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州市推行垃圾分类已经多年,可是马路边分类摆放的垃圾桶经常是形同虚设,路人纷纷不买账。市民在扔垃圾时,很少有人能做到根据垃圾桶的标志分类投入。面对这种现状,在《广州市教育局关于印发2013年教育工作总结和2014年工作要点的通知上》,陈建华市长批示学校要把垃圾分类作为一项素质教育的内容抓实抓好。众所周知,要让老一辈人改变扔垃圾的习惯,只有强行实施相关规定才有效,而培养市民形成给垃圾分类投放的习惯,大家都把焦点聚集在少年儿童身上。垃圾分类是一种习惯,如何把这种习惯成为自然,如何抓住这个契机培养青少年学生是值得班主任深思的。
一、垃圾分类,从培养意识开始
朱熹说过:“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要让少年儿童有垃圾分类的习惯,首先要让他们认识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培养少年儿童的意识。
在实践中,我充分利用主题活动课渗透垃圾分类意识,提高少年儿童对垃圾分类的认识。有效的教育是把教育的目的隐藏起来的教育,是不动声色的教育。我把主题活动课生活化、趣味化,把教育的目的隐藏起来,做到把垃圾分类的意识真正地植入少年儿童的心田。如在《垃圾分类小行动大作为》主题活动课中,我先让少年儿童观看《圣石奇兵》的片尾曲《地球,我们的家》,然后让他们说说有什么感想。有的孩子说我们的地球真美;有的孩子说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有的孩子说我们学校的旁边的垃圾场很臭,破坏了我们的“家”……通过观看更多堆积如山的垃圾图片,触发孩子的心灵。面对这种情形,我们更怎样做呢?有一个聪明的孩子说我们可以把垃圾分类放好,另一个孩子说我们可以设计一座可回收的垃圾房……我趁机让几个孩子分别扮演,有可回收物垃圾桶、有害垃圾桶、厨余垃圾桶……然后通过儿歌的形式告诉其他孩子这些垃圾桶的用处。最后把准备好的垃圾让孩子及时地投入到相应的垃圾桶里,学生有了直观、形象的演示,让垃圾分类的意识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萌发。
二、培养责任人,从细节入手
“教育无小事”说的就是教育中的细节问题。要培养孩子成为一个有责任的人,必须从细节入手。
1.从可回收垃圾中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在我们农村学校里,孩子接触最多的是书和本子。低年级的孩子喜欢画画,上完美术课后课室总是变得一片狼藉,随处可见孩子扭成一团的纸。以前的做法是把孩子训斥一通,然后吆喝孩子把地上的纸捡起来。这样的效果往往是短暂的、没有成效的。一个孩子的责任感是在重大的时刻或紧要关头才能表现出来,但它却是在平时琐碎的日子里形成的。应当把以往的做法取消,而是教孩子把这些废纸送回家里去。我在教室后面摆放了一个回收箱,然后以身作则把地上的纸捡起来,把它铺平,整齐地放在回收箱里。我并不多说,也不责怪孩子了。最后让孩子说一说现在的教室和刚才的教室有什么不同。聪明的孩子都能发现。还记得斯宾塞说过:“记住你的管教的目的应该是养成一个能够自治的人,而不是一个要让别人来管理的人。”垃圾分类的目的不是给别人看的,而是为了培养孩子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如果孩子只在老师的监督下才把那些纸张放好,那我们的教育是无效的。有效的教育是孩子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能自律。有了自律,就说明这个孩子有了责任,深知自己要做什么,应该做什么。渐渐的,我们的回收箱变得满满的,我们的地板变得干净多了。可见把地上的纸捡起来是一件具体的小事,但其中有育人的大文章,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培养孩子为创造美好的环境而努力的责任感。教师的示范及有条理的安排,学生会记在心里,以后用过的纸会自觉地放在箱里的。简单的一个动作学生看在眼里,就会把它转化成内在的行为。
2.垃圾分类家校结合推动孩子爱护环境的责任感
教育的目的是让我们的理念得到实际的运用。我们教育孩子把垃圾分类的其中一个目的是让孩子从小扎根环保的意识。另外一个重要的目的是希望通过对孩子的教育带动家庭成员的改变。孩子的责任感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实际活动中锻炼出来的。如果在垃圾分类中,我们赋予每一个孩子责任与信任。如果孩子能把这种责任和信任推广给家人,那么整个社会的责任意识就能得到提高。在十二月份校科技节里,学校结合垃圾分类宣传,最大限度地实现垃圾资源利用,减少垃圾处置量,改善环境质量的原则下举办了创意垃圾房設计比赛。这次设计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大部分家长与孩子一起参加了这次设计比赛。其中诗琪和他的工程师爸爸设计的智能垃圾房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这个智能垃圾房对投放方式、杀菌灭蝇、臭气控制等几个垃圾房长期诟病做出针对性措施。如果这个垃圾房的设计能得到研发,我相信一定会造福人类的。诗琪爸爸也通过参加这样的活动认识到垃圾分类的重要性,他说现在孩子经常会提醒家人把家里的垃圾分类放好,有时家人没按要求做到,他还会进行“批评”呢?孩子明确了自己作为家庭的一员,应为家里出一分力。孩子明确了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时刻记得垃圾分类人人有责。
责任感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垃圾分类也是一项需要长期抓的工程。在生活中,时时、处处、事事都离不开“责任心”这根弦,以垃圾分类为契机,开展贴近学生实际的活动,在生活的点滴中播下垃圾分类的习惯,自觉做好每一件事,养成负责任的行为习惯,帮助学生成就美好的人生。
参考文献:
吴波.浅谈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J].黑龙江环境通报,2005(4).
