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需求是一个很奇怪的动物

来源 :商务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ssy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商务周刊》:世邦魏理仕是世界第一大地产服务企业,业务遍布48个国家,事实上世邦魏理仕是第一家进入中国开展业务的国际性物业顾问公司,而且早在1990年代初期,你们就已在上海为客户提供专业的房产咨询和代理等服务。你们怎么看上海目前房地产市场发展状况?
  陈炜:这个问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首先,看供应和需求的比较。上海表现明显的一个特征,是连续几年需求都在高位运转且达到平衡,这点非常难得,更难得的是连续两三年上海需求大过供应,空置率保持非常低的水平。从宏观上看供应和需求能否达到平衡,是判断一个市场能否达到健康的重要标准。从这个标准来看,上海2003年的特点仍然可以用高位运行达到平衡来概括,是健康的,这点非常重要。
  其次,看价钱。现在大家一直都在讨论上海是否存在泡沫问题。每个人站的位置决定其不同的讲话态度。我们是持谨慎乐观的态度,即我们认为市场基本上是存在炒作事实的,但我们认为它可能还没达到影响市场的负面趋势。依据在于,根据政府公布的数据,期房转让的口径是16.6%,这个数据已经接近于20%这个国际惯例的炒作比例。
  我们首先认为就实际操作层面而言还不止这个数据。除了政府已经公布出来的期房炒作的方式,做房地产的人都知道,还有两个更厉害,一个是炒楼花(定金炒作),另外一个是退房炒作的方式,这两种方式据我们的经验来看,其比例应该不低于政府公布的期房炒作方式的16.6%,而这两种方式政府是无法统计到的。三者相加可能就是一个挺高的数字了,一个成熟的市场应该允许有一定比例的短浅炒家,在目前上海这样一个多成份买家的市场中,投资客的比重高一点可以理解,但从现在开始应当引起注意,特别是短期炒家、游资热钱。
  但炒作是否一定是坏东西,我们的回答是“NO”。年初政府也在暗示,上海市政府会控制整个楼市健康的运行,可能具体采取的措施也不会类似于其他的一些兄弟城市。这实际上就是暗指杭州等地关于期房转让加重契税,加增值税,我们叫它“重手”。上海政府目前出台这种措施的可能性不大,也正是看到目前炒作的影响没达到相应的危害程度。但是不排除2004年如果价格上涨过快,就会出现一些大的问题。事实上有市场就会有炒作行为,而炒作亦分短线和中长线两种,对于前者,政府、房产商都要控制;而后者,反而是市场健康运行的润滑剂,不是坏东西。
  关于房价,我们有必要谈一下政府和我们自己的数据。根据中房指数,2002年上海只有15%的涨幅,这是完全正常的,而2003年一年涨幅差不多是25%。但我们公司统计到的数据,说明上涨的主力是7000元1~12000元/平方米的楼盘。举个案例,一个静安区的大型住宅项目,它的平均售价可以从2003年年初的人民币9000元/平方米到年底的人民币13000元/平方米甚至更多,这就是45%的涨幅,而它的涨幅在相同地区还有更高者。这样的案例很多,现在基本上很难发现内环线内8000元人民币以下的楼盘了,而市区内2000美元每平方米的项目却多很多。所以我们强调,整个上海市场价格增幅是有些快了。
  我们从供需和价格两方面来看待上海市场:有喜有忧。喜的是供应和需求都在高位平衡,并且都高于去年;忧的是价格增长快了一些,问题不是出现在两头而是出现在中间,如果能够把中间的价格控制住就应该没有问题,而政府是能够看到这一点的。
  上海政府也很聪明,不出台具体的政策。上海政府要不就不出台政策,要不就出台政策打你个措手不及。现在上海政府是通过一些调控,比如一些消息,通过这种方式让一些实力不够的炒家自己出场,这是很聪明的一种方法。
  现在我们认为通过这种方式将洗去了20%的浮筹,这部分人实际没多少钱,靠一些定金或者其他方式购房然后很快就转让掉了。这些浮筹除掉以后,剩下的这部分炒家最起码有钱可以等到办理完小产证以后再慢慢转让。
  政府的这些政策出台,在市场上已经有影响了,有些中介机构开始不接受期房转让,但是这个声音慢慢会降下来的,就跟炒股一样,要出货的人都出货了。如果房地产还是GDP的支柱,占到15%~25%的比重,政府一定会维持这个市场,不会轻易出台一些利空政策。
  《商务周刊》:您认为应该如何保障和保护地产市场的健康?
