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窥蠡测读刘亮程散文

来源 :中学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qing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理念:在众多写家乡故园的文章中,刘亮程的这篇文章独树一帜,它不仅仅只是停留在对家乡无尽的思恋怀想中,更重要的是它对家乡和人之间的关系,故乡对人的意义进行了理性的思考,并用诗一般富有哲理的语言付诸文字,呈现出如流水般冲洗干净的语言思想之美。通篇文本告诉我们,物质的家园终归是会消失,但假若我们能把握住附着在物质家园之上的记忆和情感,重视生命中一丝一毫的证据,那么我们即使不能对抗时间,也能挽救心灵,使灵魂有个栖息之地。本次教学试图通过这一篇连接到刘亮程散文的那一本,乃至新疆沙湾那一片土地。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同学们打开我们课本的目录第二页,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专题的名字来源于唐代诗人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正是因为作者将自己对故乡最真挚细微的情感融于其中。所以我们并不觉得他说的不合情理。今天我们学习第三专题第二板块中的一篇文章,体会这古今共有的家园之思,同学们翻开书本第67页刘亮程的《今生今世的证据》。
  二、文本研读
  (一)读懂作者
  1.今生今世的证据是什么?
  讨论后明确:故乡的具体事物:草,土墙,房子(破墙圈、朝南的门洞和窗口、墙角的烟道和锅头、破瓦片、一小块泥皮)……(主要在文章第二段概括)
  故乡的生活经历:看见过大地深处的大风,听见过一只大鸟在夜晚的叫声,恒久明亮的月光……(主要在文章第四段概括)
  从第六段“即使有它们,一个人内心的生存谁又能见证”和第八段“他的快乐、孤独、无人感知的惊恐与激动”推论出今生今世的证据还有附着在这些熟悉事物、场景上的记忆和情感。
  2.为什么“附着在这些熟悉事物、场景上的记忆和情感”也是证据呢?
  讨论后明确:有形的实物是曾经生活的物质见证,有些时候这些物质见证消失了,但生活的影子还在,那就是记忆。曾经的生活不仅是有形的物质生活,也包括精神、意识、情感等精神层面的生活,比如你的喜怒哀乐,这些生活的证据就是保存在大脑记忆中和内心深处的情感。
  3.作者为什么要寻找证据呢?
  第三段“我走的时候,我还不知道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
  第四段“有一天会没有人能够相信过去,我也会对以往的一切产生怀疑。”
  明确:这种需要证明的心理正是人类普遍具有的怀旧(回归)情节。人,尤其是随着年岁的增长,往往会怀念自己的过去,自己的生命,自己的意义和价值,而旧事、物就成了怀旧的载体,人的生活需要物来证明,物又因人才具有意义。
  板书:
  以往的生活---生命存在的痕迹(旧事、旧物)内心的生存---丰富的精神生活(回憶、情感)
  (二)读出风格——摘取刘亮程散文中璀璨的星火
  举例刘亮程散文中同样类型的句子
  1.以后几天,我干着许多人干剩下的事情。一个人在空荡荡的麦地里转来转去。我想许多轰轰烈烈的大事之后,都会有一个收尾的人,他远远地跟在人们后头,干着他们自以为干完的事情。许多事情都一样,开始干的人很多,到了最后,便成了某一个人的。
  2.能让一棵树长得粗壮兴旺的地方,也一定会让一个人活得像模像样。往回走时,我暗暗记住了这个地方。那时,我刚刚开始模糊地意识到,我已经放任自己像植物一样去随意生长。我的胳膊太细,腿也不粗,胆子也不大,需要长的东西很多。多少年来我似乎忘记了生长。
  3.每个人最后都是独自面对剩下的寂寞和恐惧,无论在人群中还是在荒野上。那是他一个人的。就像一粒虫、一棵草在它浩荡的群落中孤单地面对自己的那份欢乐和痛苦。其他的虫、草不知道。
  一棵树枯死了,提前进入了比生更漫长的无花无叶的枯木期。其他的树还活着,枝繁叶茂。阳光照在绿叶上,也照在一棵柏树上。我们看不见一棵柏树在阳光中生长着什么。它埋在地深处的根在向什么地方延伸。死亡以后的事情,我们不知道。
  物质的家园终归是会消失,但假若我们能把握住附着在物质家园之上的记忆和情感,重视生命中一丝一毫的证据,那么我们即使不能对抗时间,也能挽救心灵,使灵魂有个栖息之地。
  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在心中构筑自己的庄园,用我们一生中最早看见的天空、星辰,最先领受的阳光、雨露和风,最初认识的那些人、花朵和事物。当这个村庄完成时,一个人内心的世界便形成。这个村庄不存在偏僻与远近。对我而言,它是精神与心灵的。
其他文献
【摘要】语文不是一门纯粹的技术性学科,它的许多能力因素不是靠直接的传授和简单的模仿来获得的,只能在长年累月的语文实践中慢慢地领悟、一点点地积累而习得。因此,学习语文仅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学生通过课外阅读,能够学习更多的生字、新词,吸收更多的语文养分,从而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养。  【关键词】课外阅读 方法 作用  看了央视的中国汉字听写比赛经过,给了我一些启示:听写的汉字相当一部分来源于课外阅读作品
期刊
【摘要】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求我们在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从中体验数学的“生活味道”,感受数学的“抽象之美”,享受学习的“成功乐趣”。  【关键词】数学课堂 教学方法 有效性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学会学习,为学生的终生身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和教学活动的绝
期刊
