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二篇

来源 :陕西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dongyan9002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走马栏
  马栏是我知道的除了我们村名外的第一个地名。
  儿时的一天,奶奶烙了好多的锅盔馍,说是给爷爷去马栏割条子准备的干粮。什么是割条子我一点兴趣也没有,只馋那焦黄酥脆香飘四溢的一摞锅盔馍。奶奶见我爬在灶边小手指在新出锅的锅盔馍上扣着问东问西不肯离去,便切了一小块递给我说:小孩不宜吃锅盔,崩掉门牙变成豁齿说话泄气长大找不到媳妇,赶快去外面玩去。我才不管长大的事哩,先过了嘴瘾再说。
  爷爷背了奶奶烙的锅盔带领村子里几个年轻力壮的劳力结队出发时,我爬上他们的架子车闹着也要跟去。爷爷说大人是去割条子,问我去干什么?我回答去看马。其实我是嘴馋袋子里的锅盔馍,跟马一分钱的关系也没有。爷爷解释说,马栏是地名,是大山,和村子里的羊栏用来圈羊、猪栏用来圈猪是不一样的,那里没有马,满山都是荆棘,他们进山是去砍割编框和做农具用的枝条,很辛苦也很累,小孩子根本爬不了那么陡险的山。见我不肯妥协,爷爷又说:去可以,但我两得把话说清楚,马栏山里狼、豹、蛇很多,遇到危险时可没有人顾得上救你,只要你不怕跑起来落在后面被狼叼走就一起去。这一招真管用,吓得我跳下车躲藏起来拉也拉不走。从此,我脑子里就落下了马栏不是“马栏”没有马,而是一个豺狼虎豹出没之地,想起来就毛骨悚然。
  中学历史课上才对马栏有了一个概念上的认识,它是山区不假,可也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地之一,在革命战争时期,马栏是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和重要活动地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在此驻扎和活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马栏是陕甘宁边区的南大门;是圣地延安的前沿哨所;是关中分区政治、军事、经济中心;是仁人志士和军需物资通往延安的重要驿站和红色通道;是培养革命干部的摇篮。这让我对此地不仅有了新的认识,也产生了极大的好奇,总想亲去一睹它的风采。虽说马栏离我家也就百余里,可那时交通不便,加上母亲管得严,一直没有实现此愿望。
  第一次过马栏,是参加工作去报到购票时,售票员问我购马栏还是三原的票?我以为对方没听清楚,重复说买一张去铜川的票。对方有点不耐烦地喊:我不聋。你是要马栏还是三原的票?我一下子懵了,尽管我这是平生第一次出远门,可大体方向是知道的,銅川、马栏、三原是三个不同的地方呀!在我的印象中,马栏在旬邑县城的东北、三原在县城的南边,铜川的大概位置应该在东边,我已说明了目的地,售票员却……。见我一头雾水,在我身后排队购票的一位好心人解释说,去铜川有两条线路,走三原距离远票价贵,但路好走,时间短;走马栏距离近票价便宜,但路不好走时间长,一般买不到三原方向的票才走此道。原来如此,我想也没想便说,马栏。售票员递出票时还嘟噜了一句,真费劲。
  亲睹马栏真容的激动盖过了自己走出了农村,从此成为公家人的喜悦。我问车上的售票员,到马栏能停一下不?她头也不抬的说,在那里吃饭。我差点蹦起来,感觉自己就像潜伏在敌人内部失去联系的特工人员找到组织一样兴奋,眼看就要重回亲人身边,这份欣喜岂能是语言与文字替代得了的!
