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贷:世界级难题的中国式解答

来源 :商业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shun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9月,在美国硅谷举行的第六届全球高科技创新创业高峰会上,来自中国的飞贷金融科技公司凭借全球首款手机贷款App引起众多风险投资人以及《华尔街日报》等200多家美国媒体的关注。
  注册、申请、提现、还款全在手机里完成;通过飞贷App,无抵押,不见面,用户用3分钟最高可借款30万元,而且向全体中国公民开放,这些产品特性令云集在硅谷的人们难以置信。因为,在面对面的非互联环境中,信贷风控已非易事;在虚拟的互联网环境中,借贷者与放贷者互不相识,少了“社会关系”约束,失信成本降低,风控岂不难上加难?而且互联网信贷风控在美国等相对成熟的金融环境下,强如“创新之王”马斯克都未能革命成功,遑论尚处于“信用社会”初级阶段、征信体系欠完善、征信数据源相互割裂的中国。因此,人们不禁要问:飞贷是如何解决移动互联网信贷风控这一世界金融难题的?
  答案是:创新。飞贷以创新出名,创业6年,这家公司从未停止创新的脚步,无论是技术,还是商业模式,抑或是管理流程,都有自己独特的玩法。飞贷持续创新的动力是什么?无数“创新”烧完钱后化为灰烬,为什么飞贷却能将创新变成创收?飞贷创新的模式是怎样的?飞贷创新的催化剂又是什么?
  飞贷创始于2010年。当时,创始人唐侠及其团队看到中国市场对微金融巨大而又尚未得到满足的需求,以及现有银行体系在微金融服务领域的缺失,就想利用他们在银行业的积累和创新构想共同做一件事,来满足特殊人群对微小融资的特殊需求。他们认识到要做成这件事,管理资产的能力,也就是风控能力很重要,为此团队将工厂流程化管理理念引入金融流程,做了个信贷工厂,使得风控变得更加高效严密。接下来是后续资金保障,飞贷团队想出了一个“多方共赢”的新模式,他们争取到一些大型银行的资金支持,用信贷工厂来帮助银行完成小微客户的融资需求,即:为金融机构助贷,做持牌金融机构与借款人的连接者。这种合作开创了金融机构、个人客户以及金融科技服务三方共赢独特模式。2013年,微金融行业开始入冬,飞贷迈出转型的第一步——拥抱互联网,他们开发出第一代“飞贷”营销PC网站,继而自主开发的App“飞贷”正式上线,攻入移动互联网这个决战生死的阵地,与此同时,展开了一场营销模式的创新,停建地面网点,将1, 400名销售人员缩减到200名,同时招募了十多万“飞侠”,帮飞贷获客。此举使得飞贷的业务量在同行中遥遥领先,被飞贷搅得寝食难安的同行都以为他们这下可以歇息一两年了。谁知唐侠去了以色列??
  唐侠在以色列参访期间,处处感受到犹太人的危机感,他意识到正是危机意识给予以色列人无穷无尽的创新源泉。回国后,他急不可待地将这种危机感传达给了团队。
  飞贷的创新机制催生出了大量创意,许多创意转化为创新成果,它们为飞贷带来超出業界同行的收益,也赢得了许多荣誉和掌声,比如获颁政府的各种金融创新奖,还被授予微金融领域唯一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但是当创业到了第三个年头的时候,唐侠开始怀疑飞贷也许并没有找到创新背后的真正逻辑,而是创了一些“假新”。
  在北大定位中心的指导下,唐侠明白了企业的一切动作都应围绕战略定位展开,而他们引以为傲的许多创新显然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在与君智专家的交流中,唐侠弄明白了一个道理:为顾客创造的独一无二的价值在哪里,哪里就是风口,顾客选择你的价值,这个风口就会创造出一种力量;顾客不选择你而选对手,它就是一种冷暴力。
  2015年春节后飞贷管理团队集体去云南开外出闭门会,在那次会上,团队正式确定了新产品的思想方针和战略方向,那就是:外部思维,急顾客之所急。从云南回到深圳,飞贷团队通过大量市场调研,发现真正的客户是城市里公司白领、小型创业者和从事商业贸易的人。他们对流动资金的需求很迫切,其信贷特征主要表现为时间短、额度小、频次多、需求急,他们将为飞贷带来一个更有前景的市场。
  通过对用户痛点的分析,飞贷确立了“随时随
  地,随借随还的手机App贷款”这一定位。接下来又在两方面打造自己的核心资源能力,第一是大数据驱动的风控模式,第二是移动互联网的科技服务平台。
  飞贷总裁曾旭晖谈到飞贷转型成功的三个因素:危机感、方法论和组织能力。此外,还有一点很重要——飞贷的共赢共生理念。采取创新的合作方式,为各方(无论是银行还是用户)创造最大的共享价值。
  管理之父德鲁克在《下一个社会的管理》中提出一个警示——金融服务不创新就灭亡。两年前,飞贷走向了真正的创新,如今业务数据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让世人再次看到创新带来的威力。
其他文献
