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在词汇的学习、记忆和运用等方面存在较大的障碍,更是导致很多学生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的主要原因,因此,小学英语教师应该不断创新教学模式,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英语词汇,从而提高学生记忆词汇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英语 词汇教学 创设情境 类比法
英语词汇教学是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基础,由于小学生本身对汉语的学习就感觉有些困难,再加上作为第二门语言的英语,这对很多学生来说都对之非常头疼,因此,教师在英语词汇的讲解中,不仅要解释词义,还需要通过多种方式来帮助学生记忆,从而逐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对英语词汇学习逐步产生兴趣,为今后的英语学习奠定基础。
一、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英语词汇的记忆方法较为单一。现阶段,大部分的小学生在记忆英语词汇时,一般都采用机械式的记忆方式,非常单一,只是对着词汇多次朗读,然后记住字母拼写和中文词义,反复地背诵。运用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小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记住一些词汇,但时间稍长,则会遗忘很多,则需要再次进行机械式的记忆。单一的英语词汇记忆方法的质量较差、效率低下,难以让小学生将词汇的拼写、发音和词义进行有效结合。
2.对英语词汇的认识较浅薄。由于他们年龄小,在理解英语词汇时并没有像理解汉语词语一样深刻而全面。有些小学生简单地认为英语词汇即是几个字母的组合,就如同汉字是由笔画构成。在词汇的拼写和发音方面,也很难达到标准,对英语词汇的意义的理解也是非常模糊,尤其是意义相近的词语很难区分开各自的用法,所以在使用英语进行口语表达时,经常会出现一些错误。
3.对英语词汇的运用较少。大多数的小学生在学习英语词汇的过程中,将重点放在词汇的识记上,只是觉得自己能够熟练地默写出英语词汇并知道其大概的意思即可,而没有进行过多的运用和练习,这就导致他们在对相近的词汇的辨析过程中经常模糊不清,根本不清楚在哪种语境下来正确使用英语词汇。小学生为了熟悉英语词汇,就把词汇的拼写及其汉语解释等结合在一起,只是对词汇进行表面的理解与处理。此外,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英语词汇时,安排他们深层次地处理这些词汇,却让他们感觉到不知从何开始。
二、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的有效策略
1.设计精彩的游戏活动,增强学生的兴趣。小学生的性格就是活泼好动,其注意力很难保持较长的时间。小学生虽然从学前教育就开始接触英语,但是对基本的语音知识掌握并不牢固,在词汇记忆的过程中只能通过反复背记来完成,因而,教师在词汇教学中也只是安排学生通过大量的机械式的操练。显而易见,这种机械化的识记方法将大大削弱学生学习词汇的兴趣,甚至会使小学生对词汇识记产生极大的反感。游戏活动是小学生普遍喜欢的,教师若能通过设计精彩有趣的游戏活动来引导学生识记英语词汇,其效果将会更好,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游戏中说说做做、玩玩猜猜等,就让他们在快乐中熟记词汇,同时,还能开发他们的大脑潜能。
例如,关于教材中的方位介词“on,in,under”等,很多学生都难以区分三者的意义和用法,教师就设计游戏活动,拿出五个物品,分别让五名学生藏在教室的不同地方,再让剩余的学生来猜一猜,并且用简单的英语表达。在此过程中,教师就不需要用很长的时间去讲解三个词语的区别,而是让小学生在这个小游戏中自主运用这些词汇,教师做好引导即可。学生在表达物品所在位置的时候,还会运用到其它的词汇,从而增加了学生词汇运用的机会,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词汇的识记效果。
2.模拟情境,提高学生的词汇运用体验。如果学生只是纯粹的背记单词的拼写和词义,而不能运用到实践中,则难以保证对词汇的记忆很长久,或对词汇的理解很全面,只有在不断运用的过程中,才能真正使小学生对词汇的记忆和理解落到实处,这也是英语词汇教学的最终目的。教师在词汇教学中,应该根据词汇的具体含义巧妙创设模拟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自由运用所学词汇,大胆地开口交流,从而能够增强他们的词汇知识体验,其效果非常明显。
3.运用类比法,增强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小学生在英语词汇的学习中,对音、形、意的辨析显得有些困难,经常出现近义词混用、发音不标准、拼写字母顺序颠倒的情况,这样对学生的词汇识记增加了障碍。因此,教师就能运用类比教学法展开词汇教学,将相似的词汇放在一起进行讲解,把近义词类比、反义词类比、发音相似的类比,这就让学生对词汇的辨析一目了然,也有利于他们更好地认识和记忆词汇。例如,英语词汇“bring”与“take”在词义方面有些相似,在某些场合上二者是能够互换的,教师就可以通过让学生做一些关于“拿”的动作,让学生体会二者的词义。而关于反义词“big”与“small”,教师就可以拿出两个大小明显区别的物品,让学生用英语描述。
三、结语
词汇是英语学习的基础,而词汇的学习也是影响小学生学好英语的最大障碍,教师必须以学生的兴趣为驱动,设计各种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法,让学生轻松有效地完成对英语词汇的识记。
参考文献:
[1]李晋华.我国小学英语教育中关于词汇教学问题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4(13).
