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变”中“不变”

来源 :理论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f8447678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主要矛盾密切相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在环境、内在需求及自身的主要矛盾都有所改变。思想政治教育在“如何培养人”的实践中要顺势而变,以变应变:顺应时代条件变化,在教育资源上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为方向引领;回应主客体需求变化,在教育理念上以尊重与满足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为价值标准;应对自身主要矛盾变化,在教育重心上着力补齐思想领域的短板。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不是根本性质的改变,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问题上要坚持本质、原则、方针等要求不变,不能动摇思想政治教育之根本。
  关键词: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顺势而变;社会主要矛盾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9)04-0079-06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重点资助课题“‘互联网 ’下高校思政课‘一体两翼三联动’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B-a/2018/03/07)的阶段性成果;2019年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刘卫琴(1971-),女,江苏靖江人,扬州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党的十九大高屋建瓴研判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理论界积极回应,学者们对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依据、内涵、意义等内容作了有益探索,普遍赞同这是事关全局的关键性变化。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必须随着这个转变作相应调整,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思想政治教育要树立以社会主要矛盾为导向的问题意识。”[1]那么,社会主要矛盾转变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哪些影响?又该如何应对?本文从历史维度考察两者的内在联系,从现实维度分析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所处内外环境的变化,在此基础上,从实践维度探寻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如何顺势而变、理论维度反思是否要一味求变。辩证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变”中“不变”,有利于科学把握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走向。
  一、历史之察: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主要矛盾的内在联系
  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有机体中两个密切相关的因子,在思想政治教育史的发展进程中,两者相互影响、彼此关联。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于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客观需要,处理社会主要矛盾有赖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支撑,思想政治教育又受社会主要矛盾的实践制约与支配。
  其一,思想政治教育是处理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渠道。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把受教者培育成适合社会要求的意识形态活动。人类进入阶级社会,由“自然人”转向“政治人”的客观需要就已经催生了“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新的教育形式。思想政治教育源于“主体对受众的意识形态要求与受众实际思想政治水平之间差距的矛盾”[2]。一个阶级、政党、国家为保证政权的有效运行需要社会成员服从指挥、符合需求,与主流思想政治观点一致,而现实社会成员与执政者的期望总是有差距的,所以必须通过政治管理和思想教育缩短这一差距。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说服社会成员接受和遵从其思想观念、政治意识和道德规范,这比暴力威胁更得民心更有效。到了近现代,中国共产党将思想政治教育加以丰富发展,使其成为我们党处理社会主要矛盾,尤其是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途径和渠道,也成为党的优势和法宝。从党的历史来看,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前,社会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革命是解决这个矛盾的基本途径,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武器,为革命成功提供思想保障和动力支持。新中国成立以来,“生产”与“需求”不相适应问题是社会主要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即使新时代有所变化,也仍然没有超出这个范围。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一是靠物质生产,满足人们有形的物质文化产品需求;二是靠精神生产,满足人们无形的意义追寻和灵魂安托。思想政治教育尽管不能直接提供物质生产生活资料,直接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但可以通过影响人的主动性创造性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追求理想、坚定信念、砥砺品质、升华思想的功能,这些都会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生产,提高社会产品的质与量。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精神生产活动,根本任务是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它以塑造灵魂、完善人格、提升境界為目标,激励和引领人们摆脱物欲的束缚,平衡心理,降低不切实际的期望值,通过舆论引导、心理疏导、思想倡导、说服教导等方法做好社会矛盾的协调工作,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渠道和阵地,为推进其他一切工作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引导和正确的思想保障。
