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阶段与高中必修阶段化学教学的有效衔接

来源 :科学与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ingBird1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义务教育阶段到普通高中阶段,化学学科的学习目标进阶较高、学习内容跨度较大、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转变较大是部分学生化学学习适应性欠佳的重要原因。当前,部分省份正处于“新课标、新高考、旧教材”的过渡期,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呈现新的特点和问题。本文从教材分析的角度整理了初高中化学在“酸、碱、盐的性质”部分涉及衔接的教学内容,对该学习内容做出案例研究,并针对有效衔接提出了教学建议。
  关键词:初中化学;高中化学;教学衔接
  目前,我国中学化学课程设置分为四个阶段:义务教育阶段、必修阶段、选择性必修阶段和选修阶段。由于各阶段课程目标的提升,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到高中必修阶段跨度大、台阶高,致使部分初中化学学习良好甚至优异的学生,进入高中后难以适应高一化学课程的学习,学科教学中不同学段的衔接问题是影响学生学习适应性的重要因素。对义务教育阶段到高中必修阶段化学教学有效衔接的探索与思考,有利于教师明晰初、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教材、知识及素养的衔接,在此基础上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分析及教学设计。对学生而言,一方面可以促进对化学学科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另一方面可以克服上过高一预科的学生,仅在前一两个月化学学习较好而随后学习效果欠佳的现象,再次有助于保持良好的化学学习态度和方法。根据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及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学衔接是非常重要及必要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重要促进者和帮助者,若不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衔接,学生可能在高一必修阶段对化学学习产生挫败感和恐惧感。因此,随着新课程与新高考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实现义务教育阶段与高中必修阶段化学教学的有效衔接显得尤为重要。
  1化学教材涉及“酸、碱、盐的性质”衔接的教学内容
  教材是课程的物化形态和文本素材,是实现初、高中课程目标,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初、高中化学教材在编写指导原则、内容的选择、编排与呈现方式上具有诸多一致性,但在某些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初中化学偏重于从生活出发,学习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最基本的化学变化,而高中化学则在此基础上更加细化、深化,部分知识在目标要求上出現了“突跃”。因此,有必要整理初高中化学教材涉及衔接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设计时既关注教材中的显性对接点,又关注其他隐性对接点,根据具体学情有针对性的做好衔接教学,才能消除某些学生化学学习的“不适感”,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以下是笔者从教材分析的角度归纳整理出的初、高中化学教材中涉及“酸、碱、盐的性质”衔接的教学内容。
  2典型案例研究—以“酸、碱、盐的性质”为例
  酸、碱、盐性质及其应用的教学具有重要的学科价值和社会价值。同时,该内容的学习过程可以初步养成学生的“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等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因此也具有较为丰富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价值。从已有研究来看,有关中学化学酸碱盐教学的研究,包括教学设计、教学策略和实验设计的研究等,以初中内容为主,少有以“酸碱盐”为核心的跨学段研究。而“酸碱盐”作为人类认识物质世界历程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具有发展的阶段性,因此有必要做好这部分知识的衔接教学,以更有效地实施教学。
  初中阶段“酸和碱”的知识位于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酸和碱》,教材首先从指示剂变色反应入手,站在化学性质的角度对酸和碱做了简单区分和归纳,然后介绍了常见酸碱的化学性质及其用途,最后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及微观解释形成了酸和碱分别具有一定通性的认识。即学生经由单元课题1的学习能够从化学性质的角度形成一定的酸碱概念,但是并未建构关于酸和碱的准确定义。学生可能会产生“凡是化学式中含有H元素的就是酸”等迷思概念,构成学习障碍。
  可见,初中阶段的教材中并未涉及准确的“酸”和“碱”的定义,只是从化学性质的角度做了简单区分,即[1]“酸溶液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不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色;碱溶液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成蓝色,使无色酚酞溶液变成红色。”“化学中的盐,指一类组成里含有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如氯化钠、硫酸铜、碳酸钙等”。关于盐酸、硫酸等酸有一些相似的化学性质,而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等碱也有一些相似的化学性质的原因,后续在教材实验10-7不同溶液的导电性实验及其结论中,通过“解离”一词解释了溶液导电是因为溶液中存在带电的粒子。这里的设计意图在于对酸和碱的通性简单做出微观层面的解释,但是概念不等同于定义,“解离”也不等同于“电离”,九年级到高一阶段的学生处于微粒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从“解离”一词过渡到高中必修阶段电离角度认识的酸、碱、盐,学生可能会存在一定的认知障碍,因此,不利于初、高中化学知识衔接。
