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从教学需要出发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及学好数学的强烈愿望,让数学课堂焕发生机、具有魅力。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 创设教学情境 多媒体 生活实际 制造悬念
教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载体,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不同的内容需要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同一个内容可以有不同的教学情境,但是不论创设怎样的教学情境,都要把握一条原则,那就是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服务。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从教学需要出发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及学好数学的强烈愿望,让枯燥的数学课堂焕发生机、具有魅力。下面笔者就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联系生活,创设情境
小学数学的教材内容绝大多数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找准每一节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入点”,可让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亲切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如在学习了“数一数”之后,可让学生观察教室,数一数教室里各种物品的数量,大部分学生都能够通过自己的观察正确地数出来,再让学生回忆在哪里中见过这些数字。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高涨起来,也明白了生活中处处要用到数学。
又如,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生活情境:母亲节快到了,小明想给妈妈买一件礼物,就把自己攒的1角硬币拿出来,一数有30个。拿着这么多的硬币不方便,于是小明就找隔壁的老奶奶来帮忙想办法。老奶奶说这好办,就收了小明30个硬币,给了小明3张1元钱纸币。小明有点不高兴,觉得有点亏。这时,教师提出问题:“小明拿30个1角硬币换了3张1元纸币亏不亏?为什么?”问题一出,学生就积极地展开了探索活动:通过将10个硬币放在一起换成1张1元,30个1角硬币刚好换成3张1元纸币,从而解决了问题,并得出元和角之间的关系,即1元=10角。这样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进行教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体验到用数学解决身边实际问题的成功喜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学生的思维。
二、加强直观,创设情境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性为主,因此为了使他们能比较轻松地掌握数学规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观察和实践来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以激发学生自主探索和实践的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例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存在着三种类型的题目:相向而行、相背而行和同向而行。为了能让学生搞清楚它们的解题规律及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我组织学生搞了一次小小的表演:同桌两人为一组,分别演示“相遇”问题中的三种情况。学生对这种学习方式显得兴致勃勃,都争先恐后地要求为同学们进行演示。通过形象直观的实际演练,学生加深了对“相遇”问题三种情况的理解。
又如,在学习“加法的初步认识”时,我让三个学生上台表演,左边站两个学生,右边站一个学生,他们走到了一起玩,并把手里的千纸鹤放到了桌子上。这样表演生动真实,费时不多,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增强了数学教学的趣味性、现实性,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培养了学生喜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也保证全班学生人人参与数学学习,个个成为学习主体,创造了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
三、制造悬念,创设情境
一堂数学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教学内容和学生思维的终结。“学贵存疑”,有疑是对知识“学而不厌”的需要。小学生年龄小,对新事物易产生好奇心,喜欢追根问底。倘若在课堂结束时充分利用教材的“新”、“奇”、“特”之处设置疑问,就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探究新知的能力。例如,在“毫米、分米的认识”这节课下课前,我提出问题:“如果用我们学过的米、分米、厘米、毫米来计量山西到首都北京的路程有多远,会怎么样?”学生答:“不好量,因为距离太远,路程太长了。”此时,我设置悬念:“那么,计量较长的路程有没有更好的计量单位呢?下节课我们就来解开这个谜。”这样,在揭示矛盾的同时制造悬念,短短几句话,使学生在掌握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基础上,产生了探求新知的欲望。
四、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传统的教学以静态形象为主,学生在学习中会感到单调、乏味。因此,教师的教学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创设情境。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编制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借助多媒体,将音像、动画、课堂实际情景融为一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问题的思考过程中,寓教于乐。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我用三维动画技术,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大脸猫喜迁新居,它要布置新家,做一个落地窗帘。大脸猫拿一米尺量一量房间的高度,它一边量一边数:一米、二米、三米……量到第四米时,大脸猫犯难了,剩下的不足一米怎么表示呢?于是,它找来蓝皮鼠帮忙。此时我暂时关机,用常规教学手段,请一名同学用米尺量一量黑板的长度,让其他同学量桌面的长度,几乎每个同学都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不够一米的长度该怎样表示?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确实存在着这样的问题,从而激发他们思考:怎么办?以引发悬念,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进行推测和猜想,让学生通过实践自己去拓展数的范围。此时我组织学生讨论自己的见解,同时耐心听取学生的看法,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讨论之后,我边小结边开机,画面上出现蓝皮鼠对大脸猫说:“这就要用到分数,你想知道什么叫分数吗?”这样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创设宽松、开放的情境,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尽量让学生多想、多说、多做,有更多机会表现自我,从而体验成功的乐趣,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要想创设的每个情境都能达到预想的要求,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别人的成功经验,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提高驾驭现代数学课堂的能力,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而不断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 创设教学情境 多媒体 生活实际 制造悬念
