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川之水(节选)

来源 :大学·思政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135a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篇散文是芥川早年的习作,其中“大川”指他的故乡隅田川。芥川通过恬静、雅致的语言,将隅田川描摹得极富诗意,以表达自己浓厚的乡土之情。同时,通过刻画大川附近传统景观的消失,芥川表达了对精神原乡丧失的伤感,对现代文明冲击传统事物的焦虑,展现出对于时代变迁敏锐的洞察力。可以说,芥川后来文学作品中的“丧失感”在这篇文中已初具形态。
  这条大川的水所抚爱的沿岸各个城镇,都是我念念不忘的地方。大凡吾妻桥以下的河下诸城区,驹形、并木、藏前、代地、柳桥,或者多田的药师前、埋堀,横网的川岸——不论哪里都一样。走过这些街区的人的耳朵里,一定从阳光照射的白壁和白壁之间,从障子门结构的昏暗房舍和房舍之间,或者从抽出银褐色幼芽的柳树和洋槐组合的林荫道之间,不时传来大川那青光闪闪的水,和着清冷的潮腥,自古以来向南奔流的亲切的响声吧?啊,那可爱的流水,如低低絮语,喃喃娇音;那咂咂舌鼓榨压出的草汁般的满河绿水,日日夜夜不住淘洗着两岸的石崖。……
  然而,使我着魔的不单是大川的水声。在我看来,这条河流的水光似乎具有极难发现的滑腻与温暖。
  海水,犹如碧玉之色,凝聚着厚重的绿韵;而完全感觉不到涨潮的上游河水,可以说如绿柱石之色,太清,太薄,过于光亮。唯有淡水和潮水相交错的平原大河之水,冷然的青绿和混浊的暖黄交合在一起,变得充满人性,亲密无间起来。在人情味这点上,似乎有着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亲情。尤其是大川,流遍多属赭红色黏土的关东平原,正因为静静流过东京这座大都会,其混浊、褶皱,犹如脾气古怪的犹太老爷子嘀嘀咕咕发牢骚的水色,具有多么安详宁静、柔和温馨的感触啊!即便流经同一座城市,依然和“海洋”那种巨大的秘密,不断保持直接的交流。为此,就像河水与河水相连接的沟渠,不晦暗,不沉睡,總是充满活脱脱的生机。而且,总觉得那将要流去的前方,无始无终绵亘着“永远”的不可思议。不必说吾妻桥、厩桥、两国桥之间香油似的青青河水,一边浸润着花岗岩的巨大桥墩和砖瓦,一边欢快地奔流过去。纵使那重重的水色,也藏着不可言喻的温情:映着近岸宿船银白的行灯,映着银色叶背翻转的柳枝,一边又被闸门阻遏,于三味线音调温暾的午后,对着红芙蓉花朵发出哀叹,一边又被胆小的家鸭的羽毛所搅乱,散射着光亮,静静流过没有一个人影的树下。随着接近两国桥、新大桥、永代桥以及河口,河水显著交混着黑潮的深蓝色,在充满噪音和烟尘的空气下面,白铁皮般明晃晃反射着绚烂的阳光,阴郁地摇动着装满煤炭的达摩船和油漆斑驳的古式的货轮。尽管如此,自然的呼吸和人的呼吸交汇融合的都市水色,其温暖是不会猝然消泯的。
  特别是日暮时分,聚拢于河面上的水蒸气和逐渐黯淡的暮空的薄明,使得这条大川的水流带上一种绝难比喻的微妙的色调。我一个人独自支肘于渡船船舷之上,一边心不在焉地眺望雾霭降临后薄暮中的河面,一边观看暗绿的河水远方,晦暗的屋宇上空,升起一轮巨大的红月亮。我不由得流下了眼泪,这恐怕是我终生难忘的一件事。
  “所有的城市,都有着该城市固有的馨香。佛罗伦萨的馨香,是粉白的燕子花、尘埃、雾霭和古老绘画清漆的馨香。”(梅列日科夫斯基语)若有人问我“东京”的馨香是什么,我将毫不犹豫地回答,是大川的水的馨香。不仅是馨香,大川的水色,大川的水声,必然是我所热爱的“东京”之色、“东京”之音。正因为有了大川,我才热爱“东京”,正因为有了“东京”,我才热爱生活。
  (批读:周 礼)
  即使大川的水是清冷的,是潮湿的,它也不会惹人不快,反而充满了亲切感。因为这是陪伴作者成长的河流,它的一切都是美好的。
  “滑腻”是触觉,“温暖”是感觉,再结合上文的听觉,可以发现作者与大川之间的距离感越来越小。“温暖”一词也暗示大川对于作者来说,不是物理上的河流,而是心灵里的河流,有着特殊的意义。
  东京是一座急速现代化的大都市,在这个进程中,噪音和烟尘打破了往昔美好岁月的宁静和诗意,昭示了传统文化的艰难处境。从作者对大川古旧景物的诗意描写,到对现代文明的意象选择,都展现了作者对于时代变迁的焦虑,不过,虽然焦虑,却仍然对传统文化抱有信心。
  此处点明大川之水是作者的精神家园。热爱大川,就是热爱东京,就是热爱东京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我”也因此热爱生活。此外,这几句话也表现了作者对纯净的精神世界的坚守。
其他文献
①彼得·海斯勒,美国作家,曾任《纽约客》驻北京记者,以及《国家地理》杂志等媒体的撰稿人。他在获得牛津大学英语文学硕士学位之后,开启了旅游文学写作之路。作为他的“中国纪实”三部曲第一部,《江城》一经推出便获得“奇里雅玛环太平洋图书奖”。彼得本人被《华尔街日报》称赞为“关注现代中国的最具思想性的西方作家之一”。  ②涪陵,原为四川省涪陵市,现为重庆市辖区,地处重庆市中部、三峡库区腹地,位于长江、乌江交
