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深圳大学是伴随深圳特区的建立而成立的一所具有深圳特色的高校,历经35年,深圳大学已经发展成具有特区特色的创新型名校。深圳大学的发展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成果,其国际化办学思路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国内外很多高校学习的榜样。进入新时代,深圳大学在“一带一路”重大倡议的指引下,将发挥区域优势,再次显现出特区高校的勃勃生机。
一、以建设特区的方式培养创新型人才
《世界教育信息》:尊敬的李清泉教授,您好!非常高兴您能接受本刊的采访。深圳大学创建于1983年,迄今建校35年,深圳大学紧随深圳特区的步伐,锐意改革、快速发展。学校秉承“自立、自律、自强”的校训,逐渐形成了“特区大学、窗口大学、实验大学”的办学特色。请问深圳大学作为这样一个“特区大学”,主要有哪些特色?
李清泉: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深圳大学建校35周年,可以说深圳大学是伴随着经济特区发展而成长起来的。“深圳速度”在深圳大学建设上也得到了很好的诠释,据《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2018世界大学排行榜,深圳大学名列中国广东省第3名,中国内地第65名,世界第864名,较2017年提升113位,发展迅速。在发展的过程中,深圳大学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创新、文化建设等方面形成了自身特色,这也是深圳大学的优势所在。
第一,在学科建设方面,快速跃升,进步迅速。近年来,深圳大学不断通过学科建设加强学校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和国际声誉大幅提升。学校成立了学科建设与发展办公室,统筹规划学校学科发展;壮大优势学科,截至2018年7月,工程学、临床医学、材料科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计算机科学、化学共6个学科跻身基本科学指数数据库(ESI)世界排名前1%;博士学位授权点由3个增加到10个;硕士学位授权点由34个增加到38个,取得历史性突破。这些都是深圳大学学科实力提升的重要体现。
第二,在人才培养方面,把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作为鲜明特色。深圳大学构筑起一整套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在课程建设、特色实验班建设、创新活动、创客扶持、载体建设等9个方面全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探索“分层分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成立高等研究院,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援建深圳技术大学,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强化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特色。做到“因材施教”,建设特色班和创新班,为学生提供更切合发展的培养方案,促进不同类型的学生发掘特长、发挥优势。深圳大学高度重视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每年投入1000余万元支持学生创新创业,被评为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和深圳市首批双创基地。此外,为吸引优质生源,深圳大学对优秀新生实行“拔尖创新人才培优计划”,优秀新生最高可获10万元奖学金,最高可获10万美元国际交流资助,甚至可由国内外知名院士担任学业导师。
第三,在科研创新方面,扎根特区,创新驱动发展。2015年,深圳大学启动高水平大学建设,在科研创新方面具备雄厚的实力。2017年,PCT专利申请量蝉联中国高校第1位,名列全球教育机构第11名。学校积极与政府合作创建南山工业研究院、龙岗创新研究院等创新孵化平台,为区域发展和产业升级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世界教育信息》:深圳大学建校30余载,培养了很多杰出的校友,如腾讯四位创始人——马化腾、张志东、陈一丹、许晨晔,巨人公司董事长史玉柱,《福布斯》封面人物、红豆集团董事長周海江等一大批创新创业型杰出校友,他们的创新能力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为特区和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您作为深圳大学的校长,在为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有哪些思考?
李清泉:深圳创造了城市发展的奇迹,创造了科技创新的奇迹。一直以来,深圳大学把人才培养置于战略位置,这是深圳这座城市赋予我们的使命和任务。深圳大学毗邻高新科技园,每天我们都可以看到来来往往的创新人才,其中就有许多是从深圳大学毕业的学子。
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深圳大学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实施本科教学改革行动计划,开办各具特色的创新实验班,探索培养跨学科拔尖创新人才,组建地方高校UOOC联盟,带动、引领教育教学方法、理念创新等一系列改革,深圳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及社会认可度显著提升。
此外,作为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深圳大学为学生举办了丰富的创新创业活动,投入1000余万元的创新创业经费,打造创客空间和创业园,提供创业孵化投资的全配套服务,让学生“带着企业离开学校”。截至2018年6月,创业园已孵化学生创业企业 248家,其中 5 家市值过亿元。可以说,学生从踏入深圳大学校门那一刻起,就浸染在一个创新创业的学习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创新理论,并在具体学习实践中收获成绩,因此也就催生了深圳大学第一批投身商海的创业先锋,孕育了深圳大学最早的一群校园创客。
高校为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不能“闭门造车”,而要建立合作协同机制。作为特区高校,深圳大学应该站在粤港澳大湾区的高度来思考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我倡导要集合粤港澳大湾区高校优质资源成立“湾区联合大学”,就是希望集合大湾区各高校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在培养创新人才上发挥“集团军作战”的效益。同时,“湾区联合大学”还可以孵化面向前沿产业和未来科技的技术研发平台,这既有利于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学习成长氛围,也可为大湾区科技企业成长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支撑。
二、 开拓国际交流与合作,
力争创办创新型一流特区大学
《世界教育信息》:据了解,学校积极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截至今年,学校已经与境外200多所大学建立了校际联系与合作。请您介绍一下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主要有哪些方面,与国外大学的合作还将有哪些突破?