  当时正是深冬,破旧的班车四面透风不说,有几个车窗还没玻璃,是用塑料纸遮挡的。车开动了塑料纸发出幽灵般的呼啸给寒冷又增添几份恐怖,乘客一个个把自己包裹得像粽子一样严实,生怕露出点肌肤会被恶魔样的酷寒夺了姓名似的。唯我,心中欢快的那团火让全身发热。车子驶过职田后,基本上是跳着走,凹凸不平的道路时不时的将乘客抛向空中,引得一遍遍的惊呼。车驶过扬起的数百米长的尘土形成一条巨龙样的别致风景。每每遇到大坑减速慢下来时,车后浪潮般的尘烟卷过来淹没了车子也塞满鼻孔呛得人喘不过气不说,眼睛也睁不开。上车时,我与后排靠窗子的一个乘客换了座位,后排的颠簸自然要比前排厉害,头多次磕到了车顶,但我没感觉到疼,仿佛那几个杏核大的包是在别人头上。进入山区车子一会下沟、一会过河、一会又爬坡,车上好几个人已经要把五脏六腑吐出来了,而我依然享受在与马栏这个迟到相约的快乐之中。
  班车翻山越岭巅簸了几个小时,在谷底穿过一座小桥使尽浑身解数咆哮着吃力地爬上一个陡坡,尾部砰砰放了几个响屁后,吼声一下子缓和下来,感觉它的出气也舒坦了很多。可没开出几米,便停在了一排房屋前。售票员用手中夹票的塑料板拍打着身上的尘土喊了一句,马栏到了,都下车在这里吃饭。她自己先跳下车走进了门头有国营食堂字样的房子。
  我跟随在下车的人流中心里一直犯嘀咕,这是书本中所写的红色革命根据地马栏吗?此处川道东西走向较为宽畅,南北山势高险陡峭,植被茂密,分别有不同的岔口。车停的这个足球场大小的地方应该是川道中较大也是相对平整的一块地方,上面南北各有几间土木结构的破旧临街瓦房和院子,北边一个院子的门柱上有一块马栏镇政府的牌子,南边是马栏林场,几间饱经风霜墙皮脱落像染了秃斑病的旧房子是商店和食堂。我进去转了一番,食堂大厨、卖饭一个人,商店也一样,只有一个售货员。要不是班车在此经停,整个川道就两会喘气的。我问商店的售货员,这里是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的那个马栏吗?她不屑地看了我一眼反问,还有别的马栏吗?我真的不敢相信这里就是课文中讲述的那个留有谢子长、刘志丹、习仲勋、贾拓夫、汪锋等革命家的足迹。刘少奇,彭德怀、任弼时、邓小平、聂荣臻、徐海东、杨尚昆、罗瑞卿、王首道、程子华等伟人率领红军主力南下时驻防,开展扩红和地方工作的马栏啊!那人呢,街道上怎么连人都看不到?我疑惑的目光看着售货员问。她像遇见外星人样盯着我仍反问,今天又不逢会,那来的人?那镇政府怎么也不见有人出入呢?我争辩说。你以为镇政府是公厕谁都可以随便进出吗?售货员的话像一盆带冰碴的冷水,将我心中的那团烈火浇了个彻底,甚至连一丝烟都没来得急冒出。
  在铜川工作的几年里,多次回家探亲班车都会在马栏林场外的临街房前停下来让乘客在只有一个工作人员的国营食堂吃饭,每次都觉得马栏和书本肯定有一个骗了我,要不这个马栏是爷爷割条子的“马栏”,不是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的那个马栏;要不就是书本上写错了,真正的马栏应该是距马栏镇政府二十多公里的转角,此处为陕甘交界,除了有陕西省劳改监狱、五七干校外,人口稠密,市井繁华,倒像一个经历过风雨,见过大世面的地方。每次的停车点除了镇政府那块牌子外,丝毫找不出可配叫马栏这个名字的原由。   一晃离开铜川很多年了,西安电视台录制我的个人专集《艺术人生》在铜川取完外景,前往我的出生地旬邑县拍摄时,司机竟没走我记忆中的马栏或三原,而是选择了一条我不熟悉的线路。车子行驶了约一个小时,新修如同长安街一样宽畅平坦的道路边的山体上出现了多层次大面积的石窟,有到敦煌莫高窟或云冈石窟之感觉!道路的另一侧,小河潺潺清澈见底,野花盛开相互争艳,鸟儿欢歌各现唱技,远处的松柏翠绿如画,这明显是秀水江南,人间天堂的香格里拉嘛,哪是我的家乡黄土高原?如此陌生之地让我惊叫走错了。司机在路边停车后回头辩称,我是按路标指示走的,只是刚才的岔路处没有指示牌我顺着这条大路开过来了。车上的人早被美景所吸引,争先下车拍照并无人在乎路线的对与错。编导一边指挥摄像拍景一边报怨我道:第五老师你老家有这么好的景致上次请你帮我们推荐外景时你却推荐了海南。