  其二,社会主要矛盾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心和内容。我们党一贯主张牵主要矛盾“牛鼻子”激活全盘的辩证工作法。什么是社会主要矛盾?邓小平认为,社会主要矛盾就是“全党全国人民所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或中心任务”[3]。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根本任务就是要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提供精神支持和理论支撑。因此,它的重心、内容受社会主要矛盾制约和支配。社会主要矛盾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时期,随着世情、国情的变化,社会主要矛盾会随之变化,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也随之变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入侵外强、封建傀儡、官僚资本与劳动人民间的矛盾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是唤醒发动、教育引导劳苦大众,培养具有坚定革命理想和顽强革命意志的先锋战士,为推翻“三座大山”建立独立自由的新中国而奋斗。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前三年,劳动人民与三重剥削残余的矛盾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是发动民众彻底完成解放大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正轨。随后,工人与资本家的阶级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是动员、组织社会主义改造,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保驾护航。1956年底私有制改造完成后,社会主要矛盾再次发生变化,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也转移到解决落后生产力与人民群众需求之间的矛盾上,组织开展了大力建设社会主义的活动。“文革”时期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误判直接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滑向阶级斗争的险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着力点重新放到解决供需这对社会主要矛盾上,为促进社会生产、满足人民需求而发挥导向、规范、激励作用。进入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也要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而转移,聚焦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为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高品质需求作出理论阐释和思想引领。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主要矛盾密切相关。因此,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就不可避免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主客观因素,引发相关变化。
  二、现实之遇: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外环境之“变”
  进入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内外环境诸如时代条件、主客体需求以及自身主要矛盾都与过去有所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必须关注和回应这个变化。
  其一,时代条件之变。十九大报告“五个是”“三个意味着”揭示了新时代的变化:这个新时代是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的飞跃时期,是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走出低谷困境逐渐焕发青春活力的时期,是中国模式从被百般质疑到赢得八方赞誉的时期。时代条件的变化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现实影响:一是教育的内容要调整。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思想总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今一切工作的理论指南,也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就要着眼于这一理论的学习与落实工作。二是教育的方式要改变。新时代是多极化、全球化、多样化、信息化“四化”并存时期,传统的威权管控和强制灌输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经收效甚微,要根据现代网民接受心理的特点,改变“深”“大”“空”的理论传输模式,关照“浅”“小”“实”的阅读惯性,做足线上文章,线上线下融合聚力。三是教育的价值取向要转型。过去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是遵从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新时代落实十九大精神应该将满足人民需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和衡量标准。
  其二,主客体需求之变。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党和政府及其各级教育机构,客体是人民群众。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后,其主客体需求都发生了变化。从主体需求看,随着新时代新使命、新目标、新方略的确立,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需要造就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需要全体人民坚定“四个自信”、推进“四个伟大”,这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任务。时代变了,党和国家的各项制度要求和实践标准都提高了,“四个全面”战略全方位提升了治国理政的内涵和水平,对领导干部、广大党员、普通群众的思想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道德修养都提出了新要求:“要有更高的境界、更强的本领、更优的作风、更好的精神状态”[4]。从客体需求看,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不仅有量的提升,更有质的飞跃,从上世纪70年代百元级到80年代的千元级、90年代的万元级,再到如今的几十、几百万级消费;从过去满足吃、穿、用等简单的生存需求,到如今的全方位、各领域的享受与发展需求,从物质需求到精神需求,从满足感官享受的外在精神需求到追求“获得感、幸福感”的内心深层体验,可以看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与时俱增的,内涵在拓展,外延在扩伸。思想政治教育是促进实现美好生活愿望的重要渠道,一定要顺应这个变化因势而为,在教育资源、形式等方面要根据变化了的主客体需求调整供给内容和载体。