  在高中阶段,“酸”的定义位于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第一课时《离子反应》,这里从电离的角度对酸的本质做出了新的认识。“碱”和“盐”的定义位于第二章归纳与整理部分。
  不难发现,酸、碱、盐概念及其性质的学习贯穿整个中学化学学习阶段,初中着重从性质和应用的角度进行宏观描述,而高中基于微粒视角认识其在溶液中的存在状态和转化规律。在实际教学中,许多初中学生常常会因为不明析酸和碱的定义,在后续酸和碱化学性质的理解和学习存在疑难困惑,如果这些疑难困惑不能被及时妥善解决,进而有可能发展为学习障碍,将会影响学习的继续进行,不利于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阶段性养成。因此,可以在初中阶段设置“酸、碱、盐性质的复习”这一复习课,通过演示盐酸和氢氧化钠在水溶液中解离出离子的动画或视频,指导学生探究“盐酸中究竟是哪种粒子(H2O、H+、Cl-)能使指示剂变色”解释酸、碱分别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并能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度的整合、拓展和延伸。同时,考虑到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段性和整体性,在高中阶段建议教师引导学生系统分析不同溶液中微粒的来源、相互作用及作用后微粒种类和数量的变化,促进学生微粒观、变化观的形成。这样的衔接教学有助于学生化学微粒观和平衡观的阶段性养成,对高中必修阶段从电离角度重新认识酸碱盐,选修阶段盐类水解的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3有效衔接建议
  不同阶段教师既有完成自身教学任务的义务,也担负着向更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学生的责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局限于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传授与训练,而要确立更为远大的教育观和课程观,为学生通过化学学科学习而逐步養成的正确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保障新课程结构、新高考模式下选修选考化学科目的人数。在此过程中,初高中化学的有效衔接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针对初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衔接提出几点教学建议,供各位老师交流:
  第一,重点内容的有效衔接。
  初高中化学教学过程都应遵循:宏观表征为起点,问题驱动为方法,模型建构为途径,意义理解为目标的原则。同样,任何阶段的化学教学都应关注学生基础,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为使教学衔接达到期望的效果,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应遵循一致性原则、循序渐进性等原则实施。值得注意的是,在此过程中并非进入高一阶段的所有内容均需要衔接,而是重点内容的有效衔接,部分内容的刻意衔接反而不利于化学教学的有效性指向。比如《氧化还原反应》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若施行衔接教学,即学生从初中得氧失氧的视角经由一个课时的学习过渡到得失电子的视角,教学效率低效果差,不如开门见山直接按照高中化学思路施教,学生会在两个课时后自己意识到初中得氧失氧视角的局限性,也有利于启发高一学生转变化学学习态度,调整化学学习方法。
  第二,高效实用的学法指导。
  初中化学知识容量小且零散,学生学习依赖教师,但是进入高中后学习任务重,对学生自学能力必然有着高要求。因此,教师除了对衔接教学做出精心设计,也有必要在初中基础性,趣味性,启蒙性的化学教学中渗透化学科目学法指导,以帮助学生适应复杂性、理论性、注重知识的阶段性、系统性和整体逻辑性的高中化学课程。
  第三,思想观念的逐步养成。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教学衔接除了要关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课程知识结构的连续性和整合性,更要注重学科认知方式、思维方法以及意义价值层面的融合和联结[3]。依据学习进阶理论可知,化学思想和化学观念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纵深递进的结果。从初中接触化学常识到髙中进一步理解化学反应原理,学生的观念一直处于连贯式、螺旋式上升过程。这一过程显然要以基于教材进行的教学为依托,教学过程出现断层则会导致学生观念形成受阻,因此,初高中教学的连贯性直接影响学生化学观念的发展进程[4]。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促进学生化学思想观念的逐步养成:一是系统梳理化学思想观念统整下的初高中化学知识体系,明晰重要思想观念的形成历程。二是注重基于知识关联、认识思路和核心观念的结构化策略的使用,促进学生从化学学科知识向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转化。三是结合不同化学思想观念的发展规律实施阶梯式教学评价,精准诊断学生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晶主编.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下册·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51-5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37.
  [3]朱志江.核心素养视域下教学衔接的思考与实践——科学素养培育:“化学是认识和创造物质的科学”教学为例[J].化学教学,2020(08):48-52.
  [4]孙重阳,薛青峰.学习进阶理论下的化学观念发展[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20(15):9-12.
