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要源于现实,扎根现实”,这是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提出的“数学现实”的教学原则。课本知识是有限的,而学生能接受的知识却是无限的。因此,要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再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与数学紧密联系,体会到数学就在每个人的身边。
关键词:生活数学;生活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10-085-002
一、寻找数学,数学生活现实化
新一轮课改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新课标还告诉我们,数学的学习将越来越关注作为独立个体的人的发展,必须打破过分注重学科本位、知识本位的现象,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要达到这一目标,不仅要依据教材,而且需要教师有意识地挖掘生活中的数学课程资源。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的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如身临其境,这样就会产生亲切感,有利于形成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
1.通过媒体寻找数学素材
我们每天都在阅读报刊、收看电视、收听电台、搜索网络,这些媒体传达了许多信息内容,其中就蕴藏着大量的数学资源。教学《吨的认识》时,教师出示航天英雄杨利伟的图片。
照片上的这个人你们认识吗?北京时间2003年10月15日9时9分50秒,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后,准确进入预定轨道,中国首位航天员被顺利送上太空。这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首次进行的载人航天飞行。航天员杨利伟在太空展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联合国旗尺寸相同,重约10克,为尼龙质地。飞船还同时搭载了一面未展示的大号联合国旗,重约330克。“神舟”五号飞船总长9.2米,总重7790千克。用于“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长征”二号F型火箭,首次采用了55项新技术。“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的起飞重量479.8吨。在这几句话中,涉及哪些质量单位?接下来,便组织学生对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让学生画出思维导图。学生课上表现得兴趣浓厚。又如随着现在科技的飞速发展,许多人都配备手机,款式多种多样。伦敦大学皇家学院心理学家格伦·威尔森研究证明:老是低着头看短信,会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工作人员的大脑反应能力也会减慢,经常看短信的人智商会下降10%,以百分数的形式再次证明了手机虽为人们提供了方便,但对人体健康却十分有害。这是我在生活中查找出有关百分数的资料。相信只要细心观察,你也会发现百分数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一项网络调查显示,有85.53%的网民,近几年一直没读过名著。此外,8.58%的网民近十年没读过名著,还有6.75%的网民表示从来就没读过名著。
媒体所传达的信息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具有很强的时效性、新颖性,往往反映的是某一领域或地区的最新发展动态,从地域上看很多地方性报刊反映的都是学生身边的人或事,能给学生一种亲切感。
把报刊、电视、电台中的一些素材当作数学课程的资源时,不仅学习了数学知识,也有助于增长学生的社会知识、语文写作知识、市场经济知识、让学生参与社会调查,搜集资料,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2.以身体语言作数学素材
长度单位的学习,对低年级学生而言是非常抽象的。记得在学习米和厘米的认识时,我教孩子这样来认识:双手伸开为1米,一个指甲盖的长度为1厘米。由于这两个长度单位相差比较大,孩子们在学习时相对容易些。二年级学习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这四个单位同时出现,孩子们分辨起来相当困难。为了能给孩子一个形象的感受,我还是巧用小手来解决。教学时,让孩子先在尺子上认识到一分米的长度,也就10厘米,再让学生小手去量一量,发现孩子伸出拇指和食指,摆出一个小手枪的造型,大约为1分米。就这样,我们用这把“手枪”来记住1分米。做填单位的题目时,孩子们就可以通过测试来填写了。比如:一个冬瓜长约40( )。孩子们这样说:“填米不行,因为1米是双手伸开的距离,冬瓜没有那么大;填分米也不行,因为40分米是4米;填厘米,40厘米是4分米,也就是4个小“手枪”这么长,这个还差不多。”说着,还用小手在胸前比画着。瞧,有了这样形象的识记法,孩子们做题时,就不会不着边际地瞎猜,而是有了思考的方法。利用小手,把“手枪”和“1分米”直观地联系起来。
3.建立“生活数学采集簿”
采集社会生活中亲眼所见的数学,如家庭中的数学、校园生活中的数学、购物中的数学……也可以亲耳所听,如电视新闻中的数学问题等,每天将采集到的题目张贴、交流、选择和整理,加以研究应用。以文字或表格呈现。
例如:“王阿姨腌咸鸭蛋”,采集题目:配制12千克盐水,其中含盐2千克。王阿姨配制的盐水中含盐的份数是( ),其中( )重量为单位“1”。
4.寻找“陌生化”教学资源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可以结合学情,适当增加陌生化数学。陌生化数学的最大特点就是力求运用新鲜的或奇异的事物,带给学生一种新奇的感觉。