【关键词】小学英语 词汇教学 创设情境 类比法
英语词汇教学是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基础,由于小学生本身对汉语的学习就感觉有些困难,再加上作为第二门语言的英语,这对很多学生来说都对之非常头疼,因此,教师在英语词汇的讲解中,不仅要解释词义,还需要通过多种方式来帮助学生记忆,从而逐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对英语词汇学习逐步产生兴趣,为今后的英语学习奠定基础。
一、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英语词汇的记忆方法较为单一。现阶段,大部分的小学生在记忆英语词汇时,一般都采用机械式的记忆方式,非常单一,只是对着词汇多次朗读,然后记住字母拼写和中文词义,反复地背诵。运用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小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记住一些词汇,但时间稍长,则会遗忘很多,则需要再次进行机械式的记忆。单一的英语词汇记忆方法的质量较差、效率低下,难以让小学生将词汇的拼写、发音和词义进行有效结合。
2.对英语词汇的认识较浅薄。由于他们年龄小,在理解英语词汇时并没有像理解汉语词语一样深刻而全面。有些小学生简单地认为英语词汇即是几个字母的组合,就如同汉字是由笔画构成。在词汇的拼写和发音方面,也很难达到标准,对英语词汇的意义的理解也是非常模糊,尤其是意义相近的词语很难区分开各自的用法,所以在使用英语进行口语表达时,经常会出现一些错误。
3.对英语词汇的运用较少。大多数的小学生在学习英语词汇的过程中,将重点放在词汇的识记上,只是觉得自己能够熟练地默写出英语词汇并知道其大概的意思即可,而没有进行过多的运用和练习,这就导致他们在对相近的词汇的辨析过程中经常模糊不清,根本不清楚在哪种语境下来正确使用英语词汇。小学生为了熟悉英语词汇,就把词汇的拼写及其汉语解释等结合在一起,只是对词汇进行表面的理解与处理。此外,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英语词汇时,安排他们深层次地处理这些词汇,却让他们感觉到不知从何开始。
二、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的有效策略
1.设计精彩的游戏活动,增强学生的兴趣。小学生的性格就是活泼好动,其注意力很难保持较长的时间。小学生虽然从学前教育就开始接触英语,但是对基本的语音知识掌握并不牢固,在词汇记忆的过程中只能通过反复背记来完成,因而,教师在词汇教学中也只是安排学生通过大量的机械式的操练。显而易见,这种机械化的识记方法将大大削弱学生学习词汇的兴趣,甚至会使小学生对词汇识记产生极大的反感。游戏活动是小学生普遍喜欢的,教师若能通过设计精彩有趣的游戏活动来引导学生识记英语词汇,其效果将会更好,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游戏中说说做做、玩玩猜猜等,就让他们在快乐中熟记词汇,同时,还能开发他们的大脑潜能。
例如,关于教材中的方位介词“on,in,under”等,很多学生都难以区分三者的意义和用法,教师就设计游戏活动,拿出五个物品,分别让五名学生藏在教室的不同地方,再让剩余的学生来猜一猜,并且用简单的英语表达。在此过程中,教师就不需要用很长的时间去讲解三个词语的区别,而是让小学生在这个小游戏中自主运用这些词汇,教师做好引导即可。学生在表达物品所在位置的时候,还会运用到其它的词汇,从而增加了学生词汇运用的机会,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词汇的识记效果。
2.模拟情境,提高学生的词汇运用体验。如果学生只是纯粹的背记单词的拼写和词义,而不能运用到实践中,则难以保证对词汇的记忆很长久,或对词汇的理解很全面,只有在不断运用的过程中,才能真正使小学生对词汇的记忆和理解落到实处,这也是英语词汇教学的最终目的。教师在词汇教学中,应该根据词汇的具体含义巧妙创设模拟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自由运用所学词汇,大胆地开口交流,从而能够增强他们的词汇知识体验,其效果非常明显。
3.运用类比法,增强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小学生在英语词汇的学习中,对音、形、意的辨析显得有些困难,经常出现近义词混用、发音不标准、拼写字母顺序颠倒的情况,这样对学生的词汇识记增加了障碍。因此,教师就能运用类比教学法展开词汇教学,将相似的词汇放在一起进行讲解,把近义词类比、反义词类比、发音相似的类比,这就让学生对词汇的辨析一目了然,也有利于他们更好地认识和记忆词汇。例如,英语词汇“bring”与“take”在词义方面有些相似,在某些场合上二者是能够互换的,教师就可以通过让学生做一些关于“拿”的动作,让学生体会二者的词义。而关于反义词“big”与“small”,教师就可以拿出两个大小明显区别的物品,让学生用英语描述。
三、结语
词汇是英语学习的基础,而词汇的学习也是影响小学生学好英语的最大障碍,教师必须以学生的兴趣为驱动,设计各种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法,让学生轻松有效地完成对英语词汇的识记。
参考文献:
[1]李晋华.我国小学英语教育中关于词汇教学问题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