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50—100年全球气候继续变暖

来源 :决策与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rl3078214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百年来,地球气候经历一次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专家预估:未来50—100年全球和我国的气候将继续向变暖的方向发展。
  1.全球气候正经历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变化,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如下:(1)1860年以来,全球平均温度升高了0.6±0.2℃。近百年来最暖的年份出现在1983年以后。20世纪北半球温度的增幅,可能是过去1000年中最高的。(2)近百年来,降水分布也发生了变化。大陆地区尤其是中高纬地区降水增加,非洲等一些地区降水减少。有些地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出现频率与强度增加。(3)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明显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目前已达到368ppmv(百万分之一体积),这可能是过去42万年中的最高值。(4)近50年的温度变化,很可能主要是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造成的。
  2.近百年我国气候在变暖,以冬季和西北、华北、东北最为明显,我国冬季增温最明显,1985年以来,我国已连续出现了17个全国大范围的暖冬,华北地区出现了暖干化趋势。
  3.全球气候将继续变暖。科学家使用31个复杂气候模式,对6种代表性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未来100年的全球气候变化进行了预估。
  结果表明:(1)全球平均气温到2100年时将比1900年上升1.4℃—5.8℃。这一增温值将是20世纪增温值(0.6℃左右)的2—10倍,可能是近一万年中增温最显著的。(2)21世纪全球平均降水将会增加,但大部分区域很可能年际变化较大。(3)北半球雪盖和海冰范围将进一步缩小。(4)全球平均海平面到2100年时将比1990年上升0.09米—0.88米。(5)一些极端事件(如高温天气、强降水、热带气旋强风等)发生的频率会增加。
  我国科学家使用国际上先进的全球气候模式和我国区域气候模式,预估了我国未来气候的变化。结果表明:(1)我国气候将继续变暖。到2020—2030年,全国平均气温将上升1.7℃;到2050年,全国平均气温上升2.2℃;当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加倍时,全国平均气温将上升2.9℃。(2)我国气候变暖的幅度由南向北增加。到2030年,我国西北地区气温可能上升1.9℃—2.3℃,西南可能上升1.6℃—2.0℃,青藏高原可能上升2.2℃—2.6℃。(3)我国不少地区降水出现增加趋势,东南沿海增加值最大。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变干的趋势,华北和东北南部等一些地区出现继续变干的趋势。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将是全方位的、多尺度的和多层次的,既包括正面影响,同时也包括负面效应。
  1.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已造成并将继续产生明显影响。观测表明,全球气候变暖对全球许多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已经产生了影响,如海平面升高、冰川退缩、冰土融化、河(湖)冰迟冻与早融、中高纬生长季节延长、动植物分布范围向极区和高海拔区延伸,某些动植物数量减少、一些植物开花期提前,等等。自然生态系统由于适应能力有限,容易受到严重的、甚至不可恢复的破坏。
  (1)自然植被的地理分布与物种组成可能发生明显变化。距今6000年前左右的全新世大暖期的鼎盛阶段,我国植被带明显偏北。现今西北地区的草原与荒漠区,在全新世曾是广阔的温带森林和森林草原,各种草原动物也非常丰富。
  (2)冰川、冻土和积雪可能减少。高山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冰川将随着气候变化而 改变其规模。由于全球变暖,一些冰川出现了减少和退缩现象。如非洲乞里马扎罗山的冰川面积在1912—2000年间减少了81%。
  我国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自小冰期后期以来,一直处于后退状态。1962年至1980年,冰川退缩了80米;1980年至1992年,又退缩了60米。我国西北各山系冰川面积自"小冰期" 以来减少了24.7%,达7000平方公里左右。
  随着全球进一步增暖,冻土面积继续缩小。未来50年,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空间分布格局将发生较大变化,80%—90%的岛头冻土发生退化,季节融化深度增加,形成融化夹层和深埋藏冰土;表层冻土面积减少10%—15%,冻土下界抬升150米—250米,亚稳定及稳定冻土温度将升高0.5℃—0.7℃。
