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贷款质量变动趋势

来源 :银行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dfyx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5年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总体状况
  行业整体情况
  近年来,持续的贷款质量恶化成为困扰中国银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全行业不良贷款余额从2011年第四季度开始由降转升,至2017年第二季度末,已连续23个季度上升,累计净增11717亿元。其中,2014年以来累计净增达10437亿元。
  全行业平均不良贷款率从2012年第三季度起进入上升期,其中2014~2015年为加速上行期。2016年以来大致稳定在1.75%左右水平,最近三个季度持续稳定在1.74%。(见图1)
  


  从不良贷款余额增量看,季度环比增量在2011年第四季度由负转正,2013年第三季度开始进入加速上行期,2015年第一季度达到最高峰,当季增量达到1399亿元。此后,行业不良贷款季度环比增量开始震荡下行,2017年二季度已降至563亿元。
  为了剔除季节因素干扰,我们考察行业不良贷款余额的年度同比增量,该指标在2012年第一季度由负转正,此后持续上行,其中2013年第四季度开始进入加速上升期,2015年第四季度达到4318亿元的最高峰,此后五个季度迅速下降,到2017年第一季度降至1874亿元,2017年第二季度小幅回升至1985亿元。(见图2)
  分类银行机构信贷资产质量变动趋势
  从不同类型银行机构不良贷款余额的变动趋势看,大型银行不良贷款规模仍远高于其他各类银行,但从增速看,中小银行更为迅猛。2011年末至2017年6月末,大型银行不良贷款余额累计净增1.63倍,而同期股份制银行、农商行净增倍数分别高达5.57倍和7.73倍,城商行也净增了4.02倍。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第二季度大型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已率先出现了季度环比回落, 6月末余额较3月末下降26亿元。
  不良贷款率方面的情况。大型银行不良率从2016年第二季度开始有小幅回落,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不良率仍处于上升趋势中,这三类银行平均不良率均在1.5%~1.75%之间。其中股份制银行平均不良率在2016年第四季度已反超大型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的平均不良率在2015年突破2%,目前仍处于上升趋势中,与其他各类银行的差距持续拉大,是资产质量压力最大的一类银行。(见图3)
  


  从不良贷款余额的年度同比增量来看,各类银行的变化趋势存在较大差异。大型银行呈明显的倒“U”形趋势,不良贷款余额年度净增量在2015年第四季度末冲顶2237亿元后快速回落,到2017年第二季度已降至277亿元,已低于股份制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同期不良贷款余额的净增量。股份制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年度净增量目前仍在700亿元以上的高位徘徊,下行趋势尚不明显。
  城商行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逐步回落,但下行速度相对缓慢。农商行回落趋势也有待进一步确认。2017年第二季度末,农商行不良贷款余额年度净增量大幅回升至739亿元,也成为带动全行业不良贷款余额年度净增量回升的主要原因。(见图4)
  


  小結
  一是目前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仍处于上升通道中,但余额的年度同比增量从2016年开始进入下降通道,行业不良贷款率也渐趋稳定。二是全行业不良贷款余额增量下行的趋势主要由大型银行带动,尚未成为行业普遍的趋势。
  主要上市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变动趋势综合分析
  为进一步探究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变动趋势的驱动因素,本报告选取13家全国性上市银行(以下简称“13家行”,其中包括5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与8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为样本,进行深入分析。
  主要上市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变动趋势