  陈炜:家长式的呵护,就是政策的导向和市场的清理整顿,这一点上海市新的班子上台以后思路是明确的。整顿土地市场,已经不批地了,又把以前批掉的但是有很多问题几年没有开发的地理一遍,该拆的拆,该收回的收回。开放外围市场,把城市土地市场往外拓展。整顿市场,清理发展商资质,对房地产业内、房地产咨询公司、中介公司进行整顿。这些思路全部是通过政府的政策导向和行政手段来实现。
  最重要的是不要去破坏市场内部最本质的规律。现在上海房地产市场需求还是处于强劲的上升通道,但是需求是一个很奇怪的动物,如果这些需求看到可能会有变天的时候,他就全部跑了。要有适当的供应,既不能造成严重的供大于求,又不能供应全部缩减,二者都会给市场造成大的影响。政府惟一要做的事情就是保持市场的供需平衡。
  政府可以控制的是土地的供应,发展商进入门槛的进入和退出。政府应该对预售这部分有些控制,使楼盘上市时间能够错开,这样效果会好一些。
  《商务周刊》:您认为2004年上海房地产走势会如何?
  陈炜:经历了SARS风波的2003年的上海市房地产市场,房价毕竟走出了漂亮的大牛行情,有理由相信,在这么一个渐趋成熟,题材众多,并由多成份,多来源买家群所组成的市场,在2004年依然是向好的。其大致的判断有几点:
  2004年上海房地产市场仍然是高位平衡,至少在2007年之前,每年2000万平方米年平均供应不会变,只是从环内集中向环外,特别是外环或以外的区域发展。市区范围内供应减少,供应量稀释,价格会保持坚挺,至少控跌性会表现得最充分。需求如无特别理由,仍会保持坚挺。
  《商务周刊》:最近有媒体报道江浙地产炒家撤离大上海,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陈炜:部分江浙炒家出货,从各种渠道来看是有的。但从我们所掌握的情况来看,是少数,同时仍有购买的行为。我们认为这属于正常情况,在商言商,投资客是商人,追求投资回报,当投资有了预期回报,出货或适量出货当属正常。我们认为,有一部分最早进入市场的买家或利润期望值已经触线的江浙买家,赚钱出局理所当然,他们都是那么精明的人,完全不出货反而不正常。更何况2003年股市重拾升势,也是诱惑。但是要看到2003年存量房交投再创新高,说明有抛盘,也被消化了。所以这一点不用太过细究。
  《商务周刊》:您怎么看待最近市场上流传的上海要进行期房限制转让的传言?
  陈炜:无风不起浪,上海市委发言人焦杨在电视里发言,暗示上海市要有自己的调控手段,言下之意就是不会像杭州那样出“重手”,对于这些浮筹,可以凭借他们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没有必要搞得所有人人心惶惶,否则会影响市场,我理解的是政府想通过这种方式来慢慢消化。但是如果要出台一些政策,我觉得时间应该是在2004年年中或以后,政府会再看市场演绎几个月,如果还是快涨,那时出手才是合适时机,而且一出手肯定不是“重手”,应该是先出台一个政策看看情况再适当调整。
其他文献
林毅夫认为,在中国身为知识分子,决不能离开“社会责任”4个字。1987年,林从芝加哥大学诺奖经济学家舒尔茨门下学成回国,成了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以后第一位从西方学成归国的经济学博士。  那时候,拿到美国著名大学博士学位的中国人很少,回国的则少之又少。林毅夫怀着和他25年前从台湾泅渡到大陆一样的信念——“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要对中国做贡献,就要到内地来”——回到中国,立志研究真实世界里的中国经济改革和转
期刊
有关电子货币的多数新闻错误地将其描绘成科技发烧友的新宠。但这样的报道显然不够高瞻远瞩。电子货币绝不仅仅是付款渠道的改变:随着它走向成熟,它可能会重塑整个世界经济  有关电子货币的多数新闻报道错误地将其描绘成科技发烧友的新宠。那么,如果随身携带“智能卡”而不是硬币,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变化?变化实在太大了。新式的货币听上去就像汽车的电动车窗,或是电视的遥控装置。以至于人们会产生一种错觉:或许没有这
期刊