  其三,自身主要矛盾之变。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综合体,其发展也受自身主要矛盾的影响和支配。其主客体具有双重供需身份。施教者主体是教育资源的供给方,又是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的需求方;受教者客體是教育资源需求方,同时还是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的供给方。一直以来,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主要矛盾都是“有供给无需求”或“有需求无供给”的供需“有无”矛盾。受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影响,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主要矛盾也从过去供需的“有无”矛盾转化为供需的“质量”矛盾,表现为主体不断提高的思想政治道德需求与客体不平衡不充分供给之冲突。其中客体的不平衡不充分供给表现为当代社会既有感人肺腑的道德榜样,也有令人发指的缺德行为,可谓是“高风亮节”与“伤天害理”并存,先进与落后反差巨大。新中国成立后,五六十年代人们的思想觉悟层次区别不是很大,改革开放后,多元的思想价值观造成人们精神水平的差异呈扩大趋势,所以一直以来,依据人们思想境界的层级差异,思想政治教育也强调因材施教,提倡“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结合,也就是针对社会先进思想、一般思想、落后思想而提出不同的要求。这种分层教育照顾了思想的差异性,在一定时期还是有成效的,但不是长远之策,这种分层教育无意中恰恰扩大了人们思想的不平衡发展态势,是一种不平衡不充分的教育,它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也不利于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目标。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花大气力缩小思想领域的差距,实现平衡充分发展。
  三、实践之需: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顺势而“变”
  马克思指出:“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5]社会主要矛盾是客观的现实存在,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部分,必须能动反映社会存在,当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聚焦点、发力点当然必须相应改变。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要求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必须做出相应调整,思想政治教育无论作为意识形态还是作为一门学科都应该作出积极回应与变革,在“如何培养人”的实践中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从教育资源、教育理念、教育重心等方面应答新时代的时代条件、主客体需求以及自身的主要矛盾之变,顺势而“变”。
  首先,顺应时代条件变化,在教育资源上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为方向引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既是应对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经验总结,也是新时代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遵循。它包含了回应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深厚资源:重视理想信念教育,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精神引领;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提供导向指引;重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提供自信底蕴等等。新时代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特别是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带来思想领域多元多样多变,人们思想的独立性、差异性越来越突出,一些错误思想也伺机而动,企图占领我国意识形态制高点。比如,近年来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改头换面、粉墨登场,具有极大的蛊惑性,有的甚至在群众中造成了恶劣影响。面对错综不定的国内外形势,最重要的就是凝聚共识,排除干扰,统一行动。我们要以新思想顺应新变化、以新理念化解新矛盾、以新战略勾勒新目标,以新理论教育和引导群众强化“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攻坚克难,努力解答时代问卷。   其次,回应主客体需求变化,在教育理念上要以尊重与满足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为价值标准。新时代社会供需主要矛盾发生了量质齐升之变,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需求也随之提高。到底是以满足主体的需求为主,还是以满足客体的需求为主?“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6]给出了答案。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满足客体美好生活需要,让其有所获、有所得。美好生活需要既有可衡量的硬性指标,比如收入水平、住房面积,更有无法测量的内心感受的软指标,“需要”是一种主观感受,每个人对美好生活的理解不同,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容也就不同,而且人的需要是不断变化的,旧的需要满足了,可能又会产生新的需要,所以人的需要是永远无法完全满足的,只能是无限接近满足需要。因此,新时代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挑战更大、任务更重。