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古诗十九首》是中国古代文人五言诗选辑,由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昭明文选》而成,自此,原来处于散漫状态下的十九首古诗,被合在了一起,并且有了一个专名——《古诗十九首》。这十九首古诗作品,在中国诗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虽然是不同作者所作,但由于它们是在相同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体现了该时代文人的内心世界及精神内蕴。本文通过分析《古诗十九首》中借大量时空描写呈现出了他们的生命意识,来探讨汉末文人生命意识的感叹。时空承载着生命,在时空描写的背后展现给我们的是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汉代是生命意识高扬的时代,而本文则揭示了《古诗十九首》中无此感伤的创作基调,以及透过描绘对时间、空间的思虑而流露出的失落、哀伤、离愁别绪和对人生如奇的感慨。
关键词:生命意识;古诗十九首;时空意象
在中国诗歌史上,有十分奇怪的一组诗,它们非常易懂却又相当难解,艺术成就极高却又没有留下作者的姓名,人人读了心中都觉得有所触动,却又很难说清受到触动的缘由。这一组诗,最早见于梁代昭明太子萧统所编的《文选》,编者为它们加了一个总题——《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时期一些无名氏的作品,但与一般的汉乐府又有所不同。它们是社会中下层文人所作,作者年代相近却并非一人,各诗所咏的内容也没有一定的次序或关联。然而,这十九首诗实在是代表着五言古诗早期的最高成就,对我国旧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至历代诗论家经常将之与《诗经》《楚辞》相提并论。《古诗十九首》在写作态度上十分真挚诚恳,语言也相当平易浅近,丝毫没有后世诗人那种争新立异、逞强好胜的用心,但其意蕴之深微丰美,却经受住了千百年来无数读者的反复挖掘,使每个人都能够有所得或有所感。
诗”,是我国文学史上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古往今来多少文人仕子将对生命的真挚热爱和对人生的深情关怀通过“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诗体加以表现。“存在之思就是最初的诗”(海德格尔),由于詩中凝注了文人的精神与情感,所以透过“诗”我们可以体味到他们如诗人生恰如月光般澄澈纯净,又似霓虹般七彩缤纷。
如果说“诗经”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活水源头,那么曾被刘勰誉为“五言之冠冕”的《古诗十九首》,无疑是这诗歌长河中一条充满生命活力的重要支流。
经历了西汉武帝统治的辉煌时代,东汉王朝为了加强他们的统治,便继续奉行并发展西汉以来的养仕政策。在这种政策和制度下,当时的首都洛阳,便成为谋求进身的知识分子们猎取富贵功名的向往之地与逐鹿场所。“驱车驾驽马,游戏宛与洛”,《古诗十九首》里的“游子”“荡子”们,就是怀着这样的共同心理纷纷背井离乡,漂流异地。但是,由于营求功名富贵的人数一天天地增多,而官僚机构的容纳毕竟有限,就使得形成了得机幸进者少,而失意向隅者多,万人争过独木桥的尴尬局面。再加上东汉外戚和宦官争夺王朝统治权的局面混乱,使一批正值官僚和平日敢于议论朝政的知识分子遭排斥打击。这就使主要依靠官僚援引,通过征辟以求进身的中下层地主阶级出身的仕子们进身无门,他们或滞留太学,或穷居野外,颠簸坎坷,落拓潦倒。
处在这样一种进退维谷的情况下,心中的矛盾和压抑情绪可想而知。于是,他们心怀“感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的意识,高唱着“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无为守贫贱,坎轲长苦辛”,“愿为双黄鸿鹄,奋翅起高飞”的壮歌,毫无掩饰地抒发着自己对仕宦的热望。然而,无奈的现实,渺茫的理想,又让他们彷徨无路,把他们推入深深的苦闷和无休止的牢骚之中。但这些也正成就了他们在《今日良宴会》上,“齐心同所愿,含意俱味中”的哀叹;在《凛凛岁云暮》里“昔我同门友(亮无晨风翼),高举振六翮。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的抱怨。他们有时也会安慰自己说“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透过“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的弦歌声,他们敏感的心灵所感受到的,是“音响一何悲”,是“但伤知音稀”。当他们“驱车驾驽马,游戏宛与洛”,目睹着“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奈)。长衢罗夹巷,王侯多第宅。两宫遥相望,双阙百余尺”的繁华世界,其中有着一些艳羡,但更多的还是难以抑制的嫉恨和不平。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古诗十九首》中的作者是一群做梦都想跻身权贵之门,而终于还是潦倒落魄的“游子”“荡子”。他们既是东汉仕举制度的忠实追随者,又是仕举制度的受害者和批判者。他们更能代表东汉时期大多数普通文人仕子的共同遭遇和心声。