期刊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形容话说出口无法收回,指说话算数。这里的“驷马”是指四匹马吗?要想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就需要了解一下古代的车马。战国以前,车马通常不分家,驾车的马数量不同,也各有不同的称呼。两驾马叫“骈”,指相并的两马;三驾马叫“骖”,字从马、参(三)会意;四驾马叫“驷”,从四、马会意。所以,“驷马”其实是指四匹马拉着一辆车。为什么要用四匹马拉的车去追呢?当然是因为四匹马拉的车牵引力更大。古代
期刊
/历史科普——棉花入我国/  棉花是全世界农作物中,最主要的经济作物,原产地是印度和阿拉伯国家。目前,我国是世界上第一大的棉花生产国与消费国。  从现有的文献和考古资料来看,我国边疆地区(西部边疆、东南沿海)对棉花的种植和利用比中原地区要早,直到汉代,中原地区的棉纺织品仍比较稀缺。大约在宋元之际,棉花开始向内地移植。但宋朝时期,人们还没有认识到棉花的经济价值,多是将棉花视作观赏之物。到了明朝,棉花
期刊
芥川龙之介是一位忧郁而又热情、辛酸而又犀利的文学鬼才,可惜始终没有成为阅读界的“网红”。所以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其实芥川龙之介和中国还有一些渊源。  芥川从小受养父影响,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1921年春天,他以《大阪每日新闻》特派记者的身份来到中国,游历120余日,回国后写成了半自传半随笔性质的《上海游记》等。2019年,NHK(日本放送協会)播出了根据《上海游记》改编的SP剧(日剧中的“特别篇”)
期刊
在初高中语文课堂上,王国维和他的《人间词话》一直显得很热闹。学生们跟着老师重复着“一切景语皆情语”,探讨着所谓“人生三境界”的“境界说”。但同时,王国维和他的《人间词话》又是冷清的。似乎并没有多少人去体会所谓的“境界”指的是什么,去思考《人间词话》为什么叫“词话”而不是“诗话”。幸运的是,还有叶嘉莹先生的《人间词话七讲》。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单读《人间词话》的确有些乏味艰难,先从《人间词话七讲》读起
期刊
我们在生活中与人交流,有时会与对方持不同意见。这时,便需要我们站在对方的角度,重新思考,巧妙地传达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立场,尽可能地让对方与自己产生共鸣,达到良好的沟通效果。同理,写作议论文也需要和材料发生共振,让我们的观点更全面、更深刻,让读者与我们达成共识。这便要求我们在议论文写作中精准分析材料,避免因为细微的认知差错而导致下笔偏离材料旨意。而如何在精准地分析与掌握材料旨意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
期刊
说起“魏晋风度”,我们首先想到的,大概是魏晋名士们率性而为、任诞放达的惊世骇俗之举。譬如,刘伶嗜酒如命,在屋里“脱衣裸形”,视儒家礼法如无物;阮籍服丧饮酒,穷途而哭,弃纲常教化于不顾……究其原因,是动乱的政局让人的身心漂泊无所依放,黑暗的社会让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无處寄托。于是,名士们崇尚老庄、酗酒佯狂,借放浪形骸之举,宣泄内心的无奈与悲凉。  但是,如果认为魏晋风度就是“放荡不
期刊
此权(一种量器,俗名秤锤)为圆台形,鼻纽。权身有18道瓜棱,棱间刻有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所颁布的诏书14行,诏文曰:“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及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一,歉疑者皆明一之。”(铭文大意:秦始皇二十六年兼并了各诸侯国,统一了全国,百姓安居乐业,秦始皇立尊号为皇帝,下诏书令丞相隗状、王绾,制定统一度量衡的法令,把混乱和不统一的度量衡都统一起来。)  /文
期刊
作家档案芥川龙之介(1892—1927),日本近代小说家  出生地:日本东京  代表作:短篇小说《罗生门》《竹林中》《鼻子》《橘子》《河童》等  主要作品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大正时代(1912—1926)的代表作家,与夏目漱石并称为近代日本文学双璧。他短暂的一生,创作了150余篇短篇小说,每篇小说的题材和艺术构思都各有特点,重点关注社会丑恶现象。芥川龙之介很少在作品中直接发表评论,而仅用冷峻的文笔
期刊
芥川龙之介的创作生涯仅有十多年,就题材而言,他的作品可分为历史和现实两大类,其前期创作多以历史小说为主,后期则转向现实创作,表达对人性、社会的批判,有着对生活的真切感受和理性思考。  站在历史的土壤里“借古讽今”  芥川龙之介的历史小说多取材于《今昔物语集》等日本古典文学作品。芥川毫不掩饰《今昔物语集》对自己的深刻影响:“想起自己作为作家起步的时候,从中获得了力量,来重新构建自己的人生和艺术。”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