“获得感”是衡量需要满足程度的一个重要尺度,“获得感”增强说明需要在不断得到满足,“获得感”降低说明需要得不到满足。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以提升客体的“获得感”为价值标准。这种“获得感”是“教育对象对自身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或过程后获得的精神利益及其对该获得内容的积极主观体验”[7]。客体的主动参与是“获得感”产生的前提。主体要充分激发客体的主人翁意识,并尽可能关注和满足客体的精神利益,让客体实实在在感到自己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受益者,从而积极配合、主动回应。另外,主体还要帮助客体确立合理的心理预期。获得感与心理预期成反向关系,只有当心理预期与获得内容匹配相当时,人的获得感体验才最强烈。合理心理预期确立的过程,也是客体的辩证思维形成的过程,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和内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获得感还要解决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要科学设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内容、创新供给载体、转换供给形式,改变过去“自言自语”“自说自话”“高深莫测”“高高在上”的话语方式,多用通俗趣味、喜闻乐见、一目了然、简明扼要的大众语言,让群众听得懂、学得真、悟得透、干得实。特别是要改变一本正经的说教模式,通过新媒体新手段从生理、心理、思想、行为多个层面刺激客体的感官,引起他们强烈的情感共鸣,激发他们心理的愉悦、思想的顿悟、行为的体悟,油然而生幸福感、获得感。
  最后,应对自身主要矛盾变化,在教育重心上要着力补齐思想领域的短板。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自身主要矛盾的变化决定了其教育重心要转移,要重点解决人们思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着力缩小先进思想与落后思想的差距,打好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脱贫攻坚战”,补齐思想领域的短板。一要重点解决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社会上既有道德模范、先进人物这样的“精神高原”,也有坑蒙拐骗、假恶丑劣那样的“道德洼地”,而且这种不平衡发展还有扩大趋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现代化强国都有精神层面共同发展的要求,因此必须缩小“先进”与“落后”的差距。过去,我国对“先进”宣传得多,对“落后”教育不足,导致道德滑坡现象得不到根本扭转。解决精神领域“落后”的“短板”问题也要精准发力,不仅要继续发挥先进模范的榜样示范作用,用先进带动后进,促进共进,而且要更加关注落后思想的帮助促进工作,点对点、面对面,精准帮教。建立党员干部、先进模范结对帮助制度,完善“落后帮教”的工作机制。二是要重点解决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发展不充分的问题。生活中人们的物质越来越富裕,精神的焦虑、不安却在加剧,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反差?归根到底还是人们的“美好精神生活需求”没得到满足。满足人们“美好精神生活需求”除了有赖于个体的自觉追求外,还需要依靠思想政治教育发挥指导、激励和保障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指导人们用唯物辩证的科学方法思考人生、观察社会,满足公众安全、快乐、幸福的心理需求;引导人们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满足公众富国强民、天下大治、人际和谐的价值需求;倡导人们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滋养心灵,满足公众向上向善、摒弃落后文化的精神需求。
  四、理论之思: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需以“不变”应“万变”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依然属于供需矛盾,并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也未改变。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及其规律都没有变,特别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内核的本质、原则、方针等应稳定不变,需以“不变”应“万变”,在“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上必须坚持既定方向,否则会动摇思想政治教育之根本。
  首先,坚持本质不变。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教育的内容如何变更,教育的理念如何改变,教育的方式手段如何创新,只要思想政治教育的施教主体没有改变,还是同一阶级、同一政党,那么其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就不会变。笔者认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政治信仰教育”这一观点[8]。统治阶级通过这种教育活动,用其政治思想观点改造教育对象,使其政治主张成为受教育者的政治信仰,其目的就是培养统治阶级所倡导政治信仰的拥护者和践行者,其实质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方向性。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无论在革命时期还是执政年代,培养马克思主义信仰者之教育本质始终未改。就新时代而言,虽然社会主要矛盾有所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观条件与过去相比也明显不同,思想政治教育要服务于解决“新矛盾”“新问题”,完成“新使命”“新任务”大局,侧重于宣传和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具有强烈的时代特色,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归根到底仍然是坚定信仰、筑牢信念,这一点是不可动摇的。