选择生活资源固然好,如果让学生每天面对太生活化、太熟悉的材料,可能就不会引起太多的注意了。如果老师能适当增加些陌生的内容,学生就一定会注意它。如教学“时分的认识”时,教师的情境导人不是采用学生天天看的钟,而是让学生欣赏从来未见过的钟,国内的,国外的;机械的,电子的;挂墙上的,放桌上的;带手臂上的,挂脖子上的;水里用的,天上用的……形态各异,奇妙无比,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起来了,审美情趣一下子调动起来了,趁着浓浓的情趣,让学生发现钟面上有些什么……在说说拨拨想想中学会时、分的知识。
二、游戏数学。数学教学情趣化。
数学同其他科学知识一样,是在人类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它具有抽象性和复杂性,但同时又是那样的生动具体,富有解决现实问题的魅力。
好玩是孩子的天性,成功的数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做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心人。平常的教学中要善于把数学知识包装于游戏中,或者创设故事情境串联数学知识,让学生玩中学,学中玩,学得轻松有趣,主动愉快。
低年级数学课可以安排一些游戏,如通过组织拔河、老鹰捉小鸡,小小运动会游戏,边玩边数数,又如模仿购物参观游玩,进行数学王国知识闯关,看谁夺得数学王国的王冠,争当小科学家,自己动手做、当医生,猜谜语等,形式多样学生倍感亲切,乐于接受。
高年级数学知识逐渐抽象,有时觉得难以理解,教师可以借助形象化的手段帮助学生内化抽象的数学知识。例如“圆的认识”课尾的情景:树上拴着一只狼,狼的脚下长着又肥又嫩的草, 有一只小羊想吃那些草可又怕被狼吃掉,它有什么办法吗?同学们积极开动脑筋,认为小羊应该沿着一个方向跑,绳子就会缠绕在树上,当拴它的绳子越来越短时,小羊就可以吃到那片又肥又嫩的草了,这其实用了圆心和半径的知识,学生学起来趣味横生。
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发散性。所谓发散性就是求异,是从多方面推测、假设。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提出,发散性思维的流畅度(发展量),变通度(灵活性)和独创度(新奇成分)三个维度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内容。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是培养学生开拓创新能力的关键。如求不规则物体——土豆的体积,让学生展开想象,讨论如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有的用刀切成相对规则的形体,再测量计算;有的选择一块橡皮泥,捏成与土豆大小、形状差不多的;有的选择有水的玻璃器皿,放进土豆,量出高度差,计算水上升部分的体积·…一这样做,学生手脑并用,在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训练了发散思维,锻炼了创新能力,又学到了有关物体沉浮的初步知识。
三、感悟数学,数学知识人文化
《课标》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世界,不仅仅有逻辑思维的功能,“数学文化”的内涵越来越丰富,数学与人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数学文化”是人类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经过无数次“经历”和“体验”逐步抽象、概括形成一种有自身特色的“文化”。
数学文化源于生活,又广泛应用于生活,因而课改强调数学课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因此,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借助数学学科的文化价值,把蕴含在数学知识、技能中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想方法和行为规范加以挖掘和提升,让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通过“再现重演”数学知识中隐含着的原始实践和认识活动,从而接受“数学文化”的熏陶。如教学“百分率的求法”时,我更多的是从数学文化的思想去关注所学的数学知识,在引导学生掌握了百分率的意义和求法时我更多地是从数学文化的思想去关注所学的数学知识,在引导学生掌握了百分率的意义和求法后,我把“十拿九稳”“百发百中”“百里挑一”“九死一生”“大海捞针”“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样一些成语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计算相关的百分率,学生兴致盎然。在计算过程中,他们体验到了蕴涵于百分率之中的丰富的文化内涵,有利于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乐于学习的情感,整体提高学生认知态度的价值观。
儿歌帮助我们教学,有很大的优势,琅琅上口,便于理解和记忆,也有利于良好习惯的培养。记得我的小学老师在数学课上教我们的一个顺口溜“大于号,小于号,开口对着大数笑。要问小数在哪里?顺着尖角便找到。大于号,小于号,一头大来一头小。张开大嘴吃大的,闭上小嘴吃小的”。记得当年做题判断数的大小时,从没有因大小于号弄错过。可见,顺口溜、儿歌读起来琅琅上口,便于记忆,能帮我们更好更快地学知识。数学教学要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特别是属于数与代数的内容,特别是中年级的学生尤其觉得困难。对于学生学起来困难的部分,对于常常容易混淆出错的部分,对于需要调整习惯的部分,可以大胆地使用自编童谣去帮助学生快速掌握,童谣的内容在顺口、易懂的基础上还要具有总结性和突破难点性。利用童谣来突破难点,既新颖又易学,对于教学一线的教师来说,何乐而不为呢!
