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记叙文阅读题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nea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来,中考记叙文考试题型上看,多以主观题型出现,又以填空、简答、补写、赏析等形式占主导,开放性、多元性、主体性和创造性在中考试卷上也反映得比较明显。这样试题思维含量大,答案灵活,鼓励学生发表个性化的见解,提倡多角度、开放性的思考问题,适合学生展现独特个性和特长。
  做好记叙文阅读题,首先要掌握记叙文的基本常识,并且做题时要学会灵活运用这些知识。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掌握做好阅读题的方法。
  1.积累基础性知识,如常用汉字的字形、字音,容易误写的成语,常用的词语解释,如2006年河北中考第19小题考查“既”和“即”,“渡”和“度”的区别。
  2.领会文章常用的表现手法,常见的有联想、想象、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借事抒情、欲扬先抑、衬托、对比、设置悬念等。
  3.领会作者写作目的和意图,概括文章主旨。①标题揭示文章主旨。②从分析文章开头结尾入手,有的文章开头点题,起到统领全文、点明或暗示中心的作用,有的文章篇末点明或深化中心。③分析文章中的议论或抒情性语句,有的文章中这些句子可起画龙点睛的作用。④通过概括文章段意或分析人物事件,综合归纳出文章的中心。
  4.品味文章语言。赏析品味文章的语言可以从词语的锤炼、句式的选择、表达方式及修辞方法的运用等方面来进行,要能够分析常见的修辞方法在文章中的作用或表达效果,修辞手法的使用使文章语言更加生动形象,能够更充分地表达人物感情。
  5.体味推敲重要词句,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是理解文章的关键。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词语的含义,可以从几个方面考虑:①分辨清楚所选词句或短语的表面含义,联系上下文把握它的真实内涵。②联系上下文具体语境,考虑词句和文章中心的关系。③从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考虑词句在其中的作用。④考虑该词语对表现作者思想感情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6.掌握常用修辞方法的表达作用。①比喻:具有描绘和说明的作用,可以把事物描绘得具体形象、生动感人,也可以使说理更透彻。②拟人: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抒情性和感染力。③夸张:强调或突出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表达某种强烈的感情。④排比:使句式整齐,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⑤对偶:整齐匀称,节奏感强,有音乐美,高度概括。⑥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启发思考,突出某些内容,加强语气。⑦反问:加强语气,发人深思,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说服力。
  7.学会从分析题目来多角度解答问题。文章的题目常常起到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②暗示文章的题旨。③是文章的线索。④新颖,能够吸引读者。⑤启迪文章思路,是作者感情的出发点。
其他文献
近年来,“语文活动课”的研究活动呈现出一派喜人的势头,研究范围不断拓展,研究方法也不断变化。然而,“语文活动课”不只是单纯的教育技术的改进和教学手段的更新,它更应该是一种先进的科学的教学系统的体现,因此,探索一套既科学又切实的方法和规律,实现“语文活动课”的最优化,就成了摆在我们每个语文教师面前的艰巨而又迫切的任务,本文试图就此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研究的目的、意义     如果你是一个敢
一篇好的文章有若干标准,如语言出彩、结构新颖等。但这些毕竟是形式上的东西,而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思想感情才是最重要的,它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那些抒发真情实感的文章,才能长久地震撼人们的心灵。  目前,学生们的文章普遍存在生搬硬套、无病呻吟的现象,整篇文章读来乏味无比。为何出现这种现象呢?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两个原因:  第一,心态浮躁。我们的学生目前学习压力很大,眼里
2006年下半年.首次涉及苏教版新教材的我.决定改变一下传统教学中重“教”轻“学”的不良现状。必修一、二中模块各专题都有简短的教学要求,如文本研习、活动体验、合作探讨等。
很多语文教师特别是有着十几年以上教龄的语文教师的直接教学经验是:借助教材这一载体,运用“灌”、“填”的教学方法,把教参上的结论给学生输送过去。我们这些当年的学生还清楚地记得,在课堂上,大家只有听、记、复述的份儿,哪有发表自己观点的权利,偶有胆敢“标新立异”者,也即刻被“乱棍打死”。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
错 误  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读完这首短短的诗歌,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一个什么样的女子形象?内心又会升起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  抒情主人公“我”骑着马周游江南,留下
在全国首开先河的宁夏“少生快富”扶贫工程,为西部贫困地区根据自己的区情选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没的道路开辟了一条全新途径,在解决本地区具有特质的人口安全问题的同时,对新农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书本中有世事,文章中有人情,课文是对自然、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寄托和表现。学生通过阅读从文章中间接地了解自然,理解生活,把握社会;通过阅读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健康的情感,陶冶高尚的情操,这是学生成长的一个方面的表现,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教学是培养人的行为。理解生活、培养情感,是学生阅读的两个重要的目标,我们日常阅读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从属于这
语文新课标指出:“发展独立阅读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读懂全文,方能参透细微,解读一篇文章必须有个整体感知的过程。整体感知文章可以避免犯“一叶障目”的错误。落实整体感知要把握“三个步骤”和“三个关键”。  “三个步骤”是打开整体感知这把锁的钥匙。  1.通读全文,知其大意。这是整体感知的基础。在扫清文字障碍的前提下,抓住主要人物、主要景物、主要事实,主要观点,要忽略细节,切忌“咬文嚼字”
在教学中,比较法是最佳的阅读方法之一。它是通过比较、分析某类知识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系统掌握这类知识,提高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能力的一种方法。  讲课时运用比较法,既可以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印象,复习巩固旧知识,又可以提高他们举一反三、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下面就谈谈在语文教学中我是如何应用比较法的。    一、比较法在小说教学中的应用    《故乡》和《我的叔叔于勒》是九年级上册的两篇小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说理性的课文,如《说勤奋》、《学会合作》、《谈礼貌》等。这些课文中阐述的道理对学生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但小学生几乎没有接触过这些说理性很强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