  13家行不良贷款总额由2011年末的3659亿元,一路升至2017年3月末的11758亿元,累计净增长2.2倍。其中,五大行不良贷款总额由3165亿元增至8517亿元,累计净增1.7倍;8家股份制银行不良贷款总额由494亿元增至3241亿元,累计净增5.6倍。
  尽管大型银行不良贷款的绝对规模仍显著高于股份制银行,但股份制银行不良贷款余额的增速更为迅猛。以股份制银行中不良贷款余额最高的招行和五大行中不良贷款余额最低的交行为例,2011年末前者不良贷款余额比后者少58%(128亿元),而到2017年3月末,这一差距已缩小到2%(13亿元)。
  不良贷款余额年度同比净增额方面,五大行均已呈现回落趋势。工行、建行、农行从2016年上半年开始快速下降,到2017年第一季度,均已降至150亿元以下。中行在2015年下半年快速下行后,2016年下降趋势逐渐趋缓。交行整体变动幅度远小于其他四行,但2016年第二季度以来也是持续下行的趋势。(见图5)
  8家股份制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年度同比净增额变动趋势则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招行整体趋势与大型银行较为相似,2016年第二季度以来显著回落。民生、兴业、光大、华夏等行回落幅度相对较小,趋势性指向仍有待进一步验证。平安银行从2015年第二季度开始维持高位震荡,尚未显示出回落势头。中信、浦发两行仍处于上行周期。其中,浦发截至2017年一季度末不良贷款年度同比净增量达到189亿元,为13家行最高。(见图6)
  

  上市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与增量的行业构成变动趋势
  银行不良贷款增量变动趋势的差异需要从贷款的行业构成和不同行业贷款质量的角度进行深入分析。根据各行年报信息披露情况,本文剔除了分行业不良贷款数据披露不全的交行、华夏和平安3家行,重点分析余下10家银行的情况,并将其分为4家大型银行和6家中型银行两组,具体结论如下:
  近5年来,制造业、批发零售业贷款和零售贷款在主要上市银行不良贷款余额的变动中起主导作用。2016年末, 四大行在这三个行业的不良贷款余额占比分别达到35.0%、20.9%和18.4%,合计占比达到74.3%。6家中型银行这三个行业的不良贷款余额占比分别达到30.6%、23.9%和26.4%,合计占比达到81.0%。相比而言,中型银行不良贷款行业集中度较大型银行更高,零售不良贷款占比上升趋势较大型银行更为明显。
  而在2012~2016年的不良贷款增量中,批发零售业、制造业、零售贷款合计占比均达到80%左右。其中,6家中型银行零售不良贷款的增量占比达到28%,远高于四大行的21%。(见图7、图8)
  


  从贷款不良率来看,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均位列两组不良率最高、上升速度最快的三大行业之中。2016年末,四大行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贷款不良率分别达到5.14%和9.98%,6家中型银行分别达到4.35%和4.95%。
  4家大型銀行制造业、批发零售业、零售贷款的不良贷款增量在2016年均显著回落,成为带动全部不良贷款增量整体回落的主要动力。而6家中型银行同期仅批发零售业不良贷款增量回落较为明显,制造业、零售不良贷款的增量仍保持高位。(见图9、图10)
  贷款行业策略调整差异也是大型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增量回落比中型银行更明显的重要原因。从贷款行业分布的调整看,一方面,尽管两类银行均将零售贷款作为新增贷款的主要投向之一,但在具体贷款投向上,大型银行主要集中在个人住房贷款领域,而多家中型银行除积极发展个人住房贷款外,还把信用卡、消费贷款等作为发展重点。以2016年为例,当年零售贷款增量中,四大行个人住房贷款占比均在90%以上,而6家中型银行个人住房贷款占比平均仅为68%,其中有3家银行的个人住房贷款占比低于60%,最低的仅为38%。个人住房贷款的整体风险性低于其他个人贷款,短期劣变的可能性更比消费贷款、信用卡透支等低得多。这是大型银行零售贷款质量优于中型银行,零售不良贷款增长压力也更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公司贷款方面,大型银行普遍压缩制造业、批发零售业等不良率高、不良贷款余额增长快的行业贷款投放,同时加大“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和“电力、热力和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行业的贷款投放。这两大行业也是我国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集中的领域,目前资产质量良好,平均不良贷款率均在0.5%以下。这种以低风险行业贷款替代高风险行业贷款的策略对抑制不良贷款余额的加速上升起到了积极作用。而中型银行对高风险行业贷款的控制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领域。批发零售业贷款占比虽有所下降,但仍显著高于大型银行,且各行情况差异较大,部分银行批发零售业贷款余额甚至仍在加速上升中。此外,中型银行加大信贷投入的行业更多集中在了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对于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贷款增量并不显著。