一、人生如寄的哀伤
人生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汉代是生命意识高扬的时代。由于汉帝国的强盛为汉人创造了和平安定的生命环境和繁荣富庶的客观物质基础,从而产生了享乐意识;另外,对富庶繁华的世俗生活的留恋更易让他们感到人生的短暂。尤其当仕途的悲剧与人生如逝相交碰,他们对节序如流的敏感就尤其的强烈。先是从一天的昼夜来说: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生年不满百》)
再从一年四时来说: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庭中有奇树》)
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明月皎夜光》)
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冉冉孤生竹》)
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东城高且长》)
还有从一生来说的: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行行重行行》)
去者日以疏,来者日以亲。(《去者日以疏》)
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回车驾言迈》)
这些都是生活无路、心志难舒的人们体悟到的无奈与悲哀。这群失意的倦客,没有上层统治者的繁华或富有,他们汲汲于功名的追求,就是希望跻身上流社会,以显示自身的价值。然而随着官场失意,有家难归,经受了困顿落魄的精神折磨后,他们终于意识到功名利禄的获得是以个体人格的压抑和青春生命的煎熬为代价的。尤其是大多数人付出了巨大牺牲,最终仍然恍若一梦。无所收获的现实,更让他们深切地感受到社会中群体与个体、外物与自我之间的巨大矛盾冲突。随着对生命如寄,人生苦短的切身感受和清醒认识,他们终于醒悟到青春和生命的宝贵。尚未消尽的宦途风尘和创痛,令很多人再也提不起继续追逐的斗志。既然时不我待,既然死不可免,那还不如在华服、美酒、清歌、佳人的快意缠绵中享受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纵情享乐的思想就油然而生了。如《生年不满百》中: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
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
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
诗中嘲笑了那些被繁琐世事所困,忧虑重重的常人;讽刺了那些爱财如命,顽固不化的愚者。诗人清醒地认识到长生无望,生命无常的现实,进而强调指出,人生在世,有数不尽的乐趣,如不抓紧时间,夜以继日地享受,那么生命真要白白浪费。这也带有一些劝世的意味。
在《古诗十九首》中,把生命无常,及时行乐的思想表现得最为深透的是《驱车上东门》:
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
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
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
潜寐黄泉下,千载永不寤。
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万岁更相送,贤圣莫能度。
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
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诗人以死者警醒生者,倘若没有生命的热切关注,诗人为何要驱车去“遥望郭北墓”?生与死为何会如此贴近?诗人正是从满目的坟墓中,看到朝露般短暂的生命本质。所以才道出“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与此相似的还有《去者日以疏》一首。然而无论他们怎样悲中作乐,毕竟笑容不是那么真实甜美。
二、离愁别绪的歌咏