  其次,坚持原则不变。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需求会因社会环境的改变而有所变化,但只要主客体本身没有改变,依据教育规律而确定的教育活动的基本原则就不会轻易改变,仍然必须坚持方向、激励、民主和渗透等原则。一是方向性原则不变。施教主体的阶级归属明确了“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是其方向原则的根本依据。任何一个政党或政权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都在于更好地维持统治秩序。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要牢固把稳既定政治方向,立足“四个服务”,实現“两个巩固”。二是激励性原则不变。马克思的需要学说是教育激励原则的根据。新时代人民需求的变化恰恰反映了需要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时刻关切人民需求变化,运用物质和精神的激励手段来满足受教育者变化了的需求。三是民主性原则不变。民主原则就是要充分尊重受教育对象,以势压人、脱离群众的工作作风是解决不了群众的思想问题的,要平等待人、以诚待人,缩短与群众的心理距离,群众才会打消顾虑,说真话、讲实情,思想政治教育才能赢得民心、收到实效。四是渗透性原则不变。人的思想转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渐进性过程,要打“持久战”,而且更多的要通过无意识的非强制性的隐性教育手段慢慢熏陶和渗透,降低受教育者反感和戒备心理,尽可能地运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增强受教育者的愉悦感。把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内容渗透于日常生活细节,使其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久而久之就会潜移默化成言行遵循,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人们的错误思想和陋习。   最后,坚持方针不变。新时代解决思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缩小先进与落后思想的差距,尤其是做落后思想转化的工作,必须正确贯彻疏导方针。党成立初期就在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采取了民主、说服、批评教育的方法,1929年古田会议上把这种方法明确为思想政治教育之疏导方针。1981年《中共中央关于当前报刊新闻广播宣传方针的决定》首次以党的文献方式把疏导方针确定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针。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革故鼎新,打破利益藩篱,引起各个领域的深刻变化,在思想领域也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任务更加艰巨,面对形形色色的错误与落后思想,要坚持疏导方针,不能简单粗暴、堵塞压制,要把疏和导结合起来,既疏通又引导,坚持说服教育,循循善诱,反对围攻、运动式批评。对于错误落后思想一方面要态度鲜明、批评指正,绝不躲躲闪闪、含含糊糊;一方面又要注意情緒疏导、心理疏导和矛盾疏导,当他们的情绪得到疏解、诉求得到反馈,心情就会舒畅,抵触心理就会消解,道理就讲得通、听得进,思想的疙瘩就容易解开,因感激而产生的羞愧心理就容易引发他们的自省、反思,进而作出行为的调整。这正是思想转变的过程。
  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主要矛盾相伴相行、密切关联。社会主要矛盾改变引发思想政治教育内外环境之变,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在“如何培养人”的问题上应顺势而为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回应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更加尊重与满足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从供给和需求两端发力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提供动力支撑。从供给侧来说,解决新时代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主要通过转换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十九大的相关发展战略就是针对不平衡不充分发展提出的,贯彻落实十九大战略部署需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引导、发动、鼓劲的理论支撑功能。从需求侧来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党和政府全部工作的归宿,当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依据。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用“十个更”从教育、工作、收入、保障等方面概括了美好生活的内涵,主要覆盖物质和精神两大领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把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通过学习和宣传工作,凝心聚力、统一意志,激发社会活力,为创造美好生活提供精神动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从教育资源、理念、重心等方面顺应时代之变,这是发展性、灵活性、针对性的表现。但是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学科或者意识形态,必须有其固守的价值本质和原则立场,这是稳定性、根本性、方向性的要求。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不是根本性质的变化,在“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等问题上必须辩证处理好“变”与“不变”的关系,不能一味求变、求创新,而放弃了应该继承和坚持的本质、原则、方针等根本。“变”是绝对的、永恒的,“变”中有“不变”;“不变”是相对的、暂时的,“不变”之中有“变”。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在“变”与“不变”中妥善处理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王永益.问题与思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下的思想政治教育[J].湖湘论坛,2018(2)∶71.
  [2] 李合亮.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5(4)∶21.
  [3]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82 .
  [4]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61.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
  [6]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102.
  [7] 程仕波,熊建生.论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J].思想教育研究,2017(7)∶22.
  [8] 王孝如,王立仁.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政治信仰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5(10)∶13.