  上述贷款投放的行业策略差异背后是两类银行市场资源禀赋的不同。大型银行在资金实力、客户基础等方面的优势在合适的市场环境和时机下可以迅速转化为对个人住房贷款、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等低风险贷款的大规模投放,从而为贷款行业结构的优化提供了更大空间。
  我国银行业贷款质量变化趋势展望
  对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变动趋势的总体判断
  2011年第四季度开始的银行业不良贷款上升周期,在2015年第四季度已出现增速拐点,行业不良贷款余额年度同比增量从2016年一季度开始持续快速下降。这一趋势的主要推动力量是:银行业在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和零售贷款等重点行业不良贷款余额加速上升的势头得到有效抑制,大型银行在其中的贡献尤为显著。
  2017年以来,GDP增速的逐步企稳,工业品出厂价格的持续回升,外贸形势的不断改善,预示着我国宏观经济形势正逐渐走出低谷。在此背景下,预计银行业不良贷款增量下行的趋势仍将持续。
  然而,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上行的趋势短期内仍难以扭转。一方面,银行业内部不良贷款增量变动并不同步,在大型银行增量持续下行的同时,仍有大量中小型银行的不良贷款增量维持高位,甚至仍处于上升期。目前,中小银行已取代大型银行,成为行业不良贷款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受此影响,未来行业不良贷款增量下行速度将有所放缓。另一方面,目前我国仍将处于存量风险持续释放期,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去杠杆进程的持续深入,银行不良贷款波动性可能加大,存在短期脉冲式反弹的风险。
  银行业信贷资产质量的重点关注领域与行业
  根据宏观经济环境的新特点和近年来银行贷款行业配置的主要趋势,下列领域和行业的信贷质量值得高度关注:
  非按揭类个人贷款质量恶化的风险较大。近年来此类贷款出现爆发式增长,特别是部分中小银行将其作为零售贷款业务的主攻方向。这些贷款中大量涉及现金贷等创新型产品,所面向的客户较传统个贷业务更为宽泛,业务风险特点和管理方法与传统银行信贷业务存在显著差异,整体业务模式的有效性尚未得到市场的充分检验。目前,这类贷款的不良额和不良率已出现双升趋势,激增的贷款规模中所潜藏的风险需要密切关注。
  在公司贷款领域,一是制造业贷款质量形势依然严峻。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行业之一,我国传统制造业仍面临巨大的化解过剩产能和行业结构重组的巨大压力,贷款风险出清仍在进行中。今年以来,我国PPI持续走高,而CPI始终维持低位,意味着位于产业链中下游的制造业企业将遭遇更为严峻的原材料成本上升压力,经营业绩恶化的概率上升。二是房地产行业面临巨大的政策调控压力。今年二季度以来的新一轮房地产调控新政下,房地产企业的融资渠道不断收紧,资金回笼难度加大。目前,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已出现下滑迹象,前期扩张速度过快、资金链紧张的房地产企业未来偿债能力将面临考验。三是基础设施投资贷款需要关注项目的长期还款能力。基础设施投资贷款质量目前总体保持优良。然而,由于此类贷款存续期限较长,其风险暴露往往也具有较强的滞后性。目前该类贷款是各家银行,尤其是大型银行公司贷款的重点投放领域之一,若对其审批把关不严,或对项目的长期还款能力判断不准确,极有可能为今后几年留下新的风险隐患。
  (作者单位: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
其他文献
根据201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金融应回归本源、服务实体经济。因此,银行业要做好服务实体经济的排头兵,也是题中应有之义。在这里,我想讲三个方面内容。    第一,服务实体经济首先要看金融工作会议确定了哪些基本方向。7月份举行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确定了下一步金融工作的总体方针,特别强调了回归本源、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其中有几个特点值得关注:一是回归本源首次出现;二是用连贯的一段话表述,金融是服务实体
