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起挪用公款购买彩票案件中的犯罪心理分析和对策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i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行彩票是国家向社会募集资金的一种合法方式,购买彩票可以为国家的体育、福利事业做贡献。近几年来,购买彩票的群众不断增多,甚至出现了不少职业彩民,他们积极购买彩票在一定程度上为社会公益事业募集了大量资金。然而,彩票是巧妙运用人们希冀侥幸致富的心理,筹集社会闲散资金,并用于社会公益事业的一种特殊金融凭证。由于有些“彩迷”认识有误,心理失衡,因购买彩票而引发的犯罪案件也开始出现,博彩已成为诱发职务犯罪的一个新领域,应当给予高度重视。近日,山东省胶州市检察机关办理了三起挪用公款购买彩票的犯罪案件,总涉案金额470万元,其中最大的一起涉案金额达397万余元,令人震惊。到底是什么的心理扭曲驱使这些犯罪嫌疑人铤而走险,越陷越深,终于走上这条不归之路的呢?通过对这些犯罪嫌疑人的了解,我们尝试描绘出这条危险的心理曲线。
  总体来看,他们的犯罪心历经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他们多年经手单位的公款,隐蔽性强,利用单位财务监管、现金支取上缺乏监督制约的漏洞,几次作案未被发现后,胆量越来越大;二是拆东墙补西墙,在最初的几次小额挪用公款购买的彩票没有中大奖后,越陷越深,“窟窿”也越来越大,最终无法弥补;三是把填补挪用公款犯罪巨大“黑洞”的希望,寄托在“中大奖”这一不切实际的幻想上,致使自己最终跌入犯罪深渊。
  仔细分析,可以看出他们在犯罪过程中表现出的几种扭曲的心理状态,而这,也折射出社会性浮躁的心态的缩影。
  
  一、贪婪
  
  三个犯罪嫌疑人都有着不错的工作和稳定的收入,按照常人的眼光看来,他们的人生轨迹是比较顺利的,他们的生活是令人羡慕的。是对金钱的向往和渴求的贪婪心理把他们引导进入了这条通往深渊的歧途。他们买彩票的动机开始都是想挣些小钱花,但中了一次小奖之后就盲目乐观,总认为自己离一夜暴富只有一步之遥。从而逐步加大投注金额,直至再也填不了挪用公款的窟窿。这都是贪婪的私欲带来的恶果,也是当今社会人们的浮躁心理的一种极端反射。
  戚某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大学毕业后考入机关工作,后来娶妻生子,一切都比较顺利。外表普通的他做事一直很踏实,为人本分,工作认真,很得领导和同事们的信任。就是这种信任才给了他大量挪用公款购买彩票的机会。戚某不喝酒,不抽烟,没有什么爱好,平淡的生活给了他寻找精神寄托的理由。当全民炒股的时代到来的时候,他终于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开始挪用公款进行炒股。这时候,他的想法比较简单,就是短线操作,速战速决,争取尽快捞一把就上岸。但股市的浪潮此起彼伏,汹汹熊市一下子把他牢牢套住。眼看解套无望,又不感久拖,他只好割肉出局,投入的六十万眨眼缩水一半。这时候的戚某没有向家人求助,更不敢和同事领导说,只好自己寻找解脱的途径。这时候,正赶上“3D”彩票上市,戚某听信了宣传,认为可以通过这种彩票挽回败局。就这样,一次又一次的加大投入,一次又一次的失望,最后终于进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分析和对策:追求物质利益是一种本能,这是生物的生存战略。但物质的追求是不可能有尽头的,尤其是生活在当今这个消费主义的时代,很多人更是不能抗拒物质诱惑的吸引,为捞取各种利益不择手段,甚至走入歧途。所以,应该淡化生活中的物质欲望,学会用强大的精神力量来丰富生活,控制对物质无休止的追求。我们的社会也应该加强对民众的引导,不能形成全社会拜物主义的洪流,这样的民族注定会导致精神田园的荒芜,而缺乏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对公职人员,应提倡高雅的生活情操,开展多彩的业余生活,参加积极的体育锻炼,坚持简单、快乐、健康的人生之路。
  