李清泉:深圳大学于2016年制定《深圳大学2016-2020年国际化行动计划》,以“立足深圳,面向国际”为出发点,从人才培养、科研合作、师资队伍、文化交流等方面全面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 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深圳大学近年来制定国际化人才培养战略规划,明确发展方向;深化国际化课程体系改革,通过“整体布局,分布实施”的方式,建设一批高质量慕课,提高国际化教学水平;制定国际化专业设置及招生办法以及“国际课程短期生”制度;加强国际合作与联合培养,扩大国际交流规模,提高学生国际化水平;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完全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
在科研合作方面,深圳大学注重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合作,共建高层次、多领域的科研协同创新平台。依托国际合作科研平台,深圳大学在二维材料、肿瘤、土木材料、视觉信息处理、生物光子、光纤传感等方面展开了深入合作研究。其中,由美国国家科学院、工程院院士丹尼斯·卡尔森(Dennis A.Carson)教授领衔组建深圳大学卡尔森国际肿瘤干细胞疫苗研发基地,入选2017年度示范型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与此同时,通过人才培养、引进,深圳大学拥有一支高素质、具有国际视野的科研队伍,学校不断鼓励教师和科研团队開展实质性的国际化科研合作,科研工作呈现良好局面。
在师资队伍方面,一方面,深圳大学不断加强对外籍人才的引进,吸引国际知名教授来校授课,现有外籍教师228人。另一方面,选送骨干教师赴国外开展教学交流培训,先后资助106名中青年学术骨干赴海外顶尖名校研修,提高学术科研的整体实力。
在文化交流方面,深圳大学为文化交流活动积极搭建平台,丰富与国际院校的文化交流活动。2018年6月初,深圳大学留学服务中心成立,该中心将为深圳大学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搭建平台,为深圳大学学子进入世界一流高校求学架起桥梁。
深圳大学目前启动了高水平大学第二期建设,下一步将深入实施国际化战略,进一步完善《深圳大学2016-2020年国际化行动计划》的顶层设计、政策制定、统筹协调;拓展全球合作网络,加强与欧美发达国家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与文化交流,加强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合作;加快实施“双千”计划,扩大学生国际交流规模,鼓励更多学生参与优质出国项目;加快国际化专业及课程建设;完善学校国际化建设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并完善与国际化相关的部门联动机制。
《世界教育信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新热点是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您认为深圳大学在发展过程中有哪些方面可以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经验?
