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朱启臻: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不要破坏已有的

来源 :农家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ssml19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 者:农村手工艺承载了民族文化和社会的价值观念,在您看来,保护农村手工艺的核心价值是什么?
  朱启臻:农村手工艺指农民在生活中使用或创造的工艺品,比如年画、窗花、剪纸、对联等,也有一部分如山东农民编织的柳筐,用麦秆编织的草帽等,未必能叫工艺品,但也称作手工艺。从美术的角度而言,农村手工艺有较高的价值,但并非主要价值。农村手工艺更是一种文化的凝结和承载,有不少农村每到过年时分,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这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向往,也是个体为人原则的一种表达。不同类型的剪纸也有不同的作用,有表达幸福生活愿望的,也有讲述过去传说的,还有引导后人孝顺老人、弃恶扬善、遵守道德规范、避免消极行为等具有教化作用和启迪意义的内容,这些都是农村手工艺承载的功能和核心价值。
  记 者:在我国,一些农村地区的传统工艺沦于濒危状态,有的已经湮没失传。如何留住农村中有价值的手艺?
  朱启臻:随着社会的变迁,人们欣赏和关注的东西都在不断变化,过去很多人擅长编织手套、围脖,自制鞋垫等,这都是当时的生活的一部分。现在的年轻人就不太关注剪纸、缝纫等工艺,很多传统工艺失落或消失了。现在,国家也提倡“抢救性保护”,以图片、文字和录像的形式记录工艺制作过程,举办展览馆展示工艺品等,但这只能证明历史上曾经有过这类物品。国家也为个别农村手工艺立传人,比如山东杨家埠的杨洛书就是版画的传人,设立专项经费传承技艺,这些保护措施比较机械。能让某种文化被农民普遍接受并在他们的生活中生存,才是最好的保护方式。虽然实施难度较大,目前全国也有一些地方已经尝试开展,比如江苏宜兴的紫砂壶,当地在中小学里设置手工艺课程,由老师带领学生制作紫砂壶,这是不错的方式。
  记 者:随着城乡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在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传统工艺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与发展趋势。您认为,城市化对农村手工艺的利弊影响何在?
  朱启臻:在某种程度上看,城市化有益于农村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帮助农民创收,提高加工水平,所谓“传统配方,现代工艺”,也可以保留一部分农村手工艺,使传统文化在更大的范围里发扬光大,但总体来看,负面影响还是很大。负面影响主要来自我们对乡村文化的价值认识不清。温家宝也提出反对“拆真建假”。有的东西是不可逆的,一旦破坏,无法再恢复。最典型的是山西的窑洞,当时主张农民搬出来住砖瓦房,最近这些年又开始动员老百姓住回窑洞。因为人的认识是有限的,我们就很容易破坏有价值的东西。文化的保存需要特殊的环境和载体,乡村一旦被破坏,缺失载体的乡村文化也就不复存在了,这是皮和毛的关系。乡村是一个大的文化博物馆,我们现在并没有整理清楚里面到底有什么东西,我们不应该按照某个人意愿去改造它,要允许多样化的存在,拒绝单一化。
  记 者:农村手工艺市场化发展的矛盾问题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化现象。有人认为,要保护传承发展农村手工艺,首先要解决市场化的问题,可以通过金融手段、市场化手段延伸农村手工艺这种无形资产的价值。您如何看待此类观点?
  朱启臻:有些农村手工艺的经济价值和开发价值比较高,会被作为一个产业来开发,形成批量化生产,比如山东潍坊的部分年画、风筝就采取了工厂化批量生产。农村手工艺产业化的好处在于可以吸收并保留一些美术大师的思想和作品。问题在于,批量化的生产离开了农民的生活,跟农家百姓在生活中的生产已经具有不同的文化意义。如山东杨家埠的年画生产,虽然机器印刷也能印得很精美,能挣更多钱,但却丢弃了传统年画的套印工艺,也就丢失了传统技艺的核心价值。还有一个严重的问题是,目前被丢弃的部分农村手工艺可能再过20年、50年,其附加值会更高,只是我们目前认识不到它的真正价值。
  记 者:在贵州黎平肇兴,当地侗族的大歌非常有名。前些年,年轻人都不去学这个歌了,因为不如出去打工挣钱,后来当地变成旅游区了,唱歌能带来收入,所以年轻人又逐渐回去学大歌了。这种现象对农村的手工艺保护,会有什么启发呢?