  二、轻信
  
  彩票是一种高风险的博彩活动,一般人都能够认识到,指望买彩票致富是一条没有希望的路。买彩票只能是作为一种娱乐性的行为去进行。但也有不少人比较自负,特别是中了一些小奖之后,盲目乐观,逐渐失去了正常的心态,成了心理扭曲的赌徒心态。三名犯罪嫌疑人轻信宣传,对自己的运气和技巧过度自信,盲目加大投注,以致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金某是一名计生人员,生活平淡的他经常买几注彩票试试运气。一次他买了十块钱的彩票,第二天竟然发现中了四万元,这使他喜出望外。从此,他就做上了一夜暴富的美梦,但以后他再也没有中大奖。这时候随着经验的增加,他开始通过包号的办法加大投入,每月都要拿出工资的一半来买彩票。妻子劝说无效,一气之下和他分居生活。这不但没有给金某以警醒,反而让他更加沉迷其中。最后,他终于控制不住发大财的强烈欲望,把手伸向了自己掌握的计生专款。随着造成的窟窿愈来愈大,他终于把自己送进了铁窗之内。
  分析和对策:彩票发行的规则设计已经否定了“只要投入足够就一定能够赢利”的可能,所以指望增加投入来保证高概率是不可能的。换句话说,你投入再多,也不比投入两元钱的投入产出比高。概率增加了,但你的投入也增加了,概率的增加不意味着你一定中奖,但投入的增加却一定意味着你的损失的加大。在这个极度竞争的时代,经营者都会用动听的宣传来从消费者口袋中掏走钞票,所以一个理智的消费者应该保持一颗警惕心,不要相信经营者拼命展示的诱惑,而致命的地方一定被他们掩盖的很深。尤其是彩票行业,应该加强自律和规范,在宣传时不能夸大其词,误导民众。社会要正确引导买彩心理,新闻媒体不能一味宣传一夜暴富的中奖者,更要加强对买彩者的风险提示,要引导买彩者端正买彩态度,使他们认识到买彩不仅是给自己买一份希望和梦想,更是献出了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一份爱心,不能抱着赌博的思想,梦想一夜发财,更不能为了买彩而铤而走险,触犯法律。公职人员一般都参与社会管理活动,应该对各种宣传行为有着敏锐的分析能力,而不盲目听信,迷乱心智。而单位的领导者更不应该对财务人员轻信,疏于管理,极度的信任是放纵,反而会害了他们。
  
  三、自卑和谵妄交织的心理
  
  在买彩票的过程中,每一次的投入都会使他们充满希望,对自己选择的号码十分看好,幻想着每一笔投注都有百倍千倍万倍的回报。并幻想着中奖时扬眉吐气、春风得意的样子,这就是一种谵妄的心态。但当希望破灭的时候,他们又变得十分自卑,对自己的判断力、分析能力和运气怨恨不已。这时候是一种自卑的心态,此时他们对他人的判断、结论十分相信,总希望通过借助别人选中的号码来一举翻身。对报纸上刊登的中奖故事深信不疑,刻意模仿报道的方式、时间甚至选号方法。就是在自卑和谵妄的心态交织下,他们才一次又一次的走进泥潭。
  金某为了“挣点小钱”,挪用公款买彩票,玩中福在线,小钱没挣到却形成了挪用的空洞,为了填补空洞,就寄希望于博得大奖,并能发点小财,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终于得到了进入牢房的大奖。
  分析和对策: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是严重缺乏的,在各种岗位培训中很少有涉及到心理问题的。事实上,很多人的心理都不够健康,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特别是一些重要、敏感的岗位,心理问题严重的人不能担任,这是特别要注意的。建议单位在选人用人时,要关注考察对象的心理健康状况,避免出现心理问题方面的用人失察。长期来考虑,应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心理康复治疗,努力形成心理健康的社会服务者群体。
  
