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创新思维是无所不在的。怎样才能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我以为主要应抓好以下三个方面:①要从根本上改变“以牵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②减轻课业负担,把课外时间还给学生;③要搞好考试改革,发挥考试的导向作用。
【关键词】创新思维 学习语文 三个方面
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不少老师已经迈开了探索的步伐,初步总结出了一些好的经验。但也有一些做法值得商榷。如有的老师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往往抓住课文中的某个情节,引申开去,让学生尽情“发散”,结果是一“发”而不可收,越扯越远,越说越玄,虽然很热闹,可是课文却读得磕磕巴巴,还有一些生字不认识,一些词语的意思不明白。
显而易见,这种游离于语言文字之外的所谓“培养创新思维”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其途径不在学习语言文字的活动之外,而是在学习语言文字的活动之中。或者也可以这么说,正是在学习语言文字的活动过程之中,即在识字、阅读、作文的过程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才一步步地发展起来,智力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创造的过程。发展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产生了一些全新的、与先前不同的东西。
先说说识字。众所周知,学习汉字有助于开发大脑潜能,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汉字本身有很多优势,她是全世界唯一仍在使用的表意系统的文字。汉字是具象的,是富有灵性的,每一个汉字的字形都会给人带来丰富的想象。当代脑科学的研究表明:汉字是左半球和右半球并用的“复脑文字”。汉字的信息处理既有语音编码,又有形态编码,形态编码需要右半球的参与而平衡了左半球的加工优势。只要教师的教学思想明确,教学得法,不仅能提高识字教学效率,而且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左脑、右脑,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知识的、情趣的等等因素,都会得到高度的、和谐的发展,使儿童的头脑越来越聪明。
再看阅读。培养语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所谓培养语感,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语言活动中的直觉思维和顿悟思维。而直觉思维和顿悟思维正是创新能力的内在源泉,是创造型人才所必须具备的重要思维品质。语文课本中的一篇篇课文,包含着作家个人独特的人生经验和情感体验,呈现出作家鲜明的个人风格和独特的创造力,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学生的生活经历不同,兴趣爱好不同,对课文的解读也会有所不同。
不仅阅读是一种创造,作文更是一种创造。作文乃是一种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复杂心智活动。这就要求学生从自己的“词汇库”中检索出适用的词语,并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编织、组合成一串串前后连贯的句子,从而将自己心中的所思所感外化为文章。由此看来,写作乃是一种极为富有个性的创造性活动。即便是描写同一个题材,抒发同一种感情,也会因为每个人的经历、气质、修养乃至审美趣味的不同而千差万别,各呈异彩。有的老师在作文课中,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自己命题,提倡自己怎么想就怎么写,解放了学生的思想,开阔了写作的思路。还有的老师让学生“摆玩具,编童话,写作文”,鼓励学生边摆,边讨论,边编创,小学生越编越起劲,越编兴致越高,充分地感受到了创造的快乐。
由此看来,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创新思维是无所不在的。只要我们端正教学思想,注重发展儿童语言,塑造儿童健全人格,就能在组织学生进行读写听说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给学生留有广阔的想象空间,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欲望,使学生既学到了语言文字,又发展了创新思维。
怎样才能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我以为主要应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1. 要从根本上改变“以牵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
语文课不宜统得过死。理解某个词语,只要联系上下文意会就行,不要从工具书上抄很多定义让孩子来背。一篇课文,该怎么分段,有时角度不同,分法就不同,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就是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时也是可以见仁见智的。阅读不是一个被动机械地吸收课文里的信息的过程,而是积极、主动地从课文里吸收各类信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头脑里储存的相似模块各不相同,因而即使是同一篇课文,其认识与感受也不会是相同的。因此在学生中,对一篇课文出现了不同的理解是正常的,只要言之成理,就应当予以肯定,有创见的还应予以鼓励。
2. 减轻课业负担,把课外时间还给学生
开展语文课外活动,要让学生当主角,要给他们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从策划、组织到具体安排都要由学生自己研究确定,推选主持人或负责人,教师则从旁协助,如提出整体设想,给予必要的指点,遇到困难帮助解决,等等。为班级出黑板报,出手抄小报,举行佳作朗读会,组织小记者采访,都可以这么做。有的老师习惯于包办代替,这是要注意防止的,因为这样做,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便难以得到发挥,他们的创造才能也难以充分地展示出来。
3. 要搞好考试改革,发挥考试的导向作用
考试题目不要出得太死,不要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不要出“解词”之类容易导致学生死记条条杠杠的题目。在不超越“大纲”、不提高难度的前提下,可以适当联系生活实践考查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应当允许一题多解,要鼓励创新,有创见的答卷要给较高的等第。这样考,不仅能检验学生实际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而且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勇于创新。