  朱启臻:这是一个好的案例。原先人们没有发现它的价值,后期能再度捡回来,也是可以的。但在这个“捡”的过程中要注意别走样。乡村要吸引更多游客,就要挖掘乡村特色,像农家饭、特色民居等都是典型的农村手工艺。发展乡村旅游是保护传统文化和手工艺的最有效的方式,比如手工编织,游客自觉地学习编织工艺,水平也不断提高,无形之中就传承了这门手艺。但归根到底,乡村旅游还是在追求农村手工艺的经济价值,这会同时忽略其他价值。我有一次去农村调研,想托老乡带我找个人,结果人家就问能给多少钱。过于追求经济价值就会掩盖乡村原有的人和人之间的友善的、互助的关系。再比如浙江青田的稻鱼共作系统,种水稻和养鱼共生的一个系统,不用农药和化肥,鱼的排泄物增加了水稻的营养,水稻引来的虫子是鱼的食物。这个系统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吸引了很多游者。结果,当地为了增加鱼的产量,就开始往稻田里投料,破坏了原有的共生系统,导致原汁原味的文化消失了。这是一个弊端,但很难克服。也有人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当我们不再那么关注金钱的时候,文化的其他功能就会慢慢显示并回归。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不要破坏现有文化。
  记 者:过去,传统手工艺生产的是人们饮食起居的所有用器的生产方式,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造物信息。但是现在,传统手工艺存在的社会基础已经发生变化,传统手工艺的转型是其继续在新时代获得发展的必然选择。农村生产性的手艺如何通过转型服务当代人的生活方式,成为中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朱启臻:农村手工艺会消失是因为制作时间长,得到的价值又比较小,所以塑料和金属制品会逐步代替农村手工艺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理念会发生转变,大家会更注重低碳生活、废物利用等,这些都能催生农村手工艺品的市场化。很多人也会开始拒绝塑料制品,比如选择柳条编制的垃圾桶;果盘也不一定非要玻璃制品,可以选择一个木制果盘。在农村手工艺的转型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和引导消费者的需求和生活情趣,宣传一种回归自然的理念。在农村手工艺的生产环节,也可以鼓励更多人去学习手艺,作为一种快乐的回忆。我小时候住在北京房山,当地产柿子,那时候很多人学编荆条筐装柿子,一个筐卖到一块钱,一天也能编不少筐。   记 者:目前虽然有多个部门参与农村手工艺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工作,但缺少一个专业的团队量化分析和评估农村手工艺文化的经济运作方式和效益。有人建议各界力量应形成整体合力,有计划、有步骤、有保护地对农村手工艺进行合理开发利用,您对此怎么看?
  朱启臻:目前,各部门来联合整理文化比较难,没有足够财力支持,农村文化工作也很难整理。现阶段,首先需要各个学者来研究乡村各种文化的价值和载体,可以研究农业文化、手工艺、民俗文化等,有些是必然会被淘汰的,还有一些是永远不应该被丢弃的品德。把这些考虑清楚了,在建设过程中我们就会考虑赋予何种载体去传承优秀的文化和品质。现在不考虑清楚就破坏,等到破坏了再重建,已经难以恢复原样了。我的建议是,学者要尽快地研究,拆房的人要慢慢地拆。一定要重视研究,而且是预见性研究,并提出建议。
  记 者:如何改变农村手工艺队伍后继乏人的现状?在人才培育上可以做哪些准备?