李清泉:世界一流大学的经验有许多,我们需要根据国情、学校实际情况来进行借鉴。我具体谈谈以下几点。
第一,加强师资力量。“大学之大,不在于大楼,而在于大师”,如何在全球范围内吸引一流教师来深圳大学授课、做研究是我们必须要认真探索的问题。近年来,深圳大学一直在努力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壮大高层次人才队伍和创新团队。但是,学校的师资力量与世界一流大学还有很大的差距。除了“吸引人才”,我们还必须要思考如何“留住人才”,在师资力量方面,学校要继续探索完善教师聘用制度、规范考核体系的方法,为教师发展提供规划,同时营造良好的人才服务环境等。
第二,吸引优质生源。一流大学的建设不仅需要高层次教师队伍,还需要吸引优质生源。深圳大学在招生上进行学生筛选和把关,2018年深圳大学不再分深圳市内外招生计划,原本留给深圳考生的二本指标取消了,录取竞争更加激烈,这样更有助于深圳大学录取到更多优秀的学生。同时,学校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优计划”,提供高额奖助学金,新生最高可获10万元奖学金,大力吸引优秀学生来学校就读。但相比于世界一流大学,这还远远不够,根据学校的实际发展情况我们将不断探索与创新,让更多优秀的学子到深圳大学读书。
第三,学科建设。“没有一流的学科,就没有世界一流的大学”,学科建设是一流大学的基石。深圳大学把学科建设作为建设一流大学的核心任务,实施理工医科顶尖计划、人文社科攀峰计划、艺术体育高峰计划,全面推进重点学科建设。接下来,我们还将对标国内外一流大学,借鉴他们在学科布局、科研团队建设、经费投入分配等方面的有益经验。
第四,智库建设。伴随着科研能力的提升,深圳大学智库服务功能的优势也逐渐凸显,但仍需继续发力。参考国际一流大学,我们要走的路还很远。深圳大学应不断提高学科优势,建立学术研究与智库成果之间的对接机制,搭建跨学科协同创新、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平台。同时,有意识地提高研究课题的专业性与针对性,引导教师与研究团队在研究的过程中选择更有价值的研究课题,为智库建设提供基础。在不同发展阶段,学校结合国情与自身实际,秉持开放心态,借鉴国外经验,博取众长,为我所用。
三、 发挥深圳区位优势,促进“一带一路”建设和港澳台地区共赢发展
《世界教育信息》:深圳是“一带一路”的入海口,是我国与世界交往最活跃的城市之一,深圳大学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教育国际交流情况如何?还将有哪些发展计划?
李清泉:目前,深圳大学与中东欧13所学校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加入中国-中东欧国家高校联合会,成立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发展(深圳)研究院,不断地在探索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等教育合作的创新模式。
深圳大学希望借助深圳在“一带一路”中的桥头堡地位,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校的交流与合作,对同中东欧国家在国际教育合作的开展上充满了期待。下一步,深圳大学将重点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招生宣传和文化交流,履行文化走出去的光荣使命,致力于将自身建设成为华南地区有影响力的来华留学基地。
《世界教育信息》: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您在十九大上提出了组建“湾区联合大学”、促进粤港澳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建议,请您介绍一下这一宏伟蓝图。
李清泉:在两会期间,我联合多位教育专家共同倡议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合作创建一所粤港澳“湾区联合大学”,助力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的推进。倡议提出后,得到中国香港、中国澳门、新加坡等地高校的积极响应,“湾区联合大学”的建设构想承载了为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探索新路径的历史使命。
“湾区联合大学”是推进境内外高校协同办学的新构想,是一所“虚实结合”的新型大学,是以一定实体校园和运行机构为依托,跨区域、多校园、跨学科、综合性、国际化的联合大学,是粤港澳区域大学的延伸与汇聚。“湾区联合大学”将在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方面发挥积极功能:一是作为粤港澳青年学生交流的平台,强化加盟高校的学生交流、交换、学分互认,增强港澳青年的国家意识和爱国精神;二是作为粤港澳科研协同创新的平台,推动大湾区高校与高科技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和实体研发机构,形成完善的“产学研”协同生态;三是作为粤港澳高等教育合作平台,推动大湾区高等教育交流制度化、科学研究协同发展以及合作办学体制创新。
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湾区联合大学”的构想将为国家探索高等教育发展贡献智慧,提供方案,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世界教育信息》:党的十九大不仅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时代,也推动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立足新时代,深圳大学有哪些新目标、新定位和新使命?
李清泉:深圳大学未来的发展定位十分明确,定位是“建设扎根特区,服务湾区的一流大学”,新任务是“加快一流大学建设的步伐”。
深圳大学将充分发挥自身的学科优势、区位优势和特色优势,着力打造成为深圳特区的闪亮名片、湾区创新的驱动引擎、大学改革的先锋典范。学校要在2022年进入全国高校前40~50位,力争1~2个学科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计划,力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关键指标进入或保持在全国高校前30位。深圳大学在提出“以内涵式发展推进一流大学建设”新使命的同时,也把这一使命分解为一项项具体的建设任务。其中,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加快一流学科建设步伐。未来5年,力争ESI世界前1%学科数量达到9个,1~2个学科进入ESI世界前5‰学科;3~5个学科达到全国学科评估A级水平并纳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计划,2~3个学科进入全国前10名;新增博士点6~8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总数达到18个。
编辑 许方舟 校对 朱婷婷
一、以建设特区的方式培养创新型人才
《世界教育信息》:尊敬的李清泉教授,您好!非常高兴您能接受本刊的采访。深圳大学创建于1983年,迄今建校35年,深圳大学紧随深圳特区的步伐,锐意改革、快速发展。学校秉承“自立、自律、自强”的校训,逐渐形成了“特区大学、窗口大学、实验大学”的办学特色。请问深圳大学作为这样一个“特区大学”,主要有哪些特色?