教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载体,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不同的内容需要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同一个内容可以有不同的教学情境,但是不论创设怎样的教学情境,都要把握一条原则,那就是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服务。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从教学需要出发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及学好数学的强烈愿望,让枯燥的数学课堂焕发生机、具有魅力。下面笔者就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联系生活,创设情境
小学数学的教材内容绝大多数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找准每一节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入点”,可让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亲切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如在学习了“数一数”之后,可让学生观察教室,数一数教室里各种物品的数量,大部分学生都能够通过自己的观察正确地数出来,再让学生回忆在哪里中见过这些数字。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高涨起来,也明白了生活中处处要用到数学。
又如,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生活情境:母亲节快到了,小明想给妈妈买一件礼物,就把自己攒的1角硬币拿出来,一数有30个。拿着这么多的硬币不方便,于是小明就找隔壁的老奶奶来帮忙想办法。老奶奶说这好办,就收了小明30个硬币,给了小明3张1元钱纸币。小明有点不高兴,觉得有点亏。这时,教师提出问题:“小明拿30个1角硬币换了3张1元纸币亏不亏?为什么?”问题一出,学生就积极地展开了探索活动:通过将10个硬币放在一起换成1张1元,30个1角硬币刚好换成3张1元纸币,从而解决了问题,并得出元和角之间的关系,即1元=10角。这样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进行教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体验到用数学解决身边实际问题的成功喜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学生的思维。
二、加强直观,创设情境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性为主,因此为了使他们能比较轻松地掌握数学规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观察和实践来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以激发学生自主探索和实践的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例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存在着三种类型的题目:相向而行、相背而行和同向而行。为了能让学生搞清楚它们的解题规律及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我组织学生搞了一次小小的表演:同桌两人为一组,分别演示“相遇”问题中的三种情况。学生对这种学习方式显得兴致勃勃,都争先恐后地要求为同学们进行演示。通过形象直观的实际演练,学生加深了对“相遇”问题三种情况的理解。
又如,在学习“加法的初步认识”时,我让三个学生上台表演,左边站两个学生,右边站一个学生,他们走到了一起玩,并把手里的千纸鹤放到了桌子上。这样表演生动真实,费时不多,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增强了数学教学的趣味性、现实性,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培养了学生喜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也保证全班学生人人参与数学学习,个个成为学习主体,创造了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
三、制造悬念,创设情境
一堂数学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教学内容和学生思维的终结。“学贵存疑”,有疑是对知识“学而不厌”的需要。小学生年龄小,对新事物易产生好奇心,喜欢追根问底。倘若在课堂结束时充分利用教材的“新”、“奇”、“特”之处设置疑问,就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探究新知的能力。例如,在“毫米、分米的认识”这节课下课前,我提出问题:“如果用我们学过的米、分米、厘米、毫米来计量山西到首都北京的路程有多远,会怎么样?”学生答:“不好量,因为距离太远,路程太长了。”此时,我设置悬念:“那么,计量较长的路程有没有更好的计量单位呢?下节课我们就来解开这个谜。”这样,在揭示矛盾的同时制造悬念,短短几句话,使学生在掌握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基础上,产生了探求新知的欲望。
四、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传统的教学以静态形象为主,学生在学习中会感到单调、乏味。因此,教师的教学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创设情境。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编制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借助多媒体,将音像、动画、课堂实际情景融为一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问题的思考过程中,寓教于乐。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我用三维动画技术,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大脸猫喜迁新居,它要布置新家,做一个落地窗帘。大脸猫拿一米尺量一量房间的高度,它一边量一边数:一米、二米、三米……量到第四米时,大脸猫犯难了,剩下的不足一米怎么表示呢?于是,它找来蓝皮鼠帮忙。此时我暂时关机,用常规教学手段,请一名同学用米尺量一量黑板的长度,让其他同学量桌面的长度,几乎每个同学都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不够一米的长度该怎样表示?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确实存在着这样的问题,从而激发他们思考:怎么办?以引发悬念,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进行推测和猜想,让学生通过实践自己去拓展数的范围。此时我组织学生讨论自己的见解,同时耐心听取学生的看法,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讨论之后,我边小结边开机,画面上出现蓝皮鼠对大脸猫说:“这就要用到分数,你想知道什么叫分数吗?”这样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创设宽松、开放的情境,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尽量让学生多想、多说、多做,有更多机会表现自我,从而体验成功的乐趣,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要想创设的每个情境都能达到预想的要求,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别人的成功经验,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提高驾驭现代数学课堂的能力,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而不断提高数学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