四、评价数学,学力评价人性化
现实世界是学习数学的丰富源泉,我们应当把生活实践当作学生认知发展的活水,使数学学习与生活实践紧密“链接”,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与生活实践的“交互”中获得直观经验,感受数学的意义,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初步建立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实践能力。同时,我们还要避免数学问题的绝对生活化,毕竟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而不是单纯的生活叠加。
数学教学中,允许不同的学生学不同层次的数学,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中有不同的发展,在课堂上尽管老师在努力创造“人人有自尊,人人有安全感”的课堂教学氛围,但学生中的弱势群体仍然难有表现的机会,教师应多鼓励,给予更多的信任,用自己炽热的情感来感染学生,从不断地用形象的星星、红旗上升到用语言感染激励,并做好成长记录,并分析个案得出结论。
课堂上对学生的回答应激发兴趣,用不同的方式加以表扬,作业及试卷的批改对中下等生应增加充满人文关怀的导语及激励性的提示语。可将特别注意的字、词、句用着重号表示出来,对学生进行一种无声的隐性的关怀。教师评价学生时,一方面要关注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另一方面更要注重对学习团队的评价。提升学生学力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关键词:生活数学;生活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10-085-002
一、寻找数学,数学生活现实化
新一轮课改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新课标还告诉我们,数学的学习将越来越关注作为独立个体的人的发展,必须打破过分注重学科本位、知识本位的现象,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要达到这一目标,不仅要依据教材,而且需要教师有意识地挖掘生活中的数学课程资源。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的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如身临其境,这样就会产生亲切感,有利于形成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
1.通过媒体寻找数学素材
我们每天都在阅读报刊、收看电视、收听电台、搜索网络,这些媒体传达了许多信息内容,其中就蕴藏着大量的数学资源。教学《吨的认识》时,教师出示航天英雄杨利伟的图片。
照片上的这个人你们认识吗?北京时间2003年10月15日9时9分50秒,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后,准确进入预定轨道,中国首位航天员被顺利送上太空。这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首次进行的载人航天飞行。航天员杨利伟在太空展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联合国旗尺寸相同,重约10克,为尼龙质地。飞船还同时搭载了一面未展示的大号联合国旗,重约330克。“神舟”五号飞船总长9.2米,总重7790千克。用于“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长征”二号F型火箭,首次采用了55项新技术。“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的起飞重量479.8吨。在这几句话中,涉及哪些质量单位?接下来,便组织学生对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让学生画出思维导图。学生课上表现得兴趣浓厚。又如随着现在科技的飞速发展,许多人都配备手机,款式多种多样。伦敦大学皇家学院心理学家格伦·威尔森研究证明:老是低着头看短信,会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工作人员的大脑反应能力也会减慢,经常看短信的人智商会下降10%,以百分数的形式再次证明了手机虽为人们提供了方便,但对人体健康却十分有害。这是我在生活中查找出有关百分数的资料。相信只要细心观察,你也会发现百分数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一项网络调查显示,有85.53%的网民,近几年一直没读过名著。此外,8.58%的网民近十年没读过名著,还有6.75%的网民表示从来就没读过名著。