东汉社会,尤其中叶之后,是游宦之风极度盛行的时代。“建安七子”之一的徐平,在其《中论·遣交》中述及当时风气,这样写道:上至公僚大夫,州牧郡守,下及小司,莫不从接待宾客为务,一时间“冠盖填门,儒服塞道,饥不暇餐,倦不获己”,“送往迎来,亭传常满”。在这种情况下,士人乃纷纷“离其父兄,去其邑里”,“窃选举,盗荣宠者,不可胜数”。徐干还进而批评道:“且夫交游者出也,或身殁于他邦,或长游而不归,闺门分离。无罪无辜,而亡命是效……非仁人之情也。”这就是《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文人五言诗中何以会出现那么多“游子”“荡子”的社会原因。他们长期漂流他乡,沾染了一身的仆仆风尘,疲惫的心灵怎能不涌起乡关之思?尤其是他们“策高足”“据要津”的理想破灭,陷入困顿落魄;当他们尝试了歌酒艳游,仍觉倦怠无聊;当他们深刻地反省人生,感到来日无多,这时,就会倍加怀念起虽不富贵但却温馨宁静的家庭,怀念起贤惠多情的妻子: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诗中明显受《楚辞》的影响,取喻香草美人,表露一片忠贞。但是,它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更多清醒理智,缺少炽热的感情,充满有心无力的忧伤,忠贞不渝,归期无望。最后两句流露着万般的无奈,苦涩和伤感。
去者日以疏,生者日已親。
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
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
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
思还故里闾,欲归道无因。
存者忽复过,亡殁身自衰”。该诗为悼友人而作,首句以概括领起,劈入生离死别的悲情,感慨着人间沧桑,激发出了归思,使人倍感失落与迷惘。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家是一个人无论走到哪里,都想着要回去的地方;心心相印的爱人是最终安顿疲惫心灵的真实天堂。这也是饱经磨难的“荡子”们也深刻感觉到的。
在游子们高唱着自己思乡之心曲的同时,又常常会设身为妇人之词,通过独守空闺的思妇们幽幽绵绵而又丰富复杂的心灵诉倾,来表现彼此之间的离愁别绪和人生感伤。如“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遣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诗中即景生情,奇树寄托思妇自己正处盛年,折花赠远凝聚思妇对丈夫的爱情。然而,可惜夫妻不能团聚,花不足贵,离情感伤,分别太久了,愿夫妻长相思,永不离。是如此的含蓄深情,而又不尽伤感。这也正是春华郁茂中,浪漫而美丽的怀想。又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诗人遥望星空,看着银河两岸的织女星和牵牛星,联想牛郎和织女的神话传说,想象织女思恋忧伤,无心织锦的神情,不禁对他们隔河相望而不可及的境遇深为感慨,深表同情。同时也体现着诗人漫漫长夜里,相思难相见的痛苦心声。“凛凛岁云暮,蝼蛄夕鸣悲。凉风率已厉,游子寒无衣。”这是写思妇在临近岁末,格外思念出门在外的丈夫,其中凝注着无限情真意切的关怀和牵挂。“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一心抱区区,惧君不识察。”这是旷日持久的隔离中,其情不灭的盟誓。而“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又饱含了在对青春和生命的嗟叹中,对“游子”的幽怨之情。
对于风华正茂的闺中少妇来说,在丈夫久别不归的日子里,那份寂寞孤单的感觉,是难以忍受的。尤其是当满园的姹紫嫣红开遍,面对撩人的良辰美景,年轻的热望有时就难免会挣脱久抑的心扉,毫无顾忌的坦露出来: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户。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昔为娼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春光明媚的日子里,为了排遣寂寞,年轻的少妇登上层楼,倚栏翘望。然而明朗的春光并没带给她明丽的心情。春草年年绿,可游子几时归?柳枝且懂留人意,人何总做无情别?纵然是“娥娥粉妆”“纤纤素手”,却只能在大好春光中日渐衰老,这不正是对美的一种摧残和毁灭么?这样的情境不禁让人想起王昌龄的那首《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在情人眼中,万户侯的富贵又怎比得上与爱人的长相守呢?所以,功名也好,富贵也罢,怎抵消得了花容月貌空消瘦?这也正是当游子们从名利场中败下阵来之后,他们对人生重新的感悟,以及对生命价值最本质的体味。 在对离愁别绪的歌咏中,我们也可看到其中无不交融着强烈的生命意识。或者可以说,使诗人借男女相思这一角度,抒发人生短促,盛年不载,譬如朝露的内心感受,同时也透露出理想失落和享乐主义的世俗情怀。
三、时空意象的表征
