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宫幽灵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serl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总统奥巴马和白宫首席撰稿人科迪·基南在交谈

  7月24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伊利诺伊州的诺克斯学院,开启自己的演讲之旅。数天之内,他要连做6篇演讲,涵盖教育、住房、退休保障、医疗保险、贫困等多方面问题。
  尽管共和党讽刺说,奥巴马的演讲旧瓶新酒,只是一份“空心汉堡”(nothingburger)。但是评论仍然认为,6篇演讲意在为明年的中期选举提前造势,重要性不可小觑。
  今年3月1日,为奥巴马捉刀长达8年之后,白宫首席撰稿人乔恩·法夫罗离开写作团队另谋发展。白宫随即宣布,法夫罗遗留下来的职位,由32岁的科迪·基南代替。
  与此同时,科迪·基南在写作班底里的排名,也相应地从“责任主笔”提高到“首席主笔”。奥巴马新鲜出炉的6篇演讲,就是他荣任“首席”后的第一批力作。

白宫第一笔杆子是个80后


  科迪·基南,32岁,看似年轻,却有丰富的文字经验。
  念高中时,他是橄榄球队的四分卫,校队的灵魂人物。他的志向是当一名大夫,考大学时却改了念头,选择了政治学作为主攻方向。
  大学毕业,他被幸运地推荐到参议员泰德·肯尼迪门下,进入信件部工作。他为参议员服务3年半,担任立法顾问。随后他又进入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进修。2007年,基南被介绍进奥巴马的写作团队。
  2008年,基南拿到硕士学位,他不失时机重返奥巴马的写作团队,在整个大选期间,为奥巴马各类演讲捉刀代笔。虽然首席代笔人法夫罗始终光芒四射,基南还是有机会显露才华。
  2011年1月,亚利桑那州图森市发生枪击事件,6人死亡,超过13人受伤,女议员加布里埃尔·吉福兹也在意外中身亡。奥巴马出席悼念仪式并做了演讲。
  这是基南为奥巴马撰写的第一篇重要讲话。统计显示,这篇40分钟的演讲吸引了大约3077万名观众、2250万个家庭收看,饱含深情,好评如潮。
  在返回华盛顿的飞机上,白宫新闻发言人对外宣布,科迪·基南是这篇演讲的作者。他还透露,当天凌晨1点,奥巴马把修改后的初稿掷还基南,后者用一整天功夫再次润色:“直到‘空军一号’降落在亚利桑那,他还在上面勾勾改改。”
  为奥巴马捉刀代笔,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当上总统前,他出过两本畅销书,自己就是舞文弄墨的高手。2005年以来一直担任奥巴马首席撰稿人的法夫罗更以勤奋著称。
  为准备一篇重要演讲,法夫罗可以在凌晨5点起床,在电脑前奋笔疾书,直到第二天凌晨3点。他在办公室的长沙发过夜,写稿时喝掉无数浓咖啡和红牛饮料。假如实在找不到灵感,他会玩一会“摇滚乐队”音乐游戏。
  为摸准奥巴马的文脉,法夫罗随身携带他的自传《我父亲的奇想》。他把自己称为总统的“心灵捕手”,而把每次急急赶稿、抢在最后期限前交出优秀成品的“心跳时刻”,幽默地形容为“紧急迫降”。
  在前辈的影响下(当然还有相当的工作压力),科迪·基南也把自己变成工作狂。在他低矮的辦公室里(奥巴马每次过来找他,必须低着头才不至蹭到头顶),一样堆满喝空的红牛饮料。他说,从晚上7点到凌晨2点,常是自己才思泉涌的时刻。