  朱启臻:首先需要重新发现农村手工艺的价值,以家庭为单位,口口相传或手手相传。地方上可以举办培训班和学校,在文化保存地展开普及性教育,也可以在小学生的课程里开设手工课。农村手工艺没有太难的技艺,有一些就是用工比较繁复,大部分比较简单,稍加培训就能学会。高校也可以开设相关专业和课程,展开理论研究。
  记 者:如何在保持手工艺传统精湛技艺的同时,又能把手工艺企业和作坊做大做强,解决手工艺生产企业和艺人的生存与发展问题?
  朱启臻:有些技艺真的在不断消失,比如锔碗,早期的碗很贵,所以才有这个手艺。但现在碗很便宜,这个手艺就慢慢消失了。但这门技艺也可以转移到文物修复等。其次,也可以尝试发现老技艺的新价值。
  记 者:浙江仙居皤滩的针刺无骨花灯,由于缺少研发资金、工艺复杂、运输不便等因素,产量极少。而且所制花灯至今只留在展厅展览,几乎无一花灯走出皤滩流向市场,使这一民间瑰宝很难有大放光彩的机会。如何避免这种“养在深闺无人识”的问题?
  朱启臻:民间工艺一般有地域性,产品可以流传到别处,生产技艺就没有必要流传出去了。你说这个山东大鼓,山西人去说,怎么也不是这么回事儿。山西人就是山西梆子。某种技艺都在发源地才有存活的意义。
  记 者:在甘肃,天水文化局艺研所花5个月走访了天水市88个乡,对散落在民间的传统手工艺、民间手工绝活、民间戏剧、民间音乐、民间舞蹈等进行普查,从中筛选出民间艺人450余人,经过甘肃省首批、第二批、第三批农村实用人才副高职称评定授予他们头衔。但令人遗憾的是,名副其实的教授头衔让他们感觉虚无缥缈,有的甚至把职称证书锁到抽屉里,仍默不作声地干着个体艺人的零碎活。对于民间艺人,该如何利用好这些荣誉,更好地保护和推广农村手工艺?
  朱启臻:作为大师,有义务去宣传手工艺,也应该利用这些证书让自己的作品增值。山东潍坊杨家埠的杨洛书,有了专门的荣誉证书,他的作品就能卖出更高的价格,当然,官方部门也应该帮助他们做一些宣传。表演类的艺术大师可以利用证件办艺术班,组织表演队;雕刻类的大师也可以带领年轻人学一学雕刻技艺。
其他文献
20世纪90年代,亿万农民走出家门、涌入城市,在改革开放以后的城市建设进程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他们有的做保安,有的做流水线工人,或穿梭于工地,或摆摊设点。他们出现在城市里每个角落,悄然无息地成为我们中的一员。然而,他们生活在城市,却感到失落、彷徨、紧张、焦虑、愤怒……无法真正融入城市的生活。  2010年,全国农民工总数达2.42亿人。随着这一群体的不断壮大,农民工问题业已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近年
期刊
稼农家庭农场位于安徽省天长市冶山镇高巷村,创办于2012年,现流转土地345亩,主要从事小麦、水稻种植及稻米加工与销售,先后被评为“天长市十强家庭农场”“滁州市示范家庭农场”“安徽省示范家庭农场”。稼农家庭农场主陈宏平是种田的“老把式”。2011年春,陈宏平在高巷村流转100多亩土地种植小麦、水稻。凭着扎实的农技功底和精细化管理,当年小麦、水稻年亩均单产达到2200斤,亩均收入达到700多元。20
期刊
一曲终了,射灯闪烁,掌声、嘘声杂乱地响成一片。这一切,使乡村歌手克里斯托·凯恩感到迷惘,无所适从。在城市里,他以歌声赢得了许多喝彩,已经成了众人瞩目的大明星。但他觉得自己就是被经纪人伊莎贝尔摆布的一个棋子,唱着言不由衷的歌曲。他感到疲惫,于是不告而别,重新回归乡村,在芳草萋萋的荒原中,带着一把老吉他到处流浪。他邂逅了一位乡村牛仔女子,但在歌声中,他无法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爱情。他还是到了城里,开始不
期刊
