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是当今中学生继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做到掌握渗透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人格的培养、引导学生与传统文化情感共鸣、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引导学生诵读中华古今名著。总之,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需要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努力,需要每个学生的努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传统文化;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章标识码】D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4-0068-01
中国曾创造过独步世界的灿烂文化,然而当代中学生对传统文化及其精神却是极其陌生的,处在一个开放的、西方强于东方的时代,他们无疑更多汲取了西方的价值观念,他们普遍漠视传统文化,而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语文教学是当今中学生继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一、教师要掌握渗透方法
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教学,就要求教师要加强备课,通过深入钻研课程标准和要求,从中找出相关知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点,理出线索,制定计划,使渗透的内容序列化。在渗透过程中,要讲究因势利导,水乳交融,有机渗透;注意淡化渗透痕迹,力求贴切自然,给人以春风化雨的感受;不可牵强附会,生拉硬拽,不可破坏语文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更不能把语文德育渗透变成上政治课。例如,我们在教学先秦诸子散文《论语》、《孟子》等著作内容时,就要十分注重使学生在弄懂文言词义句式语法等基础 知识的前提下,自然和谐地给学生分析课文中隐含的传统道德观念。此外,还要讲究德育渗透的生动性,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中国传统道德渗透过程中,语言要生动形象,形式要灵活多样,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深刻教育。
二、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人格的培养
古人中陶渊明和王维的诗可以对照着读,两人都提倡归隐,前者身体力行,回归了田 园;后者却是身居显位,心望田园。他们笔下的田园固然都是美丽的,但美得不同。前者的田园是一个怀天下济苍生而不得的儒者无奈的退避,后者则颇得佛家真味,笔下的田园常常流露佛家静穆之美。通过这些活动,使 学生养成一种高层次的审美品格,引导他们感受美,发现美,进而创造美。另外像陶渊明、李白那种“不为五斗米折腰”,时刻张扬自主人格,把人格的独立视为自我价值的最高体现的精神对学生人文品格的养生成也仍有启示意义。
三、引导学生与传统文化情感共鸣
教育不仅仅着眼于知识素养的提高,更要把握人的发展的深 刻内涵,为人的“终身发展”打好人文基础。人文素养教育不是通过说教来实现的,不是通过灌输来获得的,而是让人置身于情境中自我体验、相互影响而发展起来的。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和展示传统文化优秀篇章中的各种道德因素,引导学生与传统文本产生情感共鸣,学生就会受到震 憾、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潜 移默化,就可以变为自身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并最终积淀成为价值观和人生观。“腹有诗书气自华”,“知书达理”指的就是 这个影响。近、现 代无数名人如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鲁迅等的早期求学经历不难证明,他们无一不是接受了扎实、严格、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才给他们人生奠定、注入了坚实、长足的发 展基础和动力。他们正是长期阅读传统文本,才深入感受传统文化的圣 贤君子,仁、智、勇兼以真、善 、美和谐统一的崇高道德,以及天下为公的理念,忧国忧民的情怀,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原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情操……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说过“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笔者在教学辛弃奇《破阵子》一词时,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时代背景,再放录音范读,使学生置身于词境中,通过体验词中忠勇将军的雄心壮志,进而树立宏大抱负。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引导学生专注阅读文本这,与文本产生共鸣,,才能使蕴含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扎根在学生心灵深处并以此为基础构造自己的精神家园,让他们自觉抵制形形色色的精神污染,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才能成为一个修养良好、内心丰富有志报国的人。
四、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新大纲或新课程标准都强调:“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重视学生学习味趣选择”。还强调了学生“自主学习”,反对把课文解析“从外部强加给学生”。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渗透传统文化之时,必须构建全 新的教学理 念,不能处处依赖“教 参”,要敢于对课文做出有自己独特个性的解读,这样才能从不同角度、侧面引导学生琢磨、体会、领悟课文意图、匠心。比如在教学《岳阳楼》时,引导学生读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胸怀,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时,不知不觉中体验到登高望远的心胸舒展,体验到自然、生命发展的思考同时渐渐能有新的领悟,使学生与传统文化文本的对话过程中,通过静心阅读,与作者相逢与案前灯下,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对作者的认识、思想、人格、志趣、品位等,或认同,或发问,或共鸣,或陶醉……而这些体验来源于学生浸于文本后的独特感受,教师要尊重并加以引导。
五、引导学生诵读中华古今名著
中国古今名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小说,虽然繁荣昌盛较晚,但也经过了长期的孕育,其源头可追溯至魏晋六朝的志怪小说与志人小说,唐宋传奇的出现标志着古代小说已达到成熟的阶段,至元、明、清、小说终于绽放出奇花异葩,占据了中国文坛的主流。 作为一个中国人,不可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同样也不可不读中国名著。引导学生诵读中华古今名著也是继承传统文化的良方之一。并且教师要在班上 有意识的开展读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传统文化。语文课本附录里的“名著导读”,也为学生提供了阅读和陶冶情操的空间,一部部富有哲理而又不失生活情趣的妙文,不断锻炼着学生的心智,启迪者学生的心灵。
