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6月29日,《南方都市报》与《新快报》均推出了以“香港回归十周年”为主题的纪念回顾特刊。“香港回归十周年”作为受人关注的新闻事件,不仅是近期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各类新闻媒体进行专题策划的重点内容。《南方都市报》在业界一直以其善于进行新闻策划的特长而著称,而《新快报》在2006年改版后,加强新闻策划,专题报道亦成为其销量上升的利器之一。比较这两家都市报对同一新闻热点所开展的策划报道,可以更具体地了解当前日趋白热化的报业竞争中,媒体如何对相同的新闻资源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开发与配置,努力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进而一窥当前都市报在版面策划与包装中所显露的特色与趋势。
从新闻报道客体发生状态来看,香港回归十周年选题属于可预见性报道策划,因而新闻媒介对其报道所需的时间较为充裕,所储备的资料也相对丰富。难点则在于这类报道题材受到所有新闻媒介的重视,较难在报道中表现出独特的风格,如果报道角度、模式雷同易引起受众的厌烦,进而影响信息的传播效果。《南方都市报》与《新快报》对这一专题所展开的报道,则从内容、版式、背景材料等角度、途径对新闻信息资源进行了整合、梳理,在最终形成的新闻产品中凸显了各具特色的“精品”特征。
报道的内容比较
《南方都市报》特刊的“精细”特色。《南方都市报》制作专题特刊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善于将旧闻新鲜化,将历史与今日的热点相连接,将新旧的信息资源加以整合,从而形成既能迎合读者求知需求,又能多角度、全方位透析新闻事件的“聚合效应”。《南方都市报》赖以成名的1998世界杯专题系列报道以及随后的《一日看百年》特刊都体现了这个特点。而本次名为《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十年》的香港回归纪念特刊也依然发扬了这种优势,以多重视角回顾了香港回归祖国十年的历程。
特刊共分5叠,厚达128版。A叠《东方不败》、B叠《龙城岁月》、C叠《向左走、向右走》、D叠《2046》、E叠《色·界》以时间为经,人物为纬,分别从香港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回顾了香港回归十年的风雨歷程。如此繁多的内容在堪称已“杂志化”的特刊中并不显得空洞、乏味,其主要原因就是特刊围绕“人”——新闻事件中最活跃的因素来展开构建,从而使得稿件内容显得鲜活。如对“政坛黄飞鸿”范徐丽泰的访谈,内容包括了她作为“女强人”的政坛生涯到其女性本色的家庭生活,显得内容翔实且真情可感。对于这些风云人物的访谈呈现出深入浅出、娓娓道来的风格特色。可以说,特刊的精品特征之“精”就在于其题材选择、内容撰写的精细构思。
《新快报》内容的“精炼”之处。《新快报》之“精”则在于其内容的“精炼”。和《南方都市报》特刊蔚为大观的128版相比,《新快报》的特刊只有32版,报道内容同样是以人物为纲,但与《南方都市报》特刊力图全景式涵盖香港回归风貌不同,《新快报》的特刊更多地将视线投向了香港回归后的市民生活。除了对各界名人的专访报道之外,专刊用了更多的篇幅聚焦于市民阶层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将报道重点引向市民关注的话题,以更平民化的视角来观察香港回归后的变化。
自改版以来,《新快报》的新闻报道以其贴近性,着力于市井新闻的广州本土特色而引起关注。①本期专刊内容也同样体现了这一特点,如A1版的编者按语所说,广州与香港在十年间的关系是“你来我往,如鱼戏水”。对香港回归十年的关注,从另一角度来看,同样可以折射出广州的发展与变化。如在对霍英东铭源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何铭思的访谈中,不但回顾了霍英东推动港穗经济互动的历史功绩,更重要的是为本地读者所关心的南沙新城今后的发展提供了信息。采访港商彭磷基则着重于记述彭氏对于番禺祈福新村房地产的开发及社区文化的建设。而对香港、广州城中市民所熟识的足球“讲波佬”丁伟杰、美食家蔡澜的采访,更是突出了他们从市民角度对广州的褒贬观点。这些都使得特刊的广州本土意识分外强烈。
版面编排比较
