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古画法的最后守望者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mz288593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故宫中的古画之『古』,不仅在于古人、古法,还有在时空中留存的『久』。久了,一页纸、绢就易消逝。为保证承载其间的艺术能流传后世,曾有一小群人在故宫一丝不苟地做着一件事—『摹画』……
  “我刚从武英殿、延禧宫回来,雨中的武英殿外,持伞学子已经排队甩至元金水桥以北十八棵古槐路上,今天又一万多人观赏武英殿石渠重器。由此想到,天天泡在这些国宝名典中,手摹心追宫中近四十年的我,传承责任之担当,心情格外感动而沉重……”
  这是已过耳顺之年的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摹画组组长常保立在两天前发出的一条微信。自“石渠宝笈”大展在武英殿隆重开展以来,参观者络绎不绝,人数不断增加,与这些绝世名作朝夕相处了快40年的常保立在兴奋和欣慰之余,备感责任重大。
  “感恩我的老师,是他们扶着我长大,给我领上这条路。尽管他们早已在另一个世间,但他们没有走远,仍然在身后看着我,看我怎么往前走。”常保立说。“看到大家热情这么高,我们更应该保护和认真学习这些国宝!”
  1978年,刚刚从黑龙江插队回京的常保立迎来了人生的转机。在“五一国际劳动节”那天,他在故宫文华殿参加了故宫摹画组的笔试。整整一个上午,最终拔得头筹。从此,常保立一脚踏进了宫门,并且一呆就是近40年。
  中国书画的摹拓,可谓历史悠久。古人无照相之法,名作的复制与传承全靠摹拓,所谓“内府、翰林、集贤、秘阁拓写不辍。拓得之者,所宜宝之,既可希其真踪,又得留为证验。”(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兰亭序》、《列女图》、《洛神赋》等等国宝名作皆是当年摹本。
  摹画技艺自宋以后,历经明清已经日渐式微,到了民国初期,这门手艺几乎绝迹。而常保立所在的故宫摹画组,就是千年以降历代摹画师的最后一个“据点”。虽然只有不足10人,但是上世纪70年代这摹画室却是大家云集。
  常保立的老师们大都经历了清末民国那个国难当头、混乱动荡的时代。但他们没有为自己,首先想的都是国家。常保立“入宫”后,北派大师冯忠莲先生亲自讲解,陈林斋先生示范指点,还有“宫中”其他老师轮番授课。
  常保立说:“冯忠莲先生经常放下手中正进行的《清明上河图》摹本工作,指点示范教我画北派松树。当时我正在画仇英《摹宋肖照中兴瑞应图》,冯先生特意找来她当年从陈少梅先生学画时的柳树手稿,教我用笔,说:‘画树难画柳,松柳同源,柳树你能拿下来,松树就更不成问题了。’而陈林斋先生则放下手中摹的《韩熙载夜宴图》,教我怎样用乳钵研石颜色后,再漂水加胶,用手指研佛头青,说这样细拂儿。张伯老先后多次为我的画作题跋,潘素师母教我黄蜡法山水青绿。”
  除了在摹画室里的口传笔授,常保立还经常到老先生们的家里去聆听教诲。回忆起当年的场景,至今依然历历在目。
  常保立说,那会儿的人极重信义。假如你这星期六的晚上去先生家,下星期六同样时间去时,他必在家等你。如果他要是出远门上外地,他会提前写信告诉你。“我就保留有多封潘絜兹先生给我的这样的信,当然信中还不忘问我功课,比如线条的组织等。而去潘先生家,每次摁门铃后,先生为我开门,南屋书房讲课后喝茶,送我时必门口站立,看我直至胡同口拐到什刹海河沿往北看不见才回身,无论寒暑!还有那个给我们上课永远提搂着一个小铁筐的唐锦涛老先生,透过铁丝,能见到筐里只有一副老花镜……”
  在故宫摹画室学习的近40年,是常保立人生重塑的40年。这些老先生们不仅教给了他书画的摹拓之法,更在为人处世上给他树立了榜样。
  “先生们都待我极好,对我的关怀可谓无微不至。每次垂手聆教,潘师母带苏州音的普通话总先问,小常你妈妈病好点了吗?我结婚时,冯忠莲先生塞给我十块钱。这十块可是上世纪70年代我每月工资的三分之一啊,齐白石的画当时才两块钱一张,何况生下来就在穷苦中长大的我。在北官房潘絜兹先生的家中,有一次看完作业后先生问我:‘小常,你们家现在就靠你养家了吧?’我窘迫惭愧,不知说何。”
  说到此处,常保立感慨万千。他表示,正是这些老先生们将传统文化国宝的精神传递了下去,而这种精神不仅是做事时一丝不苟的态度,更是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是对后辈的关怀提携之情。
其他文献
《石渠宝笈》于当代意义深远。其详述、慎思、细品古代书画,教我们解读经典,摸索历史文化;石渠之宝今日于故宫殿内同堂共现,更让我们体会护宝、赠宝人的良苦用心……  “石渠”,本是汉代宫廷珍藏图书的建筑。清乾隆、嘉庆时期,内府书画收藏臻于鼎盛,著录非宗教类书画藏品的《石渠宝笈》应运而生。  其历经七十余年的编定,参酌吸收古代宫廷和私家著录之长,堪称集书画著录体例之大成者,且有著录数量多、品类多与孤本绝品