通常人们认为,成功的经验和以往技术的累积是一家企业的财富。其实这恰恰阻碍了企业的发展,使得企业难以跟上市场的变化。  蘋果公司的iPod和iTunes面市时,我正在索尼公司工作,当时的那种冲击使我至今记忆犹新。  iPod和iTunes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听音乐的方式。人们不再是拿着CD唱机或MD唱机边走边听,而是将音乐复制或下载,存储到一个大容量存储器中,带着整个音乐库边走边听。随着这种全新风格音
期刊
毋庸置疑,对于一家公司来说,赚钱是很重要的。经营者既不是慈善家,也不是评论家。既然是做生意,如果赚不到钱,就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经营者。  需要说明的是,我绝不是在说“只要能赚钱就行”。“赚钱很重要”和“只要能赚钱就行”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正确的赚钱方法”应该是“在兑现承诺、取得成果的基础上赚钱”。具备赚钱的能力,需要掌握以下七个原则:  第一,从心底希望顾客高兴。  所有工作必须彻底遵循“一切
期刊
一家企业是否真的需要董事长和总裁分设?我们知道,大多数公司创业之初都没有区分这两个角色,都是创始人一肩挑,所以公司的决策系统与指挥系统高度统一,才取得显著的效率。  那么,企业到底需不需要聘请总裁?在什么条件下需要聘请总裁?  我从多年企业私董会教练的经验中归纳出三个前提条件:  前提一:公司战略需要 董事长在决定聘请总裁前,在战略层面首先要回答:  我们的组织究竟要达成何种公司战略?  公司战略
期刊
馬云在去年10月的云栖大会上提出“新零售”的说法,此后,新零售成了业界最热门的词语,大家似乎都隐约看到了远景。可是新零售到底是什么?怎么去实现?当下并没有清晰的答案,但这不能阻止企业家们探索的步伐。“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管理大师德鲁克如是说。  鉴于此,本刊推出“走进新零售”的案例跟踪项目,选取6家具有行业示范效应、正在变革中的企业,每隔6个月对企业相关人员进行360度深入
期刊
在全球化经济浪潮中,很多中国企业都在力图强化国际活动和全球声望,外籍员工和中方员工协同工作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然而,许多公司在对待外籍员工和中方员工时依然采取双重标准:外籍员工享受优质的员工体验和西方标准的待遇;中方员工接受的是市场导向的合同条款和协议,在某些情况下,只能获得基本待遇。这种区别对待有时会导致中方员工在薪酬和福利差别以及其他问题上产生怨恨心理。  作者针对在中国工作的200多位外籍
期刊
进入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当品牌面临海量商品跨地区竞争的新商业环境时,应该如何快速触达消费者,甚至挖掘消费者的潜在需求?消费者怎样表达个性化需求?品牌与消费者应该建立一种怎样的交流方式?  2016年底,阿里巴巴集團提出了全域营销理论,它的提出基于怎样的逻辑?全域营销全在哪里?它与过往的营销模式究竟有什么不同???  全域营销到底是什么?  全域营销通过技术手段,将传统营销链路上看不见的消费
期刊
2013年9月,诺基亚被微软收购,在记者招待会上,诺基亚CEO约玛奥利拉说了一句无奈的话:“我们并没有做错什么,但不知为什么,我们输了。”几十位诺基亚高管听后不禁落泪。  的确,任何企业都希望能够在变革中生存,但是往哪里变,怎么变,始终是困扰企业的难题。在本期,知名管理学教授、新希望六和前任联席董事长陈春花叙述了她对于以上两个问题的思考,以及新希望六和公司的转型实践,可供大家借鉴。新希望六和公司自
期刊
试想以下情景:约翰在跨国企业集团Acme工作,担任英国地区的总经理,他需要向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主管汇报工作。然而,由于Acme英国分公司经营着若干产品线,约翰还必须向位于芝加哥国际总部的各产品分部主管汇报工作。所有这些主管都会影响他的工作和职责。  “一仆难事二主”这句老话似乎道尽了约翰这类人的尴尬。矩阵式组织日益成为跨国企业集团标配,如何才能让这种复杂的工作方式不出现职能紊乱?作者根据自己在矩
期刊
成功企业家,或者具有成功潜质的企业家有一些共通的人格特质,比如,在面对机会、选择与风险时颇具胆识;有学习力,在任何环境下都能找到生存之道;对事业、他人,甚或困难与挫折,始终保持着一份激情,无论失败与否,都努力重新出发;具有与众不同的独特的自我特性;有智慧,思考的原点与决策的依据都是站在他人的角度,是否利益他人、利益社会以及我们所处的环境;很早就明确了个人的使命与生命的意义,不断被目标驱使又不断超越
期刊
零售商一直在努力争取把顾客的需求与合适的产品在合适的时间、以合理的数量匹配起来。产品过多会导致库存成本过高、折价销售和利润下降;产品过少又导致收入损失、单件商品成本过高和顾客因买不到货而沮丧。  数字化可以解决供求匹配的问题。其中共有四种方式。  1.扩大顾客数据库 网络消费的模式要和零售购买的信息以及其他来源的信息结合在一起,创造一个真正彼此关聯的企业。例如,购物中心的摄像机可以捕捉到购买者的性
期刊