专家简介  黄生强,男,汉族,1968年12出生,湖南郴州人,湖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动物科学养殖、畜禽资源的保存和利用等相关研究。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基金、国家863项目、省自然基金等项目40余项。参与培育国家科技部成果转化项目2项。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省教育厅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获发明专利8项,参与制定省级标准6项。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
期刊
德国历史上有段享誉全球的佳话。号称“军人国王”的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当年在距离柏林不远的波茨坦修建了一座行宫,一日,这位皇帝登高远眺,突然发觉行宫眼前的极致美景被紧挨着宫殿的一座磨房挡住了。于是威廉一世派人前去协商,希望买下磨房。不料,磨坊主死不肯卖,还说磨房是无价之宝,祖宗基业岂能败在他手里?皇帝听后龙颜大怒,令人拆除磨房。又不料,磨房主人袖手任其拆毁,第二天,他居然一纸诉讼,把皇帝告上了法庭,
期刊
山东潍坊有一个村子叫杨家埠,杨家埠人最爱说的话是:“俺村一千号人,五百人印年画,五百人扎风筝。”不知情的人会以为他们在说大话,但来到杨家埠,就会发现此言不虚。杨家埠的男女老少才华横溢,有印年画的,有扎风筝的,有剪窗花的;走进杨家埠村民的屋子,随处可见墙上挂的,床上摆的,地上搁的……当地人说“这是俺家的文化”。  如今的杨家埠是中国目前最大的木版年画产地,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木版年画产地。据说杨家埠全村
期刊
2011年11月29日,山东省文化产业重点项目推介会在北京举行,现场签约22个项目,投资总额839.83亿元。推介会上,以农村手工艺领衔的山东农村文化产业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乡土文化发达的山东省涌现出众多的农村手工艺产业,如潍坊杨家埠的木版年画、风筝制作,莱州草编,济南龙山黑陶、桐杨木制品及菏泽的手工棉布、农民画,临沂柳编和中国结等。这些农村手艺产业在当地已经基本发展成型,充满乡土气息
期刊
目测  本人胖妹子一枚,今天去称了称体重,又重了1.5斤,回到家给老妈说:妈,我今天称了体重,又胖了。  老妈带理不理的说:目测都能看出来,还用去称啊。  不如整容  女儿:妈,我想买那个自拍神器,用那个自拍特别好看。  妈妈:得多少钱啊?  女儿:好的得8000多块吧。  妈妈:咱去整容也要不了这么多钱吧。  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今天和老婆去沙滩玩,看到一堆堆小情侶在沙滩画着心型图案,写着:我
期刊
“扶贫先‘扶志’,振兴要振心,我们通过打造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开展样式多接地气的群众性文娱活动,心气足、劲头够,提振精神,信心百倍摘穷帽。”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相关负责人这样阐述该县以文化引擎驱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同步稳健前行的思路。  2019年,宜阳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建成,为基层群众文化活动提供了蓬勃发展的沃壤,通过向农村群众输送优质实用的正能量文化资源,催生干事劲头,提升
期刊
刚驻村时,李会明自嘲既不“会”也不“明”。为尽快進入工作状态,他白天走访贫困户,晚上思考扶贫对策。大山村年轻的劳动力大多在外打工,村里大量水田利用率不高。于是,他就打起这些水田的“主意”。  经过多番思考,他把闲置水田统一流转外租的想法跟村支两委班子进行了商量,并获得了村民们的同意。很快,村里流转的800亩水田,被湖南承康生态农业科技公司以每亩400元的价格和“租金入股”的形式承包了,用来种植莲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