时间与人类的社会生活密不可分。但是“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自然时间的流逝又让人感悟到生命的短暂;人在这无情又无限的岁月中生而死,死而生,与时消没。汉代的文人对此特别敏感,于是《古诗十九首》中便充满了对年、岁、日、月、晨、夜、星、暮的感伤。
如“今日良宴会”“明月皎夜光”“众星何历历”“岁暮一何速”“晨风怀苦心”“万岁更相送”“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等等,诗人通过“年、岁、日、月、晨、夜、星、暮”这些不可磨灭的物象,寄托出自身对时光的感悟,构筑起诗歌中那横桓千古的境界,使读者体味到时不我待的凄凉。
另外,用明确表示季节变化的物象表示时间,构筑诗境。如“白露”“秋蝉”“凉风”“寒”“孟冬”“寒气”“北风”等等明示了秋冬的到来;而“东风摇百草”“秋草萎已绿”“绿叶发华兹”等等,则是春的景象。物换星移,季节的变换是自然运行的结果,但当生命之舟载满了忧愁,当心中的理想被无情的现实湮灭,当往日的美丽不再拥有的时候,再看落花流水,必然产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之叹。所以淫雨霏霏,凄风萧瑟的秋景可以表达诗人们的心中苦涩,春风荡漾,明媚宜人的春光亦可传达主人公的内心凄楚。
同時,在空间的意象上,由于从此地到彼地,从故乡到异乡的身心位移造成的空间无奈,也使诗者在空间的无限里产生了自身“渺沧海之一粟”的飘渺感。如《青青陵上柏》,一二句“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句中用“陵上柏”与“涧中石”一高一低的空间对比来引发诗人对广袤宇宙的思虑。三四句承上启下,“人生天地间”的渺小和“忽如运行客”的流浪感隐寓其中。这正是诗人真露而沉重的生命唱叹。又如《明月何皎皎》一首,运用移步换景式的空间组合。诗中用“明月”笼罩全篇,而后则靠抒情主体由不寐到换衣,由出户到入户的室内外场景的简单位移而传情达意。最后四句“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由空间近而远,远而近的快速变换镜头组成场景叠映。
另外比较明显的还有《庭中有奇树》和《迢迢牵牛星》。前者是由树而花,由花而人,由人而情;后者是由河汉而人间,由人间而室内,由室内而离妇,由离妇而离情。主人公的视线所及的场景串缀其间,“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内心感伤形诸于每一个空间方位。
如此将空间与时间的意象组合起来传情达意,使读者在空间的位移中体味出诗者们流离的悲苦,在时间的流逝中舔尝着流离岁月里心灵的伤悲。
总的来说,《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们,将自身在社会中的立身体验,凝注在意端,形注在笔端,在时空的过往中留下了他们的迷茫、失落,哀怨以及漂泊天涯的乡愁情结,这些也可全部归结为对生命的慨叹。当这些慨叹顺流而下,流经今天的时刻,我们,现在读着它的人们,深深体味到了他们在社会生存夹缝中的尴尬和苦闷心理。 (蓝田县文化馆)
关键词:生命意识;古诗十九首;时空意象
在中国诗歌史上,有十分奇怪的一组诗,它们非常易懂却又相当难解,艺术成就极高却又没有留下作者的姓名,人人读了心中都觉得有所触动,却又很难说清受到触动的缘由。这一组诗,最早见于梁代昭明太子萧统所编的《文选》,编者为它们加了一个总题——《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时期一些无名氏的作品,但与一般的汉乐府又有所不同。它们是社会中下层文人所作,作者年代相近却并非一人,各诗所咏的内容也没有一定的次序或关联。然而,这十九首诗实在是代表着五言古诗早期的最高成就,对我国旧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至历代诗论家经常将之与《诗经》《楚辞》相提并论。《古诗十九首》在写作态度上十分真挚诚恳,语言也相当平易浅近,丝毫没有后世诗人那种争新立异、逞强好胜的用心,但其意蕴之深微丰美,却经受住了千百年来无数读者的反复挖掘,使每个人都能够有所得或有所感。
诗”,是我国文学史上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古往今来多少文人仕子将对生命的真挚热爱和对人生的深情关怀通过“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诗体加以表现。“存在之思就是最初的诗”(海德格尔),由于詩中凝注了文人的精神与情感,所以透过“诗”我们可以体味到他们如诗人生恰如月光般澄澈纯净,又似霓虹般七彩缤纷。
如果说“诗经”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活水源头,那么曾被刘勰誉为“五言之冠冕”的《古诗十九首》,无疑是这诗歌长河中一条充满生命活力的重要支流。