李清泉: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深圳大学建校35周年,可以说深圳大学是伴随着经济特区发展而成长起来的。“深圳速度”在深圳大学建设上也得到了很好的诠释,据《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2018世界大学排行榜,深圳大学名列中国广东省第3名,中国内地第65名,世界第864名,较2017年提升113位,发展迅速。在发展的过程中,深圳大学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创新、文化建设等方面形成了自身特色,这也是深圳大学的优势所在。
第一,在学科建设方面,快速跃升,进步迅速。近年来,深圳大学不断通过学科建设加强学校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和国际声誉大幅提升。学校成立了学科建设与发展办公室,统筹规划学校学科发展;壮大优势学科,截至2018年7月,工程学、临床医学、材料科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计算机科学、化学共6个学科跻身基本科学指数数据库(ESI)世界排名前1%;博士学位授权点由3个增加到10个;硕士学位授权点由34个增加到38个,取得历史性突破。这些都是深圳大学学科实力提升的重要体现。
第二,在人才培养方面,把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作为鲜明特色。深圳大学构筑起一整套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在课程建设、特色实验班建设、创新活动、创客扶持、载体建设等9个方面全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探索“分层分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成立高等研究院,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援建深圳技术大学,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强化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特色。做到“因材施教”,建设特色班和创新班,为学生提供更切合发展的培养方案,促进不同类型的学生发掘特长、发挥优势。深圳大学高度重视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每年投入1000余万元支持学生创新创业,被评为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和深圳市首批双创基地。此外,为吸引优质生源,深圳大学对优秀新生实行“拔尖创新人才培优计划”,优秀新生最高可获10万元奖学金,最高可获10万美元国际交流资助,甚至可由国内外知名院士担任学业导师。
第三,在科研创新方面,扎根特区,创新驱动发展。2015年,深圳大学启动高水平大学建设,在科研创新方面具备雄厚的实力。2017年,PCT专利申请量蝉联中国高校第1位,名列全球教育机构第11名。学校积极与政府合作创建南山工业研究院、龙岗创新研究院等创新孵化平台,为区域发展和产业升级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世界教育信息》:深圳大学建校30余载,培养了很多杰出的校友,如腾讯四位创始人——马化腾、张志东、陈一丹、许晨晔,巨人公司董事长史玉柱,《福布斯》封面人物、红豆集团董事長周海江等一大批创新创业型杰出校友,他们的创新能力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为特区和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您作为深圳大学的校长,在为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有哪些思考?
李清泉:深圳创造了城市发展的奇迹,创造了科技创新的奇迹。一直以来,深圳大学把人才培养置于战略位置,这是深圳这座城市赋予我们的使命和任务。深圳大学毗邻高新科技园,每天我们都可以看到来来往往的创新人才,其中就有许多是从深圳大学毕业的学子。
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深圳大学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实施本科教学改革行动计划,开办各具特色的创新实验班,探索培养跨学科拔尖创新人才,组建地方高校UOOC联盟,带动、引领教育教学方法、理念创新等一系列改革,深圳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及社会认可度显著提升。
此外,作为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深圳大学为学生举办了丰富的创新创业活动,投入1000余万元的创新创业经费,打造创客空间和创业园,提供创业孵化投资的全配套服务,让学生“带着企业离开学校”。截至2018年6月,创业园已孵化学生创业企业 248家,其中 5 家市值过亿元。可以说,学生从踏入深圳大学校门那一刻起,就浸染在一个创新创业的学习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创新理论,并在具体学习实践中收获成绩,因此也就催生了深圳大学第一批投身商海的创业先锋,孕育了深圳大学最早的一群校园创客。
高校为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不能“闭门造车”,而要建立合作协同机制。作为特区高校,深圳大学应该站在粤港澳大湾区的高度来思考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我倡导要集合粤港澳大湾区高校优质资源成立“湾区联合大学”,就是希望集合大湾区各高校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在培养创新人才上发挥“集团军作战”的效益。同时,“湾区联合大学”还可以孵化面向前沿产业和未来科技的技术研发平台,这既有利于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学习成长氛围,也可为大湾区科技企业成长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支撑。
二、 开拓国际交流与合作,
力争创办创新型一流特区大学
《世界教育信息》:据了解,学校积极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截至今年,学校已经与境外200多所大学建立了校际联系与合作。请您介绍一下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主要有哪些方面,与国外大学的合作还将有哪些突破?