代笔产业由来已久


  第一个在白宫组建写作班子的美国总统,是1921年就任的沃伦·G·哈定。他的“御用”主笔是贾德森·韦利弗,头衔叫“书记员”。从此以后,职业撰稿人正式进入白宫,他们隶属白宫办公厅,除去捉刀各类演讲,还要代笔总统各种信件、公告、致辞、声明。形势所迫,是总统聘请代笔的直接理由。随着传播手段日新月异,需要总统抛头露面、张嘴讲话的场合越来越多。
  数据为证:1953年就任的艾森豪威尔,8年任期一共留下6618页演讲。而到了克林顿,已经激增到15669页。总统的曝光率越高,躲在后面提供服务的人也越多。美国总统的写作团队,也就应运而生。
  一般讲,能为总统代笔的人,大多是知识面较广、思维缜密、擅长言辞的人。他们不必拥有特别精深的专业知识,却必须对基础经济学和政治学知识了然于胸。大学里,“培养”这种人材的专业集中在政治学、哲学、法律和文学系。
  替罗斯福代笔的舍伍德,曾是剧作家。为肯尼迪捉刀的索伦森和施莱辛格,前者精通法律条文,是个法律顾问;后者熟谙掌故且思维缜密,他的本行是历史学家。
  几乎所有知名的总统主笔,都是懂得沟通的高手。他们并非把总统的话简单地拷贝到稿纸上,而需把复杂抽象的政治概念,转化成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大家能听懂,能理解。
  由于来自不同专业、拥有不同经历,撰稿人和总统的关系变得复杂有趣。
  富兰克林·罗斯福对自己非常在意,他努力在公众面前留下亲自撰写各类演讲的“正面形象”。即使拿到别人代笔的文章,也会重写部分段落。不过个人才智终究有限,1933年就职演讲中的警句,“唯一能使我们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却出自写作班子之手。
  约翰·G·肯尼迪则把权力下放给西奥多·索伦森,有人甚至认为,索伦森的实际职责,早就超越了捉刀代笔的范围。他给总统出谋划策,是推动肯尼迪打造亲民形象的第一功臣。
  福克斯电视台新闻观察员说:“索伦森和肯尼迪经常相互影响,是一对极好的搭档。索伦森简直就是‘克隆’出来的另一个肯尼迪。在重大问题上,他们经常不谋而合。”
  比尔·克林顿,却是总统里即兴创作的大师,他喜欢亲自修改自己的演讲,擅长根据现场变化做出临时调整。他会不断抽取原稿里的素材,在脑海里重新组合包装,做出令人印象深刻的、“现场感”极强的“即席”演讲。
  相比灵活机变的克林顿,乔治·W·布什(小布)不免逊色很多,他对撰稿人的依赖很强。2005年,小布什聘请前《华尔街日报》编辑威廉·麦古恩担任新的主笔,政治观察家立刻敏锐地发现:“总统的讲话风格,发生了显著变化。”

让总统说最后一句话


  替总统码字的高级打字机,还是影响决策的高级幕僚?多年以来,外界对总统代笔人的真实作用,一直议论纷纷。
  有一种观点认为,写作团队是总统政策的隐形推手,“谁给总统撰写演讲稿,谁就是实际管理国家的人。”
  与之相对的说法是,撰稿人能力再强,也是总统的雇员,在实际工作中,“总是总统不断对撰稿人施加影响,逼迫他发生转变。”说最后一句话的人,永远是总统。
  曾为小布什代笔的麦古恩说,“假如听众觉得这些话不是总统说的,就是我最大的失败。”
  奥巴马旗下首席主笔,刚刚完成6篇系列演讲的科迪·基南,则把这份工作比喻成研究生院的生活。总统是导师,主笔是研究生。
  他说:“你接到一个课题,花数周准备资料,绞尽脑汁完成报告。你把报告交上去,等待导师批复,挑出来他赞成哪些观点,哪些又是他不认同的。”