在当今激烈的报业竞争中,报纸吸引读者“眼球”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编排出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报纸版面。目前,强化标题、图片和色彩等视觉元素的整合是都市报版面编排的主流趋势。曾自诩引领了国内改版“第三次浪潮”的《南方都市报》在版式编排的新颖、独特性方面自然是不遑多让,改版后的《新快报》也以其浓墨重彩、导读醒目的版面而引人注目。而本次关于香港回归十周年的专刊也集中体现了它们各自的特点。
匠心独具的标题制作。新闻标题的主要功能在于以最简短的文字来揭示、评价新闻内容。从吸引读者对版面的关注度来看,标题又是版面的眼睛、新闻的灵魂。它的美化技巧直接影响读者的第一印象。②标题反映媒体的文化品位及审美趣味。
《南方都市报》特刊的新颖之处在于,总标题《以和为贵》、A叠《东方不败》、B叠《龙城岁月》、C叠《向左走、向右走》、D叠《2046》、E叠《色·界》均取名或谐音于六部较有影响的香港电影片名。标题制作的创意反映了制作者对都市大众流行文化的熟悉和敏感。而使用大众耳熟能详的流行文化语词作为标题,就如同广告文案创作中常用的双关语手法一样,对于新闻产品的营销起到了有效的广告传播作用。
《新快报》特刊的总标题“香港你好嘢!”以粤语俚语句式散发出浓厚的市井风味。而其中许多人物专访的标题则侧重于揭示报道内容与本地的关联,如《曾荫权:广州教堂一样望弥撒》、《霍英东:在南沙可以创造奇迹》、《彭磷基:香港人在广州养老》等。这些标题虽然不以文字构思的精巧取胜,但却能直接地显示报道内容,尤其能吸引广州本地读者的眼球。
醒目、丰富的视觉元素。都市报的版式创新还体现在醒目突出的图片和丰富的色彩运用上。在本次特刊中,图文并重、浓墨重彩亦成了两家报纸在版面包装方面的重要特点。
除了在每版的报道都配置有相应的大幅人物照片或相应的图表之外,《南方都市报》特刊的E叠《色·界》更是图重于文,大量运用图片,使得不仅版面有鲜活的视觉感,而且更为报道内容增添了富有立体性的维度。E叠着力于展示发展中的香港的城市风貌,因而拍摄视角别致、印刷精美的图片涵盖了香港城市的马场、电车、天台屋、蜡像馆等城市景观,以及香港童子军、菲佣群落、社区协会领导人等各色市民的粉墨人生;通版、多幅的照片充满了视觉冲击力,也生动、具象地凸显了香港城市的都市文化感及其在历史中积淀的沧桑感。
《新快报》视觉元素的特色更多体现在其版面的色彩运用中,以浓墨重彩、鲜亮生动的视觉感来冲击受众。③在《新快报》特刊中,其色彩运用的和谐性特点尤为突出。相对于《南方都市报》多叠版面的斑斓色彩,《新快报》特刊更注重在版面中做到内容与形式间的色彩和谐。
专刊的主色调采用了朱红色,这种在传统文化中象征着喜庆与隆重的色彩与香港回归十周年的主题相匹配,达到视觉元素与内容主题的和谐。整个专刊的版式形成了红色为主、黑色为辅的统一色调,使得整个版面色彩显得整齐、悦目。各篇报道采用的新闻图片在色彩方面也有意识地与这种朱红的主色调相协调,例如,在对李嘉诚的专访中,主要的一幅大图片中李嘉诚佩戴的红色胸标、周围簇拥的鲜花与报道朱红色的标题相一致,达到了悦目、色调统一的视觉效果。
专题策划特征
专题报道是一组有共同指向的新闻的集合。围绕一个主题和焦点,整合信息资源,进行高密度和强渗透力的信息传播。④新闻专题报道制作需要运用多种报道手段和新闻文体,其最终所展现的内容能典型地体现媒体占有并配置新闻资源的能力,以及反映一个媒体作为品牌所具有的风格化、个性化特征。《南方都市报》以“做中国最好的报纸”自勉,本次特刊依然遵循了在重大新闻热点策划时“大手笔”、“大制作”的传统思路,以丰富广博的内容、厚报多叠的形式为其专题策划形成大气、厚重的风格。《新快报》则更多地侧重于挖掘市民化、本土化的亮点,在报道中更多地在寻求宏大叙事与从平民化切入角度之间的平衡。不同的策划思路也决定了专题内容制作的不同。
将报纸卖点与报纸的品格有机结合是都市报市场化运作中的关键。报纸的卖点即以符合读者需求为前提,在报道选题时突出“新闻性”、“实用性”、“贴近性”、“可读性”与“冲击性”。报纸品格可看作尊重新闻价值、新闻规律,注重新闻品位,且能抵制低俗之风。当今大部分的都市报在办报过程中都以市民报为定位,其中难免会出现为迎合读者而过于注重软新闻、小道消息泛滥的现象。同时,都市报在实施新闻策划、制作专题报道方面又有着传统大报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南方都市报》和《新快报》本次专题的特色则显示:策划制作内容充实、有影响力的专题报道,既可形成对都市报偏于低俗趋向的反拨,也有利于为报纸自身树立具有文化底蕴的品牌形象。