  随着全球进一步增暖,高山季节性积雪持续时间将缩短,春季大范围积雪提前消失,积雪量将较大幅度减少,积雪年际变率显著增大。
  (3)气候变化可能是导致湖泊水位下降和面积萎缩的主要因素之一。湖泊作为降水和有效降水的历史和现代记录,更能反映气候变化的空间变化和区域特征。以我国青海湖为例,其水位在15—19世纪近500年间尽管存在较大的升降波动,但出现直线式下降趋势却是在近百年,特别是20世纪20年代以来,仅在1908—1986年间就下降了约11米,湖面缩小了676平方公里。
  (4)海平面升高将影响海岸带和海洋生态系统。1900年以来,全球变暖引起的全球海平面上升了10厘米—20厘米。这将会严重影响珊瑚礁、珊瑚岛、礁岛、盐沼以及红树林等海岸带生态系统和海洋生物资源,进而影响海岸带环境和经济。
  根据实测资料显示,我国海平面近50年呈明显上升趋势,上升的平均速率为每年2.6豪米,近几年上升速率加快。据专家预估,到2030年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幅度为1厘米—16厘米,到2050年上升幅度为6厘米—26厘米,预计到21世纪末将达到30厘米—70厘米。这将使许多海岸区遭受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遭受风暴影响的程度和严重性加大。
  (5)一些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可能增加。现有的研究指出,与全球变暖关系密切的一些极端事件,如厄尔尼诺、干旱、洪水、热浪、雪崩和风暴、沙尘暴、森林火灾等,其发生频率和程度可能会增加。由这些极端事件引起的后果也会加剧。
  2.气候变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可能以负面为主。
  (1)气候变化将使未来农业生产面临三个突出问题:一是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产量波动大。气候变化对我国作物生产和产量的影响,在一些地区是正效应,在另一些地区是负效应。研究表明:气候变暖后,灌溉和雨养春小麦的产量将分别减少17.7%和31.4%;早稻、晚稻、单季稻均呈现出不同幅度的减产,其中早稻减产3.7%,晚稻和单季稻减产10.5%;玉米总产量平均减产3%—6%。二是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将出现变动。研究表明,冬小麦的安全种植北界将由目前的长城一线北移到沈阳—张家口—包头—乌鲁木齐一线。据计算,到2050年,气候变暖将使三熟制的北界北移500千米之多,从长江流域移至黄河流域;而两熟制地区将北移至目前一熟制地区的中部,一熟制地区的面积将减少23.1%。气候变暖后,我国主要作物品种的布局也将发生变化。华北目前推广的强冬性冬小麦品种,将由半冬性的冬小麦品种所取代;比较耐高温的水稻品种将在南方占主导地位;东北与内蒙古相接地区农牧交错带的界限将南移70千米左右,华北北部农牧交错带的界限将南移150千米左右,西北部农牧交错带界线将南移20千米左右。三是农业生产条件改变,农业成本和投资大幅度增加。气候变暖后,土壤有机质的微生物分解将加快,造成地力下降。随着气候变暖,作物生长季延长,昆虫在春、夏、秋三季繁衍的代数将增加。温度高还为各种杂草的生长提供了 优越的条件。因此,气候变暖可能会加剧病虫害的流行和杂草蔓延。各种病虫害出现的范围也可能向高纬地区延伸。
  (2)气候变暖将导致地表径流、旱涝灾害频率和一些地区的水质等发生变化,特别是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更为突出。一是地表径流将发生变化。到2050年,全球年平均径流变化将表现为高纬和东南亚地区径流增加,中亚、地中海地区、南非、澳大利亚呈减少的趋势。我国七大江河流域天然年径流量整体上呈减少趋势。其中,长江及其以南地区年径流量变幅较少;淮河及其以北地区变幅较大。二是水资源的供需状况将出现变化。全球变暖将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与供需矛盾。预计,2010—2030年西部地区缺水量约为200亿立方米,2050年将缺水100亿立方米。而且西部 地区由于缺乏供水工程等水利设施,水资源笼统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较大。三是旱涝灾害出现的频率等将发生变化。全球变暖可能增强全球水循环,使全球平均降水量趋于增加,但降水变率可能承受着平均降水量的增加而发生变化,蒸发量也会增大,这可能意味着未来旱涝等灾害的出现频率会增加。四是一些地区的水质将出现变化。全球变暖后,一些地区由于蒸发量加大,河水流量趋于减少,可能会加重河流原有的污染程度。年平均流量明显增加的河流,水质可能会有所好转。
  (3)对气候变化敏感的传染性疾病传播范围可能增加,危害人类健康。许多通过昆虫、食物和水传播的传染性疾病,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全球变暖后,疟疾和登革热的传播范围将增加,危害人类健康,其中包括对人体直接影响,对病毒、细菌、寄生虫、敏感原的影响,对各种传染媒介和宿主的影响,对人的精神、人体免疫力和疾病抵抗力的影响,等等。
  (4)气候变化将影响人类居住环境。人类居住尤其是河边和海岸带居民受气候变化最普遍、最直接的威胁是洪涝和滑坡。低海拔海岸区的城镇化快速发展,使得人与财富(城市)处于海岸气候极端事件的威胁之中。
其他文献