李清泉:深圳大学于2016年制定《深圳大学2016-2020年国际化行动计划》,以“立足深圳,面向国际”为出发点,从人才培养、科研合作、师资队伍、文化交流等方面全面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 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深圳大学近年来制定国际化人才培养战略规划,明确发展方向;深化国际化课程体系改革,通过“整体布局,分布实施”的方式,建设一批高质量慕课,提高国际化教学水平;制定国际化专业设置及招生办法以及“国际课程短期生”制度;加强国际合作与联合培养,扩大国际交流规模,提高学生国际化水平;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完全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
在科研合作方面,深圳大学注重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合作,共建高层次、多领域的科研协同创新平台。依托国际合作科研平台,深圳大学在二维材料、肿瘤、土木材料、视觉信息处理、生物光子、光纤传感等方面展开了深入合作研究。其中,由美国国家科学院、工程院院士丹尼斯·卡尔森(Dennis A.Carson)教授领衔组建深圳大学卡尔森国际肿瘤干细胞疫苗研发基地,入选2017年度示范型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与此同时,通过人才培养、引进,深圳大学拥有一支高素质、具有国际视野的科研队伍,学校不断鼓励教师和科研团队開展实质性的国际化科研合作,科研工作呈现良好局面。
在师资队伍方面,一方面,深圳大学不断加强对外籍人才的引进,吸引国际知名教授来校授课,现有外籍教师228人。另一方面,选送骨干教师赴国外开展教学交流培训,先后资助106名中青年学术骨干赴海外顶尖名校研修,提高学术科研的整体实力。
在文化交流方面,深圳大学为文化交流活动积极搭建平台,丰富与国际院校的文化交流活动。2018年6月初,深圳大学留学服务中心成立,该中心将为深圳大学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搭建平台,为深圳大学学子进入世界一流高校求学架起桥梁。
深圳大学目前启动了高水平大学第二期建设,下一步将深入实施国际化战略,进一步完善《深圳大学2016-2020年国际化行动计划》的顶层设计、政策制定、统筹协调;拓展全球合作网络,加强与欧美发达国家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与文化交流,加强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合作;加快实施“双千”计划,扩大学生国际交流规模,鼓励更多学生参与优质出国项目;加快国际化专业及课程建设;完善学校国际化建设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并完善与国际化相关的部门联动机制。
《世界教育信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新热点是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您认为深圳大学在发展过程中有哪些方面可以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经验?