我深感一头雾水,像个被冤屈的小学生一样怯怯地说:这是哪里我也不知道呀。编导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那就问百度吧。正当我尴尬地不知如何辩解时,从石窟内走出一个拿着有台标话筒的电视主持人来,我问此地为何处?她回答是黑牛窝。我又问:是通向旬邑吗?她指向车尾方向说:你们走反了,这是通马栏的路。司机不知是为推责还是想表示自己的聪明说:坡上的路标指向是旬邑,拐过弯到此地也就一两公里,如果不拐大家岂不错过……。我没接司机的话继续问主持人,离马栏还有多远?前面就是。不知主持人是看到我们的摄影器材比他们的更专业还是感觉同行亲的原因追问道:你们是拍电视还是电影?电视。我已无心与她对话,脸像被抽了耳光一样的烧疼,自以为走过马栏很多次,对马栏就像对我们村子一样熟悉,岂不知到了马栏我却认不出。
  也就是这次的刺激,让我下定了决心要重走一次马栏。
  参加完铜川市组织的《走出铜川的名人回铜采风》活动后,我与一同参加活动的著名作家、诗人刘新中、刘平安一起从铜川新区出发,途经照金走秦直道过马栏奔南梁,认识纠正和补习了一下我对马栏的误解与中国革命史知识的匮乏。
  马栏地处旬邑的东北部,东临铜川、黄陵,南连耀州、北与甘肃正宁接壤,西与古镇职田相连。革命战争年代,马栏以其政治、经济、文化、法制、军事、政权建设的卓著而光耀神州。是真正的陕甘宁边区的南大门,中国革命英才培养的摇篮。史书称其为“小关中”,是八百里秦川的“心腹”,有进可攻、退可守的自然地理优势。它不仅是陕甘宁边区重要的南部屏障,更是近距离俯视泾渭、剑指西安的前沿阵地,同时又是革命青年北上延安、军购运输战略物资的必经之道。正因如此,国共两党才视其为战略重地而互不相让,封锁与反封锁、磨擦与反磨擦、革命与反革命的战火才在这里持续了二十多年。在这片红色热土上,关中分区军民以山林为屏障,积极开展游击战争,建立了牢固的红色政权,为红色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壮大起到了坚实的基石作用。
  早在抗日战争时期,为提高革命干部的觉悟与能力,尽快适应民族革命战争的需要,边区党组织围绕马栏先后开设了鲁迅师范学校、陕北公学分校、抗日荣誉军人学校和陕甘宁边区第二师范等四所革命学校,仅鲁迅师范在不足一年半的时间里,培养出了三百余名抗战初期“为争取国防教育之模范”人才;在旬邑看花宫设立的陕北公学分校,先后开设了五十四个班,培养抗战干部超过六千人之多,吸收新党员多达三千余人。一九三八年底,抗日荣誉军人学校迁到马栏附近的坪坊一带,这所肩负着伤残军人康复使命的革命学校,在旬邑办学一年多时间,不但使数万伤残荣誉军人的身体得到了康复、精神得到了新生,还让他们的文化水平有了质的飞跃为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增添了更多的本领,从容的重新走上了革命和建设的战场。一九四零年三月,边区为培养区乡干部和加强师资力量,又在旬邑马家堡创办了陕甘宁边区第二师范。二师在旬邑办学八年多时间,先后六次搬迁、七次建校,历尽艰难坎坷,培养学生约千名。当时在经受着国民黨反动派不断制造军事磨擦、实行军事封锁、革命形势异常紧张的情况下,马栏革命根据地坚持“敌进我退,敌退我进,敌攻我守,边走边办学”的方针,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为中国革命培育了大批优秀的革命干部。从这里走出的学员,遍布全国的各个抗日战场和各条战线,为抗日战争和革命胜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除此之外,马栏革命根据地不仅是关中分区的指挥中心,而且是中原及西北红色政权的集中地和南北战事的枢纽。从一九三七年二月陕甘宁边区关中特区党政军机关迁驻旬邑马家堡起,到一九四一年陕西省委、关中分区机关也分别迁驻旬邑马栏,马栏从此成为中共陕西省委、关中地委首脑机的关驻地和首府和陕西国统区地下党组织一切反围剿工作的策源地和指挥中心。一九四五年那场著名的爷台山反击战,就是由张宗逊、习仲勋在马栏坐镇指挥。一九四六年,中共路东工委、路西工委、西府工委和河南省委、山西省委先后迁驻至马栏办公,马栏曾一度成为中国革命的人才培训核心与大本营。
