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低年级的学生,初生牛犊不怕虎,上课自制力差,敢说敢做、爱玩爱问,还常常会说一些“不着边际”的话。对此,教师如果不因势利导,而以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不仅会压抑学生的个性发展,还会抹杀学生的潜能。只有开放,才能激活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下面,我就自身对实验教材的运用实践,谈谈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实施开放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回归生活,实施开放教学
开放,从内容上讲,就是书本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要善于选取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素材,使教学“生活化”。例如:教“角的认识”时,“角是一个端点引发的两条射线”这个概念的描述对低年级学生来说非常抽象,是不能理解的。于是,教学时我就作了如下描述:夏天,天气非常炎热,人们都在树下乘凉,小朋友们在树下玩耍。瞧,老师来了。师摆臂作走路状,并出示示意图:①教师手臂与身体成一个角,②还有小朋友在荡秋千。教师随即说:“手臂这一摆,秋千这一荡,就是一个角”。这时,学生兴趣正浓,就问了:摆臂、荡秋千怎么会与角连在一起呢?此时,思维的火花不点自燃。又如在教“比高矮”时,我让学生与老师比,学生与同桌比,并让学生说:“爸爸和你比谁高谁矮?”“爸爸和妈妈呢?”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使其更加热爱数学。
二、尊重“儿童”文化,实施开放教学
开放,从课程上讲,就是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尊重“儿童”文化,发掘“童心”“童趣”,以“学生的语言”实施教学,这对低年级学生尤为重要。如在教“找规律”时,我出示了墙面图,让学生观察每行图形是怎样变化的?其间有个学生说:它们在“转圈圈”。我当时一愣,便立即说:“对,你说得真好,它们是在'转圈圈',这个'转圈圈'的过程就是这几个图形的变化规律,那么它们是怎么'转圈圈'的呢?”这里,运用学生的语言,引导其得出了“第一个移到最后,其余三个依次向前移一个”的结论。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让他们观察后马上就得出这个结论是不可能的。而通过说“转圈圏”,就使学生在自己的语言世界里,理解了抽象的道理,达到了易懂而乐学的目的。又如在教“数一数”时,刚入学的孩子不太会看图,当出示“5”(5幢房子)的图画时,学生说是5块巧克力。这时,我就顺着说:“对,是5幢巧克力房子,那你能在图画里找出它们吗?”学生兴趣高涨,马上开始找。“在这儿……在这儿……”喊声不断,我随即要他们找出了后面的几个数学图形,学生学得兴趣盎然。
三、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实施开放教学
开放,从角度上讲,要鼓励学生对问题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知识背景和思维方式,低年级儿童也如此,我们也需要尊重他。如教“几和第几”时,我出了这样一道题:看下面图形:△○□☆●▲,你认为“☆”排在第几位?第一个同学说“☆”排在第4位。第二个同学说“☆”排在第3位。出现两种答案后,有同意第一个同学的,有同意第二个同学的,也有两种都同意或都不同意的。我没有作出判断,而是让他们各自说出理由,遵循他们的思维,共同得出:从左往右数,☆排在第4位,从右往左数,☆排在第3位。“哦,原来你是对的,他也是对的。嘻,真有趣。”孩子们对数学的真诚向往言于溢表。
四、师生互动,实施开放教学
开放,从过程上讲,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师生互动的教学只能说是“假教学”。新课程所倡导的师生互动,有别于以往传教学中的“教师权威”的“插秧式”教学,也区别于完全的“学生中心论”,而是师生间的互动教学,教师必须参与到学生们的学习中去,其中最典型的即是小组合作学习。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教师们纷纷尝试在课堂中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但很多小组合作学习都是停留在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无教师的参与,使得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我认为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应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和讨论的结果,有备于调整下一教学环节。如在教“认识物体和图形”时,我安排学生讨论: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我们学习的这几种形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由于这个问题与生活接近,学生讨论得挺热烈。我赶紧走下去听听他们说些什么。这时,我发现有几个小组在说到教室里讲台上的那个墨水盒时,发生了争论,有的认为那是正方体的,有的则认为那是长方体的。我也特意观察了一下,发现是一个正方形,侧面是一个长方形,严格来说它是长方体。这个争论的出现说明还有很大一部分孩子不能正确区分正方体和长方体,于是我立即决定将原定的下一节上的内容放在这一节讲,深入讲解正方体和长方体、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区别,其间运用让学生观察、触摸、比较等形式,最后再举起那个墨水盒,他们都异口同声地说:“这是一个长方体。”及时从他们的讨论中发现问题,再及时解决问题,这样就形成一种积极互动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真正地实施开放教学,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形成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为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寻求了一种好的方法。