经历了西汉武帝统治的辉煌时代,东汉王朝为了加强他们的统治,便继续奉行并发展西汉以来的养仕政策。在这种政策和制度下,当时的首都洛阳,便成为谋求进身的知识分子们猎取富贵功名的向往之地与逐鹿场所。“驱车驾驽马,游戏宛与洛”,《古诗十九首》里的“游子”“荡子”们,就是怀着这样的共同心理纷纷背井离乡,漂流异地。但是,由于营求功名富贵的人数一天天地增多,而官僚机构的容纳毕竟有限,就使得形成了得机幸进者少,而失意向隅者多,万人争过独木桥的尴尬局面。再加上东汉外戚和宦官争夺王朝统治权的局面混乱,使一批正值官僚和平日敢于议论朝政的知识分子遭排斥打击。这就使主要依靠官僚援引,通过征辟以求进身的中下层地主阶级出身的仕子们进身无门,他们或滞留太学,或穷居野外,颠簸坎坷,落拓潦倒。
处在这样一种进退维谷的情况下,心中的矛盾和压抑情绪可想而知。于是,他们心怀“感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的意识,高唱着“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无为守贫贱,坎轲长苦辛”,“愿为双黄鸿鹄,奋翅起高飞”的壮歌,毫无掩饰地抒发着自己对仕宦的热望。然而,无奈的现实,渺茫的理想,又让他们彷徨无路,把他们推入深深的苦闷和无休止的牢骚之中。但这些也正成就了他们在《今日良宴会》上,“齐心同所愿,含意俱味中”的哀叹;在《凛凛岁云暮》里“昔我同门友(亮无晨风翼),高举振六翮。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的抱怨。他们有时也会安慰自己说“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透过“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的弦歌声,他们敏感的心灵所感受到的,是“音响一何悲”,是“但伤知音稀”。当他们“驱车驾驽马,游戏宛与洛”,目睹着“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奈)。长衢罗夹巷,王侯多第宅。两宫遥相望,双阙百余尺”的繁华世界,其中有着一些艳羡,但更多的还是难以抑制的嫉恨和不平。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古诗十九首》中的作者是一群做梦都想跻身权贵之门,而终于还是潦倒落魄的“游子”“荡子”。他们既是东汉仕举制度的忠实追随者,又是仕举制度的受害者和批判者。他们更能代表东汉时期大多数普通文人仕子的共同遭遇和心声。
一、人生如寄的哀伤
人生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汉代是生命意识高扬的时代。由于汉帝国的强盛为汉人创造了和平安定的生命环境和繁荣富庶的客观物质基础,从而产生了享乐意识;另外,对富庶繁华的世俗生活的留恋更易让他们感到人生的短暂。尤其当仕途的悲剧与人生如逝相交碰,他们对节序如流的敏感就尤其的强烈。先是从一天的昼夜来说: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生年不满百》)
再从一年四时来说: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庭中有奇树》)
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明月皎夜光》)
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冉冉孤生竹》)
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东城高且长》)
还有从一生来说的: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行行重行行》)
去者日以疏,来者日以亲。(《去者日以疏》)
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回车驾言迈》)
这些都是生活无路、心志难舒的人们体悟到的无奈与悲哀。这群失意的倦客,没有上层统治者的繁华或富有,他们汲汲于功名的追求,就是希望跻身上流社会,以显示自身的价值。然而随着官场失意,有家难归,经受了困顿落魄的精神折磨后,他们终于意识到功名利禄的获得是以个体人格的压抑和青春生命的煎熬为代价的。尤其是大多数人付出了巨大牺牲,最终仍然恍若一梦。无所收获的现实,更让他们深切地感受到社会中群体与个体、外物与自我之间的巨大矛盾冲突。随着对生命如寄,人生苦短的切身感受和清醒认识,他们终于醒悟到青春和生命的宝贵。尚未消尽的宦途风尘和创痛,令很多人再也提不起继续追逐的斗志。既然时不我待,既然死不可免,那还不如在华服、美酒、清歌、佳人的快意缠绵中享受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纵情享乐的思想就油然而生了。如《生年不满百》中: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
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
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
