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高考仿写题的发展变化探微及未来展望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fsdfsdfasd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仿写题自1998年在全国高考语文试卷中首次出现,至今历经12个年头,基本成为相对稳固的一种题型。在2009年高考语文试卷中,有9套保留了该题型。12年来,该道题赋分大多在4~6分之间,2009年全国卷Ⅱ赋7分,2008年四川卷设两道仿写题,共赋11分。仿写与写作教学一目标要求中的缩写、扩写、续写、改写属于同一范畴,一般是以优秀的言语材料为样本,把它的言语和思维规律内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并再生成新的言语作品的一种创造性的写作过程。仿写题是小型化的写作活动,它提供的材料不太多,既具有限制性,又具有开放性,同时也便于操作,是考查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发展变化
  
  近几年,全国实施新课程的省市已经陆续进行了适应新课程需要的高考命题改革,很多语文高考试卷的内容及结构,与课改之前相比有了较大幅度的变化,但大部分试卷依然保留了仿写题的题型,只是考查内容有了明显的变化,大体呈文学性与实用性兼济的发展态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强化语言能力的实践意义
  仿写题考查的内容,由重视静态的语文知识考查,向重视动态的语言实践能力转变。如2003年全国卷第25题:
  仿照示例,改写下列两条提示语,使之亲切友善、生动而不失原意。
  提示语:(公园里)禁止攀折花木,不许乱扔垃圾
  改写为:除了记忆什么也不带走,除了脚印什么也别留下
  (1)提示语:(教学楼内)禁止喧哗,不许打闹
  (2)提示语:(阅览室里)报刊不得带出,违者罚款
  注意体现新的语文教育理念,注重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导向,注重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公民素养。该题仿照的是“示例”的表述方式,改写的重点是:在保留原句的语言信息的前提下,改变用词的感情色彩和语气。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应该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高低,不仅体现在表情达意方面,而且还体现在语言的文明修养方面。2007年江苏卷要求“补全‘学校迎奥运主题活动’主持人的开场白”的仿写题,也体现了重视语言的实践运用的理念。
  
  2 知识能力与人文素养并重
  以往的仿写题大多文学性、思辨性较强,学生的仿写过程更像“作文章”的过程,只不过是“仿作”而已。近几年的仿写内容趋向于人文素养的熏陶,提供的示例贴近生活实际,很多着眼于人性人情的揭示,思想意义较深刻。如2008年四川卷第20题:
  请以“小学、中学、大学、社会”为内容,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四个句子。要求每个句子都采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四个比喻句在语意上构成一个系列。
  童年是一张白纸,青年是一篇诗歌,中年是一本散文,老年是一部百科全书。
  这样的试题,考生仿写的过程,往往就是进行思想交流和心灵对话的过程。2009年全国卷I第20题所给“示例”也具有明显的德育功能:“工作是等不来的,有无机会,看你怎么争取;业绩是要不来的,有无成效,看你怎么努力;前途是盼不来的,有无出路,看你怎么奋斗。”尽管这些题目都要求“自选话题”,仿照的只是句式和修辞方法,但作为“示例”,其导引功能不仅指向形式,也会影响考生对“话题”思想内容的筛选。
  
  3 具有注重在阅读中积累语言文化知识的导向性
  以往的仿写题,大多撷取当代文学作品或援引名人哲言作为示例,近年来情况明显有了改变,示例直接选自课文或课外读本的很多,如2006年全国卷第20题,提供的示例是朱自清散文《春》结尾的用了比喻、比拟修辞的三句话;2009年四川卷第20题,所给示例是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写景名句:“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再看2008年四川卷第19题:
  在下面横线处,仿照前面画线的句子,各补写两个例子。
  人们从读书学做人:从往哲先贤那里,人们学得他们的品格。从孔子学得仁爱的情怀,从鲁迅学得批判的精神,______,_______;从古今中外的著述中,人们可以感受到司马迁《史记》的严谨态度,文天祥《正气歌》的造然正气,_____ ,_____ 。一个读书人,是一个有机会拥有超乎个人生命体验的幸运人。
  该仿写题的视角,明显从课内拓展到课外,限制与开放达到和谐统一。这类命题,其导向是显而易见的,就是引导学生注重课内和课外知识的积累,这种积累的最佳途径,就是要广泛阅读。高中语文“语言文字应用”选修课程的开设,要求坚持三个意识,即应用意识、整合意识和实践意识;其中应用是首要的,整合是应用的加深和巩固,又反过来指导应用:而实践是为了达到更好的应用。
  
