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戒尺”怎么用

来源 :人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nsun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月22日,在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和平小学,老师身穿牛年卡通服饰在校门口迎接学生回归校园。(解琛 摄)

  又是一年开学季,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以下简称《规则》)将于2021年3月1日起施行。试行阶段,如何推动《规则》落地、落实和进一步完善?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河北大学教育学院教师刘红萍(哈佛大学教育学院博士后、北京大学管理学博士后、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教师:三思而后行


  接受采访前,刘红萍也多方调研了中小学一线教师对于《规则》的意见和看法,“老师们都非常支持,但也存在一些疑惑,担心这把新时代的‘戒尺’有点儿烫手”。
  《规则》明确了教师在教学过程、班级管理中实行教育惩戒的具体情况和行为规范,并要求教育行政部门给予保障。在此之前,面对学生,部分老师存在“不敢管”的退缩行为和“不知道怎么管”的心理疑虑。教育部明确教育惩戒权,从法律的角度讲,体现了国家从法律层面规范引导教育惩戒的决心和信心,可以让真正有志于教书育人的教师群体,依规执教、放心去管,最终有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
  刘红萍提出,《规则》试行,不仅是单纯地赋予教师的权利,其实是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学素养、德育工作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课堂教育和班级管理中,老师是一对多的管理者。《规则》落地,要求老师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老师手握“戒尺”,就应该以最精确的刻度、最专业的态度去丈量教育惩戒的尺度。
  在试行阶段,《规则》中高频率出现的“适当”一词,就考验教师在惩戒学生时能否拿捏好尺度、把握住分寸,能否正確判断各类问题的严重性、明辨各个学生的是与非。处罚过轻,可能达不到警戒的作用;矫枉过正,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比如罚跑步,要充分了解学生的体质。当众罚站、点名批评,要考虑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刘红萍认为,作为惩戒执行主体,教师应当对每个学生的身心状况、家庭背景、生活环境有全面而细致的了解。
  自古严师出高徒,但惩戒却不必过分严苛。教育惩戒因人而异,尊重和保护孩子的天性,或许更能从侧面达到寓教于生活的效果。《规则》第八条规定,对违规违纪情节较为轻微的学生,教师可适当增加其班级公益服务任务。比如有学生艺术细胞发达,但是未经许可就在教室墙壁上甚至其他公共场所胡乱涂鸦,老师可以惩罚该生为班级绘制黑板报,对其天赋与才华给予充分的认可和肯定,从而让孩子明白:艺术细胞可以自由挥洒,但个人特长需要发挥得当。
  惩戒只是手段,教育才是目的。“学生不听话,老师是容易有情绪的。这一点相信家长都有体会,这也是老师在实施惩戒的时候尤其需要注意的地方。”刘红萍强调,教师在跟学生沟通问题的时候,除了考虑学生本身的情况,更要注意自身的语气和态度,批评的语气不能是情绪宣泄,惩戒的方式也不能够简单粗暴。“要把心理学、教育学和管理学糅合在一起,注意引导、滋润、熏陶,时刻谨记为人师表,采用多样化、个体化、个性化、人性化的惩戒手段,用爱去浇灌学生的心灵思想,致力于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
  教育是一门艺术,惩戒是一门学问。刘红萍认为,把握好惩戒的艺术,反而能拉近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引导学生尊师重教。放下老师的矜持,反而更能在学生当中树立较好的威信。“比如面对学生拒绝完成作业,在教育惩戒前,更应该反思,是不是自己布置的作业太枯燥了?任务量太重了?”教育惩戒需要三思而后行,罚轻了要及时加码,罚重了要注意疏导。
  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教育是人性化的。《规则》第十三条要求教师在对学生实施教育惩戒前后,注重与家长的沟通和对学生的帮扶,有助于缓解教师与家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让惩戒的意义最大化,教育的效果最优化,推动营造家校共建的教学氛围、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育惩戒固然满足了教师群体的心理期待,但这并不意味着作为老师都有去惩戒学生的欲望。“有的老师是不敢惩戒学生,有的老师是真心不愿意使用‘惩戒权’。”刘红萍说,对违纪学生放任不管,就会损害其他学生正当的受教育权益,不利于构建良好的教学秩序和校园环境。“教不严、师之惰”,如果教师群体人人自危,那么跪着的老师如何能教出站着的学生呢?如果面对学生,不想管、不敢管、不会管,那么接受惩戒的将是老师。“学生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的是老师的问题。”
  “防为上,救次之,诫为下。”“惩戒权”不能逃避,却可以合理规避或事先预防。刘红萍建议,教师在现实教学管理工作中,一定要防微杜渐,及时发现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或潜在的问题,第一时间进行正面引导,用心观察、用爱疏导,就可以减少“教育惩戒”。