  【责任编辑:闫生金】
其他文献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2018年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所有地市、县(区)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政策全覆盖,为每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科学划定服务片区范围。在教育资源配置不够均衡、择校冲动强烈的地方,积极稳慎推进多校划片,并要求逐步压缩特长生招生规模,在2020年前取消各类特长生招生。  摘自《经济日报》  点评:后年取消特长生招生,在网络上引起了一番热议。有论者表示
幼儿博物馆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是幼儿学习材料的基地。这里鼓励幼儿直接与展品接触,通过观察、触摸、使用、表征等手段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幼儿的灵感,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和积极向上的个性。  我园每个孩子、每个班级都有属于自己的博物馆,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喜好收集某一事物或现象。幼儿博物馆内收藏的东西虽然有点简陋,却是幼儿十分喜欢、珍爱的,可以供他们欣赏、研究,汇聚着他们成长的经历。  幼儿园为
摘要:枢纽型社会组织作为政府认定的社会组织,是中国特有的一类社会组织实践形态,具有代表性、排他性、整合性、服務性和过渡性特征。经过几年的探索,北京、上海、广东等地构建了具有各地特色的枢纽型社会组织体系。着眼未来,政府应该建立完善枢纽型社会组织认定、管理、监督、评估的工作机制,枢纽型社会组织也应该完成由政府认定到社会认可的支持性社会组织的转型。  关键词:枢纽型社会组织;功能;特征;现状;发展趋势 
摘 要: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是政府承担公共服务的新模式,强调的是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合作。无论是委托代理理论还是“管家理论”都为这种合作提供了理论依据。但基于委托代理理论所产生的合作是一种计算式的、外在的、经由怀疑而达成的合作,合作仅仅被看成是实现利益的工具。而“管家理论”强调基于内部控制的合作。与委托代理理论相比,这种内部控制产生的合作不是基于“算计”的合作,而是注重把合作内化为责任,是建立在双方相
摘要:当资本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发展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的时候,网络空间资本逻辑和政治逻辑呈现出了融合与冲突并存的态势,资本逻辑在推动网络繁荣发展的同时引发了网络空间话语权力的重新分配,进而产生了话语权力事实上的不平等。提升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网络话语权建设实效,需要在网络空间运用政治权力来引导和超越资本力量,将信息技术资本的强劲动力与社会主义发展有效结合起来。在通过协商对话机制凝聚网络多元意识形态的同时,
摘要:公众认知是危机事件产生和演化的决定性因素,它主导着危机进程,并在危机演化进程中对危机的伤害性和影响面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本文立足于危机演进阶段的视角,在分析公众危机认知机理的基础上,对不同危机阶段下的危机源、认知核心、认知方式及危机响应模式等进行探讨,进而提出了不同危机阶段下的信息响应策略。  关键词:危机事件;公众认知;危机响应;危机认知阶段;信息响应策略  中图分类号:C9126文献标志
摘要:如何治理网络谣言是世界各国政府共同面临的课题。发达国家大多通过健全法律规制、完善政府监管机制、严格行业自律机制、培养公民理性的媒介素养等措施,使网络谣言治理成效显著。当前我国网络谣言频繁发生,我们应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结合中国国情,构建“法律规制、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公民教育”四位一体的社会治理机制,以有效遏制网络谣言的滋生漫延。  关键词:发达国家;网络谣言;综合治理机制;借鉴  中图
摘 要:中国社会福利制度从“补缺”到“适度普惠”的变迁是转型背景下经济、文化和社会制度互动的结果。适度普惠社会福利既有的研究存在着重宏观层面的目标体系、管理架构而缺少中观层面的实现路径的不足。城市社区服务与“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具有服务目标和特征的一致性、服务对象和内容上的契合性以及运作机制上的融合性的特点,可以成为“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实现的依托主体。可从政策扶持和资金资助、社区参与和具体服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没有现成的经验和固定模式可借鉴。如何从实际出发.走出一条新农村建设的新路,是当前需要破解的难题。通过对中国几个名村的考察,总结和探索性研究这些名村的发展现状、模式及其经验,对于我们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路径与政策选择县有重要现实意义,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极有价值的深刻启示。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发展;经验;启示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
摘 要:创新廉政教育机制、筑牢思想反腐防线是完善反腐倡廉教育机制的紧迫任务。域外清廉国家和地区与前苏联廉政教育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深刻揭示了科学有效的廉政教育所应具备的共同特点:一是将清廉融入社会核心价值观,构筑廉洁内合体和外圈层,尊重廉洁形成规律;二是使廉政教育覆盖全体公民,分类施教,有机统一廉政教育育人功能和防腐功能;三是不断创新隐性廉政教育渠道,培养公众的廉洁主体性,引导廉洁生活方式的养成。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