期刊
从当年的艰辛创建,到如今成为中国历史文化『第一名片』的辉煌,若无历代故宫人殚精极思的护卫、痴心不改的热爱,是不可想像的。在那些守护人中,有一位是我们特别不能忘却的,他就是吴瀛。  紫禁城原为皇家宫阙,开放至今已经整整九十春秋。  在故宫博物院诸多建院护院功臣之中,我们为什么要特别提到吴瀛?是因为在故宫博物院创建初期,吴瀛以民国北京市政公署坐办(秘书长)、内务部主管紫禁城责任人的身份,最早介入了故宫
期刊
故宫中的书画珍品,既『重』也『轻』。  重,在于其承载着古人的『文艺范儿』、精气神儿,是物质化的华夏民族文脉之构成;轻,在于其不过是薄薄一张纸、一片绢,美,却脆弱。  对于古书画,要守护其『轻』,以此传承其『重』。在此,一位故宫『状元』摹画师,和一个正热门的故宫书画特展,将向您娓娓道来守『轻』传『重』的故事……
期刊
当此次以“守护”为题的故宫策划接近尾声,我在过程中得到的种种触动也沉淀为两个发现,或者说答案。  第一,“守护”在于“精神”。有了精神的引导,行动就成了自然。正是因为一股精神已先行存在,马衡才能成功引领并团结故宫同仁,在今日难以想像的曲折险阻下,护宝南迁、西迁、回迁。如果没有精神的支撑,我想这支护宝队伍,包括马衡自己,很可能在途中任何一道难关被击垮。  一股子精神,让吴瀛忍受冤屈,淡化自己遭到的不
期刊
一个学者,奉调『深宫』,又因为眷恋学术而『离宫』,他从不张扬自己在故宫的业绩,只觉得都是应该的。可是故宫人却总记着这位敦厚直爽的学者型院长在故宫的许多『实事儿』。  1998年,明清专家朱诚如从大学奉调故宫博物院,由大学校长转岗,在故宫没有院长的情况下,出任主持行政业务工作副院长、院法人代表,执掌故宫行政业务事权。  2003年,他卸下了“宫职”,出任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副主任,回归一个历史学家的本
期刊
瓯江草堂珍藏着一帧明朝著名画家吴彬的《罗汉图》手卷,此卷绘制于“丁未岁冬”,即明万历二十五年,水墨纸本,纵32厘米,横518厘米。图中绘制了30位罗汉、五名侍者或孩童,神态各异,栩栩如生。  吴彬,生卒年不详。据明崇祯四年(1631年)出版的《画史汇要》载:“吴彬字文仲,闽人,万历(1573-1620)时官中书舍人,善山水,布署绝不摹古人,皆真景描写,故小势最为出奇,一时观者无不惊诧,能大士像,亦
期刊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举办的“中国漆器:Irving收藏的12世纪-18世纪珍宝”展览,集中展示了该馆所藏最重要的中国漆器藏品,让观众们得以一览中国漆器工艺的精湛,及其蕴含的历史、文学内涵。  漆器是中国古代传统工艺的一枝奇秀,在数千年的时代变革中凝重深沉地默默书写着自己的历史。漆树主要分布于亚洲东部,朝鲜、日本以及越南等国均有出产,但以中国的产量和质量最佳。生漆是从漆树割取的天然液汁,将它涂于器物表层
期刊
中国的茶文化对一衣带水的邻国日本影响深远。唐代的遣唐使最早将茶文化带去了日本,从此在佛教禅宗的影响下日本茶道文化发展壮大。在日本茶道中,茶道精神在于每一项繁琐而严谨的饮茶过程中,饮茶道具故而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中国古代文明对日本文化起了非常大的影响,故中国古文物也得到了无比的敬仰。这在茶道文化中也有相当大的体现,许多中国古董被珍视为宝物。日本茶道仪式中所用茶碗,盛水用的器皿水指,熏香用的香炉、香盘
期刊
关于抗战期间故宫文物之保管,无论是在当时还是今日,都有许多热心的人士关心那些国宝的命运,我想对于那十几年中的辛苦维持、其间的忧心与侥幸,不是亲历其中的人是很难想见的。  1931年,日本法西斯发动“九一八”事变,拉开了中国人民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的序幕。为了避寇洗劫,1933年2月6日,庋藏故宫的数万件国宝精品在“故宫人”的护卫下,开始了万里大迁徙。  抗战胜利后,分散各地的文物终能启程回迁,于1
期刊
只要闲下来,单士元总要在故宫里走一走,看一看。随着年事增高,行走的距离愈加缩短,但内心的执着却从未消减。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给你我的七十四年又如何……  在我眼中,如果从类型角度讲,父亲更接近于工作型的知识分子。至于个人特点,就得从几个方面来说了。  第一是“本分”。这好像是很多老知识分子都有的特点,也可能与传统上大都先学做人,再学做学问有关。总的来说,从父亲在北大读书,到随北大师生参加清室善后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