一、回归生活,实施开放教学
开放,从内容上讲,就是书本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要善于选取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素材,使教学“生活化”。例如:教“角的认识”时,“角是一个端点引发的两条射线”这个概念的描述对低年级学生来说非常抽象,是不能理解的。于是,教学时我就作了如下描述:夏天,天气非常炎热,人们都在树下乘凉,小朋友们在树下玩耍。瞧,老师来了。师摆臂作走路状,并出示示意图:①教师手臂与身体成一个角,②还有小朋友在荡秋千。教师随即说:“手臂这一摆,秋千这一荡,就是一个角”。这时,学生兴趣正浓,就问了:摆臂、荡秋千怎么会与角连在一起呢?此时,思维的火花不点自燃。又如在教“比高矮”时,我让学生与老师比,学生与同桌比,并让学生说:“爸爸和你比谁高谁矮?”“爸爸和妈妈呢?”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使其更加热爱数学。
二、尊重“儿童”文化,实施开放教学
开放,从课程上讲,就是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尊重“儿童”文化,发掘“童心”“童趣”,以“学生的语言”实施教学,这对低年级学生尤为重要。如在教“找规律”时,我出示了墙面图,让学生观察每行图形是怎样变化的?其间有个学生说:它们在“转圈圈”。我当时一愣,便立即说:“对,你说得真好,它们是在'转圈圈',这个'转圈圈'的过程就是这几个图形的变化规律,那么它们是怎么'转圈圈'的呢?”这里,运用学生的语言,引导其得出了“第一个移到最后,其余三个依次向前移一个”的结论。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让他们观察后马上就得出这个结论是不可能的。而通过说“转圈圏”,就使学生在自己的语言世界里,理解了抽象的道理,达到了易懂而乐学的目的。又如在教“数一数”时,刚入学的孩子不太会看图,当出示“5”(5幢房子)的图画时,学生说是5块巧克力。这时,我就顺着说:“对,是5幢巧克力房子,那你能在图画里找出它们吗?”学生兴趣高涨,马上开始找。“在这儿……在这儿……”喊声不断,我随即要他们找出了后面的几个数学图形,学生学得兴趣盎然。
三、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实施开放教学
开放,从角度上讲,要鼓励学生对问题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知识背景和思维方式,低年级儿童也如此,我们也需要尊重他。如教“几和第几”时,我出了这样一道题:看下面图形:△○□☆●▲,你认为“☆”排在第几位?第一个同学说“☆”排在第4位。第二个同学说“☆”排在第3位。出现两种答案后,有同意第一个同学的,有同意第二个同学的,也有两种都同意或都不同意的。我没有作出判断,而是让他们各自说出理由,遵循他们的思维,共同得出:从左往右数,☆排在第4位,从右往左数,☆排在第3位。“哦,原来你是对的,他也是对的。嘻,真有趣。”孩子们对数学的真诚向往言于溢表。
四、师生互动,实施开放教学
开放,从过程上讲,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师生互动的教学只能说是“假教学”。新课程所倡导的师生互动,有别于以往传教学中的“教师权威”的“插秧式”教学,也区别于完全的“学生中心论”,而是师生间的互动教学,教师必须参与到学生们的学习中去,其中最典型的即是小组合作学习。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教师们纷纷尝试在课堂中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但很多小组合作学习都是停留在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无教师的参与,使得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我认为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应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和讨论的结果,有备于调整下一教学环节。如在教“认识物体和图形”时,我安排学生讨论: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我们学习的这几种形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由于这个问题与生活接近,学生讨论得挺热烈。我赶紧走下去听听他们说些什么。这时,我发现有几个小组在说到教室里讲台上的那个墨水盒时,发生了争论,有的认为那是正方体的,有的则认为那是长方体的。我也特意观察了一下,发现是一个正方形,侧面是一个长方形,严格来说它是长方体。这个争论的出现说明还有很大一部分孩子不能正确区分正方体和长方体,于是我立即决定将原定的下一节上的内容放在这一节讲,深入讲解正方体和长方体、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区别,其间运用让学生观察、触摸、比较等形式,最后再举起那个墨水盒,他们都异口同声地说:“这是一个长方体。”及时从他们的讨论中发现问题,再及时解决问题,这样就形成一种积极互动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真正地实施开放教学,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形成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为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寻求了一种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