李清泉:世界一流大学的经验有许多,我们需要根据国情、学校实际情况来进行借鉴。我具体谈谈以下几点。
第一,加强师资力量。“大学之大,不在于大楼,而在于大师”,如何在全球范围内吸引一流教师来深圳大学授课、做研究是我们必须要认真探索的问题。近年来,深圳大学一直在努力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壮大高层次人才队伍和创新团队。但是,学校的师资力量与世界一流大学还有很大的差距。除了“吸引人才”,我们还必须要思考如何“留住人才”,在师资力量方面,学校要继续探索完善教师聘用制度、规范考核体系的方法,为教师发展提供规划,同时营造良好的人才服务环境等。
第二,吸引优质生源。一流大学的建设不仅需要高层次教师队伍,还需要吸引优质生源。深圳大学在招生上进行学生筛选和把关,2018年深圳大学不再分深圳市内外招生计划,原本留给深圳考生的二本指标取消了,录取竞争更加激烈,这样更有助于深圳大学录取到更多优秀的学生。同时,学校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优计划”,提供高额奖助学金,新生最高可获10万元奖学金,大力吸引优秀学生来学校就读。但相比于世界一流大学,这还远远不够,根据学校的实际发展情况我们将不断探索与创新,让更多优秀的学子到深圳大学读书。
第三,学科建设。“没有一流的学科,就没有世界一流的大学”,学科建设是一流大学的基石。深圳大学把学科建设作为建设一流大学的核心任务,实施理工医科顶尖计划、人文社科攀峰计划、艺术体育高峰计划,全面推进重点学科建设。接下来,我们还将对标国内外一流大学,借鉴他们在学科布局、科研团队建设、经费投入分配等方面的有益经验。
第四,智库建设。伴随着科研能力的提升,深圳大学智库服务功能的优势也逐渐凸显,但仍需继续发力。参考国际一流大学,我们要走的路还很远。深圳大学应不断提高学科优势,建立学术研究与智库成果之间的对接机制,搭建跨学科协同创新、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平台。同时,有意识地提高研究课题的专业性与针对性,引导教师与研究团队在研究的过程中选择更有价值的研究课题,为智库建设提供基础。在不同发展阶段,学校结合国情与自身实际,秉持开放心态,借鉴国外经验,博取众长,为我所用。
三、 发挥深圳区位优势,促进“一带一路”建设和港澳台地区共赢发展
《世界教育信息》:深圳是“一带一路”的入海口,是我国与世界交往最活跃的城市之一,深圳大学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教育国际交流情况如何?还将有哪些发展计划?
李清泉:目前,深圳大学与中东欧13所学校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加入中国-中东欧国家高校联合会,成立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发展(深圳)研究院,不断地在探索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等教育合作的创新模式。
深圳大学希望借助深圳在“一带一路”中的桥头堡地位,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校的交流与合作,对同中东欧国家在国际教育合作的开展上充满了期待。下一步,深圳大学将重点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招生宣传和文化交流,履行文化走出去的光荣使命,致力于将自身建设成为华南地区有影响力的来华留学基地。
《世界教育信息》: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您在十九大上提出了组建“湾区联合大学”、促进粤港澳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建议,请您介绍一下这一宏伟蓝图。
李清泉:在两会期间,我联合多位教育专家共同倡议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合作创建一所粤港澳“湾区联合大学”,助力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的推进。倡议提出后,得到中国香港、中国澳门、新加坡等地高校的积极响应,“湾区联合大学”的建设构想承载了为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探索新路径的历史使命。
“湾区联合大学”是推进境内外高校协同办学的新构想,是一所“虚实结合”的新型大学,是以一定实体校园和运行机构为依托,跨区域、多校园、跨学科、综合性、国际化的联合大学,是粤港澳区域大学的延伸与汇聚。“湾区联合大学”将在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方面发挥积极功能:一是作为粤港澳青年学生交流的平台,强化加盟高校的学生交流、交换、学分互认,增强港澳青年的国家意识和爱国精神;二是作为粤港澳科研协同创新的平台,推动大湾区高校与高科技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和实体研发机构,形成完善的“产学研”协同生态;三是作为粤港澳高等教育合作平台,推动大湾区高等教育交流制度化、科学研究协同发展以及合作办学体制创新。
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湾区联合大学”的构想将为国家探索高等教育发展贡献智慧,提供方案,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世界教育信息》:党的十九大不仅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时代,也推动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立足新时代,深圳大学有哪些新目标、新定位和新使命?
李清泉:深圳大学未来的发展定位十分明确,定位是“建设扎根特区,服务湾区的一流大学”,新任务是“加快一流大学建设的步伐”。
深圳大学将充分发挥自身的学科优势、区位优势和特色优势,着力打造成为深圳特区的闪亮名片、湾区创新的驱动引擎、大学改革的先锋典范。学校要在2022年进入全国高校前40~50位,力争1~2个学科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计划,力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关键指标进入或保持在全国高校前30位。深圳大学在提出“以内涵式发展推进一流大学建设”新使命的同时,也把这一使命分解为一项项具体的建设任务。其中,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加快一流学科建设步伐。未来5年,力争ESI世界前1%学科数量达到9个,1~2个学科进入ESI世界前5‰学科;3~5个学科达到全国学科评估A级水平并纳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计划,2~3个学科进入全国前10名;新增博士点6~8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总数达到18个。
编辑 许方舟 校对 朱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