【关键词】创新思维 学习语文 三个方面
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不少老师已经迈开了探索的步伐,初步总结出了一些好的经验。但也有一些做法值得商榷。如有的老师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往往抓住课文中的某个情节,引申开去,让学生尽情“发散”,结果是一“发”而不可收,越扯越远,越说越玄,虽然很热闹,可是课文却读得磕磕巴巴,还有一些生字不认识,一些词语的意思不明白。
显而易见,这种游离于语言文字之外的所谓“培养创新思维”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其途径不在学习语言文字的活动之外,而是在学习语言文字的活动之中。或者也可以这么说,正是在学习语言文字的活动过程之中,即在识字、阅读、作文的过程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才一步步地发展起来,智力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创造的过程。发展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产生了一些全新的、与先前不同的东西。
先说说识字。众所周知,学习汉字有助于开发大脑潜能,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汉字本身有很多优势,她是全世界唯一仍在使用的表意系统的文字。汉字是具象的,是富有灵性的,每一个汉字的字形都会给人带来丰富的想象。当代脑科学的研究表明:汉字是左半球和右半球并用的“复脑文字”。汉字的信息处理既有语音编码,又有形态编码,形态编码需要右半球的参与而平衡了左半球的加工优势。只要教师的教学思想明确,教学得法,不仅能提高识字教学效率,而且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左脑、右脑,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知识的、情趣的等等因素,都会得到高度的、和谐的发展,使儿童的头脑越来越聪明。
再看阅读。培养语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所谓培养语感,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语言活动中的直觉思维和顿悟思维。而直觉思维和顿悟思维正是创新能力的内在源泉,是创造型人才所必须具备的重要思维品质。语文课本中的一篇篇课文,包含着作家个人独特的人生经验和情感体验,呈现出作家鲜明的个人风格和独特的创造力,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学生的生活经历不同,兴趣爱好不同,对课文的解读也会有所不同。
不仅阅读是一种创造,作文更是一种创造。作文乃是一种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复杂心智活动。这就要求学生从自己的“词汇库”中检索出适用的词语,并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编织、组合成一串串前后连贯的句子,从而将自己心中的所思所感外化为文章。由此看来,写作乃是一种极为富有个性的创造性活动。即便是描写同一个题材,抒发同一种感情,也会因为每个人的经历、气质、修养乃至审美趣味的不同而千差万别,各呈异彩。有的老师在作文课中,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自己命题,提倡自己怎么想就怎么写,解放了学生的思想,开阔了写作的思路。还有的老师让学生“摆玩具,编童话,写作文”,鼓励学生边摆,边讨论,边编创,小学生越编越起劲,越编兴致越高,充分地感受到了创造的快乐。
由此看来,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创新思维是无所不在的。只要我们端正教学思想,注重发展儿童语言,塑造儿童健全人格,就能在组织学生进行读写听说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给学生留有广阔的想象空间,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欲望,使学生既学到了语言文字,又发展了创新思维。
怎样才能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我以为主要应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1. 要从根本上改变“以牵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
语文课不宜统得过死。理解某个词语,只要联系上下文意会就行,不要从工具书上抄很多定义让孩子来背。一篇课文,该怎么分段,有时角度不同,分法就不同,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就是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时也是可以见仁见智的。阅读不是一个被动机械地吸收课文里的信息的过程,而是积极、主动地从课文里吸收各类信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头脑里储存的相似模块各不相同,因而即使是同一篇课文,其认识与感受也不会是相同的。因此在学生中,对一篇课文出现了不同的理解是正常的,只要言之成理,就应当予以肯定,有创见的还应予以鼓励。
2. 减轻课业负担,把课外时间还给学生
开展语文课外活动,要让学生当主角,要给他们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从策划、组织到具体安排都要由学生自己研究确定,推选主持人或负责人,教师则从旁协助,如提出整体设想,给予必要的指点,遇到困难帮助解决,等等。为班级出黑板报,出手抄小报,举行佳作朗读会,组织小记者采访,都可以这么做。有的老师习惯于包办代替,这是要注意防止的,因为这样做,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便难以得到发挥,他们的创造才能也难以充分地展示出来。
3. 要搞好考试改革,发挥考试的导向作用
考试题目不要出得太死,不要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不要出“解词”之类容易导致学生死记条条杠杠的题目。在不超越“大纲”、不提高难度的前提下,可以适当联系生活实践考查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应当允许一题多解,要鼓励创新,有创见的答卷要给较高的等第。这样考,不仅能检验学生实际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而且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勇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