业的批与改是美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是否对学生的作业做出正确的评价,关系到这堂课的成功与否,同时更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激情和动力
期刊
2001年7月,国家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2003年秋,我省第二轮新课改实验步入我区,新时期的教育教学改革正向更深的层次发展。将近两年的新课改实践使我感触最深的是“重结论,更重过程”的新理念、新思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切实有效,而且使我对“过程”的涵义有了更多更深刻的思考,重视数学学习的情感因素迫在眉睫。  传统的数学课程只是抽取了数学中理性的公理、结构等骨架,舍弃
期刊
发生在东汉末年(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赤壁之战以曹操的失败,孙、刘的胜利而告终,这场战争的结果奠定了三国鼎立的政治局面。  曹操以他的雄韬武略,聪明才智,经过连年的征战,在逐步统一了北方之后,便挥刀南下,以实现统一全国的霸业。此时,孙权已在江东建立统治,刘备也在荆州站住了脚跟。  公元208年,曹操带领大军向南方发起进攻。一开始,曹操迅速占领荆州的部分地区,
期刊
春节贴对联风俗的由来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就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即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降鬼大神的名字。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
期刊
一般说来,英语中的虚拟条件从句(Sentence of Unreal Condition)是用if引导的从句表示,但有时也可用其他方式来暗示存在虚拟条件。这种隐含式虚拟条件句叫含蓄虚拟条件句,它常可以转化成if引导的虚拟条件句,常有如下一些表达方式。    一、用介词或介词短语表示    常见的介词和介词短语有without、with、under、in、but for、in the absence
期刊
“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是音乐艺术教学的十大基本理念之一,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失去了兴趣,音乐在他们的心中就变得枯燥乏味了。因而,学生爱音乐而不爱上音乐课,就不足为奇了,学习的效率就会大大降低,再有经验的老师恐怕也无能为力了。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成为一个懂音乐、爱音乐,拥有一定音乐鉴赏力的人,使音乐艺术课真正成为学生展示才艺的舞台。音乐是美妙的,但如何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