注释:
①张硕:《从〈新快报〉的改版看都市报的发展趋势》,《当代经理人》,2006(9)。
②邝云妙:《当代新闻编辑学》,暨南大学出版社。
③林如鹏:《浅析色彩在日报中的运用——兼析〈新快报〉的色彩运用》,《新闻知识》,2006(10)。
④慕明春:《专题报道:媒介影响力的一张名片》,《新闻战线》,2003(11)。
(作者单位:广东韶关学院文学院新闻系)
编校:张红玲
从新闻报道客体发生状态来看,香港回归十周年选题属于可预见性报道策划,因而新闻媒介对其报道所需的时间较为充裕,所储备的资料也相对丰富。难点则在于这类报道题材受到所有新闻媒介的重视,较难在报道中表现出独特的风格,如果报道角度、模式雷同易引起受众的厌烦,进而影响信息的传播效果。《南方都市报》与《新快报》对这一专题所展开的报道,则从内容、版式、背景材料等角度、途径对新闻信息资源进行了整合、梳理,在最终形成的新闻产品中凸显了各具特色的“精品”特征。
报道的内容比较
《南方都市报》特刊的“精细”特色。《南方都市报》制作专题特刊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善于将旧闻新鲜化,将历史与今日的热点相连接,将新旧的信息资源加以整合,从而形成既能迎合读者求知需求,又能多角度、全方位透析新闻事件的“聚合效应”。《南方都市报》赖以成名的1998世界杯专题系列报道以及随后的《一日看百年》特刊都体现了这个特点。而本次名为《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十年》的香港回归纪念特刊也依然发扬了这种优势,以多重视角回顾了香港回归祖国十年的历程。
特刊共分5叠,厚达128版。A叠《东方不败》、B叠《龙城岁月》、C叠《向左走、向右走》、D叠《2046》、E叠《色·界》以时间为经,人物为纬,分别从香港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回顾了香港回归十年的风雨歷程。如此繁多的内容在堪称已“杂志化”的特刊中并不显得空洞、乏味,其主要原因就是特刊围绕“人”——新闻事件中最活跃的因素来展开构建,从而使得稿件内容显得鲜活。如对“政坛黄飞鸿”范徐丽泰的访谈,内容包括了她作为“女强人”的政坛生涯到其女性本色的家庭生活,显得内容翔实且真情可感。对于这些风云人物的访谈呈现出深入浅出、娓娓道来的风格特色。可以说,特刊的精品特征之“精”就在于其题材选择、内容撰写的精细构思。
《新快报》内容的“精炼”之处。《新快报》之“精”则在于其内容的“精炼”。和《南方都市报》特刊蔚为大观的128版相比,《新快报》的特刊只有32版,报道内容同样是以人物为纲,但与《南方都市报》特刊力图全景式涵盖香港回归风貌不同,《新快报》的特刊更多地将视线投向了香港回归后的市民生活。除了对各界名人的专访报道之外,专刊用了更多的篇幅聚焦于市民阶层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将报道重点引向市民关注的话题,以更平民化的视角来观察香港回归后的变化。
自改版以来,《新快报》的新闻报道以其贴近性,着力于市井新闻的广州本土特色而引起关注。①本期专刊内容也同样体现了这一特点,如A1版的编者按语所说,广州与香港在十年间的关系是“你来我往,如鱼戏水”。对香港回归十年的关注,从另一角度来看,同样可以折射出广州的发展与变化。如在对霍英东铭源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何铭思的访谈中,不但回顾了霍英东推动港穗经济互动的历史功绩,更重要的是为本地读者所关心的南沙新城今后的发展提供了信息。采访港商彭磷基则着重于记述彭氏对于番禺祈福新村房地产的开发及社区文化的建设。而对香港、广州城中市民所熟识的足球“讲波佬”丁伟杰、美食家蔡澜的采访,更是突出了他们从市民角度对广州的褒贬观点。这些都使得特刊的广州本土意识分外强烈。
版面编排比较
在当今激烈的报业竞争中,报纸吸引读者“眼球”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编排出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报纸版面。目前,强化标题、图片和色彩等视觉元素的整合是都市报版面编排的主流趋势。曾自诩引领了国内改版“第三次浪潮”的《南方都市报》在版式编排的新颖、独特性方面自然是不遑多让,改版后的《新快报》也以其浓墨重彩、导读醒目的版面而引人注目。而本次关于香港回归十周年的专刊也集中体现了它们各自的特点。