期刊
今天,我想从当前M2 下降这个问题着手来谈谈我国银行业未来转型的问题。自2017年5月起,中国的M2增速跌破10%,5月、6月的M2增速分别为9.6%、9.4%。在陆家嘴金融论坛上有人提出,金融“严监管”是导致近期M2急跌的原因。监管层面自然会对此有不同解说,当然也不无道理。但如果我们仔细考察我国金融行业的现状,我国金融业内各机构的业务相互交织重叠,已形成了一个“千千套”的局面,例如,资金从银行流
期刊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的互联网金融得到了快速发展,支付与场景的深度融合、网络借贷不断合规、直销银行等业务模式不断出现,较好地促进了普惠金融发展、提升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这其中,传统银行业机构仍然是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关键力量。因此,我主要想从银行业,特别是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挑战,以及我国银行业的具体实践等方面,谈几点意见。    大家对互联网金融并不陌生,关于互
期刊
编者按:中国和印度这两个国情类似的大国,近些年在国家发展上,进行着龙象之争。本文对比中印两国农村发展的基本情况,认为需要由“向西看”,到“相互看”的镜头重新对焦。依据对印度农村的调查,展示了印度多元而不合一、如影随形的贫困、信仰即生活等印度社会特征。对比了中国多元且能合一、土地革命传统以及受限制的社会生活等基本差异。通过“三只手”的分析框架,即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和社会的
期刊
关于经济与金融的关系,实际上是讨论宏观经济学中的货币金融理论问题。对此,历史上理论界一直存在着争论,核心分歧是,货币是中性的,还是非中性的?各学派观点不一,争执不已。从新古典学派到凯恩斯革命,到货币主义的“反革命”,又到批评货币主义的“非均衡理论”,历史上各学派谁都不服谁,各领风骚数十年,至今没有形成能为各方普遍接受的理论。    如果不从理论角度,而是从世界经济史的实际状况、从历史的发展脉络看经
期刊
作为一家在新中国经济建设时期成立的国有大型银行,建设银行从成立之初就担当着服务实体经济、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历史重任,与国民经济相伴相随。在建设银行成立6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提出了“三个能力”的要求,其中“服务国家建设能力”居“三大能力”之首。近年來,建设银行认真贯彻落实习总书记要求,将服务国家建设作为根本职责和使命,更加主动地对接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力支持实体经济发
期刊
一个部门行业,每五年召开一次全国大会,最高领导人到会讲话,讨论问题布置工作,放眼中国各行各业,似乎只有金融业才得享如此待遇。  中国金融业的重要性提升是改革开放最重要的经济成果之一。在计划经济时代,一切围绕计划走,银行、货币、信贷都只是服务于计划经济的配角,是财政的附庸,所以,金融压制是常态。我记得1984年中国金融学会在合肥召开的年会上五道口研究生部的十几名硕士生登台轮流发言主张中国建立和大力发
期刊
编者按:利率走廊是实现我国货币政策由数量型向价格型调控方式转变过程中的核心内容,也是提升我国货币政策实施效率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分析利率走廊的运作机理,并在整理多国央行使用利率走廊机制的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使用利率走廊调控宏观经济的客观约束条件,最终提出了实现利率走廊机制调控宏观经济的最终状态:短期强调数量型工具为主、利率走廊机制为辅助的方式,而长期则应当以利率走廊对称系统为主、地板系统为
期刊
编者按:本文2016年12月28日发表于哈佛大学金融立法杂志,作者为美国财政部长雅各布·卢,文献来源于美国财政部网站。全文回顾了华尔街金融改革为应对2008年金融危机的改革内容。作者认为监管方式从传统的监管系统转变为前瞻性监管系统特别重要,前者针对特定危机,被动式反应,不灵活,后者侧重于审慎地监测金融市场的变化、识别和应对新兴风险。“多德-弗兰克案”的颁布及金融稳定委员会(FSOC)均是华尔街金融
期刊
2017年4月以来,银监会密集下发监管文件,推进开展银行业“三套利”“三违反”和“四不当”专项治理工作。金融监管一时风声鹤唳,引发资本市场剧烈调整,债券市场资金市场波动越发剧烈,同业投资业务也面临不知所归的茫然局面。  本文通过电话交流、拜访交流、会议交流等形式与近18家中小银行机构金融同业部门负责人进行沟通和探讨。从对18家中小银行机构金融同业部门负责人的调研来看,整体来说2017年将会是银行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