既是苦工,也令人羡慕


  刚刚退出白宫写作团队的乔恩·法夫罗,这样形容自己的工作:“为总统写稿,犹如在两个世界中反复穿梭,努力在中间踩出一条小路。”这说明,为总统撰稿,头脑受到的压榨,往往大于肉体的付出。
  为总统代笔,还需要甘做无名英雄的胸怀。2005年,小布什延请《华尔街日报》编辑威廉·麦古恩为自己代笔,马上有人好心提醒麦古恩:替自己写,还是替别人写,是截然不同的两件事。他们提醒说:“你必须把属于自己的灵感暂时放到一边,而时刻把W(指代沃克·布什)放在文章顶头的位置。”然而,麦古恩决定接受邀请,哪怕“从一个实习生做起”。
  许多总统演讲中的格言警句,出自代笔之手。在重要的历史时刻,用自己的话影响一个国家的进程,难怪无数写手甘愿“为他人作嫁衣裳”。
  也许正是如此,很多代笔人非常看重自己的白宫经历,他们中有一个联谊组织,用白宫第一个职业撰稿人贾德森·韦利弗的名字命名,叫“贾德森·韦利弗学会”。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副主编罗伯特·施莱辛格的父亲小阿瑟·施莱辛格是肯尼迪总统的撰稿人。他每年都陪父亲参加该学会的活动。根据从中了解到的内幕,罗伯特·施莱辛格写了一本书,名叫《白宫幽灵》。一代代白宫撰稿人的生花妙笔不仅让总统们的声音流传后世,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历代总统的形象。但他们都是在幕后,鲜为人知,像是“白宫的幽灵”。
  學会定期组织活动,对成员审查严格。新一任首席主笔科迪·基南,刚刚有资格进入这个圈子,他说,和众多前辈高人一起聚会,“滋味妙不可言。”
  另一方面,曾为总统捉刀的不凡经历,也让许多撰稿人离开白宫以后,收获隐形的实惠。
  约翰逊总统的笔杆子,后来当了美国电影协会主席。尼克松的撰稿人帕特·布坎南“退休”以后走向政治舞台,两次参与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提名。卡特总统的多名主笔,后来都成了有影响力的作家。
  卸掉奥巴马“首席主笔”头衔的乔恩·法夫罗,选择到好莱坞做编剧,打算利用多年代笔的丰富经历,撰写一部相关题材的电影剧本。他还准备创办写作培训机构,传授“为大人物撰稿的”种种技巧。
  也有人继续自己的代笔生涯。
  2011年,韩国前总统李明博访问美国,他在议会发表演讲,45分钟讲话赢得45次掌声,平均每分钟都有一次鼓掌。有人披露,李明博访美期间全部演讲,实际由“退役”的白宫主笔“集体创作”。5篇演讲的总价格,高达4.65万美元。
  另一个大主顾,是英国前首相戈登·布朗。他针对美国听众的历次演讲、发表在美国报纸的署名文章,全部由白宫前任主笔包揽。有统计数字说,布朗在卸任以前,总共向这个集体支付超过4万美元的“润笔”。