  如今重走马栏,已是另一番感觉,红色旅游区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马栏革命纪念馆》,气势宏伟,令人亢奋。只要踏上这片热土,仿佛嗅到了当年战场的火药味,听到了震耳欲聋枪炮和战马的嘶鸣,看到了革命战士与反动分子斗智斗勇的精彩画面。走进纪念馆,多方面全角度立体式对当年那段革命史从其政治、经济、文化、法制、军事、政权等的全面介绍,令我做为一个旬邑人感到尴尬愧疚的同时,心中生出了更多的怡悦、崇敬、自嘲,原常坐车经停的平台只是马栏镇的一个集市交易场所而已。
  泯灭的好奇心
  微信朋友圈里有人出让儿童玩具,说是孩子已上小学,用不着这些玩具了,宜低价转让,并附多张图片与原价。我浏览了一下,基本是全新,大多包装塑封都没有打开,最次的也有七八成新。价格从百十元到数千元不等。跟帖者也有不少人晒出了许多类似的玩具,叫嚷着问谁买。看到这些五花八门的信息及品种繁多的时尚儿童玩具,我心里总感觉有一种说不出来的酸楚。
  我是“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的孩子,儿时没有什么玩具,唯一还记得的是父亲给我买过一只铁皮小青蛙。青蛙肚子一侧有一个绿豆大的圆孔,将一把专用钥匙插入后,像给闹钟上发条样拧上几圈,然后放在地上,青蛙便会嘎嘎嘎的叫着一连蹦出好几尺远去,惹得几条胡同里的小伙伴都跑到我家来看稀奇。说实话,那只眼睛圆圆肚子鼓鼓身上有着黑道的绿色小青蛙,材质虽差但做工还算精致,着实讨人喜欢。开始我觉得这小玩意挺神奇的,上满发条放在手掌它不动,搁在地上就会叫着蹦。好奇心总想让我弄明白其中的原由,可在母亲多次严厉的告诫和监视下,我也是小心翼翼,生怕玩时摔坏或磕掉漆皮。终于有一天,我按捺不住自己好奇心的欲念,趁母亲不在家时将小青蛙“大卸八块”。说是大卸,其实就是六个上下铁皮咬在一起的小扣,工具都不用,指甲一抠就被开膛破腹。里面内脏其实很简单,一个环形发条带动着两个小齿轮。青蛙肚下的铁皮腿是一个如同发丝般细的弹簧倒扣锁,上满发条放在地上倒扣锁就会打开,发条的弹性让青蛙蹦起,在其升上空瞬间,弹簧再次将倒扣插拉回,这样一开一合借弹性青蛙自然一下一下蹦了出去。放在手掌不蹦的原因我也搞明白了,手掌本身是软的,有个卸力的作用,加之手掌不平,青蛙腿的着力点不均,且反弹力小于弹簧的拉力,倒扣锁退不出必然不会蹦。可正当我为自己搞明白了这个原理的聪明才智高兴时,妹妹却将此事告知了母亲,结果就不用说了,自然是屁股上烙满了五指印。尽管如此,但母亲的巴掌并没有战胜我的好奇心,家里的自行车、收音机都没有躲过我的剖腹手术,而且术后定会剩下几个找不到家的螺丝。
其他文献
在蒙自的意境里  我喜欢蛰居在蒙自,宿命里的蓝天  把每个季节烘焙得格外香甜  像过桥米线。像石榴花开  像新安古韵。像百年碧色寨  在流淌的慢时光里。锁住白霜  高亢成记忆中一些经典名字的亮度  在时空的速度里,在蒙自方言的屋檐下  川渝话、东北话、江浙话、赣闽话  甚至相遇港澳台和外国话  把城市的表情修饰得生动起来  当我们谈论改革开放这个话题的时候  天马路。银河路。红河大道  尼苏小镇。
期刊
王成祥的长篇小说《黑与红》就要付梓出版了,这不仅是作者本人的成果,也是中国煤矿文学的重要收获,作品是直接表现煤矿工人生存、生活状态的现实主义题材。里里外外浸润着劳动者的汗水,荡漾着浓郁的煤香。正能量,原汁味,有故事,符合大众读者特别是煤矿读者的口味,也符合接地气讴歌劳动者的新时代要求。我对此表示衷心祝贺。  乍看书名《黑与红》,感觉眼熟,因为十九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叫《红与黑》,
期刊