60多年前,法西斯侵略者发动的侵略战争是人类历史上一场前所未有的浩劫。包括中国在内的60多个国家、近20亿人被卷入战争。在那场战争中,中国人民以顽强不屈的精神和众志成城的力量战胜了凶残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抗战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的伟大,也是世界人民的光荣。    中国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期刊
上海化工区靠循环经济圈吸引外资  地处上海南端、杭州湾北岸的上海化学工业区,是以石油化工的循环产业链为基础的化工区。从化工区的“龙头”90万吨/年乙烯工程产出的乙烯、丙烯、丁二烯,到苯、甲苯、二甲苯等基础化工原料,再到分别制成异氰酸酯、聚碳酸酯等一项又一项中间化工原料,直至延伸加工成各种各样的合成树酯、软泡材料、粘合剂、涂料等精细化工产品,上游、中游、下游项目相关共生,一体化聚集,形成企业之间化工
期刊
朱德同志说:“任何人如果轻视解放区战场对于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反法西斯同盟共同事业所具有巨大意义及其所已获得的伟大成就,如果轻视解放区9000余万英勇战斗人民的重要性,必将犯很大的错误。”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敌后解放区战场是动员和组织全民族抗战的中心纽带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实行第二次国共合作,推动了全民族抗战的兴起。但在要不要动员民众,实行全民族抗战这一个原则问题上,国共
期刊
张自忠(1891-1940),抗日名将,民族英雄。山东临清人。1914投军奉天新民屯车震团。1917年入冯玉祥西北军,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旅长、师长兼西北军官学校校长等职。1930年中原大战后,西北军宋哲元部被蒋介石改编为陆军第29军,张自忠任第29军第38师师长兼张家口警备司令。    投军救国    张自忠,1891年生于山东省临清县唐园村,幼年时随父亲在江苏省赣榆县读私塾。1911年
期刊
湘南地区素有“有色金属之乡”的美称,铅锌矿床广为分布。本文以岩浆热液脉型铅锌矿床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内部差异。在广泛收集各类相关地学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区域地质构造与岩浆岩演化特征方面的研究,探讨花岗岩体的差异,并初步把燕山期第二、三阶段花岗岩体分别称为“黄沙坪型”和“水口山型”。在此基础上,选取黄沙坪和水口山两个矿区作为研究对象,从矿床基本地质特征、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方面,来探讨岩浆热液脉型铅锌矿床成矿物质来源、成矿地质特征与矿床成因的差异,建立有对比性的岩浆热液脉型铅锌矿床的成矿概念模型,并取得以下成果:
在求崛起的实践中,中部各省探索打破区划和行业等壁垒,实现城市群发展战略,目前城市群已渐成中部各地的经济隆起带。  记者在中部采访,所到了不少城市群的新鲜事。湖南长沙、株洲和湘潭三个互不隶属的城市,通话本地计费,存款通存通兑;安徽芜湖、马鞍山、铜陵三个地级市人才开发与服务资源共享;河南郑州的公交车构想驶过黄河桥,到达相邻的新乡辖区;武汉城市圈将周边8个兄弟城市的工业纳入统一规则……  种种迹象表明,
期刊
中部是华夏文明发祥地,具有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中国古代的四大名楼黄鹤楼、滕王阁、鹳雀楼、岳阳楼都在中部地区。  河南省的地下文物居全国第一位,地上文物居全国第二位,举手触摸秦文化,抬脚踢到汉砖瓦。山西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最多的省份,宋、辽、金以前的木构建筑占全国的70%以上。人们耳熟能详的有河南的中原文化,湖南、湖北的楚文化,安徽的徽文化,山西的晋文化,江西的红色文化和道教文化。  在文化产业
期刊
     
期刊
毛泽东和平统一思想(1956年提出,蒋介石执政)    1956年以后,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需要一个和平安定的环境。当年元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讲:“只要现在爱国,国内国外一切可以团结的人都团结起来,不咎既往。”后又多次说:“国共已经合作了两次,我们还准备进行第三次合作。”毛泽东的和平解放台湾的具体方针政策概括如下:  (一)省亲会友、来去自由。中国政府充分理解在台湾的国民党军政人
期刊
章士钊请缨出使,蒋介石欲行又止    50年代中期,台湾的社会政治局势逐步稳定,岛内人民期望和平。另外,自1953年韩战交战各方达成停战协议后, 1954年日内瓦会议召开,又签订了越南停火协议,使一度紧张的国际形势有所缓和。与此同时,中共也开始致力于大陆的社会改造和经济建设。在此情况下,中共的台湾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由过去的单纯靠武力解决的方针改变为立足武力伺机彻底解决和力争和平解放相结合的方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