匠心独具的标题制作。新闻标题的主要功能在于以最简短的文字来揭示、评价新闻内容。从吸引读者对版面的关注度来看,标题又是版面的眼睛、新闻的灵魂。它的美化技巧直接影响读者的第一印象。②标题反映媒体的文化品位及审美趣味。
《南方都市报》特刊的新颖之处在于,总标题《以和为贵》、A叠《东方不败》、B叠《龙城岁月》、C叠《向左走、向右走》、D叠《2046》、E叠《色·界》均取名或谐音于六部较有影响的香港电影片名。标题制作的创意反映了制作者对都市大众流行文化的熟悉和敏感。而使用大众耳熟能详的流行文化语词作为标题,就如同广告文案创作中常用的双关语手法一样,对于新闻产品的营销起到了有效的广告传播作用。
《新快报》特刊的总标题“香港你好嘢!”以粤语俚语句式散发出浓厚的市井风味。而其中许多人物专访的标题则侧重于揭示报道内容与本地的关联,如《曾荫权:广州教堂一样望弥撒》、《霍英东:在南沙可以创造奇迹》、《彭磷基:香港人在广州养老》等。这些标题虽然不以文字构思的精巧取胜,但却能直接地显示报道内容,尤其能吸引广州本地读者的眼球。
醒目、丰富的视觉元素。都市报的版式创新还体现在醒目突出的图片和丰富的色彩运用上。在本次特刊中,图文并重、浓墨重彩亦成了两家报纸在版面包装方面的重要特点。
除了在每版的报道都配置有相应的大幅人物照片或相应的图表之外,《南方都市报》特刊的E叠《色·界》更是图重于文,大量运用图片,使得不仅版面有鲜活的视觉感,而且更为报道内容增添了富有立体性的维度。E叠着力于展示发展中的香港的城市风貌,因而拍摄视角别致、印刷精美的图片涵盖了香港城市的马场、电车、天台屋、蜡像馆等城市景观,以及香港童子军、菲佣群落、社区协会领导人等各色市民的粉墨人生;通版、多幅的照片充满了视觉冲击力,也生动、具象地凸显了香港城市的都市文化感及其在历史中积淀的沧桑感。
《新快报》视觉元素的特色更多体现在其版面的色彩运用中,以浓墨重彩、鲜亮生动的视觉感来冲击受众。③在《新快报》特刊中,其色彩运用的和谐性特点尤为突出。相对于《南方都市报》多叠版面的斑斓色彩,《新快报》特刊更注重在版面中做到内容与形式间的色彩和谐。
专刊的主色调采用了朱红色,这种在传统文化中象征着喜庆与隆重的色彩与香港回归十周年的主题相匹配,达到视觉元素与内容主题的和谐。整个专刊的版式形成了红色为主、黑色为辅的统一色调,使得整个版面色彩显得整齐、悦目。各篇报道采用的新闻图片在色彩方面也有意识地与这种朱红的主色调相协调,例如,在对李嘉诚的专访中,主要的一幅大图片中李嘉诚佩戴的红色胸标、周围簇拥的鲜花与报道朱红色的标题相一致,达到了悦目、色调统一的视觉效果。
专题策划特征
专题报道是一组有共同指向的新闻的集合。围绕一个主题和焦点,整合信息资源,进行高密度和强渗透力的信息传播。④新闻专题报道制作需要运用多种报道手段和新闻文体,其最终所展现的内容能典型地体现媒体占有并配置新闻资源的能力,以及反映一个媒体作为品牌所具有的风格化、个性化特征。《南方都市报》以“做中国最好的报纸”自勉,本次特刊依然遵循了在重大新闻热点策划时“大手笔”、“大制作”的传统思路,以丰富广博的内容、厚报多叠的形式为其专题策划形成大气、厚重的风格。《新快报》则更多地侧重于挖掘市民化、本土化的亮点,在报道中更多地在寻求宏大叙事与从平民化切入角度之间的平衡。不同的策划思路也决定了专题内容制作的不同。
将报纸卖点与报纸的品格有机结合是都市报市场化运作中的关键。报纸的卖点即以符合读者需求为前提,在报道选题时突出“新闻性”、“实用性”、“贴近性”、“可读性”与“冲击性”。报纸品格可看作尊重新闻价值、新闻规律,注重新闻品位,且能抵制低俗之风。当今大部分的都市报在办报过程中都以市民报为定位,其中难免会出现为迎合读者而过于注重软新闻、小道消息泛滥的现象。同时,都市报在实施新闻策划、制作专题报道方面又有着传统大报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南方都市报》和《新快报》本次专题的特色则显示:策划制作内容充实、有影响力的专题报道,既可形成对都市报偏于低俗趋向的反拨,也有利于为报纸自身树立具有文化底蕴的品牌形象。
注释:
①张硕:《从〈新快报〉的改版看都市报的发展趋势》,《当代经理人》,2006(9)。
②邝云妙:《当代新闻编辑学》,暨南大学出版社。
③林如鹏:《浅析色彩在日报中的运用——兼析〈新快报〉的色彩运用》,《新闻知识》,2006(10)。
④慕明春:《专题报道:媒介影响力的一张名片》,《新闻战线》,2003(11)。
(作者单位:广东韶关学院文学院新闻系)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