家长:不要盲目干预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每一位家长都不应该忽视日常生活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更不能无视教育孩子的责任和义务。
  一些家庭“娃以稀为贵”,孩子是“老虎的屁股摸不得”。过分保护、盲目偏袒、放任不管,让孩子成为教学秩序中的“得势者”,给老师的教育惩戒和管束增加工作难度。
  目前,部分家长对于《规则》仍持观望态度。“一听说老师们要试行教育惩戒权,有些家长可能都会联想到暴力体罚,担心孩子在校被打被骂。”一二十年前,家长们把孩子送去学校,可能都会叮嘱老师“教不好,不听话,尽管打!”现如今,家长们对“打”孩子很难接受。
  宅家抗疫期间,亲子家庭朝夕相处,日复一日管教约束、指导功课,有时候“十分母爱”也会打折为“三分热度”。网友们把送娃上学调侃为“神兽归笼”。疫后复学,更有多所中小学校老师在《致家长的一封信》中反复强调:“送孩子开学报到,请家长们千万一定要压抑住自己内心的喜悦,尽量对孩子们表现出依依不舍的样子……”   对于孩子们的管理和学习,不少家长都表示力不从心,其实老师的权利和能力也是有限的。孩子不服从管教、学习成绩不理想,很多家长都会找老师诉苦。但如果听说孩子在学校被“惩戒”,又不免会去怜爱和担忧。
  刘红萍认为,随着社会发展,家长的教育观念有了很大转变,但面对教育惩戒,仍缺乏辩证的认识和解读。发生纠纷时,家长可以依法依规进行申诉,发现问题时,家长也可以向有关部门举报,但如果盲目干预、反对“教育惩戒”,丧失的不止是师道尊严,伤害的最终还是孩子。刘红萍建议,家长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组建家长委员会,积极参加班级事务的监督和管理,协助老师用好《规则》、教好孩子。实际上,《规则》中也确保了家长的参与、申诉、投诉等权益。
  由于中小学生处于身心发育的特殊时期,面临内心敏感、情感脆弱等问题,现在又是提倡自由、弘扬个性的时代,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提倡赏识教育、鼓励教育、爱的教育,避谈“教育惩戒”。“享受权利,就要履行职责和义务。正如教育惩戒需要有尺度,自由也应有边界。再有个性也不该冒犯公共道德,损害他人合法、合规的权利。”刘红萍说。
  由于外界对教育的高度关注,有些轻微的“惩戒”也在大众的目光中被无限放大,这让教师在处罚违规、违纪学生时变得束手束脚,乃至“惩戒”在校园里变得形同虚设、悄无声息。
  刘红萍表示,不论是赏识教育还是惩戒教育,我们都应该辩证看问题,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提倡赏识教育不意味着放弃惩戒,不论是给予爱的鼓励,还是进行严格的惩戒,都不能违背教育的初衷,应该在适当的尺度下去爱孩子,更应该在合理的规则中去管束孩子。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赏识教育是正面行为强化,侧重积极鼓励、欣赏,以强化学生正确的行为。教育惩戒则是一种负面行为强化,让学生体验到痛苦或羞耻,激发其悔改之意。二者并无优劣 、好坏之分。”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才能够事半功倍。惩戒与鼓励在教育目的上并不冲突,而老师与学生、家庭教育和校园教育也从来都不是对立的关系。家校协作、宽严相济,不仅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更有助于推动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保障下一代在严管厚爱中成长成材。