【摘要】有效教学指的是在单位时间内教师的教学效率、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综合实现。这就要求教师要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花更多的时间去引导学生该怎样“学”,以学生的需求为主线,实现教与学的有效统一,建构有效的学习方式。要注意教学顺序,教学过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先简后繁、先单一后综合,尽量使新知与旧识高度地整合,形成新的学科知识体系。  【关键词】教学方式 学习兴趣 学习主人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
期刊
【摘要】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传授知识和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激励,是教师对学生经常采用的一种教育方式。激励艺术是一项重要的教育艺术。运用好激励这一教育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主动探求新的知识,大胆地进行创造性思维,顽强地克服各种困难,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实现目标。  【关键词】 激励教学 法宝 让课堂“动”起来  在本年度中,笔者教高一,在刚
期刊
在新课程实施中,许多老师意识到了“问题”的重要性,并试图从教学上加以改进。但是新的问题又产生了——课堂由过去的“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问题大都出自教师之口,或出自教科书上,缺乏真正的问题的现实感、鲜活性,学生仍然被教师牵着鼻子走,他们的问题意识仍然没有培养起来。新课程标准指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就是倡导“发现性学习”,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改变原有的过分强调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
期刊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进行“满堂灌”,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形成单一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这种以教师为主体、教材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支配下,教师忽略了对学生心理的研究,忽略了教学双方的情感交流,不注重运用积极的情感策略,从而使许多学生在心理和情感上出现了障碍,抑制了他们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因此,帮助学生调整好自己的心理和情绪,培养学生健全的品格和个性,适时地运用情感策略是中学语文教师的重
期刊
【摘要】学校教育是培养创新思维、创新人才的重要场所,而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培养创新人才需要创新教学,需要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师。  【关键词】优化过程 创新精神  《学会生存》一书在“培养创造性”一章中写道:“人是在创造活动中并通过创造活动来完善他自己的。”“教育有它复杂的任务,这些任务有:保持一个人的首创精神和创造力量而不放弃把他放在真实生活中的需要;传递文化而不用现成的模式去压抑他;鼓
期刊
自新课改实施以来,我国普通中学采用的英语新版教材与我国《高中英语新課程标准》相辉映。其既顺应了时代变化的发展又满足了社会进步的需求。外研版英语新教材以培养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为目标,融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为一体,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体味、感受生活。它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对世界多元文化的进一步了解。本文分析了在运用新教法教新教材的背景下,外
期刊
数学是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的应用越来越被社会所重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形成使用数学的意识,这是把数学教育转到提高公民素质教育轨道的一个重要措施。目前,大部分学生动手能力差,应用意识弱。长此以往,必将学而无用,适应不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是当前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那么在实际教学中该如何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呢?  一、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数学知识的
期刊
教育管理部门常常提及“发展教师”,力求以多种手段来推动教师成长。但是,教师群体的现状是什么样的?为什么需要发展?所谓的教师发展是不是提升教育技能?抑或是德能勤绩综合考量下的全面发展?如果没有外力的推动,教师是否在发展,是否会发展?“发展教师”是急功近利还是沽名钓誉?等等,问题众多,我们不妨追问。  就发展方式而言  “发展”的对象是“教师”,语词中“教师”是发展的宾语,处于被动状态。教育管理者往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