基金是全球证券市场的主力机构投资者,但在中国市场上,基金获取自己应有的地位是在2003年,因此,这一年也被称为“基金年”。然而,2004年4月9日以后,随着中国经济开始宏观调控,大盘下跌20%,基金也出现比较大幅的面值下跌,基金的价值投资理念及专家理财的形象受到了很多人的质疑,新基金黑幕的说法也风生水起。7月20日,《商务周刊》杂志与搜狐财经频道共同举办的“商业推动者”第四期现场直播节目,就把目光
期刊
约瑟夫·奈 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前美国国防部助理部长,本刊专栏作家,新书《软实力:世界政治的成功之道》即将出版    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去年有关“新旧欧洲”的胡言乱语刚好歪打正着。他本来是指欧洲的分裂,但今年5月,又有10个国家纳入了欧洲联盟。扩张后的欧洲真的成了新欧洲,这是否令美国感到不安?  联结法德两国经济的舒曼计划颁布54年后的今天,欧盟已有25个成员国,人口数甚至超过了美
期刊
马丁·费尔德斯坦(Martin Feldstein)今年已经是第三次来到中国了,这位曾经给朱基总理写过有关中国社保改革建议书的哈佛大学教授,也因为在很长时间来被传言为格林斯潘的继任者而为世人瞩目。直到小布什今年5月提名格林斯潘再次连任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的主席,有关接班人的言论才有所平息。  65岁的马丁·费尔德斯坦曾经在老布什担任副总统期间,担任过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如今他仍然是白宫小布什身边
期刊
董事们必须把自己放在预防欺诈活动的最前线  安永会计师事务所8月4日发布了其刚刚完成的一份有关全球商业欺诈活动的报告, 提醒各界需要进一步关注商业欺诈行为的严重性。  安永全球调查及纠纷咨询服务部所做的该份名为《欺诈问题实况及对策》的报告显示,根据安永组织的第八届全球欺诈调查,全球商业机构每年涉及欺诈事件的款项高达数十亿美元。55%的受访公司表示,在过去一年,他们曾经历过一次严重的欺诈事件,而接近
期刊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2月23日公布的统计显示,2003年世界范围内通过《专利合作条约》提交的专利申请达11.3万件。  来自美国、日本、德国、英国和法国的投资者和产业连续13年位居专利申请排行榜前列。美国去年的专利申请数量高达4.1万件,约占世界申请总量的35.7%。日本和德国次之,分别占申请总量的15.2%和12.7%。这是日本13年来首次超过德国位居第二。  2003年提交国际专利申请数量最多的
期刊
“北用友,南金蝶”,这似乎已经成为中国财务管理软件的代名词。在一直苦苦挣扎却又难以长大的中国软件行业,用友和金蝶的长大塑造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奇迹。尽管它们都曾经受到国有软件产业政策的呵护,但毕竟能够利用既有的政策和现实市场机会改写跨国公司既有的游戏规则,掌握自己命运者寥寥,王文京和徐少春可以算作拿到复活节彩蛋的少数幸运者。  是一个叫许建刚的人为王文京和徐少春打开了幸运之门。  用友和金蝶的发展起步
期刊
6月14日下午,本刊与搜狐网、嘉利公关公司合作的系列网络商业直播论坛《商业推动者》,在北京2004国际汽车展上举办了特别节目《刺激2004——中国汽车业奔腾年代》。20多位中外汽车业内人士在搜狐汽车频道直播室里展开了轻松而激烈的讨论,直播室精致而狭窄的空间和室外酷热的气浪,丝毫没有影响大家讨论的热情,一个个精彩的观点,一段段专业的论述,让两个小时的时间显得如此短促,当主持人不得不叫停的时候,参会的
期刊
罗伯特·J·希勒(Robert J. Shiller),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本刊专栏作家    世界范围内的银行利率都呈上升之势。短期利率自2001年世界经济不景气以来已降到如此之低——美国和欧元区的利率分别为1%和2%,日本的利率几乎为零——以至于正在走强的世界经济会迫使各国央行收紧货币政策。  澳大利亚中央银行自2002年5月以来就一直在调高利率,英国自2003年11月以来也一直在这么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