媒体所传达的信息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具有很强的时效性、新颖性,往往反映的是某一领域或地区的最新发展动态,从地域上看很多地方性报刊反映的都是学生身边的人或事,能给学生一种亲切感。
把报刊、电视、电台中的一些素材当作数学课程的资源时,不仅学习了数学知识,也有助于增长学生的社会知识、语文写作知识、市场经济知识、让学生参与社会调查,搜集资料,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2.以身体语言作数学素材
长度单位的学习,对低年级学生而言是非常抽象的。记得在学习米和厘米的认识时,我教孩子这样来认识:双手伸开为1米,一个指甲盖的长度为1厘米。由于这两个长度单位相差比较大,孩子们在学习时相对容易些。二年级学习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这四个单位同时出现,孩子们分辨起来相当困难。为了能给孩子一个形象的感受,我还是巧用小手来解决。教学时,让孩子先在尺子上认识到一分米的长度,也就10厘米,再让学生小手去量一量,发现孩子伸出拇指和食指,摆出一个小手枪的造型,大约为1分米。就这样,我们用这把“手枪”来记住1分米。做填单位的题目时,孩子们就可以通过测试来填写了。比如:一个冬瓜长约40( )。孩子们这样说:“填米不行,因为1米是双手伸开的距离,冬瓜没有那么大;填分米也不行,因为40分米是4米;填厘米,40厘米是4分米,也就是4个小“手枪”这么长,这个还差不多。”说着,还用小手在胸前比画着。瞧,有了这样形象的识记法,孩子们做题时,就不会不着边际地瞎猜,而是有了思考的方法。利用小手,把“手枪”和“1分米”直观地联系起来。
3.建立“生活数学采集簿”
采集社会生活中亲眼所见的数学,如家庭中的数学、校园生活中的数学、购物中的数学……也可以亲耳所听,如电视新闻中的数学问题等,每天将采集到的题目张贴、交流、选择和整理,加以研究应用。以文字或表格呈现。
例如:“王阿姨腌咸鸭蛋”,采集题目:配制12千克盐水,其中含盐2千克。王阿姨配制的盐水中含盐的份数是( ),其中( )重量为单位“1”。
4.寻找“陌生化”教学资源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可以结合学情,适当增加陌生化数学。陌生化数学的最大特点就是力求运用新鲜的或奇异的事物,带给学生一种新奇的感觉。
选择生活资源固然好,如果让学生每天面对太生活化、太熟悉的材料,可能就不会引起太多的注意了。如果老师能适当增加些陌生的内容,学生就一定会注意它。如教学“时分的认识”时,教师的情境导人不是采用学生天天看的钟,而是让学生欣赏从来未见过的钟,国内的,国外的;机械的,电子的;挂墙上的,放桌上的;带手臂上的,挂脖子上的;水里用的,天上用的……形态各异,奇妙无比,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起来了,审美情趣一下子调动起来了,趁着浓浓的情趣,让学生发现钟面上有些什么……在说说拨拨想想中学会时、分的知识。
二、游戏数学。数学教学情趣化。
数学同其他科学知识一样,是在人类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它具有抽象性和复杂性,但同时又是那样的生动具体,富有解决现实问题的魅力。
好玩是孩子的天性,成功的数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做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心人。平常的教学中要善于把数学知识包装于游戏中,或者创设故事情境串联数学知识,让学生玩中学,学中玩,学得轻松有趣,主动愉快。
低年级数学课可以安排一些游戏,如通过组织拔河、老鹰捉小鸡,小小运动会游戏,边玩边数数,又如模仿购物参观游玩,进行数学王国知识闯关,看谁夺得数学王国的王冠,争当小科学家,自己动手做、当医生,猜谜语等,形式多样学生倍感亲切,乐于接受。
高年级数学知识逐渐抽象,有时觉得难以理解,教师可以借助形象化的手段帮助学生内化抽象的数学知识。例如“圆的认识”课尾的情景:树上拴着一只狼,狼的脚下长着又肥又嫩的草, 有一只小羊想吃那些草可又怕被狼吃掉,它有什么办法吗?同学们积极开动脑筋,认为小羊应该沿着一个方向跑,绳子就会缠绕在树上,当拴它的绳子越来越短时,小羊就可以吃到那片又肥又嫩的草了,这其实用了圆心和半径的知识,学生学起来趣味横生。
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发散性。所谓发散性就是求异,是从多方面推测、假设。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提出,发散性思维的流畅度(发展量),变通度(灵活性)和独创度(新奇成分)三个维度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内容。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是培养学生开拓创新能力的关键。如求不规则物体——土豆的体积,让学生展开想象,讨论如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有的用刀切成相对规则的形体,再测量计算;有的选择一块橡皮泥,捏成与土豆大小、形状差不多的;有的选择有水的玻璃器皿,放进土豆,量出高度差,计算水上升部分的体积·…一这样做,学生手脑并用,在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训练了发散思维,锻炼了创新能力,又学到了有关物体沉浮的初步知识。