诗中嘲笑了那些被繁琐世事所困,忧虑重重的常人;讽刺了那些爱财如命,顽固不化的愚者。诗人清醒地认识到长生无望,生命无常的现实,进而强调指出,人生在世,有数不尽的乐趣,如不抓紧时间,夜以继日地享受,那么生命真要白白浪费。这也带有一些劝世的意味。
在《古诗十九首》中,把生命无常,及时行乐的思想表现得最为深透的是《驱车上东门》:
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
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
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
潜寐黄泉下,千载永不寤。
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万岁更相送,贤圣莫能度。
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
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诗人以死者警醒生者,倘若没有生命的热切关注,诗人为何要驱车去“遥望郭北墓”?生与死为何会如此贴近?诗人正是从满目的坟墓中,看到朝露般短暂的生命本质。所以才道出“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与此相似的还有《去者日以疏》一首。然而无论他们怎样悲中作乐,毕竟笑容不是那么真实甜美。
二、离愁别绪的歌咏
东汉社会,尤其中叶之后,是游宦之风极度盛行的时代。“建安七子”之一的徐平,在其《中论·遣交》中述及当时风气,这样写道:上至公僚大夫,州牧郡守,下及小司,莫不从接待宾客为务,一时间“冠盖填门,儒服塞道,饥不暇餐,倦不获己”,“送往迎来,亭传常满”。在这种情况下,士人乃纷纷“离其父兄,去其邑里”,“窃选举,盗荣宠者,不可胜数”。徐干还进而批评道:“且夫交游者出也,或身殁于他邦,或长游而不归,闺门分离。无罪无辜,而亡命是效……非仁人之情也。”这就是《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文人五言诗中何以会出现那么多“游子”“荡子”的社会原因。他们长期漂流他乡,沾染了一身的仆仆风尘,疲惫的心灵怎能不涌起乡关之思?尤其是他们“策高足”“据要津”的理想破灭,陷入困顿落魄;当他们尝试了歌酒艳游,仍觉倦怠无聊;当他们深刻地反省人生,感到来日无多,这时,就会倍加怀念起虽不富贵但却温馨宁静的家庭,怀念起贤惠多情的妻子: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诗中明显受《楚辞》的影响,取喻香草美人,表露一片忠贞。但是,它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更多清醒理智,缺少炽热的感情,充满有心无力的忧伤,忠贞不渝,归期无望。最后两句流露着万般的无奈,苦涩和伤感。
去者日以疏,生者日已親。
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
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
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
思还故里闾,欲归道无因。
存者忽复过,亡殁身自衰”。该诗为悼友人而作,首句以概括领起,劈入生离死别的悲情,感慨着人间沧桑,激发出了归思,使人倍感失落与迷惘。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家是一个人无论走到哪里,都想着要回去的地方;心心相印的爱人是最终安顿疲惫心灵的真实天堂。这也是饱经磨难的“荡子”们也深刻感觉到的。
在游子们高唱着自己思乡之心曲的同时,又常常会设身为妇人之词,通过独守空闺的思妇们幽幽绵绵而又丰富复杂的心灵诉倾,来表现彼此之间的离愁别绪和人生感伤。如“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遣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诗中即景生情,奇树寄托思妇自己正处盛年,折花赠远凝聚思妇对丈夫的爱情。然而,可惜夫妻不能团聚,花不足贵,离情感伤,分别太久了,愿夫妻长相思,永不离。是如此的含蓄深情,而又不尽伤感。这也正是春华郁茂中,浪漫而美丽的怀想。又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诗人遥望星空,看着银河两岸的织女星和牵牛星,联想牛郎和织女的神话传说,想象织女思恋忧伤,无心织锦的神情,不禁对他们隔河相望而不可及的境遇深为感慨,深表同情。同时也体现着诗人漫漫长夜里,相思难相见的痛苦心声。“凛凛岁云暮,蝼蛄夕鸣悲。凉风率已厉,游子寒无衣。”这是写思妇在临近岁末,格外思念出门在外的丈夫,其中凝注着无限情真意切的关怀和牵挂。“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一心抱区区,惧君不识察。”这是旷日持久的隔离中,其情不灭的盟誓。而“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又饱含了在对青春和生命的嗟叹中,对“游子”的幽怨之情。