  四、侥幸和投机心理
  
  侥幸和投机心理作祟也是这种犯罪的关键。犯罪嫌疑人往往利用自己管理、经手的本单位现金购买彩票,由于存在靠博彩中大奖归还挪用公款的侥幸心理,他们的挪用数额越积越多,但迟迟中不了大奖,使他们在犯罪道路上泥足深陷,越走越远。从客观上说,正在发育中的彩票市场恰恰给这种“一夜暴富”的畸形幻想提供了载体,刺激了这些人的投机心理。这种侥幸和投机的心理使他们陷入贪欲的泥沼中不能自拔。
  戚某在2000年7月至2001年10月间,先后五次挪用公款39万多元用于购买股票,后所购股票仅仅卖得15万元,亏空24万多元。这时候的戚某并未吸取教训,他为了填补亏空,开始大规模的购买彩票,2004年下半年到2005年4月,戚某私自挪用公款以现金付款方式购买福利彩票和体育彩票,累计挪用数额达32万余元。这时他中了6万元,这6万元刺激着他疯狂投注,自2005年4月至2007年7月,私自挪用公款购买彩票累计达325万多元。
  犯罪嫌疑人徐某为乡镇社会事务办、计生办会计兼出纳,他利用职务之便,先后数次从农村信用社借记卡上取出社会抚养费四万多元用于为他人垫付购买彩票款,同时他还涉及到挪用社会抚养费尚未构成犯罪的违纪行为。
  分析和对策:社会上弥漫的投机主义风潮使得我们的社会有很多不正常的现象,这些现象反过来又推动着投机的盛行。炒房、炒股、炒兰花、炒茶、炒邮、炒红木,只要是有利可图,资本就一哄而上,完全丧失了行为理智和责任意识。彩票是最极端的投机领域,也是风险最大的投资方式,当今博彩行业的不规范更是导致了很多悲剧的发生。因此要对投机行为进行控制和约束,对相关产业进行规范和整顿。对公职人员应加强管理和教育,防范八小时以外的行为失范,要经常开展廉政谈话和讲座,进行约束和教育。
其他文献
摘 要:在刑事诉讼法修改之前,新的律师法赋予了辩护律师在审查起诉、审判阶段完全的阅卷权,表明在我国刑事诉讼中设立证据开示已是势在必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证据开示制度因而也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刑事诉讼;证据开示    1996年我国刑事诉讼法对刑事审判制度进行了改革,吸取了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的合理因素,将法院对公诉案件的实体审查改为形式审查,即除了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公诉案件以外,检察院在庭审之
期刊
摘 要:加害给付又称积极侵害债权(德国的称谓)、不完全给付(台湾的称谓),由德国法儒 Staub于1902年提出。日本、台湾等民法学理、立法及司法多受此理论影响。违反合同义务的行为致使固有利益遭受损害,是加害给付的重要特征之一。对此问题的处理,打破了传统民法界限,体现出合同法体系的扩张。我国顺应这一发展趋势,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在司法及立法上对加害给付的态度逐渐明晰。  关键词:加害给付;履行利益;
期刊
摘 要:家庭是人们以婚姻、血缘关系为纽带而形成的生活共同体。作为社会的细胞,家庭不仅是人们生存的基本环境,而且是人个体社会化最初和最重要的形式。家庭教育则是通过父母的教养行为把社会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态度体系及社会道德规范传递给子女,并由此构成了青少年社会化的具体内容和目标,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其思想意识,性格特征和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所在。良好的家庭教育不仅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一道坚固防线
期刊
一、基本案情  2005年10月下旬的一天晚上,被告人牛某与女友李某租住在我市朝阳旅店内,被告人牛某预谋将其姨奶奶白某家的电脑借出来变卖获得钱款,如果白某不同意就以捂嘴、捆绑等暴力手段抢劫白某家的电脑。因牛某不懂得如何拆除电脑主机连线,遂到隔壁房间找到与罗某(李某之女)的男友被告人龙某,要求被告人龙某第二天和他一起去白某家以暴力手段抢劫电脑,让龙某帮忙拆电脑连线。龙某口头答应了牛某的要求,但在牛某
期刊
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国税队伍,是国税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也是国税机关长期而艰巨的重要任务。近年来,我局坚持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大力实施“人才兴税”战略,正确处理“带好队”与“收好税”的关系,把“带好队”作为“收好税”的前提条件,切实加强干部的教育与管理,队伍整体素质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纵观目前国税系统的干部队伍建设,尽管各级国税机关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
期刊
渎职罪,被称为“不落腰包的腐败”,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或者利用职权徇私舞弊,违背公务职责的公正性、廉洁性、勤勉性,妨害国家机关正常的职能活动,严重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行为。渎职罪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往往比一般犯罪更大,社会危害性更严重,因此应当不断加大打击渎职犯罪的力度。  如何进一步加大打击渎职犯罪的力度,增强对渎职犯罪的震慑效果,是摆在反渎职侵权检察部门面前的重
期刊
摘 要:改革完善检察机关案件质量管理机制是检察机关规范自身执法行为的内在要求,现有案件质量管理模式存在的缺陷对案件质量管理模式提出了屹需优化的要求。本文从当前检察机关在案件质量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入手,从工作原则定位、组织机构设置、运行程序设计、案件质量标准确立、案件督查范围确定等方面对优化检察机关案件质量管理模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检察机关;案件质量管理;优化模式    案件质量是检察工作的
期刊
摘 要:丰县检察院紧紧围绕该县改革发展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和检察机关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工作主题,认真履行法律监督职责,依法办理涉检信访案件,积极探索处理涉检上访案件新途径,通过加强领导、更新理念、创新工作方法等措施,切实为信访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息访息诉,取得了较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关键词:创新;涉检信访;四定一包;自我纠错;内部制约    近年来,丰县院在县委和上级检察院的领导
期刊
所谓违法建筑是指未经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违反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规定建设,或未领取工程建设施工许可证,擅自兴建的建筑物、构筑物等设施。近年来,随着全国各地房地市场的激剧升温,违法建筑现象也逐渐成为一个社会性问题。不少人受经济利益驱动,自行搭建各种违法建筑,大至高楼大厦,小至阁楼棚户,违法建筑几乎随处可见。虽然相关行政主管部门不断加大查处力度,但因客观存在以罚代拆、法难责众等
期刊
检察建议是指检察机关在办案过程中或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中,发现有关单位在制度与管理等方面存在问题或漏洞时,以口头或书面形式提出建议,建议有关单位及时制定或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强化内部管理,排除滋生犯罪隐患,铲除犯罪土壤的行为。近年来,检察机关为充分发挥法律监督职能,严格按照最高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规则(试行)》等文件,结合办案和其他执法活动,积极主动地运用检察建议,有效预防职务犯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