学校:可引入第三方监管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雨果说:“多建一所学校,就少建一座监狱。”对于国家和社会,学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推动“教育惩戒”落地,打造高质量教育体系,学校作为重要载体,既要充分发挥主导地位,又要坚决确保客观立场。
  由于每个学生的特质存在差异,部分家长对于《规则》保留异议,老师在教学实践中也面临着诸多难题。处理违纪事件,老师需要充分思考、多方顾虑,如何“适当惩戒”,才能让学生接受、让家长认可,才能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和规避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如果过重的精神压力和过高的教学成本都归于老师一人,那么老师可能会心有余而力不足。
  2019年,安徽教师周安员行使教育惩戒权后,遭家长索赔并威胁,选择跳江自杀。2020年,四川五年级学生张某上数学课遭体罚后非正常死亡。在这两起事件中,老师的惩戒权、学生的受教育权都没有得到有效保障,最终导致了校园悲剧。学校是孩子们成长成材的地方,是老师们教学相长的地方,作为管理方,学校有必要积极发挥主导作用,不能把实施教育惩戒的老师一竿子打死,更不能无视学生的利益和家长的诉求。
  家庭教育与校园教育相辅相成。为减少双方的互相干预和对立,达到教育目的的有机统一,学校就必须主动拥抱第三方监管机制,在制定校纪校规,面对学生、家长、教师申诉,处理争议、纠纷等问题时,应当举行听证会进行商议,公开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吸引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共同促进教育惩戒正向发展,保障校园的纯洁性、维护教育的公平性,把校园变成让社会放心的乐园。“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积极联合社会公益组织,聘请心理专家、德育导师等专业人士。依托新媒体等传播渠道,组织召开家长会、班会,向学生和家长宣讲、介绍《规则》。”刘红萍表示。
  针对教职工管理方面,学校应当依据《规则》开展教学培训,加强教职工队伍建设,提升教育工作者在班集体中的精细化管理水平,促进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给老师掌握教育惩戒权吃一记“定心丸”。
  在试行阶段,《规则》还有很多需要逐步完善的方面,如果惩戒手段不够标准化,那么边界就可能无限扩大。“比如针对惩戒道具——戒尺,韩国就明确规定其长度不能超过100厘米,直径要控制在1厘米左右,男生可以打臀部,女生只能打小腿,中学生、男生可以打10下,小学生、女生则应减半。而在新加坡,也会规定教师掌握的鞭笞惩戒权只针对男生,并且不能施行在体质弱的学生身上……”刘红萍强调,根据不同性别、年龄、年级等条件为学生把关、给教师设限,可以帮助“教育惩戒”更加细化、量化,便于操作和执行。