对于风华正茂的闺中少妇来说,在丈夫久别不归的日子里,那份寂寞孤单的感觉,是难以忍受的。尤其是当满园的姹紫嫣红开遍,面对撩人的良辰美景,年轻的热望有时就难免会挣脱久抑的心扉,毫无顾忌的坦露出来: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户。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昔为娼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春光明媚的日子里,为了排遣寂寞,年轻的少妇登上层楼,倚栏翘望。然而明朗的春光并没带给她明丽的心情。春草年年绿,可游子几时归?柳枝且懂留人意,人何总做无情别?纵然是“娥娥粉妆”“纤纤素手”,却只能在大好春光中日渐衰老,这不正是对美的一种摧残和毁灭么?这样的情境不禁让人想起王昌龄的那首《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在情人眼中,万户侯的富贵又怎比得上与爱人的长相守呢?所以,功名也好,富贵也罢,怎抵消得了花容月貌空消瘦?这也正是当游子们从名利场中败下阵来之后,他们对人生重新的感悟,以及对生命价值最本质的体味。 在对离愁别绪的歌咏中,我们也可看到其中无不交融着强烈的生命意识。或者可以说,使诗人借男女相思这一角度,抒发人生短促,盛年不载,譬如朝露的内心感受,同时也透露出理想失落和享乐主义的世俗情怀。
三、时空意象的表征
时间与人类的社会生活密不可分。但是“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自然时间的流逝又让人感悟到生命的短暂;人在这无情又无限的岁月中生而死,死而生,与时消没。汉代的文人对此特别敏感,于是《古诗十九首》中便充满了对年、岁、日、月、晨、夜、星、暮的感伤。
如“今日良宴会”“明月皎夜光”“众星何历历”“岁暮一何速”“晨风怀苦心”“万岁更相送”“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等等,诗人通过“年、岁、日、月、晨、夜、星、暮”这些不可磨灭的物象,寄托出自身对时光的感悟,构筑起诗歌中那横桓千古的境界,使读者体味到时不我待的凄凉。
另外,用明确表示季节变化的物象表示时间,构筑诗境。如“白露”“秋蝉”“凉风”“寒”“孟冬”“寒气”“北风”等等明示了秋冬的到来;而“东风摇百草”“秋草萎已绿”“绿叶发华兹”等等,则是春的景象。物换星移,季节的变换是自然运行的结果,但当生命之舟载满了忧愁,当心中的理想被无情的现实湮灭,当往日的美丽不再拥有的时候,再看落花流水,必然产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之叹。所以淫雨霏霏,凄风萧瑟的秋景可以表达诗人们的心中苦涩,春风荡漾,明媚宜人的春光亦可传达主人公的内心凄楚。
同時,在空间的意象上,由于从此地到彼地,从故乡到异乡的身心位移造成的空间无奈,也使诗者在空间的无限里产生了自身“渺沧海之一粟”的飘渺感。如《青青陵上柏》,一二句“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句中用“陵上柏”与“涧中石”一高一低的空间对比来引发诗人对广袤宇宙的思虑。三四句承上启下,“人生天地间”的渺小和“忽如运行客”的流浪感隐寓其中。这正是诗人真露而沉重的生命唱叹。又如《明月何皎皎》一首,运用移步换景式的空间组合。诗中用“明月”笼罩全篇,而后则靠抒情主体由不寐到换衣,由出户到入户的室内外场景的简单位移而传情达意。最后四句“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由空间近而远,远而近的快速变换镜头组成场景叠映。
另外比较明显的还有《庭中有奇树》和《迢迢牵牛星》。前者是由树而花,由花而人,由人而情;后者是由河汉而人间,由人间而室内,由室内而离妇,由离妇而离情。主人公的视线所及的场景串缀其间,“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内心感伤形诸于每一个空间方位。
如此将空间与时间的意象组合起来传情达意,使读者在空间的位移中体味出诗者们流离的悲苦,在时间的流逝中舔尝着流离岁月里心灵的伤悲。
总的来说,《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们,将自身在社会中的立身体验,凝注在意端,形注在笔端,在时空的过往中留下了他们的迷茫、失落,哀怨以及漂泊天涯的乡愁情结,这些也可全部归结为对生命的慨叹。当这些慨叹顺流而下,流经今天的时刻,我们,现在读着它的人们,深深体味到了他们在社会生存夹缝中的尴尬和苦闷心理。 (蓝田县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