总之,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需要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努力,需要每个学生的努力,更需要每一个中国人的关注和努力,只有这样,中华传统文化才会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
【关键词】语文教学;传统文化;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章标识码】D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4-0068-01
中国曾创造过独步世界的灿烂文化,然而当代中学生对传统文化及其精神却是极其陌生的,处在一个开放的、西方强于东方的时代,他们无疑更多汲取了西方的价值观念,他们普遍漠视传统文化,而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语文教学是当今中学生继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一、教师要掌握渗透方法
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教学,就要求教师要加强备课,通过深入钻研课程标准和要求,从中找出相关知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点,理出线索,制定计划,使渗透的内容序列化。在渗透过程中,要讲究因势利导,水乳交融,有机渗透;注意淡化渗透痕迹,力求贴切自然,给人以春风化雨的感受;不可牵强附会,生拉硬拽,不可破坏语文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更不能把语文德育渗透变成上政治课。例如,我们在教学先秦诸子散文《论语》、《孟子》等著作内容时,就要十分注重使学生在弄懂文言词义句式语法等基础 知识的前提下,自然和谐地给学生分析课文中隐含的传统道德观念。此外,还要讲究德育渗透的生动性,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中国传统道德渗透过程中,语言要生动形象,形式要灵活多样,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深刻教育。
二、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人格的培养
古人中陶渊明和王维的诗可以对照着读,两人都提倡归隐,前者身体力行,回归了田 园;后者却是身居显位,心望田园。他们笔下的田园固然都是美丽的,但美得不同。前者的田园是一个怀天下济苍生而不得的儒者无奈的退避,后者则颇得佛家真味,笔下的田园常常流露佛家静穆之美。通过这些活动,使 学生养成一种高层次的审美品格,引导他们感受美,发现美,进而创造美。另外像陶渊明、李白那种“不为五斗米折腰”,时刻张扬自主人格,把人格的独立视为自我价值的最高体现的精神对学生人文品格的养生成也仍有启示意义。
三、引导学生与传统文化情感共鸣
教育不仅仅着眼于知识素养的提高,更要把握人的发展的深 刻内涵,为人的“终身发展”打好人文基础。人文素养教育不是通过说教来实现的,不是通过灌输来获得的,而是让人置身于情境中自我体验、相互影响而发展起来的。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和展示传统文化优秀篇章中的各种道德因素,引导学生与传统文本产生情感共鸣,学生就会受到震 憾、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潜 移默化,就可以变为自身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并最终积淀成为价值观和人生观。“腹有诗书气自华”,“知书达理”指的就是 这个影响。近、现 代无数名人如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鲁迅等的早期求学经历不难证明,他们无一不是接受了扎实、严格、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才给他们人生奠定、注入了坚实、长足的发 展基础和动力。他们正是长期阅读传统文本,才深入感受传统文化的圣 贤君子,仁、智、勇兼以真、善 、美和谐统一的崇高道德,以及天下为公的理念,忧国忧民的情怀,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原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情操……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说过“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笔者在教学辛弃奇《破阵子》一词时,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时代背景,再放录音范读,使学生置身于词境中,通过体验词中忠勇将军的雄心壮志,进而树立宏大抱负。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引导学生专注阅读文本这,与文本产生共鸣,,才能使蕴含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扎根在学生心灵深处并以此为基础构造自己的精神家园,让他们自觉抵制形形色色的精神污染,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才能成为一个修养良好、内心丰富有志报国的人。
四、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新大纲或新课程标准都强调:“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重视学生学习味趣选择”。还强调了学生“自主学习”,反对把课文解析“从外部强加给学生”。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渗透传统文化之时,必须构建全 新的教学理 念,不能处处依赖“教 参”,要敢于对课文做出有自己独特个性的解读,这样才能从不同角度、侧面引导学生琢磨、体会、领悟课文意图、匠心。比如在教学《岳阳楼》时,引导学生读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胸怀,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时,不知不觉中体验到登高望远的心胸舒展,体验到自然、生命发展的思考同时渐渐能有新的领悟,使学生与传统文化文本的对话过程中,通过静心阅读,与作者相逢与案前灯下,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对作者的认识、思想、人格、志趣、品位等,或认同,或发问,或共鸣,或陶醉……而这些体验来源于学生浸于文本后的独特感受,教师要尊重并加以引导。
五、引导学生诵读中华古今名著
中国古今名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小说,虽然繁荣昌盛较晚,但也经过了长期的孕育,其源头可追溯至魏晋六朝的志怪小说与志人小说,唐宋传奇的出现标志着古代小说已达到成熟的阶段,至元、明、清、小说终于绽放出奇花异葩,占据了中国文坛的主流。 作为一个中国人,不可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同样也不可不读中国名著。引导学生诵读中华古今名著也是继承传统文化的良方之一。并且教师要在班上 有意识的开展读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传统文化。语文课本附录里的“名著导读”,也为学生提供了阅读和陶冶情操的空间,一部部富有哲理而又不失生活情趣的妙文,不断锻炼着学生的心智,启迪者学生的心灵。
总之,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需要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努力,需要每个学生的努力,更需要每一个中国人的关注和努力,只有这样,中华传统文化才会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