学生:破坏规则需要付出代价


  在甲骨文中,“教”字被形象表现为:儿童受棍棒体罚,学习算术。因此有人解读称,“教育惩戒可能已经有6000多年的历史。”现代著名文学家鲁迅也曾这样描写他的私塾先生:“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惩戒与教学相佐,用教育惩戒的方式督促学生守规矩、明事理,在古今中外都有很多典范案例。
  《规则》第十二条明确指出:不得因学业成绩而教育惩戒学生。由此可见,现代教育更注重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人格和正確的三观,彰显教育的基础性、引导性地位。青少年阶段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比较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作为被惩戒的对象,普通中小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有接受教育的义务和被约束管理的必要。“小惩而大诫”,教育惩戒要从娃娃抓起,引导学生从小就具备班级和校园的主人翁意识,鼓励孩子自主参与制定班规,自觉维护教学秩序。
  “在立足点要平等,于出头处争自由”,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名言。刘红萍认为,教育惩戒的出发点也应该基于师生平等、人人平等,应当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向学生传递规则意识,而不是向学生灌输不合理的“潜规则”。“可以照顾学生的特殊情况,但不能特别关照某个学生。老师做得不好的地方,要及时跟学生道歉。老师违反班级公约,要主动接受惩罚。”教师拥有惩戒学生的权利,更应该以身作则,才能引导学生遵守规则。
  刘红萍认为,相比按照《规则》对学生进行管束和惩戒,教师更应该培养学生形成规则意识。“比如学生在自习课上交头接耳地闲聊,老师也可以充分发挥说话的技巧。‘你看老师确实说了好多次了,希望你安安静静不要说话,不能影响其他同学学习,这是不是违反了班级公约?对不起,请你为这个行为负责,咱们要接受惩戒的后果了,请你站到讲台前面去,希望你能够通过这种方式来自我反省一下’。”借助商量的语气、但又不容推诿的措辞,制止个别学生的不当言行,强调违规的次数,说明事件对其他同学的负面影响,激发学生的羞耻之心、悔改之意、敬畏之心,这样才能让学生心悦诚服。
  《规则》不具备法律效应,却能促使学生知原则、守底线、懂规矩。强化惩戒这种手段的威慑作用,使其成为引导更多学生日常言行的范本。如果教师放任、家长纵容,任由孩子野蛮生长,容易导致他们变得自私、走向极端,毫无规则概念和公共意识。我们在强化正面教育的同时,也有必要通过惩戒手段让学生知道:破坏规则需要付出代价。如果拒不服从老师或家长的纠正和管教,将来必然会受到社会的惩戒。
  《规则》第十条指出,小学高年级、初中和高中阶段的学生违规违纪情节严重或者影响恶劣的,学校可以对其进行停课、由法治副校长或者法治辅导员予以训诫。对高中阶段学生,还可以给予开除学籍的纪律处分。对有严重不良行为的学生,学校可以按照法定程序,配合家长、有关部门将其转入专门学校教育矫治。“比如学生有严重的心理问题,存在暴力倾向,或者吸毒成瘾、沉迷游戏等,导致当前无法适应正常的校园生活,并且可能会对其他同学造成伤害和不利的影响,这些超出教师教育矫治能力范围的学生,就需要求助专业医生、心理专家、司法部门等多方资源。”刘红萍说。
其他文献
今年年初,北大、清華互相开放本科课程的新闻一时间在网络上刷了屏。不少网友调侃道,如今终于不用再纠结上北大还是上清华的问题了。  双方的开放力度有多大?据了解,2021年春季学期,北大和清华互开课程共有83门、695个名额。其中,北大将向清华本科生开放56门通识核心课,含396个名额;清华将向北大学子开放27门优质课程,含299个名额。  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欧美大学自不待言,国内
2月2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  这场全面胜利背后,是一连串令人震撼的数字: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平均每年1000多万人脱贫,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脱贫,中国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习近平等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代表颁奖。(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2月25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获得者等颁奖并发表重要讲话。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
据相关统計,今年春节有超过1亿外出务工人员选择“就地过年”。对这个群体来说,“就地过年”最大的牵挂是留在家里的老人和孩子。民政部在春节之前就发文部署、指导各地把空巢老人、留守儿童这两类特殊困难群体纳入当地联防联控机制工作统一部署,给予重点关心关爱。根据权威数据,截至2018年8月底,我国有留守儿童697万余人。这是按照“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者单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没有监护能力的儿童”界定的留守儿童人
风筝古称纸鸢或“鹞子”,是一种民间玩具,用竹篾扎成鸟、兽、鱼、虫等各种形状的骨架,糊上绢或纸,系以长线做成。放飞时,拉着系在风筝上的长线,双手抛起,风筝即可借助风力升入空中,片刻之后,风筝便会随风扶摇,冲入云霄。  风筝古名纸鸢,鸢即老鹰,纸鸢就是纸糊的老鹰。  风筝最早源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山东潍坊有位画匠,见鸟鹊在空中飞翔,突发联想,就做了一竹鹊随风而起,即“削竹为鹊,成而飞之”。
春节过后,招聘就业市场暖流涌动。记者线下、线上探访各类招聘活动,发现不少企业招聘都要求“年龄限35岁以下”,有的甚至提出“员工90化”。进一步调查发现,当下很多用人单位仍然热衷于收割“青春红利”,靠青壮年人力资源参与同质化、低水平市場经营竞争。这种状况,导致“35岁 ”与“40岁、50岁阶段”人群一道成为“就业困难人群”,面临失业、家庭收入下滑等困境。  如果“35岁现象”确实非常严重,首先是,失
今年的春节档有多“牛”?数据显示,从除夕到正月初六,全国电影票房破78亿元,刷新了全球单一市场单日票房等多项世界纪录。滚烫的数据也让舆论场热闹起来,百亿导演、百亿演员等名头满天飞。  票房飘红当然是喜事。这也見证了中国市场的繁荣,反映出中国经济的活力。但如果盯着票房沾沾自喜个没完,来回炒作“百亿”“最高”之类标签,就有些轻飘了。必须看到,今年春节档电影大卖,确实与影片丰富有关,但也极大受益于压抑许
农业农村部相关负责人近日表示,要严格禁止城里人下乡利用农村宅基地建设别墅大院和私人会馆等,也不能以各种名义强制农民退出宅基地和强迫农民“上楼”。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美丽乡村建设深入推进,一些风光秀美的乡村日益受到人们关注,越来越多城里人希望到农村居住或度假。少数个人或开发商瞄准“商机”,通过各种方式搞变通,在农村建起“小产权房”或私人别墅、会馆等。实际上,农业农村部此次表态,并不是第一次
“花9元钱买10节课”“49元33节课,再送教辅材料”……据2月22日新华社报道,在线教育机构纷纷开启“抢人”模式,在宣传中,上课的都是“名师”,效果都是“提分明显”,但实际上,不少老师资质存疑,课程质量良莠不齐。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很多学生开启了居家上学模式,在线教育迎来发展风口。数据显示,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从2016年1.04亿增长到2020年4.23亿,市场规模从2016年2218亿元
春节假期刚过,宁夏银川永宁县闽宁镇原隆村的闽宁禾美电商扶贫车间恢复了往日的繁忙,"巧媳妇"团队的女工们忙着直播推介、包装货品、打印订单,枸杞、红酒等宁夏特产从这里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