三、感悟数学,数学知识人文化
《课标》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世界,不仅仅有逻辑思维的功能,“数学文化”的内涵越来越丰富,数学与人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数学文化”是人类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经过无数次“经历”和“体验”逐步抽象、概括形成一种有自身特色的“文化”。
数学文化源于生活,又广泛应用于生活,因而课改强调数学课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因此,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借助数学学科的文化价值,把蕴含在数学知识、技能中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想方法和行为规范加以挖掘和提升,让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通过“再现重演”数学知识中隐含着的原始实践和认识活动,从而接受“数学文化”的熏陶。如教学“百分率的求法”时,我更多的是从数学文化的思想去关注所学的数学知识,在引导学生掌握了百分率的意义和求法时我更多地是从数学文化的思想去关注所学的数学知识,在引导学生掌握了百分率的意义和求法后,我把“十拿九稳”“百发百中”“百里挑一”“九死一生”“大海捞针”“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样一些成语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计算相关的百分率,学生兴致盎然。在计算过程中,他们体验到了蕴涵于百分率之中的丰富的文化内涵,有利于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乐于学习的情感,整体提高学生认知态度的价值观。
儿歌帮助我们教学,有很大的优势,琅琅上口,便于理解和记忆,也有利于良好习惯的培养。记得我的小学老师在数学课上教我们的一个顺口溜“大于号,小于号,开口对着大数笑。要问小数在哪里?顺着尖角便找到。大于号,小于号,一头大来一头小。张开大嘴吃大的,闭上小嘴吃小的”。记得当年做题判断数的大小时,从没有因大小于号弄错过。可见,顺口溜、儿歌读起来琅琅上口,便于记忆,能帮我们更好更快地学知识。数学教学要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特别是属于数与代数的内容,特别是中年级的学生尤其觉得困难。对于学生学起来困难的部分,对于常常容易混淆出错的部分,对于需要调整习惯的部分,可以大胆地使用自编童谣去帮助学生快速掌握,童谣的内容在顺口、易懂的基础上还要具有总结性和突破难点性。利用童谣来突破难点,既新颖又易学,对于教学一线的教师来说,何乐而不为呢!
四、评价数学,学力评价人性化
现实世界是学习数学的丰富源泉,我们应当把生活实践当作学生认知发展的活水,使数学学习与生活实践紧密“链接”,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与生活实践的“交互”中获得直观经验,感受数学的意义,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初步建立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实践能力。同时,我们还要避免数学问题的绝对生活化,毕竟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而不是单纯的生活叠加。
数学教学中,允许不同的学生学不同层次的数学,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中有不同的发展,在课堂上尽管老师在努力创造“人人有自尊,人人有安全感”的课堂教学氛围,但学生中的弱势群体仍然难有表现的机会,教师应多鼓励,给予更多的信任,用自己炽热的情感来感染学生,从不断地用形象的星星、红旗上升到用语言感染激励,并做好成长记录,并分析个案得出结论。
课堂上对学生的回答应激发兴趣,用不同的方式加以表扬,作业及试卷的批改对中下等生应增加充满人文关怀的导语及激励性的提示语。可将特别注意的字、词、句用着重号表示出来,对学生进行一种无声的隐性的关怀。教师评价学生时,一方面要关注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另一方面更要注重对学习团队的评价。提升学生学力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