编辑 温雪莲
一、垃圾分类,从培养意识开始
朱熹说过:“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要让少年儿童有垃圾分类的习惯,首先要让他们认识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培养少年儿童的意识。
在实践中,我充分利用主题活动课渗透垃圾分类意识,提高少年儿童对垃圾分类的认识。有效的教育是把教育的目的隐藏起来的教育,是不动声色的教育。我把主题活动课生活化、趣味化,把教育的目的隐藏起来,做到把垃圾分类的意识真正地植入少年儿童的心田。如在《垃圾分类小行动大作为》主题活动课中,我先让少年儿童观看《圣石奇兵》的片尾曲《地球,我们的家》,然后让他们说说有什么感想。有的孩子说我们的地球真美;有的孩子说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有的孩子说我们学校的旁边的垃圾场很臭,破坏了我们的“家”……通过观看更多堆积如山的垃圾图片,触发孩子的心灵。面对这种情形,我们更怎样做呢?有一个聪明的孩子说我们可以把垃圾分类放好,另一个孩子说我们可以设计一座可回收的垃圾房……我趁机让几个孩子分别扮演,有可回收物垃圾桶、有害垃圾桶、厨余垃圾桶……然后通过儿歌的形式告诉其他孩子这些垃圾桶的用处。最后把准备好的垃圾让孩子及时地投入到相应的垃圾桶里,学生有了直观、形象的演示,让垃圾分类的意识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萌发。
二、培养责任人,从细节入手
“教育无小事”说的就是教育中的细节问题。要培养孩子成为一个有责任的人,必须从细节入手。
1.从可回收垃圾中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在我们农村学校里,孩子接触最多的是书和本子。低年级的孩子喜欢画画,上完美术课后课室总是变得一片狼藉,随处可见孩子扭成一团的纸。以前的做法是把孩子训斥一通,然后吆喝孩子把地上的纸捡起来。这样的效果往往是短暂的、没有成效的。一个孩子的责任感是在重大的时刻或紧要关头才能表现出来,但它却是在平时琐碎的日子里形成的。应当把以往的做法取消,而是教孩子把这些废纸送回家里去。我在教室后面摆放了一个回收箱,然后以身作则把地上的纸捡起来,把它铺平,整齐地放在回收箱里。我并不多说,也不责怪孩子了。最后让孩子说一说现在的教室和刚才的教室有什么不同。聪明的孩子都能发现。还记得斯宾塞说过:“记住你的管教的目的应该是养成一个能够自治的人,而不是一个要让别人来管理的人。”垃圾分类的目的不是给别人看的,而是为了培养孩子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如果孩子只在老师的监督下才把那些纸张放好,那我们的教育是无效的。有效的教育是孩子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能自律。有了自律,就说明这个孩子有了责任,深知自己要做什么,应该做什么。渐渐的,我们的回收箱变得满满的,我们的地板变得干净多了。可见把地上的纸捡起来是一件具体的小事,但其中有育人的大文章,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培养孩子为创造美好的环境而努力的责任感。教师的示范及有条理的安排,学生会记在心里,以后用过的纸会自觉地放在箱里的。简单的一个动作学生看在眼里,就会把它转化成内在的行为。
2.垃圾分类家校结合推动孩子爱护环境的责任感
教育的目的是让我们的理念得到实际的运用。我们教育孩子把垃圾分类的其中一个目的是让孩子从小扎根环保的意识。另外一个重要的目的是希望通过对孩子的教育带动家庭成员的改变。孩子的责任感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实际活动中锻炼出来的。如果在垃圾分类中,我们赋予每一个孩子责任与信任。如果孩子能把这种责任和信任推广给家人,那么整个社会的责任意识就能得到提高。在十二月份校科技节里,学校结合垃圾分类宣传,最大限度地实现垃圾资源利用,减少垃圾处置量,改善环境质量的原则下举办了创意垃圾房設计比赛。这次设计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大部分家长与孩子一起参加了这次设计比赛。其中诗琪和他的工程师爸爸设计的智能垃圾房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这个智能垃圾房对投放方式、杀菌灭蝇、臭气控制等几个垃圾房长期诟病做出针对性措施。如果这个垃圾房的设计能得到研发,我相信一定会造福人类的。诗琪爸爸也通过参加这样的活动认识到垃圾分类的重要性,他说现在孩子经常会提醒家人把家里的垃圾分类放好,有时家人没按要求做到,他还会进行“批评”呢?孩子明确了自己作为家庭的一员,应为家里出一分力。孩子明确了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时刻记得垃圾分类人人有责。
责任感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垃圾分类也是一项需要长期抓的工程。在生活中,时时、处处、事事都离不开“责任心”这根弦,以垃圾分类为契机,开展贴近学生实际的活动,在生活的点滴中播下垃圾分类的习惯,自觉做好每一件事,养成负责任的行为习惯,帮助学生成就美好的人生。
参考文献:
吴波.浅谈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J].黑龙江环境通报,2005(4).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