  二、未来展望
  
  仿写题作为富有生命力的高考题型,今后在适应新课程需要的高考改革中,会在“不变”与“变”中寻求发展。
  所谓不变,是指仿写题型的性质不会有大的改变,仍然会坚持以考查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为旨归,提供不烦琐、不深奥的示例,设置一些适当的限制,提出明确的仿写要求,给学生以充分的选择权,尊重学生对生活的个性化理解,从而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所谓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试题的结构形式会有所改变,比如从开放性角度考虑,完全仿写式将可能成为主要形式,而填充式仿写和接续式仿写会逐渐被淡化,因为它们所提供的语境往往会限制学生的思维,不利于调动学生的个性化生活储备。鲁迅说过:“写作固然需要精熟的技巧,但须有进步的思想和高尚的人格。”虽然完成仿写题并不完全等同于作文,但毕竟也是一个具有写作特征的心智活动,有的仿写题甚至可以称为“小小作文”,因此需要提供更具有张力的题目,尽量使具有不同兴趣和文化积淀的学生都有话可说,真正达到限制性与开放性的辩证统一。
  “变”的第二个方面,是仿写题的内容会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度推进,进一步发生变化。仿写题考查的目标侧重于表达与交流,表达与交流包括书面表达与交流、口头表达与交流。以往的仿写题大多侧重于静态的书面语言表达,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查,作文已经有了相当重要的担当,现在高考作文赋分大多是60~70分。因此,以后的仿写题应该适当向口语交际方面拓展。当今社会,口语交际日益频繁,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具有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不是听说能力的简单相加,而是联系生活、实现个体社会化的一种能力:口语交际表达了语言与生活的源流关系,具有较强的社会实用价值。外交谈判、商业洽谈、日常生活都可以成为仿写题的内容。
其他文献
回顾这六十年,语文教育有许多“得”,也有不少“失”,并非“一得”与“一失”所能言尽,因此只能从这些得与失之中各择一要者言之。  笔者以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教育思想推动了语文教学的进步,是为“一得”。  中国古代有“天地君亲师”“师道尊严”等说法。至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师生观已发生了很大变化,语文教学也逐步由教师中心转变为学生中心。1978年颁布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对学生的“学”给予
主持人的话  《墙壁之间》(又名《课室风云》)是一部法国学校题材的电影。它以纪录片的形式展示了一间教室内发生的看似普通实则波澜壮阔的一切。课堂上的一个单词、一句话、一个动作,背后承载的是师生们各不相同的生活、互相冲突的文化观念以及种种不同的理念风俗。这间教室是特殊的,也是普通的,透过它,我们或许可以窥见一个远超我们日常想象的丰富的王国,师生的交往、情感和思维的碰撞在其中展开,教育在其中发生,抑或被
古典的传统诗歌是抒情的,但是关于“情”的内涵的理解却处于混沌状态。日常语言要合情合理,这一说法被广泛接受,似乎情与理只有统一,而无矛盾。这种说法对于抒情实在是一种遮蔽。诗歌赏析不得要领,误人子弟,原因就在忽略了情与理是一对矛盾,合情不一定合理,合理不一定合情。上个世纪80年代,我在《文学创作论》中就引用过清代吴乔的“无理而妙”,就是说抒情看起来要“无理”,不合理才好。这个说法,在阐明抒情的特殊规律
一次期末考试评卷,有一道题是指出文段中所用的论证方法,参考答案是举例论证。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有举例、举例论证、例证、举例子等。针对这种情况,老师有三种意见——一种是命题人的,他认为“举例论证”最标准;“举例”严格来说不应省略“论证”,但也勉强说得过去;“例证”则有些模糊不清;“举例子”是说明方法。第二种是评卷者的,认为这四种答案均可,因为都包含了“举例子”的意思。第三种是一位名师的意见,他认为答
2006年下半年,笔者开始使用语文版初中语文教材。在作文教学中,我认真研读了教材的作文教学设计,依据主体性作文教学理论,整合教学资源,结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学习实际,有序地引导学生观察、体验、认识生活,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调整、补充、完善作文教学内容,优化作文训练系统,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现总结出来,以就教于方家。  一、督促学生丰富生活积累  作文需要具备一定的生活积累,这是常识。  《义务
让小时候读书的记忆永留心间!    今天下午,好多孩子从家里带来了故事书,大部分是童话故事。他们走进教室,便打开书认真地读起来。  我看着这些孩子读得津津有味,一开始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看着。过了一会儿,孩子们都来了,我便叫了一些孩子拿着自己的故事书来我面前读。他们来到我面前,一开始有些紧张,似乎有些不好意思,于是我鼓励他们要大胆放开声音读,即使不熟悉,老师也可以纠正。后来,他们读故事的时候就非常
我在三十而立之年曾经短时间在加勒比的岛上逗留、打工,与一华侨家庭共同生活了近三个月,其间的种种让我对于子女教育有了很多感悟。  这是一个很普通、典型的五口之家的华侨家庭,他们到这个荷兰属地的小岛上已经有十多年了。我认识并同他们生活在一起的时候,最大的男孩叫志文,十五岁。老二也是个男孩,叫志武,十二岁。最小的是个女孩,叫志馨,当时只有八岁。他们在岛上主要是经营两家百货店,一间店在市中心,另外一间在居
在一次学校年会中,某教研组展示了一个自编自演的原创小品—“疯狂吐槽”。节目以年级中的两个学习自觉性差、经常不完成作业、家长极力不配合的学生为原型,通过丰富诙谐的网络调侃语言,述说着教师工作的辛苦,独生子女教育中的诸多无奈,吐槽着家长对孩子溺爱造成的教师教育困境。这个表演得到在场大多数教师的认同,会场时而安静,时而哄堂大笑,时而掌声不断,时而窃窃私语。不难发现,很多教师只是将教育当作谋生的手段,并未
“新课改”已经20年,弹指一挥间。  其间有无数的故事,或精彩或平淡。  教师的故事无疑是最多的。这不仅因为教师人数多,发生故事的机会多,更因为教师身处课改第一线,最先感受课改带来的变化与调整,最真切地遭遇课改中的问题与困难,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无论愿意与否,无论以什么样的方式,处在课改第一线的教师,都在课改之中,都是课改的参与者、见证者。20年间,教师的探索或疑惑、激情或颓唐、成就或失败、欢
編者按  师德,即教师职业道德,是从事教育职业的人所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和必备品德的总和。面对师德建设这一传统且具有时代意义的新课题,中国儿童中心实验幼儿园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目标,围绕“共情润心 双格发展”的办园理念,以科研为先导,积极开展实践研究,探索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形成了“四维”师德建设体系,打造了一支“德”“能”兼备的师资队伍。本期,本刊围绕“师德”这一主题,展示中国儿童中心实验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