  项目支持:宝鸡文理学院2021年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YJSCX21YB35)
  作者简介
  赵佳瑞(1997-),女,汉族,陕西西安,研究生,宝鸡文理学院,721013,化学教学。
其他文献
摘要:近年,国家明确提出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围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研究日益增多,对于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意义重大。而当前关于我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必要性和实践形式上,其他方面也有涉及。总体来讲,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但仍有需要完善的地方。  关键词:职业教育、本科层次、人才培养  近年,关于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探索工作持续开展,这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因此,需要
期刊
摘要:大学生校园的安全问题愈发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如何做好安全事故的防范成为了辅导员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议题。为此,辅导员要从多层次培养大学生科学的安全意识观念,多角度构筑培养大学生的安全事故防范意识,多举措优化安全事故防范意识培养。辅导要要发挥自身在学生日常管理中的重要地位,以培养意识为基础,以健全安全意识教育机制为途径,将学校安全事故的防范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全面铺开。  关键词:学校安全;安全事
期刊
摘要:红色革命歌曲通过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质,结合党史学习教育的目标和具体任务有目的的传唱红色革命歌曲,帮助高校的青年学生把个人理想汇入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中并在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明确党史中陕甘宁地区红色革命歌曲的内涵及特点,了解其深刻的价值,从而优化红色革命歌曲在高校党史学习教育的作用表现。  关键词:红色革命歌曲;党史;价值作用  一、党史中的红色革命歌曲  百年党
期刊
摘要: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法治教育,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要求,是高校依法治校的基础,也是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本文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对策,阐述了可以通过拓展大学生法治教育方式,加强实践教学;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专业化水平;加强法治宣传,营造大学生法治教育良好氛围的途径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法治教育。  关键词:思想政治
期刊
摘要:现阶段,电力市场竞争十分激烈,面对这种困境,电力企业需要强化电力项目工程造价的管理工作,使得公司可以更为高效地把控工程造价,才可以提升集团公司的投资收益,强化公司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本文就电力施工企业造价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并对相关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旨在进一步完善电力工程造价工作体系,保证电力工程能够平稳安全实施,提高电力工程质量,为我国的电力工程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重
期刊
摘要:在当前的高职院校学生的成长成才教育过程中,要进一步有效把握各类影响因素,特别是在网络文化方面要着重关注,进一步有效明确网络用语对于高职学生成长成才的主要影响,在正面、负面影响方面都要进行充分的分析,着重探究各类影响因素的根源,然后行之有效的应对,提出和落实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以此确保高职学生能够高质量的成长直至成才,进而促进高职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在综合素质方面显著提升。基于此,本文重点分析网
期刊
摘要:新工科主要是将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作为基础,以国际竞争新形势和立德树人方面的新要求为导向所提出的工程教育改革方向,属于新型的工程教育,对于人才培养方面提出很多新的标准。在新工科人才的背景下,高校开发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应该着重强调创新性、交叉性与融合性,融入新工科人才培养的理念,创建全新的双创教育模式和体系,为培养新工科双创人才提供实践平台的保障。下文就研究新工科人才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的开
期刊
摘要: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各行业对电的需求逐渐增加,这虽然促进了电力产业的发展,但是也增加了电力输送的难度,为供配电的安全稳定带来挑战。对于电力领域存在的问题,需要得到有效及时的解决,否则会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基于此,文章主要对供配电系统展开分析,在一定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及其在供配电系统中的应用。  关键词:供配电系统;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  1理论基础  1.1电
期刊
摘要:CNC机床广泛用于当前机床和零件加工的制造中,并且其特点是以电气控制系统为中心的高加工精度和稳定的加工质量。而且生产效率高。因此,为了提高数控机床的性能,有必要仔细设计数控机床的电气控制系统。在本文中,我们将分析数控机床的配置和工作原理,并详细介绍数控机床的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  关键词:數控机床;构成;工作原理;电气控制系统;设计  目前,数控机床的技术含量较高,有效地融合了信息技术,检测
期刊
摘要:随着高校的教育改革以及各界对高校教学质量、科研成果等多方面的要求提高,高校教師的工作压力显著增大,这不仅会影响教师本人的工作状态以及心理健康,也会对学生以及社会带来较大的隐患。本文总结了以往关于高校教师压力的多角度研究情况,并指出,未来的研究可以使用多角度全面探究高校教师工作压力的影响因素以及形成机制,以帮助解决普遍存在的高校教师工作压力问题提出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法。  关键词:工作压力;高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