“笔杆子”盛行各国


  2008年加盟卡梅伦团队的女“笔杆子”同样是“80后”,现年仅31岁。这位女“笔杆子”出身平民,特别喜欢贴合大众、展现立场、避免四平八稳套话的演讲风格,她的存在被认为是出身高贵、“不接地气”的卡梅伦很有效的“调和剂”。
  法国前总统萨科齐常常语出惊人,然而这些惊人之语其实多数出自其“铁笔杆子”亨利·古艾诺之手。这位“铁笔杆子”有丰富的政治经验,并且妙语如珠。
  俄罗斯总统府也有这样的“笔杆子”——原籍土库曼斯坦的贾汗·波雷耶娃先后为叶利钦和普京服务。曾是国际文传电讯社社长顾问的波雷耶娃善于撰写短小精悍的演讲稿,工作作风雷厉风行。
其他文献
做完第四次化疗后连续一周,不断作呕,连睡眠和进食也几乎不行,整天在迷离状态。血压高至150,有时又突然低至110左右,有一次下床几乎晕倒在地上。经过多年的手术与化疗,身体的负荷能力己大不如前,加上这次新药药力太猛,实在无法继续余下4次化疗,因此我对主诊医生陈子敏提出建议,暂且搁下其余4次疗程,改用水果疗法替代,两个月后做静电子扫瞄,看结果再作打算。  在这情况下实在没有心情谈及江湖过去,但有一个结
会客厅的柜子里放着很多摆成金字塔状的蓝瓶巴黎水,一侧的墙上有一面巨大的镜子,接受访问前,郭敬明会在这里化妆。他会事先告诉化妆师,“要深邃一点,让五官浮现出来”,然后喝下助理拿来的一小罐燕窝,这是他接近中午吃的惟一的食物。这幢公寓位于上海地价最贵的静安区,后面还有两幢,几年前他就看中了,很喜欢,后来知道是汪精卫四姨太的旧宅,他买下了它。  他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了内部装修,深棕色系的西式家具和木地板,
6月15日,安徽合肥,观看中国与泰国足球友谊赛的球迷打出“高洪波我们想你”的标语  半年前的采访中,西班牙《马卡报》记者不大理解卡马乔选择了中国,西班牙名帅当时表示:“我倒从未感觉后悔。如果看看西班牙的情况,我就更不后悔了。”现在,他还是这样的想法吗?  在中国的22个月,他得到的或许是职业生涯中最好的一份合约,同时应该也是最糟的。  当然,性格决定命运的说法,既适用于直率、强硬、固执的西班牙老头
近日,习近平前往济南军区兵种训练基地,实地察看军区直属队新兵团训练情况,并在基地观看了新兵的军体拳、队列、体能、攀岩、射击和刺杀等各项基础训练科目。  从相关的新闻画面中,可以看出中国军队近年来一些有意义的变化。从该训练基地的情况来看,这是一个基础设施完善而且训练条件不错的军事训练基地。不仅有各项功能齐备的军事训练配套建筑物,还有类似于体校和专业运动队的体能训练器材。过去的军营则主要是以士兵起居为
收到一个短信:“哥,多年没见,祝节日快乐,身体健康!”看电话不知何人,我回:“你是哪一位?”得到回复:“飞,很少在港。”我回:“oh,中秋节快乐”,他回:“不时会回味在台上高歌的日子!”,我又回:“岁月难留,人生就是如此!”。此时我也沉思和他一起在348的士高厅的往事,当初我和他不稔熟时,对他的印象并不太好。虽然他差不多每晚都来捧场,但总是带来一大班“细佬”(小弟) 。喝多了,带一些酒意时,他的小
一个社会只需要一个共识,就是基本的价值观,基本的人文理念,就是“基本共识”    这是个没有共识的时代。不是发展经济才是硬道理么?但经济如何发展,没共识;社会进步总得有个方向,方向在何方?没共识;政治改革总得有个路径,路径是什么?没共识。一句话,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共识?没有共识。没有共识,才是被大家认同的共识。这能不是一种危险的信号?  但一个社会需要“这么多”共识吗?我觉得,一个社会只需要一个共识
杨潇本刊记者、哈佛大学访问学者  Memory Politics(记忆的政治)的老师布置了作业:回去看一部1961年的黑白影片《纽伦堡的审判》,大多数同学都去图书馆电影资料室,我只花了一分钟就在某视频网站找到了清晰版本,带中文字幕,有一点坐海盗船的快感。  电影长3个小时,讲述二战结束两年后德国战犯第三轮受审的故事——特殊处在于受审者是纳粹时期的法官,他们被指控批准给犹太人施行绝育手术,但更严峻的
1943年,蒋介石亲任中央大学校长,邀请中文系三位知名教授吃年夜饭。这使三位教授很纠结:给不给蒋公这个面子呢?“文革”中三位教授为此遭受了审查。时任道不愿与蒋介石同桌吃饭,但他有他的难处。  戏还有半小时开场,上海戏剧学院外已是门庭若市,一票难求。  “一部话剧公演30场,是江苏省的文化事件,若能公演50场,那将是中国的文化事件。”这是导演吕效平(南京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戏剧影视艺术系主任)的目标。
从小到大,我都爱看日本漫画。小时候喜欢科幻侠义,长大后口味变了,新宠是讲述主角从少年开始投身某行业,从低做起、奋发向上的故事。这些漫画都做了很扎实的研究,对相关行业的运作、细节和诀窍了如指掌,并作出深入浅出的描述。  以《将太的寿司》为例,它从如何做好一盘简单的寿司饭开始,再到慢慢认识不同鱼类、海产和食材的特性,最后到不同寿司的拿捏和烹煮手法,娓娓道来,讲述主角如何从基本功开始,一步一步打稳基础,
陈可辛  按照主持人的要求,刚刚看完《中国合伙人》的观众必须先回忆出自己印象最深的一句片中台词,才可以向陈可辛发问。拿到话筒的女孩站起来,挑了这样一句:我们一直想改变世界,最后才发现,其实是世界改变了我们。  “我想问陈可辛导演,这么多年了,你有没有被这个世界改变?”  “你让我想起我看过的一条微博,讲的是一个美国老兵,每天都点着一支蜡烛在白宫前表达反战立场,多年如一日。一个雨夜,有位记者问他: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