毗卢之境  山里还有更深的山。每一条小路  写满暗喻,有缘之人  都可能接近传说中的神仙  风带着隐语扑面而来。清凉阵阵  衡山神秘而辽阔。蝉鸣激越  这些高处的歌者,永远清一色的梵音  “一切终成过往。勿如放下”  石头般慢慢长大的树,寂寥  如星辰。从不知道生死、轮回的  晨昏和尘世间四季起伏  南岳雨夜  夜的海,深不可测。可是它究竟有多深  不断爬升的七十二峰,始终没有浮出水面  风,缓缓
期刊
尊敬的关中牛副主席,主持人李文君女士,各位老师和朋友:  大家好!  我是《陕西文学》杂志主编张铖,今晚我和本刊副主编李印功一起,很高兴参与渭南小说界平台———探讨《陕西文学》杂志所发表的两篇小说,对朋友们的热情和敬业精神,深表感谢。文学的力量,使我们消除分歧,义无反顾地走到一起,在这神圣的殿堂里,除去喧嚣,滤清尘埃,蓬勃心智。这是文学人的盛宴!  《陕西文学》杂志,由陕西省高校系统主办,创刊八年
期刊
家门口的老槐树  一九七九年,是祖父的春天。他老人家终于安置好了一切,心里格外高兴,发电报说要接家里人去白银团聚,家里老老少少都放了心,和过年一样的兴高采烈。但从春天,一直准备到夏日里,祖父电报都催促几次了,家里人还是迟迟没有动身。一方面,大家舍不得家门口那棵老槐树,在这里生活了多少年,如今,就要离开了,每个人心里都是依依不舍。家里人多,不是每个人都愿意离开,最后决定,祖母带三叔三婶、大伯家的二姐
期刊
陆游的呢喃  其实,我和你只有一阙词的距离。  婉儿,如果说相遇只是一种奢望,如果说命里注定我们缘轻如此,婉儿,我想说,我和你只有一阙词的距离……  我们不要说来生,就说这辈子,我就不应该和你邂逅于此,更不该吟出千古愁肠,让人溃堤的思念淹没沈园!但是,我无悔,无悔今生遇见你,你病中的呻吟,是我无法用词汇表达的疼,就连你微微的喘息在我看来都是字字珠玑。  我不知道,红尘中还有多少人,多少情爱,与我们
期刊
【本刊讯】5月1 7日陕西省能源化工作协会与《陕西文學》合作办刊签字仪式在《陕西煤炭》编辑部举行。  陕西省能源化工作家协会名誉主席薛跃,陕西省写作协会名誉会长、《陕西文学》杂志社社长刘路,《陕西文学》杂志总监冯光,《陕西文学》主编张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编审舒敏,陕西能化作协主席王成祥,副主席张春喜、杨智华,秘书长谈美娜出席签字仪式,双方还就合作办刊和文学创作等方面的事宜,进行了坦诚交流。  宗
期刊
用文艺表现生活,一直以来都是文学、尤其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旨归。陕西省“国税文学”的征文,有意识地将行业工作和生活,与文学嫁接,用文学去体现某一行业的工作与生活,同时,也用文学去传达某个行业的价值取向与思想走向。其实,类似的做法,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军旅文学”等以特定的文学题材为对象的写作,可说是类似做法的成功先例。  通读“国税文学”征文中的小说、散文、随笔、纪实与诗歌作品,我们能够获得一个
期刊
1  我和林冲是因为惺惺相惜,后来走到一起的。  那年,我和那个卖肉的之间发生的事,也许大家都知道吧。在渭州街头,我碰到小旋风柴进,以及名头很大、没甚本事的李忠。说实话,李忠一直生活在别人的光环下,混吃混喝。我们三个到酒楼吃酒,听到老金家女儿哭哭啼啼,原来,她莫名其妙地成了郑屠的小三,又没有得到郑屠的偷偷照顾。后来,被郑屠泼辣的原配发现了,这女人向金氏索要一笔精神补偿费,郑屠这厮居然默许了恶婆娘的
期刊
今天晚上(2019年4月24日)讨论张建伟发在《华文月刊》上的两篇小说,请允许我在这里讨论三个方面的问题。这三个方面的问题是:一、关于对张建伟小说的发现和推出;二、一个编辑面对他编发的作品被研讨时一般应持的态度;三、关于小说的世界或者小说描写生活的境界。  第一个问题:关于对张建伟小说的发现和推出。  现在大陆写作者,包括网络写作,数以千万计,这还是保守说法,真实的情况可能要以亿计。就给纸质媒体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